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六百二十七章 改进的藩国

帖木儿消失后。

随着他的子孙各自称汗,陷入了分裂之中,不少的势力趁机互相攻伐,乱中取利。

米里还率先投奔了大明,不久后,钦察地区的斯拉夫人使者也来到撒马尔罕,朝拜大明皇帝,与大明有了官方的接触。

木鹿坐落于中亚后世土库曼斯坦马雷省的一个绿洲城市,此地古城在撒马尔罕和巴格达之间,是古代唐朝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

属于东西方之间必须要拿下的要地,只有拿下此地,才能图谋马什哈德。

历来。

从东至西或者从西至东,除了北边的钦察之地外,要么通过木鹿地区,要么通过赫拉特地区,其余的路线太过费时费力。

朱棣在昭告天下,成立撒马尔罕都司和各地宣慰司后,解决木鹿和赫拉特,成为了首要目标。

金忠说道。

“我军不打,敌方自溃,反之,敌方反而合力对抗我军。”

指着舆图上的形势,金忠认为应让缓一缓,帖木儿的孙子们之间的斗争,已经迫在眉睫,明军不应该此时插手,反正形势对大明有利。

朱棣认可了金忠的意见。

分封各地后,也开始了在地方上的治理。

朝廷内地的官员们,大量的涌入此地。

根据朝廷当下的潜规则。

第一等功绩,就是在边疆地区做官,越偏远的地方官,经过考核后,分为上中下三等,与内地的比较而言,每等都要高一级。

地方官是如此,朝廷中枢同样如此。

大量的朝廷官员外放,首选是偏远边疆地区,或三五年,回到朝廷后,从治理地方经验,乃至资历威望等,都升上了一个台阶。

改变了以往朝廷的政治风俗。

比如内阁。

明中后期的内阁,必须是翰林出身,也就是科举一甲,而一甲只有三人,未免太少,于是给了二甲三甲进士们第二次机会,制定了庶吉士制度。

虽然翰林院在六部和朝廷中枢,获得了大量观政的机会,与地方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可终归没有实际主政一方的经验。

包括张居正,也是通过游历地方数年,这个经历,给了张居正很大的帮助。

那么现在的明朝内阁。

虽然还不具备担任朝廷中枢首尔的重任,但地位也日益突出,甚至已经平齐六部之言。

内阁第一批阁员纷纷外放地方,许多人猜测,要不了多少年,内阁制度会形成明确的规定,并且升格到第一的位置,成为了许多人眼红的所在。

从朝廷到地方,在朱高炽的引导下,重视起了主政一方的经验。

内地县到州府,虽然削弱了官府的不少权益,可主政官的地位却日益抬高,又和太祖皇帝时期不同的风气。

老百姓不愿意离开内地,因为他们在内地的生活更安逸,哪怕边疆地区给了很多政策,也没有吸引走多少的百姓,但是官员们不同。

官员们对外放到边疆地区,抱着热情的态度。

不过朱高炽也并没有太高兴。

官员们去边疆,多少是为了捞资历,不像百姓迁移边疆,能扎根在当地,为当地带去生产力,是截然不同的性子。

如何让军户和民户同意官府的迁移,已经是大明朝廷越来越头痛的事情。

要塞设立巡检司,部分地区设立兵备道。

从亦力把里行省开始,依着补给线路,寻找肥沃的土地,开始设立居民点。

“一户给予一千亩土地,永久产权,三年不收税。”

“给予军户待遇。”

“农业免息贷款,房屋修建补助贷款。”

“菜篮子计划。”

大明工局体系,在朱高炽的吩咐下,制定了一个又一个的政策,给予迁移边地的百姓们,全方位的优待,包括了吃穿住行教育方方面面。

“集中力量支援边疆。”

“建设大生产。”

塞南行省,塞北地区,开平行省,大宁行省等地,官府组织的牲口,通过铁道的运输,一列又一列的开往亦力把里地区和撒马尔罕地区。

半耕半牧,成为了大明在撒马尔罕主要的生产方式。

一千亩的土地。

多少吸引了百姓的眼光。

当地长期的战乱,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比例极度失调,导致女性地位极低,从婚嫁方面入手,又是一桩吸引力。

受大明风俗的发展,男性想要结婚的成本可不低。

自古有言生老病死。

生放在第一位。

生可不是只指生活。

简而言之,等于当年放大版的金州,吸引了国内不少的男性人口。

此时。

马什哈德地区,帖木儿的三子米兰沙,带着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帖木儿帝国第二任苏丹,面对明军的威胁,以及二侄皮儿·马黑麻的威胁,终于放弃了马什哈德,往西边退去。

皮儿·马黑麻。

是帖木儿最心爱的儿子只罕杰儿的幼子,其大哥早亡,也算是帖木儿的长孙,也是历史上,帖木儿生前钦定的继承人。

虽然被米兰沙纂夺汗位,可其势力不弱,很快又打败了米兰沙。

如今同样如此。

因为其父死后,曾任坎大哈总督。

坎大哈地区,也就是后世阿富汗第二大城市坎大哈省,在帖木儿汗国时期,包括巴基斯坦部分地区,甚至抵达过印度北方境内。

不过呢。

实力强大的皮儿·马黑麻,最后又被四叔沙哈鲁打败,随后被杀。

这些叔叔侄子们的内斗,让各地的势力脱出管控,他们又被其余的将领们杀害。

那么现在。

莎哈鲁在追随父亲的决战中,米兰沙和其子退却加兹温方向,皮儿·马黑麻占据坎大哈,势力扩张到赫拉特一带,听到其叔的退走,立刻盯上了马什哈德地区。

基于此。

朱棣终于决定再次出兵。

此次由朱能担任主帅,两个月后才率军渡过乌浒河,进入呼罗珊。

也就是原护耳国地区,此国二十年前,灭于帖木儿之手,与别的王国不一样,由帖木儿的人驻守当地,当地不战而降。

只有一法师,在宴会中,突然拿起肉块投掷到朱能头上,认为是胜利的预兆,高呼大明必败。

朱能受此辱大怒,当即手刃此人。

下令在呼罗珊地区毁其庙宇。

不久。

礼圣者宰奴丁亲自前来面见朱能,祈求朱能宽恕法师的行为。

朱能拒绝。

“我国大唐时期,允许各教传播,从不阻碍各教,乃至于景教也能立下千所,可见开放之风,但各教也不能逼迫我国,更不能强迫,以武力屠刀威胁,没有这样的道理。”

“你们各国多年来,深受帖木儿屠刀之苦,如何有我大明解救后,可回过头来,又以此逼人呢。”

见到朱能态度坚定,礼圣者宰奴丁失望离开。

不久后。

皮儿·马黑麻得到不少势力的支持,高呼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要拿下马什哈德。

最苦恼的反而是地方上各大小王国。

撒卜匝瓦儿之撒儿别苔儿朝君主阿里摩诃末,祃拶苔而君主瓦里,呼罗珊君主加速丁阿里,苔哈儿和谢颮斯单两地等。

这些地区的国王们,不知道如何选择。

大明打败了帖木儿帝国,实力强大,他们不敢拒绝,可皮儿·马黑麻的大军,他们同样不敢拒。

于是不少的王国,一边向皮儿·马黑麻送去军姿,一边派遣使者带上名贵的礼物去拜见大明皇帝陛下,请求对方的宽恕。

也有一些王国选择了皮儿·马黑麻,派出军队一同对付大明。

大明在撒马尔罕,布哈拉,塔什干,巴里黑等地区的做法,多少也传开了,获得了不少人的认可,比较起帖木儿汗国,文明的大明更让人乐意接受。

无论如何。

双方大军在木儿合卜河畔发生了最大的交战。

因为离补给线太远,明军的作战战术只能改变,冷兵器和热兵器各半,当做拳头部队使用,终于用了半个月的时间,从打败到歼灭,彻底消灭了皮儿·马黑麻。

此人也在战场上战死。

当地最大的反抗势力被灭。

朱能先是收复了马什哈德,又顺着路线一路向南,拿下了赫拉特,又过了半年,收复了坎大哈地区。

明军的脚步。

止步于马什哈德,全力清理地方上的反抗势力。

大战没有,小战不断。

承认各国国王的存在,但是以大明为宗主国,每年向大明上缴税赋和物资,并且派出军队为大明服兵役,由大明军队管理。

算是一种妥协。

结合了帖木儿在当地的治理风气,改变了要模仿塔什干和巴里黑地区成立的宣慰司,改为了藩国,但又别于高丽这样的藩国。

那些军队的首领,也认可了他们的地位,封为大明的土官。

最快速度的结束了战乱。

可这样的方式,带来的隐患也不小。

许多军队的首领,并没有压下野心,不过是等待时机而已,大明方面也心知肚明,双方互相打压,明面上保持和平。

对于那些完全不遵守规矩的土官,大明才会主动出击。

最严重的时候,连塔什干地区都有土官叛乱,不过又被本雅失里率兵荡平,获得了大明皇帝的赞赏。

这些不断的纷争,为地方的生产带来了破坏。

真正恢复生产的地区,主要还是撒马尔罕一带,还有历史上本该战火连天数百年的巴里黑地区,以及塔什干的南部地区,主要是本雅失里的势力范围。

然后是当初朱棣与帖木儿决战的布哈拉一带,可布哈拉一带因为数十万大军的战争,当地人口稀少,虽然有稳定,可缺少劳动者。

于是补充布哈拉地区的人口,同样是朱棣的主要治理方案之一,在当地和撒马尔罕各地,成为了大明主要迁移人口的对象。

曹端抵达撒马尔罕城,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局势。

永乐四年春。

朱棣在撒马尔罕城接见各藩国的使臣,还有宣慰使,土官们的拜见。

曹端远远的见到了朱棣一面。

朱棣并没有接见曹端,不过金忠见了曹端一面,两人详谈甚欢,并且说道:“你如果要往西走,要从南方走。”

“为何?”

曹端认真的问道。

“西边的要道控制在米兰沙父子手中,他们敌视我大明,你要是被他们知道,大概有杀身之祸,从南方的伊斯法罕走,虽然要绕路上千里,可同样也能见识许多,而且更为安全。”

金忠拿出了机密的舆图。

曹端忍不住仔细看去。

舆图。

这可是好东西。

舆图上西边记录了不少的国家,地理特种写的很详细,包括势力范围,特别标注了红色的地区,基本上都是与大明抱有敌意的。

“天下真大啊。”

曹端感慨。

大明的疆域如此的巨大,可舆图中,仍然有宽阔的土地,甚至有许多未知之地,只听过名字,所以简短的写了几个字。

那些只闻其名的地方,人们又是如何生活的呢。

“天下虽大,有文明的却不多,虽然如此,可见识越多,人们的智慧也会增加,同样是无形的财富。”金忠露出笑容。

西征军的士兵们。

各个都是宝贝。

金忠肯定的认为,他们的见识,超过了国内大部分人。

曹端没有反对,并说道:“一个常年蜗在自己村落的人,与一个走访各地的人,两人的能力天差地别。”

“说的太对了。”

金忠抚掌而笑。

第二日。

金忠为曹端安排了几名士兵,护送他去马什哈德,至于离开了马什哈德后,金忠就无能为力,接下来的路程,需要靠曹端自己。

走了一年的路,曹端终于要彻底离开大明的势力范围。

“北边的塔什干地区,南边的巴里黑地区,和撒马尔罕一带,大致上归附,并没有什么反抗势力的存在,其实还是多亏了帖木儿的原因。”

军官骑着马,陪着曹端逛着周边一带。

石头搭建的房子,与西域地区,和内地都截然不同的风格,让人眼睛一亮,别有一番趣味。

曹端记在心里。

他的行囊中,最多的是书,每天晚上的时候,他会尽量把白日的见闻记录下来,整理成册,第一卷留在了亦力把里,寄放在当地朋友的家中。

第二卷也即将完结,他准备交给眼前的军官。

这位军官出征数年,并不打算留在当地,明年的时候,他就要返回内地,正好托付他的手带回内地,交给自己的朋友。

对方还答应,会帮自己去亦力把里带上自己的第一卷。

“有何说法?”

曹端好奇的问道。

帖木儿此人,自从与皇帝陛下决战败北后就不知所踪,谁也不知道此人去哪里了,也不知道此人是死是活,不光是大明这边,他的子孙也派了不少人寻找,结果都一无所获。

此人虽然不在了,可此人的传说,并没有消失,反而越演越离,越说越离谱。

王大炳笑道。

“你有所不知,我也是最近才听到的说法,不知道准不准确。”

听到王大炳的话,曹端越发的好奇。

王大炳没有卖关子,直接说道:“据说最早的时候,太子殿下和兵部制定作战战略的时候,太子殿下认为巴里黑是最难的地区,提出军队需要小心对待。我们进入巴里黑地区也是如此,不敢大意,结果你猜怎么样?”

“难道当地望风而降?”

就然这么问,肯定就不能以常理推测,于是曹端反问道。

王大炳大笑。

“何止是望风而降,咱们初期能顺利的拿下撒马尔罕,巴里黑地区的部落首领们,可以说出了大力,功劳甚高啊,否则胜利是必定的,不过其中不知要吃多少苦头。”

曹端也跟着笑了起来,眼前军官给他的印象非常好,否则也不会把自己视之如名的笔记托付给对方。

“难道太子殿下猜错了?”

“太子殿下倒是没有猜错,不过呢,帖木儿用阴谋诡计杀害了巴里黑地区的大首领,想要用武力征服当地,结果当地反抗激烈。”

“越是反抗激烈,帖木儿此人越是大兴屠戮,以帖木儿的武功,当地自然打不赢,可就算如此,巴里黑地区的形势,实在是难以清楚反抗势力。”

“所以这么多年来,帖木儿不但没有稳定此地方,还成为了他最头疼的地区。”

“你想想,这样的地方,如果向反抗帖木儿那样的对抗我们大明,我们大明和帖木儿的形势又不一样,岂不正如太子殿下所言之事。”

曹端懂了。

远处。

几名牧民正搬着河边的板状石块,在一边的山坡上垒半人高的石头房子,在半成品的房子口出,挂起一块门帘,起到门的作用。

当做陌生的风景看还不错,可是长期的生活在此,不光没有娱乐活动,也没有集市,生活充满了单调,而且物资贫瘠。

换做是谁,也会选择大明内地。

这样渡过一生,与大明内地的百姓们的一生,哪怕同样是贫民,也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

难怪朝廷当年关于南下还是西征充满了争议,明明西边出现了一个强大的敌人,朝廷仍然不愿意把精力投放到遥远的西方。

西域行省当年虽然也贫瘠,可有些地区还是很肥沃的,而且与内地通过铁道相连起来,各种优势,哪里是此地可以比拟的。

所以十几年下来,西域行省已经开始具备了朝气,处处有复苏的迹象。

而撒马尔罕作为西边的政治中心,也不过如此罢了,更不用想别的地区,恐怕更为的贫瘠,难怪军队的军人们,大多不愿意留下来。

西域行省的人口。

除了部分的民户,大头就是军队中的士兵留在当地,结婚生子,或者把内地的家眷迁来,有了人口,才有了生产力,经济才能提升。

这是大明当下主要迁移人口的方式之一。

通过生产发展来治理当地。

效率虽然缓慢,但是与内地经济物资形成互补体系,百姓安居乐业,地方欣欣向荣。

曹端没去过巴里黑地区,但是对方这么介绍,曹端已经想象出来,无非是十万大山这样的环境罢了,也就是官有万兵,我有万山的地方民谣。

理论在古代虽然没有,但是游击现象本身就是存在的。

犹如古代没有四大发明的说法,可不代表古代就没有了火药指南针这些。

“所以帖木儿的屠戮,虽然打败了地方上的武力,却没有收复地方上的人心,于是见到我王师,各地才能蜂拥而至的追随,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啊。”

曹端感叹道。

王大炳点点头,满脸的认可。

眼前的先生从来不扬言,非常的低调,可每每话语中能一针见血,与之交谈,令人愉悦,是个有大本事的人,王大炳毫不怀疑。

一句得民心者得天下,道尽了一切道理。

当初朱能元帅在此地的时候,仿佛天下皆反,处处都是敌军。

可随着大明的治理,越来越多地区恢复了和平,百姓们放下了武器,并且不少的百姓加入了大明,特别是大明工局成立的庄园。

在大明工局经济合作社的带领下,一处处庄园形成,百姓们被组织在一起成为农业工人,负责为撒马尔罕地区的农庄干活。

不用刀枪就能有口饭吃。

这就是教化。

劫掠带来的永远是无止境的杀戮。

大明强大的生产力,与落后地区的结合,不光可以提升当地百姓的生活环境,还能让大明百姓们获得好处,这就是底蕴丰厚的优势。

同样的道理。

西方文明虽然高于美洲文明,但是西方人口太少了,当时的他们无法接纳当地的土著,采取了留地不留人的政策,那么大明不同。

大明有接纳当地人口的底蕴。

人口优势的宝贵体现出来。

当下的时代,庞阔地区却又人口稀少,加上大明国内施行的是以人为本的内需方式,本身就是最大的市场,所以与西方的殖民时代截然不同。

也是自古先贤提出教化的原因。

大明的书籍和文字,出现在了撒马尔罕地区,并且在当地建立了第一所学校。

和历史上西方人在澳洲建立的学校不同。

大明在撒马尔罕地区的学校,是真的教孩子们读书明礼,而不是把他们活埋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