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六百二十八章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河南。

开封府新郑。

郊区。

露天的空地上,每名工人身侧有“堆积成山”的伞架,工人们正把皮纸黏贴固定在伞架上,然后会把制做好的几个伞胚送到晾晒区。

地上有整齐排列的钩子,固定住伞胚,过了一两个时辰,又有工人来一一收走。

画匠们使用各色的颜料,三五两下能在伞面快速画出精美的图案,高达数十种,让人目瞪口呆。

第二日。

这批伞的伞面又会被涂抹上桐油,制作成型后,就成为了市面上热销的纸伞。

每个月有几天,工厂来不少的拖车,运走工厂仓库的货物,送去各商号约定的地方,进入各家的仓库,最后通过商号的铺面,流入到小商贩或者客人的手中。

工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工厂里的活计做不完。

工人们认为他们能一直这么生活下去。

傍晚。

工厂下班。

每班的工人们,三三两两的离开了厂区,有的住在厂里的宿舍,也有的家在周边。

车行的伙计,因为费用的问题,与厂家并没有谈妥,愿意花费车钱往返家的工人也不多,所以最终大多数的工人选择了呆在厂区。

周边还有其他的工厂,同样制作纸伞的就有两家。

晚上厂区并不无聊。

夜摊的小摊贩们,搭建几个棚子,成为了工人们喝酒的好去处。

“你家姑娘说亲了?”

“是啊。”

“哪家的?”

“俺们隔壁下水村的二娃子,他家的二娃。”

“想不到是他,你怎么把闺女嫁给他家了。”工友好奇的问道。

二娃子众人大多认识。

就是想不起来的,经过人们的提醒,也大致有些印象。

“二娃子家以前的确穷的很,不过他还是不错的,从小憨厚诚实,他的儿子多半也是如此,咱们这样的人家,看得是能干活的汉子,只要不是懒汉,又有什么的。”

“说得对,懒汉懒婆娘,家里才遭罪。”

“等你家姑娘嫁人了,差不多也到了你家小子娶媳妇的时候,等这两处大活完成,你这辈子算是完美,死了也能闭眼了。”

四十余岁的汉子点点头。

说起来,时间过得真快,自己成亲的晚,同辈的大多有了自己的孩子,惟独自己,家里人急得很,回想起来,仿佛就在昨日。

岁月不饶人啊。

在工厂继续干个几年,自己也五十岁了。

自己又不像别人有手艺,那些画匠们不光干活轻松,工钱也高,年龄越老越吃香,年轻的时候,能学门手艺就好了。

可惜。

手艺又岂是那么好学的。

想到此处,汉子内心复杂了起来,现在还干的动,过几年还能干的动吗,工厂还能要自己。

离开了工厂,自己能做什么谋生。

至于家里的地,早就没有了。

种地挣不到钱啊。

自己倒是羡慕那些军户,一户上百亩的土地,可想转军籍也难。

也是奇了怪。

军户反而成了香馍馍,还记得小时候,有家军户求爷爷告奶奶的,希望哪家能把女儿嫁给他家的小子,竟然求到了他们村的老周叔家里,被老周叔用棍子赶了出去。

如今老周叔早已化为了黄土,他家女儿嫁的人,也是如今自己的同事。

那家军户如今在何处呢?

那家的小子应该和自己差不多的岁数,是至今光棍呢,还是已经娶上媳妇,有了自己的娃,后者可能更大些。

没听说哪家军户还愁这个。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汉子忍不住喝了一口闷酒,内心的苦闷,让他无法诉说出来,有些对年老的迷茫,家里小子还有一年就中学毕业,下面的书,看样子自家小子没有读书的天赋,趁早来厂里上班。

几名工人沉闷的喝着酒,各有各家的烦心事。

浙江。

绍兴府。

萧山一带,开办了十几家的造纸厂,他们的原料,由别家的商号提供。

不光有徽商,还有本地商人,乃至北平的商人。

蒸汽机动作动力的搅拌机,把无数的原料打成“粉末”状,只需要一个时辰,就能提供整个浆池的需求,所以造纸厂的规模很大。

光浆池就有上百座,还属于小型工厂,当地最大的造纸厂,浆池有近千座。

萧山的山脚下,辅道铁路通往绍兴府。

每家的订单不同,也会生产不同类型的纸张,麻纸,宣纸,草纸,皮纸,白纸,黄纸.,只要商号有什么需求,他们就生产什么样的类型。

一车车的纸张,通过铁道运输到绍兴府各地。

绍兴府的三江所。

这里同样有制作伞的工厂。

他们这里没有画匠,也没有太多的手艺人。

这座工厂用的皮纸,是已经成型的,并且在印刷厂已经印刷好,数百种的样式提供选择,甚至制伞厂提供模板,印刷厂会专门开模。

他们的伞架甚至都是半成品,各类的半成品,最后在三江所的制伞厂组装出来。

成批成批的堆积如山。

不光制作精美,而且价格低廉,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订单。

年后。

短短的三个月,此地竟然新开了不下十家的制伞厂,只是这一个行业,还不算其余的行业,导致当地的铁道火车都繁忙了起来。

京城的贸易会后,三江所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拉拢到了比往年翻了三倍的订单。

贸易会。

的确促进了商人之间的交流,为商贸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也导致了不少的弊端,富裕的地区发展更快了,靠着自身的优势,吸收到了更多的资源。

大明国内没有贸易限制,也就是各地之间没有阻碍。

一种全新的行业模式,在浙江行省内兴起。

并不是突然发明的。

而是原本当地就有的,只不过在生产力的大发展过程中,更加的发挥出了威力,犹如一夜之间,无数的民生商品,都能在浙江生产出来。

不光生产出来,而且产量极大,价格低廉。

通过大明国内的铁道,浙江的商品越来越出名,也吸引了更多的商号,为了利益,商号们纷纷在浙江寻找货源,再次促进了浙江的繁荣。

合记商号的张薄,带着众多的东家和商号掌柜抵达了杭州。

西湖湖面宽阔,波光粼粼,映照着天空的蓝和远山的青。

一行人游历,还有当地的官员作陪。

工业发展的浪潮,已经成为了地方的考核之一。

任何事物有利有弊。

只要是纳入官员考核的项目,涉及到乌纱帽和自身的前程,都会成为当地的头等大事,自古以来如此,也是一种人性的表现。

湖边的垂柳,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杭州的故事。

湖上,一叶扁舟,悠悠荡荡,船上的渔夫和他的歌声,为这宁静的湖面增添了几分生动。远处的雷峰塔,矗立在湖边,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众人感叹了历史,张薄笑道,“我们活在现代,真是一个好时代啊。”

“张贤达说得好啊。”

一名官员笑道。

北平的许多改革,朱高炽入京后,有的推广全国,有的销声匿迹,还有的小范围发展,贤达之称,已经是社会各界人士追求的称号。

地位虽然不像在北平当初提拔的那么高,却也成为了大商人们最眼红的头衔。

当然。

最让人羡慕的还是人才津贴。

钱不钱的无所谓,可是领取人才津贴的待遇不得了啊。

官员内心感叹。

商人也能有今日的风光。

张薄连忙推笑道:“不过是随口之言罢了。”

他最早在大明工局做事,后来创办合记,对社会有非常清楚的认知,传统的农业社会,和如今的工业社会,商人的地位是不同的。

但是呢,商人还是商,并不会成为特等群体的存在,唯独人才津贴的学者们,至少在太子殿下活着的时候,必定地位最高的群体。

最后。

众人来到灵隐寺,当地著名的寺庙。

走进寺庙,便能感受到那份庄重和宁静。

大雄宝殿内,一尊尊佛像庄严肃穆,香烟缭绕,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寺庙中的钟声悠扬,每一个音符都似乎在洗涤人们的心灵。

烧香礼佛。

知府亲自出面,接待了众人。

张薄亲口承诺,将会在杭州打造生产体系,总投资规模不下于一千万元,全面推动杭州的小工厂发展,促进杭州的生产力。

知府则回到。

要人给人,要地给地。

张薄的嗅觉非常的灵敏,第一个发现了巨大的商机,他的动作,又让别的商行跟上,不久后,合众商行也来到了杭州,同样要投资当地的产业。

一笔又一笔的资金,汇聚到了浙江。

资本的堆积,带来了巨大的效率。

这就是资本的威力。

比起民间资本的活跃性,大明工局最后才发现不对,大明工局在全国的体系,遭受到了冲击。

最先受影响的是北方地区。

市场逐年繁荣的环境下,北方竟然有不少的工厂没有订单了,包括大明工局体系下,非核心产业外的民生工厂,出现了亏损状态。

很快。

大明工局的大掌柜高珍,亲自要求调研司搞清楚原因。

不久后。

文华殿。

高珍诉苦。

大明工局的负担太大了,要输血的地区太多,特别是在边疆和新开拓的地区,例如撒马尔罕地区,大明工局大量的资金撒下去,收益却不知道何年才能达成平衡。

不求利益,至少不在亏本吧。

而国内的民间商行发展一日超过一日,比较起大明工局,属于轻装上阵。

“我们大明工局太弱势了。”

高珍把原来粮票银行的“名言”拿出来说。

朱高炽笑着摇了摇头。

一切的迷茫来自于未知,可要是清楚甚至提前有所预料,那么如何会有迷茫呢。

浙江发生的事情,自己虽然并没有第一时间收到,可发生的是事情,并没有超过自己的理解,不过是正常的现象罢了。

“你们大明工局的确有很多“束缚”,可你们的优势同样是巨大的,不论是粮票银行的支持,和朝廷的扶持等等,多少民间商行羡慕来不及呢。”

“真让你们和民间商行换个位置,恐怕你们也不会愿意。”

朱高炽笑道。

高珍没有反驳,在太子殿下面前,还是不要耍心机的好,否则岂不是关公面前耍大刀。

“可是资本的密集,加快了地区的不平衡,长此以往,恐有大祸发生。”高珍诚恳的说道。

朱高炽点点头。

高珍是大明工局的第三任大掌柜,这点眼力见都没有,那就是所托非人。

“资本的流通性,注定了追求利益的地方,而资本的集中,的确会成倍的增加生产力的发展,这也是无法否决的优点。”

后世美国近代在铁道方面的成就,第一条就是资本集中的优越性。

(删除)

明朝历史上,受到与历史的局限性,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导致南北双方互补的体系,在明朝中后期破产。

也就是为什么明朝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不但未能促进大明的国力,反而导致了大明地方的经济破产,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删除)

以人为本。

就是最大的公平。

朱高炽拍板道。

此时。

大明皇帝已经定下了归期,永乐四年冬天前,朱棣大概能回到京城。

“大明工局当下的主要精力,除了原本的事务外,如何调动百姓的积极性,补充边地的人口,仍然是首要任务,至于浙江行省,先看一看,等一等。”

“尊殿下令旨。”

高珍等人弯腰退下。

开年后。

开封府新郑的一些工厂,突然没有了订单。

东家们急的满身是汗,亲自去拜访原来的商业伙伴们,求爷爷告奶奶的,希望能获得订单,甚至答应降价,最终也只能获得往年三分之一的订单。

低价的订单,东家们无利可图。

而工民联合部的用人制度又属于红线,谁犯必会被究,春末,已经有工厂关门歇业。

新郑地区。

染上了一层灰雾。

还留在工厂干活的工人们,脸上没有了笑容,虽然他们的工作还在,可隔壁工厂的关门,让他们突然之间感受到了威胁。

原先安宁的生活,仿佛要失去了。

不少人内心恐慌起来。

没有了工作,他们靠什么吃饭啊。

大多数人没有了田地。

有些人的老家还有田,可以投奔亲戚,可这样无疑属于寄人篱下。

夜摊的生意也受到了影响。

工人们不敢花钱了,主动减少了来喝酒的次数。

大明工局的办事处在当地成立。

不光是新郑地区,别的地区也在成立,甚至给了承诺,可以转成军籍,获得一千亩的土地。

当农民好啊。

哪怕穷点,也不会饿死不是么。

工人失业是真的会饿死人的。

不过呢。

国内的大片井制度坚定的执行,除了军户外,原本的民户想要留住自己的田地都难,因为几亩地十几亩地的收益太低了,只能填饱肚子。

“真的可以转成军籍?”

“一千亩地?可是俺听说隔壁县的军户,每户才百来亩呢,北平那边的军户也才两百亩。”

报纸的兴起,工人们见多识广。

“真的可以转成军籍,我们这大明工局的招牌,谁敢说谎骗人?一千亩地也是真的,而且还是永久的产权,谁也拿不走。”

军户片井制度的要求可多了,并不是把田分下去就完了。

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们努力介绍。

“撒马尔罕?”

“没听过这个名字啊。”打听的工人们皱起了眉头。

“留在当地有什么好?”

“当初太祖皇帝从南方移民到北方,不也是很多人不愿意,结果呢?最先移民的百姓们,家家都分到了田,日子不也好过了起来?”

“你们移民去了撒马尔罕,要不了多少年,不也是和当地一样。”

“一千亩地啊。”

工作人员们费劲力气的诱惑道。

在工厂关门歇业的危机下,不少羡慕军户生活稳定的百姓们,最终答应了离开家乡的办法。

一千亩地。

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期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