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六百六十三章 因为大明发展被无意伤及的高丽

开春后的辽东,仍然被大雪覆盖,这里是冰雪的世界。

金州老工业基地,带动了辽东经济,促进了辽东的人口恢复,但至今也只有两百多万的人口,不过呢,辽东有数十万的阉工群体。

广宁城。

辽王死了,王爵降级,自从朱元璋去世后,朝廷就主导了对皇族的权利控制,取销了原来的制度,除了皇帝的嫡长子,庶子不能继承爵位。

嫡子继承王爵,但是不世袭罔替,每代会降级,六代无功恢复为平民,王爵享受宗室俸禄,不赐土地。

朱元璋很多儿子封了王,已经获封的,只保留本人的王爵,朱棣只有嫡子,朱高炽也只有嫡子,新皇帝和太子都坚持,朱高煦和朱高燧的利益又没有受损,他们除了王爵的俸禄外,还有职务的俸禄,新的制度很快被推行了下去。

所以辽王死后,原本因为停工一直未修建的辽王府工程也停止了,被封到番禺的朱允炆,这个越王,也随着他的死亡而终止。

如果朱棣和朱高炽的权利威望小,地位不稳固,手里军队弱,自然做不到轻而易举的改革,可惜的是,面对这样的皇帝和太子,连文官和资本商人们都束手就擒,何况宗室呢。

连宗室都是如此,大幅度的消减用人,更不提其余的阶层,勋贵们从一家数十到数百奴仆,逐渐恢复到了宋朝的社会环境,大户之家多是三两用工。

奢侈的行为减少了,勋臣官员们的俸禄可以维持他们体面的生活,否则一家数百人,又有管事嬷嬷老人脸面等等,再多的俸禄也不够家族需求。

正如后世有言,有了葡萄酒需要琉璃杯,有了琉璃杯需要更好的物件搭配,开销越来越高。

消费有好处,但可怕的是消费背后的文武们,是朝老百姓们伸手得来的,属于并不是创造出来的财富,而是剥削转移得到的财富。

科技的发展是社会需求导致的,那么个人的廉洁和贪污,也是受限于环境。

不知不觉间。

辽东的官员们变得廉洁了起来,至少总体上如此,对比以往的话。廉洁的社会环境带来许多的好处,其中一样是高效,社会的高效。

反之,社会的运转效率会变慢,也就是生产力发展速度缓慢下来,社会总体财富增长逐渐停止,甚至出现萎缩和倒退的现象。

“真冷。”

朱高炽穿着貂皮大衣,从屋内走出来,望着扫雪的人们。

北方肯定是比南方冷的,古代绝对没有疑问。

后世因为科技,以及经济水平不够,只有北方集中供暖,南方没有,而只有经济宽裕的家庭,才会自己安装取暖的机器,多数人并不富裕,所以北方室内的温度很暖和,南方的室内要靠一身正气,所以有了到底是南方冷还是北方冷的民间争议。

其实有什么好说的呢,埋头发展就好了,经济提升,什么都会有。

两百万人口的辽东,因为气候环境和科技限制,本该属于贫困,却在十五世纪开端,发展出了别样的发达,朱高炽的视线看向了远方。

数十万的阉工们,在近二十万规模工人们的配合下,正在深山老林砍伐树木,平整土地,开挖沟渠,建造水坝,修建道路和铁道。

不同的是工人们有宽松的工作环境,以及完善的后勤供应,阉工们同样也有,只是阉工们没有未来。

“真是可怕的压榨啊。”

朱高炽收回了视线,辽东有今日的变化,实在是不可思议,每寸土地下,都是由鲜血培养出来的文明之花,所以能成为北平的“蒸汽机”。

辽东都司早已改为辽东行省。

原湖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方温,现辽东布政司左布政使,与按察使,参政,都指挥使等文武官员拜见朱高炽殿下,与北平一样,前日太子殿下入城时,广宁的百姓们也是满城迎接。

朱高炽很温和。

方温向朱高炽汇报了辽东最近以来的发展成果,其中特别是田亩数量的增加,金州船政的发展速度,各大林场的建立等等。

“辽东目前最大的困难是铁道的不足,所以布政司衙门经过长期的考量,认为修建一条东至高丽汉城,北至山海关的铁道,是解决辽东当下瓶颈的重要手段。”

听到方温的言论,朱高炽有些头疼。

铁道的普及带来的好处,人人看得见,更重要的是,修建铁道代表了资金和政策,其中有太多非同寻常的东西,还涉及到了政治前程方面。

南洋修建的铁道,主要还是工人群体为主,西部七省的铁道,则是一半俘虏和一半工人的模式,已经消耗了大明不少的精力。

辽东官员们的想法,朱高炽有准备,但是看到众人脸上的迫切,内心有些感怀。

阉工的使用,五年前朝廷就开始了控制,不再大规模引进,可是呢,辽东当地并没有支持,不光没有按照朝廷的规划去做,反而变相的吸收阉工。

倭国的幕府和大内氏势同水火,本应该极力拉拢大明,可正因为阉工的原因,双方谁都对大明抱有提防,不愿意彻底投靠大明。

“所以你们才上疏,请求朝廷取消以前的政策。”朱高炽淡淡的问道。

方温没有退让,他是为了辽东的发展,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一心为公,他不怕与太子殿下争论,毕竟不是历史上的清朝。

那位还以为是从前的老官员,一心为公的与皇帝讨论如何更好的治理地方,让百姓们生活的更好,结果换来的是被抄家,你这么一心为公,居心不良啊。

“阉工贸易屡禁不绝,不光是倭国百姓穷困的无以为生,主动求往,辽东本地人口稀缺,加上恶劣的开荒环境,也需要阉工的存在,所以朝廷不应该打压。”

听到方温的说法,朱高炽并不怀疑。

例如太监,哪怕是皇城下旨不再进新的太监,也会有大量的流民自宫,每日龟缩在皇城脚下,等待哪天进宫有个吃饭的地方。

倭国本应该在稳定期,结果因为朱高炽的出手,幕府没有解决大内氏,导致倭国没有统一,仍然保持了内战,没有稳定的环境,何谈经济发展,多年下来,倭国国内经济败坏,民生凋零,有大量主动自割一刀来金州求活的人不会少。

朱高炽很心痛。

大明是文明的,正因为大明的存在,历史上高丽早就发生了内战,还有倭国也是如此,都因为大明的原因,压下了他们的矛盾。

看看,大明的存在,让周边各国减少了多少战争。

如果不是大明,这些地方早就打成了狗脑子。

至于他们打完了之后,统一了,有了稳定的发展,历史上不光经济上得到了恢复,人口也在大发展,那都是历史上发生的事,现在并没有发生不是么。

如果不用双标的眼光来看,大明无疑是文明的,做法也绝对是正确的,那些破坏大明在世界布局秩序的势力和人都是野心家,老百姓们的对立面,应该被谴责和打倒的对象。

无论朱高炽如何想,高丽和倭国的矛盾没有解决,不稳定的环境下,不光民生凋零,人口也在大量消减,财富转移到了大明,工匠学者流入大明,而底层的百姓们,好的结局就是来到大明,像阉工那样的存在,为大明的发展做贡献,又或者像女佣工那般,弥补大明劳动力之外,还为大明的孤寡老人生孩子,为大明提供更多的新生人口。

犹如后世经济未发展起来之前,国内年轻妇女主要入米国的方式,就是嫁给当地的孤寡老人,二三十岁的女性与六七十岁的老头,是当时的标配。

乃至于各个电视剧,无论出名的还是不出名的,角色涉及这方面的,都是如此的现象,国内少妇配美国老头,一直到国内经济发展起来,才变成国内少妇配国外年轻男性。

无法满足温饱的人,的确没有尊严,嫁人的对象的群体都不同,这就是总体经济增长为个人带来的好处,哪怕你同样穷,待遇也是不同的,能获得别人的认真对待。

朱高炽没有第一时间否决方温,太子殿下的态度,让官员们惊喜起来,看来朝廷风向要变了。

朱高炽离开京城,其实有朱棣的原因。

朱高炽想要继续发展,通过发展来开拓,这样的思路,并不被所有人接受,很多人认为以大明当下的势力,凭什么还跟别人讲道理?

当朱棣回国后,这些人就有了主心骨,所以朱高炽离开了京城,把政治的舞台交还给了朱棣。

一路来,朱高炽看到了很多的社会现象,好的与不好的,如今在辽东,面对官员们的言论,朱高炽决定彻底放手了,需求不可违。

朱高炽记忆中,还记得后世的一篇学术文章。

关于利己主义者。

西方社会学家们,比如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利己主义是商业增长的动力,和他秉持一样观点的人不少,哲学家大卫休谟也是这派的人物。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一步之上,总结的社会里程,得出了新的结论,这样发展的后果,发现它是以牺牲合作、同胞之谊这些传统价值为代价的过去。

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利己主义削弱了这些精神,并最终导致社会崩溃。

为了防止商业资本主义埋下毁灭的种子,弗格森倡议提升公民精神感,鼓励人们为社会公利而非私利行动。

这样的观点,影响了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政治思想,最后成为西方现代社会学奠定基础,有了美国文化开始倡导重归家庭,所有影视剧的男主都是一个模子,爱家庭爱子女胜过爱自己。

那么从中,朱高炽的确看到了国内社会中,大量利己主义者的影子。

他们对中国古代的对外战败大加批判,嘲讽战败的君主们,歌颂那些开疆扩土的丰功伟绩,可是呢,又向现代对外打仗风波中,各种的阴阳怪气,甚至拿士兵家属开玩笑。

自己不愿意打仗,却认为古代人应该打仗,享受古代人打仗带来的好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余荫,却又不愿为后人栽树的付出。

同样的道理,宋朝的百姓们也不愿意打仗啊。

所以利己者是导致社会最终毁灭的蛀虫,他们还活在近代时期,西方的主流社会理论中,却不知道西方现代社会理论的存在。

大人,时代变了。

美国人都不讲那一套了,人家早就开始讲团结,讲家庭这些了。

基于此。

朱高炽痛快的离开了京城,朱棣不怕吃苦,愿意大干特干,那就让他干去好了,朱高炽要做的是夯实地方的基础,通过亲自走访,更加了解地方的需求,为朱棣即将卷起来的行动提供后勤。

关于阉工使用方案的讨论,朱高炽决定认真听取辽东当地社会贤达的想法。

与别的地方不同,辽东的工业主要是大明工局为主,民间商行的资本很少,所以新的一批来拜见太子殿下的人,主要是大明工局在辽东各方面的负责人。

朱高炽先是去了北镇。

北镇是辽东军队的主力所在,稳定辽东的局势,然后去了辽阳。

历史上,明初时期,移民主要在广宁,随着人口的发展和经济的恢复,北镇是重要的地区,逐渐扩张到了辽阳,成为了第一大城,然后是沈阳,一直在向外发展中,最后人口到了四百多万。

也正因为沈阳的底子,所以后金才有了把沈阳当做自己国都的选择。

如今不同,辽东的发展早已超过了历史上辽东的巅峰,可辽东人口毕竟才两百万,所以辽阳城只有了些生机,更北边的沈阳,目前只有卫所的存在。

进入了地方的卫所,卫所的军户们早就清扫了自己的房子,朱高炽和文武官员,以及地方贤达,走入了军户的家中。

军户家里的院子里,不光有煤块,也有许多的木材。

北平城周边的大树,百姓们不允许砍伐,这个禁令,明中期就有了,可是百姓们的日常离不开柴火,所以禁令阻止不了百姓,导致北平周边树木被砍伐一空。

辽东不同,辽东开发的晚,有大量的树木存在,百姓们使把子力气,就能得到免费的柴火,所以辽东的军户们,主要的日常仍然以木柴为主。

木柴被砍伐成块,勤劳的军户们,把柴火码放的齐整,给人一种赏心悦目。

朱高炽坐在军户家里的炕上。

北平的百姓们家里主要使用地砖铺设的坑道,辽东这边主要是烧炕,同样让屋子里暖和,也让晚上睡觉的时候,保持了温暖,不怕寒冷。

军户们送上来本地的特产,松子之类的,用干净的盘子装着,放在炕桌上。

朱高炽盘着腿,与军户们拉家常,犹如普通的闲聊,这么温和的太子殿下,让军户们很开心,有胆子大的,甚至与太子殿下聊起了打仗的事情。

“打仗好啊,打仗才能升官,才能光宗耀祖。”

“我们当兵的,不打仗作甚呢。”

“朝廷要打谁,我们就打谁,还有不开眼的人,说明咱们仗打得少了,把那些不服的人都杀了,看还有谁不服咱们。”

军户们笑嘻嘻的说着让人不寒而栗的话语,官员们也露着微笑。

朱高炽露出满意的神色。

对也好,错也好,唯独胜利不可丢。

只有胜利了,哪怕事后发现自己打错了,可以怜悯的流下眼泪,向被自己打死的人忏悔,也不能把仗打输了,呆在废墟中再来反思。

说这些军户野蛮也好,说他们残忍也好,说他们不读书也好,说他们不懂文明也好,只要获得胜利,事后任何指责都可以被虚心接受。

正如后世的袋鼠国,他们可以向灭绝的土著忏悔,但绝对不会后悔。

辽东与国内不同。

京城有太多的学者了,他们开始反思。

十八世纪末期,西方日益增长的工业化已经给欧洲传统社会带来了巨变。与此同时,一些思想家,诸如亚当斯密,试图用经济术语解释社会的飞速变迁;另一些人,如让雅克卢梭,则从政治哲学入手,思想上在总结社会的现象,学术上和科技上也在总结。

朱高炽很喜欢辽东的环境和社会风气。

朱高炽一直很担忧。

大明光复华夏山河已经五十年了,朱元璋的统一和恢复,以及二十多年来的工业化,建立在中华文明的遗产上,以及当下的天下局势,大明发展的太快了。

不怕野蛮的体魄,就怕文明的体魄。

任何事过犹不及,如果太文明了,让朱高炽会很忧虑。

新生代们从睁开眼就活在安稳的大明,富强的大明,新生代们成长了起来,他们甚至对战争开始反思,朱高炽忍不住思考,需求实在是人难以对抗的东西。

他们衣食无忧,厌烦学校的约束,厌烦社会对他们的期许,这个比例虽然还很少,可是当反思者越来越多,开始思考凭什么是自己打仗牺牲的时候,那么大明的上限就出现了。

谁都不想牺牲,谁都想奢靡。

美国开始强调家庭,让人们爱家庭爱子女,试图让人们懂得贡献的道理,可惜他们做的太晚,最后只能大量吸收外国士兵和黑人士兵。

十年,又或者二十年,朱高炽有些忧虑,京城的子弟们无法承担大明的未来,这样的群体会越来越多,所以朱高炽离开了朝廷。

有些事,还是需要朱棣的,这些传统的人,幸运的是,朱棣是个愿意吃苦的人,愿意卷起来的人,而不是呆在京城享受富贵的性格。

永乐十二年。

太子殿下开始巡视全国地方,皇帝拿回治理权,只三个月的时间,官员们突然发现,朝廷的风向变了,不在大谈特谈发展、经济等词汇,而是谈起了天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西部七省有哪个部落违抗大明律法,野蛮劫掠周边部落。

暹罗吞并素可泰这个老黄历又被翻出来大讲特讲,气的百姓们牙痒痒,怎么还有这么令人愤怒的王国,敢跟咱们大明作对。

高丽、倭国。

聪明的人闻到了不同寻常的气味。

不久。

高丽国内悄无声息的那些原本关张的商号又新开了起来,高丽贸易集团、高丽十八商行、高丽人力资源公司、高倭联合商行这些销声匿迹好几年的名字,又出现在了大明的报纸上。

随着,大明朝廷颁布了建立奴儿干铁道的项目,在报纸上只有很小的篇幅。

朱高炽在金州逗留了两个月。

一条高丽到山海关的铁道,一条沿着黑龙江,修建到出海口的奴儿干铁道,两项大工程启动,那些在辽东建造好了工业基础的阉工们,才安逸了不到一年,绝大部分调离了原来的位置。

数十万的阉工被组织去往新的恶劣环境中,在河流上建桥,在沼泽中使用蒸汽机抽水,在林子里铺路,一段段的铁轨铺设在地面上。

历史上的永乐朝,五征大漠,七下西洋,收复交趾每一次都是巨大的工程,如今的永乐十二年,最西部,最南部,最东北同时开工大规模的铁道。

民间资本在高丽的资本扩张速度逐渐赶超大明工局,而大明工局通过这些大基建工程,一下子又拉开了与民间商行的距离,甩的民间商行们看不见影子。

如此巨大的工程下,数百万工人的调动,不但没有让大明的经济受损,反而这一年里,大明的社会生产力达到了新的高度。

巨大的差距下,经济发达地区对经济落后地区,会达到极致的“吸虹”现象,最先崩溃的是受大明影响最深的高丽,被大明的发展速度溅了一身“血”。

明明是高丽北部和中部导致的流民,却在高丽南部爆发了。

高丽全罗道砺山,历史上抗拒倭国入侵,高丽民间义军最盛的地方,爆发的流民叛乱,原本不受重视,高丽南王派人平叛,结果传回来大败的消息,于是再剿,再败,成为了高丽南部的霍乱之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