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六百六十八章 让大明百姓不满的阉工福利

新学获得了第二次大爆发,并且比第一次大爆发更加的细致和庞大,各项学科的理念,进入了新的赛道,质量、温度、速率、力等都提出了基本概念。

速度快或慢、温度高或低、力量大或弱开始有了统一的理论以及锚点,例如温度的锚点,人们很快想到了冰,把冰当做温度的锚点。

与西方不同的是,西方有神的压制,但是东方没有,虽然东方也有神和儒,可这两者并没有如西方那般大的压迫和约束力。

所以社会上虽然出现了一些反对的言论,并不能让学者们放弃研究。

犹如历史上的明朝,大量的学者与西方传教士沟通和互相学习,同样也有反对的声音,甚至提出出台法律限制,可也不能阻挡这样的现象。

哪怕朝廷试图提出约束这样的学问交流,涉及到敬祖的原因。

但是对新学问的求知,是古代文人们的热衷的事物,很早就有了圣贤之言,特别是明朝中后期本身新学就在大发展的基础上。

最终西方的传教士,仍然能走遍中国大地各个角落,连四川在张献忠手里时,也有不少的传教士脚步,留下了大量的史料记载。

这是因为明朝时期,换个角度看,皇权早已被关在了笼子中,皇帝的声音,甚至不能影响到京城,只能约束皇城,因为皇城里的太监们才是皇帝的奴仆,天下臣民却不是皇帝的奴仆,这个现象在清朝得到了改变,天下人都是皇帝的奴仆。

天津。

大明化工产业基地,焦炭炼制厂的氨水经过简单的蒸馏处理成为粉,运输到天津的工厂,制作成化肥,然后供应给全国。

农户们结合农家肥使用,产量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大概有三成左右。

这个三成,建立在中国古代农业高产之上,为大明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加上经济的发展,更多耕地的开发,例如原来保定的得胜淀。

这里原来是洼地和沼泽地区,二十年的时间下来,变成了北平最肥沃的田亩地区之一,开垦了百万亩以上的肥田,每年供应几百万石的粮食。

而北平行省甚至不需要动用这批粮食,因为各地的粮食自给自足,这几百万石的粮食,可以用来让更多的人口离开土地,以及做其他的事情。

如何把粮食有利的消耗掉,而不是腐烂在仓库里,也成为了朝廷头疼的事情。

做不成这件事,农户们手中的粮价本来就很低了,再低的局面下,会超过农户们的温饱底线,带来更多的麻烦,农业的稳定,是工业的根基。

天津的码头上。

工人们操作吊机,把轮船的木头转运到货车上。

轮船的木头,经过金州的木头厂处理,那里有使用蒸汽机的滚动铁料机器,几十圈下来,能把树木处理成光滑的圆木头。

圆木头一根根的运入货车车箱里,等装满了货物后,车夫拉开手刹,蒸汽机货车发出巨大的响声,把货车车厢拉去附近的仓库。

根据货单上码头管理部门的印章和登记,进入到安排好的货仓中,或者当日,或者三五日,最迟不超过十天,又会被蒸汽机货车车头,把车厢拉去站台。

工人们使用一种特殊形状的铁道工具,只需要放在铁轨上对接好,另外一段的轨道铺在地面,蒸汽机货车车头按照工人们的指挥,当货车车厢下的轮子顺着轨迹前行,“咔嚓”一声,货车车厢就上到了铁轨。

然后蒸汽机货车车头连接好货车车厢,货车车厢连接好货车车厢,专门运输货物的铁道货车,驶离站台,把货物运输到沿途的各站。

铁道的功效,运输货物占了七成以上的功能,替代了驿站道路的作用,成为了大明的新“血管”。

冬天的时候。

金州的码头上,运输冰块的轮船,把大块大块的冰块运输到北方和南方,进入各个冻库或冰窟,成为储藏商品,特别是粮食肉类的仓库。

金州的河面,工人们穿着厚厚的皮毛大衣,带着厚厚的手套,大河冰面上全部是工人,利用手里的工具,割取大冰块,齐整的冰块,也能卖钱了。

因为对冰块的需求,许多地方虽然也有冰河,但无法满足当地的需求,从辽东采购冰块,成为了许多商行的选择,如今金州的制冰厂遇到了挑战。

安平都司的廉价劳动力,让安平都司的制冰行业成倍的增长。

许多的大明商人来到了安平,在安平都司开设制冰厂,招募工钱少得可怜,只能让家人不饿死的高丽工人们,每个人从早干到晚。

他们穿着单薄的衣裳,甚至连棉衣也没有。

宋继性冻得全身发抖,工作了大半天的体力劳动,也没有让他暖和起来,又饿又冷又累,可是他不敢停下来,他的家里,还有两个孩子等着他带回粮食。

“噗嗤。”

“噗嗤。”

宋继性握着铁钎往冰面上打洞,冰面有半个人高的厚度,非常的困难,每次的撞击,都让宋继性的双手传来刺痛,就算如此,他还是不敢休息。

他是幸运的。

砺山人宋继性,原本是地方上的两班阶级,也就是乡绅,不过他是小乡绅,砺山的流民破坏了一切,烧毁了他的庄子。

大明商人们帮助南王打败了流民军,他们迫使南王进行当初的承诺,逃离自己土地的两班勋臣们,“无人”的土地,报答给了大明商人们。

势力大的两班勋臣们,他们有资格和大明商人们谈判,进行了许多的利益交换,用高丽的利益换他们私人的利益,保住了自己的土地。

宋继性他们这些拿不出利益交换的两班勋臣,地方上的小虾米,沦为了破产的无产流民,最终进入了大明商行的工厂,与流民们别无二致。

大明商行们不缺少认得字的人,他们更重视国内的工人,而不会使用宋继性这样的人,所以宋继性干着和不认字的高丽流民们一样的粗活。

“呼呼。”

北方呼啸。

“噗通。”

宋继性不远处,有名工友累倒了,班头上前看了看,让人把病倒的工人带离了冰河,也算是开除了他,至于此人还能不能醒来,以后怎么生活,并不在工厂的考虑中。

工厂不缺少工人,高丽的土地兼并,超过了历史上所有的时期,导致高丽流民泛滥,大量的流民,只需要一口饭,想要招募多少就能招募多少。

宋继性麻木的下班。

他已经忘记了十年前,那时候他在家里大院门前,如何自豪的看着佃户们为自己的田地耕种,仿佛上辈子的事情。

从工厂得到了两块硬邦邦的馒头,身子冻成一团,忍着风吹赶往了家中。

妻子和儿媳妇去了大明。

商行说是去大明做佣工,宋继性并不相信,不过他能获得进工厂工作的机会,哪怕他看到了招工的管事,那双对自己儿媳妇望眼欲穿的眼神,可是又能怎么办呢。

儿子死在了与乱民的斗争中,自己还要养活两个孙子。

妻子,儿媳妇,孙女,宋继性只当她们已经死了,自己只要能把两个孙子养活,是他活着的唯一动力。

草棚的茅庐,四处透风。

山林都是大明商行的,谁都不能去砍伐,否则要赔钱,要么被打断腿。

工厂的护厂队十分的凶残,里面有倭国的阉工管事,死在阉工管事的高丽人不下二十余人,那阉工管事的眼神,让人看到了就怕。

但是效果的确很好,周边窝棚区的高丽贫民们,宁愿冻死,也不敢去山上砍伐树木。

宋继性回到了“家中”。

他没有看到两个瘦小的孙子。

他找遍了窝棚区。

工厂的周边,这里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流民在这里落脚,希望哪天能进入工厂干活,越来越多的流民来到了这里,成为了杂乱的窝棚区。

“我的孙子啊。”

宋继性凄惨的声音,飘荡在黑夜中。

窝棚区越来越残忍,连工厂都惊动了,工厂主要求护厂队巡逻窝棚区,保障地方的治安。

残忍的护厂队们,阉工管事虽然不能人道,可是护厂队有许多的大明贫民们,窝棚区的女性可以换到食物,治安也比以前好了。

窝棚区的流民们,接受了护厂队的管理和保护。

“小八嘎。”

阉工管事露出野兽的眼神,自己的队友们去了老相好的窝棚里解闷,他盯上了窝棚区的小孩子们,只要被阉工管事盯上的孩子,活不过三天。

阉工管事笑嘻嘻的看着高丽的孩子们,把他们称为小八嘎。

极度的残暴,让工厂的每条没有合法法律规定的条例,被流民和高丽工人们遵守,没有人敢冒犯工厂的规定,所以工厂主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每个人受环境影响。

在高丽的大明商人们,他们只想要挣快钱。

最短的时间里,挣最多的钱。

至于未来,至于高丽的总体利益,没有人在乎,他们是来挣钱的,大家都在疯狂的挣钱,谁还顾得上人性。

只要胆子大,只要豁得出。

许多的人借上一笔钱,在高丽模仿国内的工厂开办一家,就能很快的回本,回本的速度越快越好,不光还完了贷款,自己的资本也在一日超过一日。

资本是什么。

资本是让人可以卖出绞死自己绳索的行为。能让大明商人不顾国家大义,为了高利润的人参,可以不顾禁令往后金售卖铁料,粮食的战略物资的行为。

不受控制的资本,是吞噬一切总体道德法律的模式。但资本的高压榨带来的经济发展,的确又是更高效的商业行为。

大明民间商行的势力和资本,能追赶上大明工局的背影,高丽地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盛宴是吸引人的,连大明工局也忍不住被吸引,大明工局不敢违背国内的制度,但太子殿下在奴儿干开了口子,大明工局就能顺着这个口子发力。

流民军的战败,大明以文明的理由,禁止了高丽南军的杀戮,成为了奴儿干的战俘。

冰雪覆盖的世界。

在夏天的时候,会有大小小的船只顺着灰扒江、猪江、遂花江、黑龙江等大大小小的江河往更东北方向运输物资和人口,因为去年太子殿下和各大土官的约定,各部为奴儿干铁道工程部补给。

作为报酬,奴儿干铁道工程部为各部带来大量的商品进行贸易,随着国内的需求,毛皮贸易成为了当地的大宗贸易。

部落通过毛皮等土特产,换取大明的商品物资。

北海到鞑靼海之间,库页岛海对岸,大明士兵在当地修建了简易的木寨,成为奴儿干都司的临时所在,周边的各部加入了大明。

野木河卫、塔亭卫、哥吉河卫、福山卫、友帖卫

后世的哈尔滨,大明在这里修建了尚京城,后世的长春,大明在这里设立了亦东河卫与亦迷合卫。

黑勒里站、别儿真站、虎把希站

朱元璋的治理收复之策,为奴儿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原来洪武朝留下的卫所驿站系统上,大明很轻松的加强了奴儿干境内的治理。

通过各卫各驿站,以及河流和道路,一个个的站点建立了起来。

咸镜都司。

从阉工抽调的管事们,把高丽流民们组织了起来,以总队、支队、分队、小队为体系,二十余万的流民,在咸镜都司进行了一个月的奴役工作。

各大督工队,一半是阉工管事,一半是大明人。

加上卫所军队。

喝了一个月稀饭的流民们,分批进入了奴儿干。

每个站点有定量的食物补给,每支队伍按照计划抵达自己的目的地,加上二十余万的阉工,用了半年的时间,最后才达到了五十万的规模。

五十万的铁道奴工,由各地土官和大明卫所联合监管,成了规模高达五万的军队,基本上许多部落的青壮力量,抽掉了五成以上。

因为利益。

帮助大明的部落,加入监督军队的青壮们,可以获得粮食。

总体稳定的局势下,保障了铁道工程的顺利进行。

马勒亨古站,洪武朝,太祖皇帝的旨意下,地方土官修建的驿站,这样的驿站,历史上并不只是奴儿干有,包括西南部的乌斯藏都司,朵甘都司等地,无论大小法王和土司,都在大明皇帝陛下的旨意下,建立驿站道路,让朝廷的管理畅通无阻。

如今都成为了大明在边地发展的根基。

十几名部落青壮们,与五名大明的士兵们,骑着战马在林子里搜寻。

地面上没有道路,只有腐烂的植被和树叶。

每年树叶掉落在地面上,因为森林里大树密集,阳光照射地面的时间很少很少,腐烂了一层又一层,散发着难闻的气味。

可是寒冷的天气,盖住了气味,只有夏天的时候,才会让人难以忍受。

战马的铁蹄踩着松软的腐烂地面,部落的青壮们根据蛛丝马迹,发现了一些脚步,他们很快沿着踪迹追了过去,终于找到了二十几名逃奴。

这些人都被杀死,吊在了工地上。

奴儿干有野兽。

人们以部落的形势对抗恶劣的大自然,手无寸铁的逃奴,他们不但无法对抗野兽,也不能生活在残酷环境下的森林中。

可就算如此,仍然有不少的人逃走。

奴儿干都司的环境太恶劣了,常年一半以上的冰雪覆盖田地,表层是松软的土地,下面却是冻得硬邦邦的硬地,想要修建一条贯穿奴儿干都司的道路,大部分的土地都很艰难。

几十万的铁道工人,忍受着寒冷,冒着窜出来叼走人的老虎威胁,铁锹等工具用坏了一把又一把,进度仍然很慢,比内地修建一条道路困难三倍不止。

奴儿干地区很多的沼泽和洼地,却也是平原,又让铁道修建的难度,比内地简单了一些,有好的因素,也有困难的因素。

但是呢。

西部七省的铁道,人们可以抗拒一些困难,只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可是奴儿干的铁道,人们要忍受死亡的威胁,冻死的、累死的、鞭打死的.。

工人们的死亡率太高,为了延长工人们的生命,奴儿干铁道工程部提供了更多的食物。

京城社会报。

“高丽的贫困,流民们没有食物来源,饿死人是常态,为了一顿饭,人们出卖自己的尊严,奴儿干铁道工程部的成立,解救了数十万的高丽流民。”

“他们不但获得了工作,一天还能吃三顿饭。”

“要知道高丽国内还有大量的百姓吃不饱饭,可那些被大明救助的流民们,他们只需要付出劳动,已经可以一日吃上三顿饭了。”

“奴儿干铁道工程部还为他们准备了大夫和医药,受了伤和生病的工人们,可以得到大夫的救治,以及免费的医药治理。”

“我们国内的百姓都还没有这样的待遇,他们的生活条件和物资待遇,比国内的百姓都要好,大明太文明了,这样不对的。”

京城的报纸刊登了奴儿干的情况,引发了百姓们的不满。

怎么能这样呢。

一日三顿饭不提了,现在大明的百姓,无论南北,基本上都是一日三顿饭,甚至江淮地区,还有北平等地,已经一日四顿饭,很多的工人晚上还吃夜宵。

可是免费的医疗,让国内的百姓们羡慕了。

看病不便宜。

人们有钱了,能看病的群体增加,导致医药需求大幅增长,又促成了朵甘都司、乌斯藏都司,以及西域行省等地方种植草药行业的兴盛。

可就算如此,医药的费用仍然不低,怎么能国内的百姓还看不起病,奴儿干都司已经为外国的百姓免费医疗了呢。

很快。

奴儿干都司铁道工程部在报纸上刊登了道歉信,对于他们提高高丽流民工人的生活水平,引发的国内百姓不满而道歉,会进行改正。

因为高丽流民工人的待遇太好,本来是大明帮助高丽国内解决流民,反倒成为了大明的经济包袱,大明的各大报纸流入了高丽,连高丽国内的两班阶层们忍不住开始了反思。

基于这样的社会舆论,高丽总督姜宾知很快去拜见了高丽国王和高丽南王。

最后达成了新的协定。

高丽中部与高丽南部,每年要向奴儿干都司铁道工程部支援定额的粮食,以弥补大明的损失,当报纸上刊登后,高丽的两班勋臣们满意的露出笑容。

上国满意了,他们也满意了。

因为上国的朝廷正式公布了一项新法律。

任何国外的人,得到允许进入大明国内生活,不触犯大明的法律和道德,出生于大明的新生儿,可以获得大明的国籍,成为大明人。

但是约束也很多,例如以高丽为例。

出生于大明的高丽新生儿,不能认为自己的祖国是高丽,更不能以高丽人自称,只能认为自己是大明人,只要发现一起,就会取消大明国籍,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驱逐出去。

永乐十三年。

高丽、倭国、琉球、老挝根据最新的统计,大概有近二十万人,获得了大明的许可,可以生活在大明,并带来了大笔的财富。

国外的工匠和学者,仍然是大明的吸收群体,给予了宽松的政策。

国力繁荣之下,大明的军队规模,终于扩编完了,达到了一百五十万的规模,南方的军户们,在海军里头的占比很高。

海军不同于陆军,是技术兵种。

各色战舰的下水,海军也形成了世袭制度,儿子接替老子,是海军的多数现象。

一百五十万的新式军队,犹如势不可挡的野兽。

大明皇帝朱棣的旨意下,各地加强了军队的驻军数量,奴儿干都司、朵甘都司、占城都司、乌斯藏都司等,军队数量都或多或少的增加。

地方的治安更加的稳定。

塞南塞北地区,再一次的大操演,从东到西,让马贼等迹象,杜绝了已有两年,分家到户的牧场模式,获得了最大的安宁。

每户固定的牧场,给予军户们可以轮换放牧的场所,并且卫所严格规定了每户军户养马牛羊的数量,这些年下来,赛南行省和塞北地区的草场越来越繁盛。

直到高丽南王,右军节制使,历史上原本朝鲜的国王李芳远病逝,听说死后都无法闭眼,人们都在痛骂他,高丽有今日的局面,全是因为此人。

病逝的消息传入了京城,如何对待高丽南部,引发了朝臣们的争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