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六百五十七章 孔明灯士兵

一个孔明灯上升到半空中。

孔明灯上有人。

孔明灯竹篮四面插了各色的旗帜,旗帜有圆形的,有方形的,也有三角形的,上面的士兵,手里拿着单筒望远镜,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

竹筐里,有位十**岁的年轻人瑟瑟发抖。

他站不起来。

“还没适应呢,你们四川话怎么说来着?瓜怂啊。”

大明卫所制施行异地服兵役制度,军改之后,这项传统被继承了下来,不过呢,以往的异地,可能在行省以内,如今的异地,大多在外省。

地面上。

武官举着望远镜,抬头看着天上,孔明灯露出来的旗帜。

不同的方向,代表了不同方向的敌踪,旗帜的形状,则代表了兵种数量,根据挥动的轨迹和频率,能大概知道规模数量。

炮兵营的武官们,同样在观察天上的孔明灯。

高阳郡王抵达山东。

集结了各营合计八千兵力,展开了一次操演,由高阳郡王安排的人手,会不固定的出现在未知的地点上,留下几面旗帜。

炮兵营要根据孔明灯的指示,往远处看不到的方向开炮。

大炮的射程越来越远,甚至超过了肉眼可以看到的地方,而孔明灯的改进,这些年来,终于被军方摸索出来正确的用法。

不过呢。

原来制作载人孔明灯的商人经不起这些年的等待,早已经破产远走他乡,虽然商人走了,专利和技术人员留了下来,由军工联合办接收。

新的制作孔明灯的工厂落户在浙江。

浙江是好地方啊。

发达的低成本的水利运输,加上铁轨的普及,带来了成倍的效果。

而原本浙江地区要供应大量的税赋,以解决朝廷在北方的用度,随着北方的经济崛起,农业上的自给自足,又让浙江地区得到了更强大的市场。

简而言之。

一好百好,一坏百坏。

北平良好的开头,为大明带来了方方面面的优势。

浙江地区发达的产业链,让那里生产成本低,效率高,可以很好的满足军工联合办的诉求,要么不下定单,要么突然一口气下很多,普通的地方的产业链,没有办法达到军工联合办的要求。

“轰隆隆。”

炮兵们根据旗帜的含义,调整好炮管的角度,武官下令后,阵地上闪出耀眼的火光。

山外。

一阵地动山摇。

空中的热气球很快摇动了燕字旗,告诉下面的同袍们,炮击成功。

但是没有结束。

那些“狡猾”的“对手”,他们并没有改变方向,又在同一方向的更远的地方,插上了新的旗帜。

骑兵们根据指令,快速的冲向东方。

很快,他们找到了隐藏的稻草绑成的靶场,因为节省手榴弹,训练改成使用骑兵刀,熟练的“砍瓜切菜”,每一个稻草靶子变成了两节后,骑兵武官用望远镜看着孔明灯,观察上面的旗帜,以奔赴下一处地点。

“千里眼有了,不知道会不会有顺风耳啊。”

看台。

几名总兵陪着高阳郡王,朱高煦异常的兴奋,他就喜欢军中的气息。

十余年前父皇南下收复交趾,十年前父皇西征开拓西部七省,没有少高阳郡王的身影,可近几年下来,朱高煦越来越不舒服了。

文官们突然开始针对自己。

甚至有御史弹劾,奏疏中言高阳郡王与军队关系紧密,不利于国家安宁,希望太子殿下警惕。

所以朱高煦安静了下来,但是内心的火热却没有熄灭。

来到了山东,山东有自己的老部下。

他打仗多年,以往在他旗帜下的军官并不少。

“如果有了顺风耳,打起仗来可就顺手多了,能解决许多麻烦。”参将王忠陪笑道。

历史上,王忠随着蔚州卫指挥佥事李远投降燕王,靖难之役中获得了不少战功,李远是靖难功臣第四名,王忠则是靖难功臣第十一。

如今不同。

他们二人之间并没有发生更密切的关系,也没有和燕王父子有亲密的接触,如果不是朱高炽特意的安排,王忠恐怕连参将都捞不到。

王忠自然是不知道这些的,并且很满意自己的处境。

参加过收复交趾的战争,参加过剿灭入侵哈密的鬼力赤汗之战,因功提拔为参将,驻守于山东,从低级武官到中高级武官,算得上有了名号。

“学者们在报纸上常说,技术的发明,重要的是普及,只有普及的技术,才能发挥作用。”

朱高煦当众笑道。

三十余岁的朱高煦,无论文官们如何看待,但是不少的武官心里,的确没有太多的想法,高阳郡王真的太能打,不光自己能打,带领的军队也能打。

十年前的时候,因为形势需要,曾经驻守北平一段时间的高阳郡王,当众举起过铜鼎,惊呆了所有人。

现在高阳郡王成熟了很多,不会再做这些儿戏的动作,只是高阳郡王力大无穷的说法,仍然传遍了军中,人人都感到佩服。

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个人的武勇看起来不怎么重要,可心仍然能被鼓舞。

不过朱高煦也为年轻时的得意之举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有御史用这个消息弹劾高阳郡王,说高阳郡王举鼎,实则有不臣之心。

如果是二十岁的朱高煦,他会把那名御史找出来,当场揍他一顿。

三十余岁的朱高煦,选择了沉默。

高阳郡王多年来的举止,的确获得了不少的好评,而朱高煦更看重大哥的心意,大哥既然支持自己来山东,朱高煦就不会把事情办砸。

高阳郡王始终是高阳郡王。

皇上的嫡子,太子的亲弟弟。

台上的文武都围着高阳郡王,朱高煦继续笑道:“其实技术的发展,何尝不是改变了军队作战的模式呢,咱在京城,常听太子殿下的教诲,太子殿下说,军队要发扬主动性,学习和适应新技术,掌握更先进的作战模式,这句话我送给各位。”

“你们看这孔明灯,十年前的时候,军工联合办就利用过,可是呢,并没有发挥好的效果,无法达到人们的预期,于是当做小玩意归入了库房,如果不是后来的意外发现,这么好的东西,至今还在吃灰呢。”

一旁的王忠连连点头。

满脸感叹的说道:“同样的孔明灯,换个思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接着又往南面拱了拱手,说道:“太子殿下所言的主动性,是让吾等茅塞顿开。”

孔明灯最大的效果不是平原地区,而是山林地带,那些视野不开拓的地区。

特别是南方的军队。

比如占城都司,采购了大量的孔明灯。

孔明灯被绳索固定着,以防止被风吹走,缓慢的从空中落下,士兵们从一个个的竹筐里翻出来,整理旗帜和物资,周围发出了哄笑声。

一名新兵第一次乘坐孔明灯,竟然吓得尿了裤子。

那名新兵哭的泪流满面。

太丢人了。

这辈子就没有这么丢人过,可是他真怕呀。

双脚离开了地面,看着越来越远的土地,他的内心就一片空白,只剩下慌乱,两腿无力,控制不住了。

正在巡视的王忠听到这里的骚动,不满的走了过来。

“将军。”

“将军。”

士兵们纷纷立正。

“有什么好笑的。”

王忠骂道。

刚才还在嘲笑别人的士兵们,皆低下了头,不敢回答将军。

王忠只看了新兵的服饰就知道了原因。

“你叫什么名,哪里人啊,多少岁,入营多久。”

“回将军。”

“我叫马定国,四川人,十九岁了,入营三个月。”那名新兵挺直了腰杆,可是裤裆里的凉意,又让他脸红耳赤,不知所措。

王忠有些惊讶。

不光这名起的牛,还有孔明灯多是老兵,一般也不会用新兵。

“你父亲做什么的?”

“我老汉是开国兵,在卫所里种地。”

“哦。”

王忠懂了。

开国兵是新起来的称谓,也就是追随太祖皇帝恢复山河的士兵们,不是每名士兵都能升起来的,许多的士兵,被派往了各地,建立起卫所。

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有不少此类的开国兵。

开国兵的后代入伍,会有一定的照顾。

孔明灯是新军种,技术兵,起点比普通士兵高一些。

王忠拍了拍新兵的肩膀,“好好干,别跟你老汉丢人,干出个前程出来,光宗耀祖。”

四川的新兵蛋子马定国哪受过这种洗礼。

被感动的不行。

山东。

虽然只集结了八千兵,还有海军的到来,但却吓住了高丽,引起了不少的恐慌。

以往山东动静并不小。

可那是针对的倭国,高丽反而兴奋的很,如今针对的是高丽,个中滋味就只有自己知道了。

高丽全罗道。

全州。

右军节制府。

“上国不会对高丽动兵的。”

柳以全猜测道。

厅内,有十几位文武官员,皆是李芳远的亲信。

这些年来,全罗道的发展很缓慢,最靠近倭国的地方,与大明、倭国、琉球的贸易,本应该发展的很快才对,因为李芳远控制的很严格。

正常的商贸是允许的,但是对大明的商人们多少有些控制。

大明商人们很愤怒,指责高丽南王重农抑商是错误的做法,大明商人们的言论,获得了当地不少地主的支持,不过高丽南王不为所动。

所以高丽北部发生的土地兼并,南部地区虽然也在漫延,却不如北部地区那般失控,而北部地区的利润,又多数落入了大明商人手中。

还有一部分的利润落在了当地两班阶层的手里,肉就算烂了,到底也在锅里。可是高丽北部的两班阶层们,在大明北平和京城购买宅院,大量的财富转移去了大明。

留下子弟在高丽做官,亲族迁移大明,各个在国内犹如“抢钱”般的放纵,供应亲族们在大明的奢华生活。

与之比较,高丽部分的有识之士,更加认定南王才是明主,让南王获得了不少的人才。

高丽南部的发展很缓慢,与传统农业社会并没有发生变化,可是反倒保留了元气,老百姓们生活仍然困苦,却没有像北部地区的老百姓们连饭都没有的吃。

所以高丽南王的实力,一直是高丽最强的,南王手中军队,已经扩充到了十二万,十二万军队的规模要干什么,南王的心思,天下人皆知。

大明这些年来,一直在压制南王。

原本与南王关系密切的倭国大内氏族,也因为大明的影响,特别是前几年的大内氏与幕府的战争,迫使大内氏更加依赖大明,导致大内氏与南王的联系越来越少。

内忧外患。

北部的契机,南王一直看在眼里,想要从中寻找机会拿下汉城,他认为二哥不能在王位上继续呆下去了,可接下来大明的动作,又让南王不敢乱来。

“为何敢确定?”

旁边的勋臣忧虑的问道。

有人想打,有人不想打,更多的人不愿意打,因为真与上国发生战争,看不到希望,不少人只要保住自己的财富和地位即可,这种人越多,越不想打仗。

“上国的疆域太大,正如万事有利有弊。”

朱高炽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已经成为了各国的通用语,柳以全用汉语说出这句话。

在场的人都是两班阶级出身,没有人听不懂汉语。

柳以全自信的说道:“上朝在西部七省的军力调动,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加上维持在琉球牵制倭国局势的兵力,维持南洋稳定的兵力,自身国内需要的兵力等等,上朝用兵处太多,每一处的距离又如此之遥远,那山东的操练,只用了八千兵,可见上朝已力疲。”

高丽像个筛子。

随着大明与高丽的贸易频繁,高丽的消息源源不断送回国内,大明的消息也传回了高丽,毕竟高丽不少人在大明,是藩国中人口前往大明生活最多的王国。

柳以全的说法,获得了李芳远的认可。

他也是这么想的。

可是打不打,他下不了决心。

大明的协守兵团在北方出了事,与他们国内发生了冲突,那么汉城的中军并不放在李芳远的眼中。

除了中军节制使的三哥,并不愿意插手兄弟之间的争权夺利外,更有汉城这些年来的兵力一直是最弱的,实力最小的。

李芳远担忧的是拿下了汉城,大明愿不愿意接受现状。

从李芳远的内心出发,只要大明愿意承认自己,其实给予大明更多的补偿都可以的,李芳远有信心慢慢的发展回来。

不久。

柳以全再一次出使大明。

全罗道,忠清道,庆尚道,三道数十州府,兵力也随之调动了起来,高丽南部物资频繁交流,战争的气息越来越浓重。

商人们很快带回了消息。

永乐十年开春以后,大明东部的局势越发的混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