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六百五十五章 兴奋的朱高炽

大明有两个皇帝。

一个在京城,一个在万里之外的撒马尔罕,京城甚至有了王不见王的谣言,关于皇家的小道消息,一直以来深受市井之间的欢迎。

京城的粮票银行总部出资,与十几家大商行合力建造的,坐落于上元新城区的大明第一高楼,高达二十一层的大厦正式开业,开业的当天进驻了多家商行。

光牌面就足够了。

大厦的楼顶处,甚至可以眺望到天际处皇城的影子,人们不允许在大厦里使用望远镜,特别是皇城的方向,是违法的行为。

大厦的一楼大厅两旁,有许多的店铺,书店里显眼处,不光有,还有杂书,经书,史书,当下最火的破圈理论的书籍,也在显眼的地方。

《破圈之道》,出自于京城国子监的博士。

自去年出版以来,受到了太子殿下的喜爱,连太子殿下都认同的书籍,不会缺少销量,成为了上层人士必读的刊物。

书店可以看书。

几名国子监的学生在室内看书,伙计们还体贴的送上了热茶。

“把社会看做一个整体,如果供养一百个朝廷官吏,需要一万个百姓,有了更多的粮食,养活更多的人,诞生更多的人口,两万个百姓,需要的是三百名官吏。”

《破圈之道》的开篇很大胆,一下子就能抓住人的眼球,而且看起来符合自然事物的道理,读的人越发的津津有味。

“同比,从经济角度而言,把社会技术总结为一,社会生产力与之正比为一,那么当社会技术发展到二的时候,生产效率的提升,社会生产力也进化为二。”

“人吃的粮食是有限的。”

“人的花费是无限的,随着人的财富而增加。”

“满足粮食的前提下,经济的发展本质,无非是人的人均使用商品增加,例如二十多年前,一家军户里的家具,可能只有两三件,大多数家徒四壁,那么如今北平的军户,连大型的农业机器都有了,小到毛笔、硬笔、纸张等,这就是经济增长的本质。”

“如果让百姓家里具备更多的商品,是最重要的追求。”

“那么在一到二的过程中,还有一点一,一点二,一点三,一点九。”

“国子监的毕业生,每年的人数为两千人,五十年的人数总量为十万人,那么国子监的效率下,维持的就是十万人的一。”

“想要突破这个一,就要提高每年毕业生的数量,这就是增长率。”

“经济上也是如此,大明目前的生产力总和,以长期而言,同样是个瓶颈,只有每年超过上一年的增长,才会是社会生产力总的增长的表现。”

文华殿。

暖房。

朱高炽看着书。

因为《破圈之道》的畅销,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视野,有了新的类型,文人们闻风而动,一年的时间里,出版了许多此类的书籍。

有些没什么含量,有些值得一读。

其实与后世的国家,为什么追求经济增长,害怕经济停顿是一样的道理。

明明是发达的国家,哪怕经济不增长,每年的经济总量,不也是很高的吗,就像人们不明白,为什么富人会因为自己的公司没有增加销售额而忧虑。

那么遍观历史。

靠着大航海贸易,葡萄牙和西班牙先后成为了欧洲最富裕的国家,而且这些财富的积累,在短短的几十年就完成了。

可接收了大航海贸易的大部分白银的大明,不但没有富裕起来,反而经济破产了呢。

这就是体量与贸易模式的区别。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小国。

他们可以通过巨量的白银,从大明得到“无上限”的商品,而大明掌握的白银,并无法得到花出去的口子,当时的天下,没有可以足够支持大明白银流动的商品。

因为农业社会生产力的上限,大明国内的内部经济循环本就饱和,注定了这笔钱不再具备钱的价值。

只培养出来海上的巨无霸大海商,却没有让大明国力富裕起来。

如果从更多方面的角度来思考,甚至可以从米国的学者们提出的二八理论找到影子。

为什么害怕东方崛起。

因为他们的不少学者深信二八理论,认为东方的崛起,十几亿人口的富裕,会导致全球资源的破产。

可是呢。

后世的确走出了另外一条的道路,西方主流学者的共识,由鄙视和蔑视,逐渐的变为开始重视,甚至有了不少的中吹西方学者,因为事实就是事实。

全盘接收英国政治遗产的神牛国,比后世穷了五倍,还是在相比更宽松的外部环境中。

按照西方人的理论,神牛国是永远发展不起来的的,因为他们深信。

直到新世纪他们动摇了。

杨士奇安静的呆在暖阁里,同样的在看书。

他很喜欢这样的气氛。

黄花梨木桌面上,有福建茶叶泡的热茶,以及当下京城流行的奶茶饮品,还有各类的点心小吃,桂花糕吃起来又甜又糯。

朱高炽余光看到杨士奇放下了手中的书,于是开口笑了起来。

听到太子殿下的笑声,杨士奇恭敬的起身。

大明太幸运了。

祖孙三代的关系和睦,遍观历史未有之。

到了今日。

太子坐镇京城,皇上坐镇撒马尔罕,没有什么比这样更有效率的方式。

杨士奇坚信,要不了十年,撒马尔罕七省,将会与内地融为一体,再也无法分割,至少五十年内如此,这是皇帝的便利性带来的。

两个聪明人,深度合作的效果大于二。

“杨先生,愿意去吕宋吗。”

朱高炽问道。

他知道杨士奇一定会同意,虽然杨士奇一直想要回到朝廷,可是朱高炽需要杨士奇奔赴海外。

思来想去。

杨士奇是最合适的人选。

渤尼国内附,东边是苏禄国,苏禄国有三王,东王内附,大明同意了。

吕宋,苏禄,渤尼,三个海上邻居,地理位置非常的关键,也是土地面积大国,具备很强的潜力,大明需要发展这些地方。

这些土地只要开发出来,能很快得到回报,与中亚当下的环境不同,受历史和技术的局限性,治理中亚的回报率太低了。

杨士奇的确没有拒绝。

既然是太子殿下亲口要求,作为臣子,他如何能拒绝呢。

只是杨士奇有些好奇,太子殿下为何改变了心意,露出探究的眼神。

朱高炽回答了杨士奇,让宦官递给了杨士奇一本奏疏。

上奏疏的人是谢贵。

杨士奇想了很久,才有了些许的印象,好几年前,在京城见过此人。

奏疏里的意思很明确,高丽有矿,高丽的商人们希望运输煤矿到国内,国内不缺煤,可是呢又缺煤,谢贵认为对大明有帮助。

杨士奇敏锐的发现了不对。

高丽的情况他并不是一无所知,大明商人们在高丽如果开矿,以当地的人力成本,加上他们带去的技术,恐怕价格上,国内的煤商竞争不过。

这对国家是不利的。

杨士奇并没有出言反对,他相信以太子殿下的英明,肯定有他的想法。

与有些人的担忧不一样,朱高炽并不担心高丽的局势。

相反,他还在观察高丽的变化。

近代科技大爆炸。

西方走出了很多的道路,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新的事物,在朱高炽这里并不是新奇的,并且许多的选择应对。

任何事物有两面性,朱高炽看到了新的机会。

为什么海外的商人们,对于煤矿有了诉求?

煤矿作为低价的大宗商品,属于早期海贸不被欢迎的商品,没有商人会把煤炭当做海上贸易的物资。

英国的船只业与生产力大突破。

瓦特蒸汽机的成熟和普及,虽然英国极力的守住技术,可还是被很多国家学了去,就像鸟铳这样的武器,部落仿造不出来,但是倭国和高丽却没有大的问题。

各国进入了工业社会,随着需求和运力的变化,英国的船只,开始往外供应煤矿。

例如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英国国内的三万三千艘船只,在这一年,往欧洲各国出口,通过海运运出了三百数十万吨煤。

英国通过能源的出口,获得了长足的经济发展,而英国大量廉价煤的供应,又满足了各国发展,所需要的能源满足。

技术上,目前的大明,许多方面没有达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英国水平,可是大明的体量大,造船业更大,如今大明有三个主要的造船产业基地,每年上万艘船只下水。

朱高炽看到了其中的意义。

传统以奢侈商品为全部的海贸方式,发展向大宗民生物资转型的海运能力,并且已经有了利润,否则高丽的商人们,不会如此迫切。

那么结合《破圈之道》,朱高炽已经发现了大明的机会。

多年来一直等待的需求,终于浮现了出来。

所以有了今年的海外推动计划。

朱高炽需要一个懂得工业之道,并且能适应复杂局势,懂得进退的官员,眼前这位很早就主动前往北平学习,在朝廷内阁做事多年,又在老挝呆过数年的杨士奇,还有谁比他更合适呢。

毕竟在海外。

朝廷无法直接管理的土地上,需要能自己判断的引导者。

凌晨继续加更一章,明天恢复下午六点的稳定更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