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六百三十七章 天下最美的文字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苟不教,性乃迁.。”

归仁城。

城内砖头建造的房屋,传出孩子们的稚嫩声音,拗口的大明话,听起来比较怪异。

屋内。

木头的桌子后,孩子们拿着课本。

简陋的册子,是大明商人们带来的,不光有方块字,还标注了拼音,可以根据拼音来发音,成为了当地最快学会中国话的方式。

教书的先生也来自内地。

最新的规定。

在边地任教五年的教谕,归国后直接升一级,优先安排在州府级县学教学,成为了很多平民子弟的选择。

读完社学,中学。

然后经过五年的实践,只要不是差的太远,经过考核后,再培训半年,就能分配到教谕岗位。

所以边地并不缺少先生,包括海外的琉球地区。

实践前会培训半年,实践完归国后,同样培训半年,加上实践的五年时间,也就是六年的时间,还有路上,以及其他事项耽误,大概需要六到七年。

因此国内的教谕,最年轻的年龄,大概在二十二三岁上下。

当然了。

这是那些平民的子弟。

还有不少的读书人,靠着部分的关系,毕业后就能去到学校工作,不光是学校如此,还有各大明工局的单位,以及衙门口。

十七岁的先生,脸上还有些稚嫩。

不过先生很严厉。

孩子们有的是随着大明士兵来的,还有的是本地的孩子,前者比例很少,整个归仁城,只有不到三十户国内的军户。

大门口。

悬挂的招牌上,写着归仁城特办学校,属于公家性质,也就是在礼部挂了名的。

学校的老师有七个人,而学校的学生有三百多个。

其他地方的土著首领,也会把自家的孩子送来读书,不光是学会大明话,还要学会大明的文化,获得大明军方关系的重要手段。

山北王国归仁城的耗费,目前还离不开国内的供应。

李暹并没有离开。

参观了学校。

学校的食堂很简陋,搭建的草棚下,学生们席地而坐,露天吃饭。

分为免费和有偿两等。

当地首领们的子弟,还有大明军户们的子弟,前者首领们需要出钱,后者由大明礼部出资,所以这两批人的伙食并不差。

免费供应的是当地土著的孩子们。

如果不是因为免费的伙食,学校的学生至少要少一半。

首领们知道其中的好处,愿意主动花钱,当地土著们却不知道,哪怕知道,也照顾不到长远的利益,他们能把日子维持下去已经不容易了。

上午一半教授文字。

下午则教授历史。

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燧人氏取火,大禹治水,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复统

当听到宋朝崖山十万百姓跳海殉国。

教室内的孩子们气的流泪。

当听到大明太祖皇帝光复山河,重复中华文明,孩子们欢快的鼓手,各个笑开了眉头。

一横一竖。

年轻的先生在黑板上写到。

“这是天下最美的文字。”

先生自豪的说道。

学生们在书桌上跟着学习,每个孩子都是这么认为的。

中国字是不是天下最美的文字。

立场决定。

认为自己是英国人的,肯定认为英文才是最美的。

认为自己是法国人的,哪怕被征服的时候,也说法文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字。

正如自己的母亲,必然是最伟大的。

此时。

先生用不同时期的书法,写了不同的中字,告诉学生们中国文字不同时期的演化和发展,以及其中的深意。

孩子们跟着念。

读书声传遍了学校。

美好的声音,后世不少人说什么洗脑。

可他们不会说,加入美国需要宣誓,誓词是宣誓对美国效忠、放弃对其他国家的效忠。

在宣誓仪式上,新公民需宣誓遵守美国宪法和法律,接受宪法所保障的权益和义务,通过宣誓,新公民向国家表达奉献和忠诚,并承诺履行公民的责任。

在中亚真主对子民的教导中,有一段思想。

弱小的时候,可以违背一切教义,以生存为大,见机行事,谋求未来。

同样的道理。

形势所需加入美国,并不需要被指责,追求更好的生活,也是一种人性,可出卖祖国的利益,则是扭曲的人性,无论任何土地上都不会被称赞的。

所以很多黄皮白心的人,他们为什么不能放下,反而要大加指责,其实更多的是因为他们在国外的政治地位,的确很低下。

如此的形势,才造就了更多的这些现象。

比如同一天。

康奈尔的PatrickDai,华裔,已经抑郁症休学一年的小孩,因为巴以冲突在网上嘴炮威胁犹太人,被当做仇恨犯罪的典型抓起来。

当地州长亲自指示按照上限求刑,不得保释。

洛杉矶的白人富二代SamuelHaskell杀害育有三子的华人妻子并分尸,和妻子同住的父母一同失踪恐遭不测。

这人是抛尸的时候被垃圾工报警的,结果两帮不同的警察都拒绝出警,要不是后来流浪汉在垃圾桶里发现尸块,就真成“无头案“了。

结果是案犯已经保释,而且按照精神病处理。

又有美国高华被打,组织搞示威游行,宣传的横幅是:“我很脆弱,不要攻击我。”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是环境因素决定的。

此类的现象,同样是环境决定的。

理解了这些现象,其实就能明白,那些人很可悲。

而后世出国人次最高的一年,为一点七亿,只是一年的数据而已,那类的人,连零头的零头都比不上,只不过这些人声音大而已。

他们怕,所以声音才要大。

正常人谁有功夫去做这些事情。

他们梦寐以求的润了出去,不好好过日子,却整日叫喊,是润出去的日子不香了,所以希望在那些“同病相怜”的人们身上寻求到自尊。

毕竟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

只要看到外国地址就跪着叫爸爸的人,太多太多了。

那些叫爸爸的声音中,他们可悲的自尊找到了。

李暹巡视完了学校,不久又拜访了山北王国的国王,中山王国的国王,还有山南王国的国王。

“预计三年内。”

“大明将会向琉球地区移民至少一万户,五万到十万人口,除了促进当地的生产发展,带来经济上的刺激,并且有利提升文明水平。”

山南王国的王宫最小。

国王很安静。

李暹的声音也很平静,双方保持了和睦。

中山王国的新国王是大明扶持上去的,国内的政事也被华人家族把持,基本上李暹说什么就是什么,山北王国也早就奉送了归仁城。

实力最小,人口最少的山南王国没有实力反抗。

相反。

山南王国不少首领,前些年就把自家子弟送去了大明办立的学校,国内势力有许多和大明明军眉来眼去,让山南王国国王越发不敢出声。

他也很担忧,如果拒绝大明,不知道哪一天睡醒了,王宫外出现了大明军队,犹如中山王国。

大明在琉球的驻军,有力的保障了大明在琉球的控制。

犹如后世的美国。

美国在各地的基地,才是各国服从美国意见的本质,而不是所谓的文明之光。

那些年各国亲华的官员,死的死,坐牢的坐牢,大多没有好下场,这才是世界上的本源,以自身利益为重,永远是拳头说的算。

等李暹走后,山南王国的国王才露出忧虑。

现在国内说中国话,写中国字,连历史都要学中国的,恐怕不要二十年,山南王国就保不住了,国王束手无策,内心焦急。

归仁城。

“没听过此人的名声啊。”

李暹的名气大了。

归仁城内外都在打听李暹,这位礼部侍郎的脾性。

只是李暹并不太在乎,公事公办,雷厉风行,整合归仁城人心,解决了中山王国的问题,先后面见了山北王国的国王,还有山南王国的国王。

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分别在两国建立了新的归仁城,虽然还只是口头上的承诺。

解决了当地的事情后,马不停蹄的赶往倭国。

杨文等人在码头上送别了李暹。

“此人做事果断,难得的实干人才啊。”

吴高感叹道。

历史上。

李暹靠着乡里的举荐入太学,开始展露头角,乃至五次出使西域,不过历史的局限性,当时的对外出使官员,并不受重视。

后来因为公正廉洁的名声,晚年被举荐提督京仓。

七十岁时,欲请老,可是陕西当地军储屯田久无实效,特命他经理,受命之日,促期而行,没想到患病,临终的前一刻连呼粮储,没有一句临终遗言留给家人。

如今的李暹,同样出使西域,又去过钦察之地,促进了钦察之地向大明朝贡的局面,立下了大功。

现在受朱高炽委任,厘清琉球与倭国的形势,果然不负所托。

李暹压下琉球地区的声音,支持了杨文,有了朝廷大臣的背书,杨文也底气大涨,敢于出手,不在畏手畏脚。

不过李暹又答应了杨文的辞呈。

只是需要等李暹归朝后,由朝廷另派贤能,算是让双方都得偿所愿。

吴高忍不住看了眼杨文。

即用且防。

一套连拉带敲打下来,自己这位上司也被对方“压榨”完了,说句不好听的,卸磨杀驴,往常早就被人痛骂,如此手段,他却用的无人反对,实在是厉害。

京城。

徐皇后病榻前,朱棣说不出话来。

双手拉着妻子的手。

徐皇后有气无力。

往日有神的眼睛暗淡下来,却又异常的平静,仿佛并不在意生死,只是担心的看着朱棣。

“当今天下虽说太平,可连年用兵甲,民生并没有完全恢复,希望圣上多加体恤。”

“你先顾着你的身子,你好起来了,说什么就是什么。”

朱棣忍住眼泪说道。

徐皇后费力的笑了笑,又说:“伱在用人的时候,要广用贤才,明辨是非邪正,不要因为一个人有小过就弃之不用,也不要因为一个人有小聪明就委以重任。”

徐氏想起了长子。

老二和老二,从小听老大的话,三兄弟感情和睦,所以徐氏很放心,老大的手腕,徐氏也很放心。

长女日子过得也很好。

次女的丈夫是个短命鬼,倒是可怜了次女。

想着儿女们,最让她放不下的,还是眼前的父子。

所谓国无二君。

这些年来,国家只知有太子。

自己活着的时候,徐氏本来不担心,知道夫君和长子间父子之情很深,可什么事情都怕变化,徐氏害怕自己不在了,他们父子万一哪天不对付起来。

此事已经成为了徐氏的心结。

“臣妾不能再报答你的恩情了。”

“你我之间,谈何恩情。”

朱棣抚了抚妻子的额头,宽慰的说道。

徐氏幸福的闭上眼睛。

这一生,有这样的夫君,她从来没有后悔过。

“老大是你们老朱家的胚子,和他皇爷爷一样,整日以国事为重,并没有私心,你要多宽待他,不要听小人的谗言,离间了你们父子之情。”

外间的朱高炽也听到了,忍不住擦了擦眼角。

身后的弟弟们早就眼泪直流,还有大姐妹妹们也哭的不行,徐妙锦哭的喘不过气来,被女官们带去了偏房。

“你放心。”

朱棣拍了拍徐氏,想要她不要操心了。

夫妻齐心。

朱棣知道妻子忧虑什么。

徐氏也没有再多言。

心里有些遗憾。

很想回去北平看看,北平也算是她的家乡,看来自己是看不到了。

不日。

皇后去世。

“从此,朕在宫中再也听不到皇后的声音了。”

当着所有人的面。

一代帝王痛哭流涕。

春和宫。

朱高炽穿着孝服。

子女们也因为祖母的离去,哭的伤心伤意,郭氏操持着宫内的事务,瘦了一圈下来。

“徐妙锦好些了没有?”

朱高炽叫着名字问道。

徐妙锦自从许皇后去世后,也不好了起来,所以朱高炽下旨,没有让徐妙锦来皇宫,闭门在徐府养病,别搭上了她。

郭氏回答了。

朱高炽又说道:“宫里的事务,还有母后的身后事,孩子们又小,让你操劳了不少,你也要照顾好自己,该让宫里人去做的,没必要亲自动手。”

“孝心并不在这些方面,过犹不及反而不美。”

听到夫君的宽慰,郭氏连日来的劳累也不觉得累了。

徐氏的病逝,朱棣伤心透了,是真伤心,不能理事,所以朱高炽只能亲自出面,文华殿的大臣们,除了要参加皇后的祭奠,同样还要维持国事。

每个人都很疲惫。

不久。

高丽那边也传来消息,高丽北王去世了。

倭国的幕府使者也来到京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