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六百二十四章 不怕儿子不上进,就怕儿子要创业

京城。

文华殿。

与别处的宫殿不同,其余的宫殿采用金黄的琉璃瓦,用玉石和玛瑙点缀,而文华殿采用的覆绿色琉璃瓦,历史上北京的紫荆城仿造南京的紫荆城。

乃至后期嘉靖皇帝把文华殿改为皇帝的便殿,于是取消了原来绿色的琉璃瓦,同样换成了额金黄色的琉璃瓦。

虚九岁的朱瞻基,领着七岁的弟弟和四岁的妹妹,还有他汉王叔的堂弟堂妹们,一帮孩子游乐在文华殿的花园,皇家嬷嬷看顾着他们。

徐氏还有郭彩莲等,歇息在凉亭。

凉亭的石桌上,已经摆放了茶盘和果盘,还有一些点心。

下午的太阳正暖。

人们的心也暖洋洋的,十分的惬意。

“下个月就是社稷坛祭拜大典,诸事准备好了吗?”徐氏关心的问道。

“回母后。”

郭彩莲笑道:“社稷坛大典的诸事,由皇宫事务局和礼部操办,张全说各事已经提前准备好,不会有意外的事情发生。”

徐氏点了点头。

社稷坛每年两次的大典,本是国家大事。

自从长子监国以来,对于皇宫的改革也没有放下,除了伺候过太祖皇帝的妃子宫殿外,西五所和东五所,乃至西六宫东六宫,多年来未修葺,不少的地方已经开始长草。

只有内花园以及后三宫,西宫,乾清门等建筑,才会每年维护。

太庙的大典,地位已经落于社稷坛大典。

每年两次社稷坛大典。

除了长子亲自参与外,文武百官,乃至社会贤达各界人士,都会收到邀请,参与社稷坛大典。

社稷中的“社”是土地,“稷”是五谷,延伸开来,意指疆域国土、衣食之源。

由于历代帝王都自命为天子,所谓受命于天,因此皆把“社稷”视为国家的象征,把“社稷神”看作极为重要的神祇。

社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上神和谷神,商周以至清代的帝王,均沿袭社稷的大礼。

历代帝王自称受命于天,将自己比作“天子”,将社稷象征国家构成的基础,故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举行大祭,如遇出征、班师、献俘等重要的事件,也在此举行社稷大典。

每逢农历年二月、八月的上戊日清晨,历史上明清两代皇帝都会来到社稷坛举行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若遇出征、班师、献俘、旱涝等重大事件,也在此举行祭祀。

明永乐十九年至清宣统三年,历任皇帝曾在这里带领皇亲国戚、权臣大吏举行过一千三百余次的祭祀大典,显现出社稷坛及其祭祀活动的显赫地位和特殊意义。

开疆扩土,维护国家的英灵,于国有功的贤达,治理国家兴盛的贤臣

只要是对于社稷有功的人。

名字会纳入社稷坛。

享受国家的祭拜,后人的敬仰。

才短短几年的时间,在朱高炽的安排下,已经是大明最重要的官方活动,并且显得顺理成章,并没有让民间觉得突兀。

相反。

社稷坛还成为了学校们的游学地。

不光是京城的各所学校组织的集体游学,社稷坛会成为目的地之一,乃至周边,甚至北平的学校也安排过长途游学,前来京城参拜过社稷坛。

社稷坛在皇城午门外西边,东边是太庙。

这么重要的活动,以往是皇城的太监和礼部官员一起操办,随着皇宫事务局的兴起,徐氏虽然过问的少,也不敢马虎大意。

看了眼儿媳妇的肚子,徐氏忍住了接下来的话。

长子不纳后妃。

作为媳妇,郭氏应当劝诫才对。

可据她所知,郭氏明面上虽然不在意,私下里竟然从来不劝,徐氏知道郭氏的心意,不愿意自家的男人被分走,自己何尝不是。

自己与朱棣从小相识,一辈子恩爱,并不反感郭氏的想法,可国家大事,岂能因为私情而耽搁。

不过看在郭氏又怀孕了,徐氏才忍住了训诫。

算了。

徐氏懒得再理会这些事,转过头,露出高兴的眼神望着远处的孙子孙女们。

“大孙的教育,听说老大要改?”

“是的。”

“武英殿空着,太子殿下想要把武楼改成皇族私学,让皇子和王子们一起读书,接受新式教育。”

“为什么定在武楼?文楼不行?”

徐氏不太满意。

文楼已经是内阁办公的地方,哪里都是大贤,才是读书的好地方。

“太子殿下的想法,臣妾不知。”

郭氏小心翼翼的说道。

徐氏想了想,又放弃了招来朱高炽询问的想法。

老大从小就想法多,徐氏很少管他,除非贴别离经叛道的事情,一般的事情,徐氏都不会过问。

“原本说去郊游。”

徐氏并不是见识浅薄的妇人,生于元明交替之际,居于大院之家,也懂人间艰苦,因此忧虑道:“突然改变了主意,难道有什么隐患?”

郭氏愣了愣。

她倒是从来没有往这方面想过。

夫君原本说领着一家人出去逛逛,算是弥补多年来的缺失,结果头天晚上突然又改变了主意,一家子来到文华殿的花园。

郭彩莲还当夫君是国事繁忙,所以并没有多想。

“就算老大改变了主意,也自当提早说出来,如何会事先一天才说,既然如此,肯定是有原因的,原因大概在外了。”

徐氏提点道。

打量了郭彩莲的神色,一问三不知,内心忍不住感叹。

也就幸亏遇到了老大。

如此没有眼力见和头脑的女子,除了长得好看,在这深宫后院中,多半活不长久。

历史上也的确如此。

明初的殉葬制度,是无子女,地位低下的后妃,多半是朝鲜供奉的女子,而郭氏有三个儿子,朱高炽死后,殉葬的五名妃子中,却有郭氏,只要了解历史当下风气的,就能知道这件事不正常。

郭彩莲身份高,功勋之女,生下皇子。

无论哪一样都不在殉葬之列,何况郭彩莲三样条件都有,除非郭彩莲是感情深厚自愿殉葬,又或者被人所逼。

郭彩莲恍然大悟。

眉头紧蹙起来,夫君什么都没有跟自己说。

突然。

三女朱圆通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从台子上摔了下来,不但吓呆了众人,朱圆通也在地上哇哇大哭,痛的脸色苍白,郭彩莲急忙走了过去。

徐氏也大怒。

自从长子改革以来,皇城里越来越散漫,越发的没有规矩,连护个孩子都护不住,长此以往还了得。

“父皇的归期,还没有确定吗?”

文华殿内。

朱高炽感到了不满。

路途的距离,让双方的消息往来非常落后,哪怕是快马加班,也需要好几个月之久,按照他的规划,至少当下已经确定朱棣的归期。

朱棣在京城,和朱棣不在京城,有巨大的差别。

西征军的主力还留在西边。

国内仍需要大量物资的供应,抽不出更多的余力来应对其他。

除了国内的隐患,还有高丽的隐患,乃至倭国已经发起了战争,幕府军虽然没有如历史中般的势如破竹,却也压着大内义弘的反叛军打。

缅甸宣慰司也不稳。

暹罗也不顾大明的禁令,终于攻打起素可泰王国,不但占领了素可泰城,还杀了昙摩罗阇二世,在他们暹罗新立了昙摩罗阇三世,已经打定主意彻底兼并对方。

矛盾被朱高炽压了几年,可大明毕竟力有未逮。

无论是改革国内,创造资本出国的需求,为大明海外大航海的打下根基,还是国外稳定宗藩体系,都需要尽快结束西征之事。

可以说两父子占据了最好的时机。

朱高炽不用担心军权旁落,朱棣也不用担心自己的皇位,父子齐心,互相全力支持,否则西征的事情,没有个**十余载,别想三五年内稳定。

大明皇帝亲自坐镇西边,还有什么比这更靠谱的手腕。

如果又没有朱高炽。

哪个大明皇帝又能像朱棣一样,离开都城几年之久。

“已经派了人再次去确认,相信要不了几个月,可能信使已经在路上了也说不定,短则一两个月,长则五六个月,定有归期的消息。”

大明内地与撒马尔罕都司的信息往来,公文传递有许多。

这些都是政务。

朱高炽现在要确定的是朱棣的归期,根据朱棣的归期,才好进行下一步的规划。

杨士奇去了东南亚。

胡广刚被安排去了中亚。

现在的内阁是黄淮主导,解缙主导清丈全国田亩事宜,目前不在京城,正在湖北地区调研。

杨士奇和胡广,属于比较激进的人物,对权力有不少的**,并不算坏事,只看如何安排,两人安排去了边疆,为国家立下大功,自然就镀了金身,回国后操持更大的权柄。

可一下子间,两人的先后离开中枢,让朱高炽感到了差距。

要是这两人在,都不用朱高炽自己出手,他们就主动对付那些潜在的威胁。

黄淮此人讲规矩,善于沟通。

可是嘛。

有些方面不尽人意。

朱高炽考虑要不要略过规矩。

规矩谁定的?

锦衣卫那边虽然没有查出实际的证据,可是某些方面,可以看到齐王府的身影,这已经够了。

小道传闻。

齐王府蓄养刺客。

这几个字,加上朱高炽对齐王府的了解,可以让朱高炽做出决定。

总不能别人都上刺刀了,自己这边还在讲规矩,天下还有这么迂腐的人不成,岂不是读书读傻了。

这件事交给黄淮是不成的。

此人治国可以。

那么让谁去办呢。

朱高炽忍不住思考。

交给纪纲是不行的,锦衣卫的存在,已经让许多人无法接受,再让锦衣卫来督办大案,恐怕会引起许多人的恐慌,得不偿失。

金忠去了亦力把里行省,吕震郁新等人也不适合。

勋贵不放心。

耿炳文也不行。

朱高炽最后想到了二舅徐增寿。

大舅肯定是不行的。

徐增寿这些年来名分虽高,可是实权不足,还要为他找个帮手,朱高炽又想到了大姐夫袁容,心思逐渐的明朗起来。

其实袁容比徐增寿更合适。

但是考虑辈分问题,出面的还是徐增寿,袁容在后面做事。

不久。

北平的大明工局先动手。

一切张家商行的订单,合作项目等,遭到了大明工局的减少。

先是拖延结款,北平行省焦炭炼制各厂也把张家送来的煤矿延后,张家的管事发现,他们张家的煤矿其实已经被炼制成焦炭,运送到了别处。

张家的大管事立马与北平炼制一厂的负责人联系。

“你们张家的煤矿,在我们的仓库里,你们可以去看,也可以自行拖回去。”

负责人理直气壮的说道。

闻言,大管事无言以对。

每日进出焦炭炼制厂的煤炭不知道有多少,这个过程里,焦炭炼制厂仓库里的煤矿永远是满的,煤块又没有写名字说明是哪家的。

运输到焦炭炼制厂的火车,经过称重后,双方确认入册,直接倒入仓库区。

主要两种合作模式。

一种是主家在焦炭炼制厂加工,然后运走,有自己的渠道去向,还有一种则是直接向焦炭炼制厂售卖煤矿,后面就不管了。

张家商行不光有煤矿区,还建立了自己的冶铁厂,自然选择前者,利益最大化。

所以根据册子的日期,焦炭炼制厂每个月会定期向张家商行交付规定的焦炭数量,采用粮票结算的方式,这个过程已经合作了十几年。

同时。

如此大批量的交易,税赋等等,也在交易过程中完成。

现在焦炭炼制厂“不炼制”张家商行的煤矿,张家商行如果按照对方所言,把煤炭拉回去,因为生产链上没有这样的工序,还需要单独安排人来采挖,加上运输的成本,还有张家商行的仓库也不足。

处于利益还是储蓄方面考虑,张家商行并没有这样的能力。

这可不是几千斤几万斤的煤块。

更不提张家商行的冶铁厂储备的焦炭储量已经见底,没有焦炭炼制厂的焦炭,各炉都要熄火,熄火后,那些大成本修建的高炉就废了。

简而言之。

焦炭炼制厂的出手,直接让张家商行陷入了灭顶之灾的危机。

从生产链到销路,全体系的崩溃。

“欺人太甚。”

张贤才破口大骂,嘴角上的大燎泡,疼的他几日睡不安稳。

“凭什么不允许我们商人创办焦炭炼制厂,我就知道,大明工局没安好心。”

大明工局放开了许多的行业。

但也有些行业不允许民间资本插手,除了教育行业等,焦炭炼制行业也是大明工局垄断的行业,谁开办就查封谁。

焦炭行业的利益,让许多人眼馋,而这个行业的重要性,人们不是傻子,多少能隐约了解。

不过。

这是十几年来,大明工局第一次对付商行。很粗暴,可却很有力,张家商行毫无反抗之力,人们终于知道大明工局的能量。

人们眼中的庞然大物张家,直接陷入了死境。

北平的各煤矿商人们,看到了张家的处境,越发的不敢出头,按照大明工局的布局下做事。

才半个月的时间。

张家就投降了。

张贤才托关系见到大明工局的大掌柜,希望对方能手下留情,给张家一条活路。

高珍很忙。

抽空见了张贤才。

听到张贤才的话,高珍忍不住笑了。

果然是虎父犬子。

不怕子孙无能,就怕子孙不自量力,以张德辉老东家的遗产和遗留的关系,张家子弟吃个百年都没有问题,能过上富裕的生活。

自己答应见对方,也算是向故去的张德辉给了个交代。

高珍见了张贤才,说了不到三句话,就让人请出张贤才。

望着大明工局四个字,张贤才第一次感受到了寒冷,内心终于迷茫了起来,他突然间发现,自己不知道怎么走下去。

明明大好时机,仿佛处处都是商机。

以张家的实力和威望,张贤才一直觉得大有可为,一直埋怨父亲太保守,不懂商业之道。

可不知道为什么。

自己越是用力,张家面临的阻碍越多,让人非常的不满。

这些阻力,让张家商业的扩张受到了限制。

那些工民联合部的约束,张贤才就不提了,还有方方面面的限制,让张家商行根本无法全力探索利益,无法最大效率的扩张。

“为何如此。”

张贤才喃喃道。

父亲逝去才不到三个月而已啊。

张家先被拿下,断去了资金输送,不久后,秦王府、齐王府、楚王府先后被调查,引发了京城内外的震动。

一次查三个王府。

人们连一点风声也没有听到,如此震撼的消息,每个人都忍不住的关注。

越打听,越多的人闭嘴。

随后。

锦衣卫也跟着出动。

连锦衣卫都动了,事态越发的严重起来。

有说三王联手造反的。

还有说有人准备刺杀太子殿下。

众说纷纭,谁也没有真凭实据,不过呢,这样的大局势下,没有商人再敢出头反对遗产税法,这点眼力见还是有的。

涉及到了皇权。

遗产税法争一争是利,被皇权影响到了,那就是要命了。

太子殿下虽然随和,和太子殿下终归是皇族,就算太子殿下仁和,他手下的人也不会让步的,历来都是最凶险的大事。

又过了一段时间。

齐王,楚王,秦王。

三王被废。

并且指出他们所犯的罪行。

养刺客和死士,私造盔甲火器,谋害朝廷命官

每一件都是造反的大案。

证据确凿。

由三法司审定三王的后事,是杀是囚,还没有最终的决定,但是三王府的王爵被取消,下面参与的人,也被关押了起来。

其中就有张家商行。

张家商行参与了齐王府的事宜,与齐王府合股,为齐王府输送了不少的利益,否则齐王府也做不成这许多事。

张家好解决。

可张家商行养活了那么多的工人该怎么办。

关于张家商行的困境,朱高炽亲自批复,优先保障工人们的生计,最大程度的避免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下滑,民生放在第一位。

既然如此。

经过内阁和一些人的商议,最后大明工局出面,邀请了合记商行,周家商行,周记商行,郭记商行等等。

“张家的冶铁厂,还有不到半个月就要熄炉,为了保住高炉,和工人们的工作,将会由大明工局下的冶铁总部收购。”

高珍平静的说道。

众人没有说话,仿佛没有意见。

高珍知道众人意见很大。

大明工局多年来其实在萎缩,体量虽然越来越大,可涉及的行业,却在不断的退缩,如今吞并的态势,恐怕在场的大商人们,内心指不定怎么想呢。

高珍并不在意他们的想法。

大明工局的所有利益上交朝廷,推动大明的发展,大明工局更不会偷税漏税,同时,对于工民联合部的规章制度从来不会违背。

不少的声音响起,认为应该取缔商行,不应该由大明工局让利。

当下大明商业的一切,多半是大明工局让出来的。

总之。

由大明工局替代商人们的声音并不少,这也是商人们努力试探的原因之一,张贤才多次与朝廷唱反调,也有一部分的原因。

现在大明工局的动作,引发了民间商行们的不安。

“朝廷的旨意很明确,保张家商行工人们的活计,至于张家,除了偷税漏税,还有与宗室勾结等大罪,光朝廷的罚款,张家账上所有的资金都不够。”

“为了工人们的生计考虑,决定罚款只针对张家,张家商行的公账则不动,不但如此,还要调拨资金,稳住张家商行的渠道。”

“朝廷决定,由大明工局和各商行组办资产清查小组,除了了解张家商行的渠道,还有评估等,最后进行拍卖,在保住工人们的生计为前提下,由各商行接手。”

随着高珍的解释,众人内心才松了口气。

这个几月来他们也憋的很辛苦。

如今尘埃落定,谁都希望事情尽快的过去,不要妨碍大家挣钱,挣钱不香么,打打杀杀的多不好。

张德辉死后不到一年。

托他儿子的宏图志向,张家商行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张家的结果。

让许多的商行反思了起来,该如何避免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