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六百八十五章 朱高炽的无奈

大明浙江行省总人口达到两千六百余万,如果应天府除去京城人口的话,那么浙江行省的总人口是大明的第一省份。

两千六百万的人口,代表了这片地区巨大的消费市场。

高度的农业和经济环境,已经与历史上的发展一样,仍然是大明的赋税重地,超过了许多省份的之和,整个西部七省的税赋,也不如五分之一个浙江行省。

犹如巨大的无底洞,在朝廷努力把人口外迁的同时,浙江行省又在无止境的吸入周边人口,与之相对的是江西行省,数十年来,人口从九百万只增长到了一千二百多万。

随着朱瞻基巡视的人员来自于很多的部门,其中也有调研司。

“工业化的环境,工作时常的变化,对已婚的妇女其实非常的不利,一方面是家庭孩子的增加,一方面是家庭经济的压力,迫使许多的孩子无法顺利的读书,很早就加入了工厂。”

“虽然太子殿下很早就制定了许多的方案,但是目前看起来并无法兼顾全面,随着大明工局进入发展瓶颈,与之相对的民间商行发展迅速,最穷的家庭喜欢把孩子送去外面工作,已经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最小年龄孩子的出生,意味着大孩子必须出去工作,即使收入很高的家庭也渴望让孩子出去工作,煤矿行业没有归入大明工局,而矿工行业的工钱高,矿工家庭的孩子们可以在矿上挣很多的钱。”

“根据调研,当地矿区的采煤工每月可以挣一元八角钱,而他十二岁的儿子,去矿场当拖煤工,每月可以挣差不多一元三角钱,两父子都在本地的矿场工作,母亲在家里照顾四个更小的弟弟妹妹。”

“当地官府并不能阻止,因为不用他们的孩子,矿场主手下的矿工们会非常的不满,非常的生气,会认为矿场主不讲情面,所以为了安抚手下的矿工们,矿场主也需要更多的人力,所以矿区有许多十几岁的少年,主要来自矿工家庭。”

“甚至有十岁以下的儿童,为了顺利加入工厂,他们的父母为让他们说谎夸大自己的年龄,矿场主和当地的官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阻碍孩子们加入工作和挣钱,在当地的社会舆论与当事人的心里是不道德的。”

宁波府。

鄞县。

万通制衣厂。

工人们把裁剪好的布片摆好,然后左手转着手柄,右手固定两片布料,裁衣机器的针头上下工作,新工艺的制作方法,对工人们的要求不低。

他们要懂得如何操作机器,以及更多的手法,但是制衣厂的工钱不低,为了弥补技术工人的欠缺,制衣厂招收大量的学徒。

合格的裁衣工人每个月高达一元七角钱,学徒每个月一元钱。

每户不到十亩的传统农业环境,低廉的粮食价格,让农民们无法靠着农业的产能追赶上经济发展水平,而小作坊的破产,最终让当地大量的人口加入了工厂。

许多的地主阶级摇身一变,开办起了工厂。

人们都知道开办工厂的好处,可是开办工厂的资金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是永远也达不到的地步,只有靠着胆大和机运才有可能,更多的人只能埋头苦干。

只高昂的人工就是一笔不菲的资金,更不提机器和工厂的成本。

一名四十余岁的汉子,领着自己的儿子来到工头面前,笑呵呵的求情,工头打量了十来岁的少年几眼,少年在家里已经被父亲耳提面命非常的老实。

工头没有多言,给了汉子几分薄面,非常痛快的让少年成为了学徒。

汉子是搬运工,与儿子分别前,要求儿子听话勤快,因为对陌生环境的忧虑,以及往日对工厂的幻想,让少年紧张的盯着父亲。

少年最后跟随班头离开,这就是大人干活的地方,以后自己也是大人了。

班头随意的找到一个工人,把少年交给对方,说是谁谁谁的娃,以后跟他打下手,那人打量了少年几眼,同样没有太多的话语。

工厂每日都会有新人,多半是工人们的子弟,大家习以为常。

工民联合部已经是大明最出名的部门,从朝廷到地方都有公衙,加上税课司,巡检司,属于工厂们头上的“三座大山”。

哪怕是民间商行的工厂,他们也不敢违背底线。

虽然在午休和吃饭时间上“偷工减料”,总体上仍然遵守了制度。

中午跟随师傅去食堂吃了饭,十六岁的赵长赫时不时的四处张望,结果并没有看到父亲,等吃完后,随着师傅回去车间干活,一直干到傍晚才结束。

从第一天的新奇和憧憬,才一个月就变得麻木起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赵长赫当了一年的学徒,按照工厂的习俗,要到两年后转正,学徒期是三年,他的运气来了,太孙巡视到浙江行省,也带来了许多新的规定。

其中工厂的学徒期上限为一年,由工民联合部保障权益。

虽然没有禁止工厂使用童工,可是提高了使用童工的门槛,而且也保障了童工的权益和收益,赵长赫得知后,他们的家人就很支持。

更幸运的是,万通制衣厂成为了太孙巡视的工厂名单。

因此工厂主第一时间按照新规定执行。

几名工作人员很快记录了下来。

“根据在万通制衣厂的调研,那里有五百个孩子,他们来自穷人家庭,主要是周边的村镇,这些孩子的年龄从七八岁到十几岁不等。”

“那里的工作时间,认真算起来有六个时辰,包括吃饭时间,一个时辰用来吃饭.这些孩子的手普遍是变形的,他们发育迟缓,尽管按照原来的计划,每天晚上安排有最好的老师给这些孩子授课,但总的来说这些孩子的进步迟缓。”

“万通制衣厂是一家总体上具备道德的工厂,还有更多的黑厂,招募了许多黑童工,来自于藩属国,以及国内高丽等佣工的孩子们。”

“为了不被发现,工厂不允许那些孩童离开工厂,甚至用锁链锁起来,除了女孩子稍微松一些,但如果认为女孩子有逃跑的嫌疑,工厂主也会将她们的脚踝锁住,再用一根长长的铁链锁住臀部,无论是吃饭还是喝水,或者去茅房,都会有人牵着锁链。”

“非人的环境,她们的父母并不反对,反而选择把自己的孩子送来工厂,因为只有这些违法的工厂,才能收留她们的孩子,让她们的孩子有一份廉价的报酬。”

“根据调研的总结,惩治违反用工制度和工民保障权益制度等法律最大的难处,并不在于工厂主们,反而是民间百姓们主要的诉求。”

“包括多数黑心工厂的存在,也是受到高丽女佣等外籍工人的欢迎的,取缔这些工厂,对于当地官府没有好处,反而会被老百姓们认为不道德。”

“综合下来,当地的官府们大多数选择无视,不光获得了当地舆论的认可,又让工厂主们满意,也让百姓们满意,所以朝廷如果要强硬的取缔这些工厂,反而会引起老百姓们的厌恶。”

朱瞻基翻阅着报告,这几个月来的出行,从刚开始的激动变得越来越沉稳,不禁长叹一声:“治理国家真不容易啊!”

杨溥听到太孙的感叹,露出欣慰的笑容。

太孙殿下能有今日的感悟,说明现在的太孙殿下,学到了比离开京城之前更多的知识,懂得了更多的道理,对于国家是好事。

“治理国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需要去考量,而且还要面对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冲突,太孙能有今日的感悟,已经属实难得。”

杨溥笑道。

朱瞻基听到师傅的教诲,忍不住说道:“这国家大事,真是一言难尽。”

朱瞻基想到了前段时间的见闻。

父亲用工民联合部保障工人们的权益,以及禁止工厂使用外籍工人等措施,都是为了老百姓,结果实际上呢,地方上却存在大量违背法律的现象,而且朝廷还不好插手。

光从书本上,朱瞻基认为自己是万万不能理解的,只有看到了发生的现象,才能理解描述的言语。

一个浙江行省的局势都这么的复杂,那以大明当下的形势呢,朱瞻基再也不像当初在京城的时候,轻易的认为只需要按照书本上的道理就能做好。

也理解了在自己眼里无所不能的父亲,却经常感叹治理国家是一门大学问,让人究其一生也难以学全的学问。

不过年轻的朱瞻基有信心。

他认为自己很年轻,只要自己尽力不出错,就能不辜负皇爷爷和父亲的期望,大明的江山万里,他一定不会比父亲做得差。

正如工人们的子弟希望超过父辈一样,年轻的朱瞻基也希望能超过父亲。

当年。

有位商人叫做张琪,用挑动地方战争的手段,获得了巨大的利益,成为了西域最大的棉花商人,这位当地的富甲一方的大富商,同样因为资本的灵敏性,被浙江地区所吸引。

高丽的股行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商人们的资本成倍的增加,与之相对,合众商行提出了万金帐模式,吸引了很多的商人。

合众商行采取了合记商行的模式,多年来吸收人们投资,在大明的城市建造了一家又一家的综合商楼,每年丰富的流水额,巨大的现金流,成为了举足轻重的大商团。

在大明律日益健全的过程中,合众商行这些商团规模越来越大。

年迈的张琪亲自来到了浙江,看到了浙江的经济水平,忍不住的感慨,哪怕西域行省发展的很快,可是比起浙江行省而言仍然被甩的很远。

合众商行提出要在大明所有的城市买地开办商楼,建立遍布天下的商业体系,成为最大的贸易终端,一举超过大明工局的终端贸易体系。

如果是一般的商行,商人们并不会如此的激动,可是合众商行多年来的成功,已经证明了合众商行的口号并不是虚假的。

商人们对大东家王仁提出的商业思路,给予了极高的赞成,所以人们对于加入万金帐非常的有兴趣。

“万金帐模式并不是本人初创,是有成功的先例的。”

商人交流会上,王仁当众说道,人们都在听他的演讲。

大厦的高楼。

整层铺设的新地毯,精美的装饰,显得富丽堂皇,每个参加的人都有一定的资本,在这里的场合下,显得温和有礼,谦谦君子一般。

工作人员们熟练的使用蒸汽机上下梯,为商人们送来丰盛的食物和昂贵的酒水。

“最初太祖皇帝创办的开中法,内地商人们往陕西等边地运输粮食,他们在当地招募人种地,以减轻朝廷的负担,自己也能获得利润,并提出了万金帐模式,大家一起合力做事,赚的钱通过股份来分润。”

“如今合记商行也将如此,从当初小范围的招股变为公开招股,任何有兴趣的同志都可加入合众,同志们齐心协力把合众做大做强,最后得到自己想要的利润。”

“而且高丽的股行,证明了这个模式的成功性和优势的所在,本人深信,未来的合众商行,必定通过万金账模式,成为大明首屈一指的商团。”

王仁差点要说出超过合记。

王仁承认大明工局的体量优势,可是大明工局有局限性,他的定位已经不再是大明工局,而是超过合记商行,这个多年来最强劲的对手。

不过他忍住了,他可不想在这么重要的场合,自己费尽了关系组织起来的超规格的商会里为合记扬名。

合众商行是商人们认可的肥羊。

万金帐不是没有根基的,近年又有高丽股行的成功经验,商人们认可王仁的能力,于是纷纷拿出了资金加入合众商行的万金账。

他们享受分红权,不参与管理权。

一夜之间,合众吸纳了几百万元的资金,实打实的现金。

天下再也没有比这赚钱速度更快的了。

受到合众的鼓动,合记不会让合众超过自己,很快张薄也模仿了万金帐,同样大获成功,一夜之间获得了六百多万的资金。

大明多年来通过生产力发展起来的财富,正式在商圈大流通了起来,其规模令人咋舌。

大明工局是巨大的。

但是煤矿业拆分了出去,铁道也拆分了出去,拆分的越来越多,求稳是大明工局的核心,关乎数百万工人的生计,没有人敢轻易的创新。

在合众与合记两大领头羊的互相竞争下,激烈的发展态势,名气反而超过了大明工局许多的行业。

纺织业、成衣行业、织造业等等,民间商行的发展比大明工局更快,许多传统大明工局的工厂已经拿不到订单,只能靠着内部的订单勉强维持。

大明工局大掌柜高珍正式向朝廷提出要在高丽开办纺织厂,织造厂,制衣厂等一系列的工厂,想要借助高丽低廉的劳动力,恢复大明工局在这些行业的竞争力。

调研司的多份报告也摆上了朱高炽的台面。

根据详细的资料,朱高炽忍不住的感叹,这就是后世近代西方的社会学家为什么要先承认资本的优势,后提出资本导致的利己主义对社会带来危害的原因。

怎么老盯着国内呢。

朱高炽忍不住皱起眉头。

国内的百姓越来越不愿意离开家乡,资本也开始不断的回流。

大明越富裕,越是让人不愿意离开。

比起葡萄牙西班牙这些国家,大明人的脚步仍然停留在南洋,看来指望民间资本是不行了,资本是逐利的,肯定是哪里富裕往哪里去。

到底还是需要行政手段,这样的话,朱高炽其实不太愿意,因为民间的抱怨会更多。

朱高炽盯上了内阁。

皇室不能成为矛盾的焦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