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六百五十二章 海外脱离的商人们

山东登莱的位置,对于大海而言,非常的重要。

山东半岛延伸的最东端,与处于辽东半岛西端的金州,犹如两只胳膊,使用帆船也只需要一日一夜的时间,而且海域内还有大量的岛屿可以提供停靠。

登莱,金州,高丽。

三角直线距离,成为了最快的航线。

铁道工程部技术司。

几名技术人员来到了莱州码头,了解码头的资料。

“当蒸汽机轮船普及后,从最初只有帆船速度的一半,很快提升到与帆船速度平齐,乃至达到一点五倍,也就是十五节的速度,翻了三倍不止。”

蒸汽机是大明工局的核心技术,也是大明工局的起点。

又有太子殿下的支持。

所以在蒸汽机方面的投入,大明工局舍得花钱。

包括十年前发明的蒸汽机货车,不需要铁轨,能在陆地上,不靠牲畜就能动的货车。

使用成本高,性价比低,操作难,危险度强。

哪怕缺点这么多,大明工局也大规模运用起来,只要不亏本,就会优先考虑使用蒸汽机货车,于是从十辆到一百辆,一百辆到一千辆。

连蒸汽机货车都得到如此力度的支持,更不提刚问世就有大利益的蒸汽机轮船。

码头安排了几名工作人员相陪。

众人参观码头,协助铁道工程部的技术人员们,提供给他们需要的资料。

“我们铁道提速的讨论,仍然没有结果。”

“技术没有突破吗?”

工作人员好奇的问道。

提速很重要。

工业发展需要运输,运输的效率是根基。

摇了摇头,技术人员感叹道:“现有的技术,铁道的速度,可以提升到半个时辰五十里以上,提速的呼声,在北平行省的诉求最高。”

“那为什么不提速呢?”

工作人员无法理解。

另外的人笑着解释道:“陆地与大海不一样啊。”

工作人员逐渐明悟。

北平行省发展的早,老百姓们已经适应了铁道,懂得了避让火车。

铁轨上也不会出现人,牲畜。

铁道运营集团从老百姓的生命财产角度出发,提速的方案,一直都很重视,不敢轻易的决定,最终只同意了北平,大宁,开平,金州等地方的提速方案。

铁道运营部和铁道工程部虽然是两个部门,但无论是业务上,还是感情上,双方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关于铁道的技术,铁道运营部与铁道工程部联系的仍然紧密。

因为最近风气不好。

众人没有敢铺张浪费,几个人在大食堂里吃饭。

从京城扩张开来的督查运动,在山东打响了第一枪,山东布政司左参政落案,成为了半年以来,官职最高的官员,也让山东人人自危。

巡检丁差们全副武装。

码头上的检查异常的严格。

商船越来越多,高丽与大明的往来,随着开放民间市场,频繁了百倍不止,原来只是使团们夹带私货,因为物资少,大明睁只眼闭只眼,如今早已不能视而不见,并且还有走私人口的兴起。

大量高丽的男性想方设法的进入大明。

陆地上,镇江城是第一个关卡,那么大海上,登莱就是第一个海关卡。

高丽汉城抵达山东登州,在大海上只需要两天一夜。

原先检查的也严,如今检查的更严。

“哗。”

巡检丁差们打开了舱门,看到里面的景象,张开嘴,脸上惊呆了,他们甚至忘记了手里的武器。

舱门里人挤人。

小小的船舱,至少有五六百人。

“XXXX。”

一阵听不懂的话,船舱里的人们疯狂的往外跑。

有经验的老人闪到一旁,避免被扑倒,最后被踩踏,还不忘大力拉扯一把没有反应过来的年轻的巡检丁差,救了他一命。

船舱很狭小,地面又不平。

几百人的拥挤,很快随着第一个摔倒的人发生了踩踏事件。

“砰。”

枪声惊动了码头。

周边的巡检丁差全部往传来声音的方向跑去,码头的工人们也拿着手里的工具赶了过去。

高丽的人们被控制住了。

巡检丁差们通过审问,找到了船老大,又通过船老大收集了一些线索。

矛头指向了高丽协守兵团。

高丽是个历史悠久的王国,与周边的部落不同,具有一定的文明,多年来受中华文明的熏陶,影响很深刻。

从十五年起开始,北平方面就加强了对高丽的管控,随着太子入京,高丽有了三王,更加离不开大明,最早的呼声是取消藩属国,改成在高丽设立都护府,又或者宣慰司。

考虑南王,以及国王消极的应对,最终大明在高丽设立了协守兵团。

高丽国王才积极起来。

前些年高丽北王去世,大明在北地的实力更深,同样设立了协守兵团。

这两支协守兵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两地的和平,主要防备的是高丽南王,这位历史上原本先造反父亲,后造反二哥,杀死四哥,成功坐上王位的五王子。

协守兵团的人数并不多,总共不到三千人。

但是呢,协守兵团在高丽的影响很大,多年来,与当地有了许多的关系。

原太祖皇帝时,因军功授河南卫指挥佥事,加广威将军,后调守滁州,在还是燕世子的朱高炽南下时,主动提交皇太孙系的名册立下大功。

投靠燕王和燕世子的将领很多。

大宁、开平、辽东、山东、京城

朱高炽不是很喜欢谢贵,所以谢贵并没有得到太大的奖励,五年前外放到高丽,负责协守兵团,成为一方面的主帅,算是弥补他的外放。

李氏朝鲜初期还是有实力的。

只不过呢,大明明初更有实力,加上中原王朝的影响力,李氏朝鲜虽然有不少前朝的官员比较激进,但总体上对大明很恭顺。

这个恭顺,只是对大明而已。

辽东初期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彻底恢复,大片的土地,与李氏朝鲜没有清晰的分界线,所以李氏朝鲜经常进入奴儿干境内仇杀奴儿干的部落。

因为李氏朝鲜没有建立前,高丽弱小的时候,奴儿干部落的人也经常进入高丽劫掠屠戮。

特别是咸镜道。

咸镜道是高丽最贫瘠的地区,虽然也是面积最大的道,不光人口少,经济也很落后,这里成为高丽与奴儿干附近部落的厮杀场。

弱小的时候,附近的部落就会进入咸镜道劫掠获得物资,强大的时候,高丽就会出境击打周边的部落。

历史上大明同意努尔哈赤的祖先迁移到建州。

把这块富裕的地方给他们生活,除了因为努尔哈赤的祖先对朱棣很恭敬,是奴儿干都司境内,主动归附大明的第一批部落,常年保持了默契外,也有杜绝李氏朝鲜越境攻打奴儿干部落的原因。

正如唐朝信任重用安禄山,大明也很信任和重用建州女真。

这并不是当时的官员们傻。

而是双方两百年来的关系导致的。

因为历史遗留原因,建州女真与辽东的贸易频繁,多年来受到大明朝廷的扶持,特别是移居到建州后,生产力发展的很快,给了建州女真崛起的根基。

别的部落打不过建州女真,并不是因为建州女真生下来就能打。

而是多年下来,建州女真不光积累了生产力,也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培养出了超过周边的人才,例如哪怕是不受父亲重视的努尔哈赤,少年时期也会说汉语,认得汉字,能读书籍。

日本学者平田昌司在《清代鸿胪寺正音考》引用藤本幸夫的研究,指出努尔哈赤跟通汉语的朝鲜俘虏谈话时,全靠汉语翻译。

一汉敌五胡,是背后的生产力支撑。

同样。

建州女真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百战百胜,除了努尔哈赤的才能之外,也离不开建州女真比其他部落素质更高的原因,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再次证明了发展才是一切。

明中后期经济的崩溃,带来了社会秩序的败亡,导致生产力的下滑,对于相比较时代而言,社会分工明细的大明是致命的毒药,才是明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再差的秩序,也比没有秩序强。

再落后的组织,也比没有组织的“散沙”能打。

如今。

高丽变得比以往“繁华”了。

大明的商行充满了高丽的城池里,带来了更多的商品,因为商品的畅销,大明的商人们开始追求土地,通过从高丽勋贵手里购买土地,双方一拍即合。

大量的土地落入大明商人手中,他们通过这些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包括黄麻。

几米高的黄麻。

一望无际。

受雇于大明商行的高丽佣工们,弯着腰割取成片的黄麻。

成吨的黄麻运送到码头上,通过码头运输到上海县,由上海县的铁道,运输到浙江地区,进入各家工厂,制作成一捆捆的麻绳麻袋,又通过铁道输入全国。

商品的繁荣下,麻绳麻袋的需求永无止境。

但是呢。

高丽明明通过商贸赚了大笔的粮票,可是高丽的百姓们仍然过得困苦。

他们吃不饱穿不暖。

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干活,天黑才能歇息,每天喝着米粥,全年无休,只能呆在大明商行里干活,离开了大明商行,他们连吃饭的地方也没有。

“钱都去哪里了呀。”

谢贵一脸的感叹。

同样是发展,北平京城的富裕,是肉眼可见的,百姓们过得丰衣足食,高丽这些年的变化也很大,比起大明的百姓们,高丽的百姓干活更辛苦。

可是呢。

为何大明的百姓们精神饱满,而高丽的百姓们却满脸麻木呢。

“钱都被大明民间商行赚走了。”

谢贵的侄子笑道。

谢贵看着侄子,突然有些认不出来了。

“朝廷的督查行为,你知道吗?”

“叔叔放心。”

年轻的侄子并没有在意,“查谁也不敢查到叔叔的头上的。”

谢贵叹了口气。

自己也有抱负,那些后辈们,什么张辅朱能都有了好大的名声,凭什么自己只能呆在高丽呢。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

自己松懈了呢?

谢贵知道自己的侄子做了什么事。

他与大明商行合作,联合本地的勋臣们,大肆购买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压迫高丽百姓,每年的利益,连谢贵都不知道赚了多少。

他们不满足于此。

人的**永无止境。

当赚了一百元的时候,会生出幸福感,开始希望能挣到一千元。

一千元变成一万元。

一万元变成一百万。

人们开始疯狂。

再多的钱也满足不了他们的**。

不光是正常的贸易,只要是能挣钱,能增加他们财富的手段,他们都愿意尝试,因为他们在高丽没有束缚,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协守兵团、资本、勋臣

一股庞大的势力。

上面的人挣大钱,下面的人挣小钱。

携手兵团的士兵们也受到了诱惑,走上了金钱的道路。

他们通过与码头的关系搜取钱财,给予那些想要走私大明的人们方便。

有需求就有利益,有利益就有行动。

江淮地区的奢靡,并不会因为打击而消亡,自古以来,这样的行当就没有消失过,属于常青树行业。

既然大明女子管的严,他们从国外获得女性。

还有女佣的缺口。

谢贵是高丽的土皇帝。

最早的时候,他带领协守兵团驻守汉王宫,后来协守兵团的数量扩充,在北王病逝的时候,他选择离开了汉城,选择了黄海道。

他有些怕了。

所以他又住在了平安道的东道。

六十岁的谢贵,思考如何回京,并且把自己在高丽积攒的庞大财富带回国。

谢贵的不问外事的态度,给予了兴起的资本势力越发猖獗的环境。

如果说谢贵没有来到高丽的前五年,协守兵团很正常,大明民间商行在高丽也比较守规矩,那么这五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也可以看成是量的堆积,引发的质变。

毕竟初期的时候,大明商人们的实力还很弱,资本也很小。

黄海道海州。

左军节制府,也就是高丽北王的所在。

高丽北王是大明半官方的称谓,实际上的高丽,仍然是一个王国,国王是汉城的李芳果。

二十七岁的李孟宗。

也就是原高丽北王的长子。

现左军节制使,高丽左军的最高负责人。

大明商人吴宏。

这位在北平找机会,曾经轰动一时的热气球商人,与技术人员王纯早已经一拍两散,热气球的生意也黄了,如今成为了高丽的大商人。

高丽商人卢顺义。

两人成为了高丽北王的座上宾。

“支持内附的官员很多,黄州府使权申旭,防御使南以熊等人,昨日再次向本使上言。”李孟宗试探的问道。

吴宏毫不犹豫的说道。“他们都是叛徒。”

李孟宗盯着失礼的吴宏。

吴宏愣了愣,然后弯了弯腰,露出真诚的面孔,忧虑道:“如果北王真的希望内附,万一大明同意,他们还是官,北王可不是王了。”

吴宏的说法,让李孟宗失神起来。

无论如何,也是掌控三省,人口数百万的实权王爷。

李孟宗犹豫了。

理智上,为了老百姓着想,他应该同意内附,并且不少的官员们支持,可感情上,他并不愿意。

吴宏使了个眼神,好朋友卢顺义明白,上前一步接着劝告。

商人们承诺,会保障北军的粮草供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