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六百二十章 大明工局第一任大掌柜的反抗

“很快就要到站了。”

“到站后,等别的乘客都走完,我们再下车,我已经跟工作人员说好了,大家听清没有?”

火车车厢。

过道上的中年人大声说道。

周围的人们纷纷回应。

“谁认识我们啊,主要是七妹她们这些演艺家。”有名乐师笑道。

车厢的角落有一堆物品。

其中卷起来的横幅上,露出的一角,可以辨认出“北平大剧院文工慰问”等几个字眼,其余的字体看不到,被卷了起来。

“陈师傅。”

远处坐着的七妹闻言,立马推笑,竖起大拇指,“您老人家才是这个,谁都抢着请您伴奏呢。”

“那是啊,陈师傅是咱们北平大剧院的宝。”

“他老人家的手弹出的音乐,和别人的就是不一样,同样的曲,只有陈师傅才能弹出意境,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这本事一般人可学不来。”

所有的大剧院,舞剧院,歌剧院等等,全部要在文工司登记,并且接受文工司的检查和管理。

有违反社会道德和触犯法律的行为,将会被调离前台工作。

除了提高表演者们的地位,改正传统鄙视的社会风气,更有督促的作用,是太子殿下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样重要的底线。

众人笑闹一番。

七妹从水瓶中倒了一杯水,关心的递给一名二十三四岁的年轻人。

年轻人对耳旁的谈笑声充耳不闻,整理着自己收集的素材,每次活动,年轻人会走村窜乡,收集当地的故事和民谣,结合一番创造出受人欢迎的新剧本。

“工作哪里做得完呢。”

“谢谢姨。”

年轻人接过水杯。

“你娘让我看顾你,你这么大的人,我哪里看顾的来。”

七妹笑道。

赵家兄弟是她看着长大的,如今两兄弟成家立业,各有自己的道路,七妹当做自己的晚辈一般,忍不住羡慕赵氏,自己的儿子才十岁,学校里调皮的很。

哪怕能有赵氏兄弟一半的表现,七妹都要阿弥陀佛了。

“我又不是小孩。”

赵锐喝完水,不满的说道。

“噗嗤。”

“说这话的,就是个小孩,伱呀,你娘和你媳妇,把你照顾的太好了。”七妹看着赵锐喝了水,然后才回去自己的座位。

不久。

火车抵达了站台。

北平站。

北方地区最大的火车站,没有之一。

扩建了的车站,站台上等候着许多的人。

七妹他们所在的火车,人们蜂拥而出,只有他们所在的一节安安静静,车上的工作人员下来,与站台商量后,站台熟练的放开了后备通道。

他们从站台另外的通道离开,不惊动百姓们。

“小题大做,真把自己当回事了。”

站台有管事嘲讽。

“得罪人干嘛呢。”

“给人方便,也是给己方便,留个情面给他们,说不得日后还有打交道的地方呢。”

有“聪明人”笑道。

七妹他们并不知道站台的议论,一路赶回北平大剧院。

又是一番热闹。

文工司会经常下文,要求大的剧院等,定期抽出精干人员,去偏远地区进行表演,增加地方的文娱活动,丰富老百姓们的生活。

指明精干人员,意思就是不让各院随便派些人手应付,糊弄上面的要求。

最早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剧院歌院都私下这般做,因为没有利益,反而还要倒贴钱,偏远地区的条件也不好,不但赶路辛苦,吃睡都艰苦,许多表演者也不愿意。

这样的现象,被文工司狠狠的痛批了一番,才有了专门的要求。

不能符合岗位要求的就调岗。

一句话拍死。

要么人们都不愿意,那就说明岗位的辛苦程度和待遇不成正比,既然人人都舍不得人前风光,那就需要承受岗位提出的条件。

不愿意下乡的,可以去后台工作。

让愿意下乡的上岗。

众人回来后,才算是松了口气,都有了到家的感觉。

“我真没有想到,真定府与我们北平府这么近,还有那么穷的地方啊,按道理来说,真定府的工业化发展也有不少年头了。”

有人感叹道。

“那里黑山的下口村,十八盘子等山村,有的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听说今天山里的年景不好,开春人就都跑出来逃荒。”

“种粮是饿死也不敢吃的,就这几个月的空挡,等着米下锅吃饭。”

他们以前去过山东,还去过河南。

唯独今年在北平行省境内,看到的困苦让他们十分的诧异。

穷和吃不饱饭。

是两回事。

“这就是灯下黑了。”

“我们北平的年年去外省,反倒是自个地区没有慰问到,当地官员有很大的责任,我看啊,就是县官能力不行,太子殿下自从去了京城,才几年的时间,北平已经懈怠了下来。”

“别瞎说八道。”

年长者喝止。

年轻的人翻了个白眼,“当初太子殿下曾经在报纸上说过,发现不好的现象,是每个人都该抗争的义务,以消灭不好的现象才算结束,如果不抗争,就不要去抱怨未来发生的不公。”

听到年轻人的反驳,年长者没有争辩。

反正他是不会做的。

年轻人当然知道年长者心里打的什么算盘,无非是坐享其成。

年轻人最恨这样的人。

老者的态度,让年轻人内心如扎了一根刺。

犹如罢工者。

他们最痛恨的绝对是工贼。

“出头的椽子先烂。”

“这句话真是害人至深。”

“没有人想要自己身上发生不公的事情,可是当发生了不公,已经发生的事情,难道还要默默承受?这种人就会为自己找借口。”

“我看啊,第一个说出头的椽子先烂的人啊,就是这样的人。”

“看上去是劝人保重的话,实际上就是胆小鬼为自己辩解的理由罢了,这样的人,承受了什么样的痛苦,都是他应该的。”

“走在路上莫名其妙被人打了一耳光,都还要思考是不是自己哪里做错了,甚至说吃亏是福来安慰自己,明明是两码事。”

“最搞笑的是什么,那天大家还记得吗?。”

年轻人嘲讽道:“真定府城的夜摊上有个醉汉闹事,被欺负的人给他同伴拉走,劝说让那醉汉张狂,以后必会遇到狠人遭灾,岂不是个糊弄自己的笑话。”

“合着这么说的意思是他属于被欺负的命是吧,遇到了欺负,忍气吞声呗,这样也可以啊,别回头又各种辱骂,诉说社会的不公,指望众人同情他,为他来出头。”

“行了行了,大家都别说了。”

周围有人劝和。

年长者气的起伏不定。

他怕事,可不怕同事,盯着年轻人,大有要动手的迹象。

如果说这些年里。

大明因为皇帝陛下西征的战事,原先社会的思想冲突大为的缓解,随着时间的流逝,平缓一些的矛盾,很快又突出起来,北平首当其冲。

精神文明建设。

大剧院同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门之一。

年轻人越说越来劲。

“拉拢周边人的帮助是一回事,指望周边人为自己出头又是一回事,太子殿下当年说了,太祖皇帝就算把刀把子递到老百姓手中,老百姓自个不争气,也是没有用的。”

“真定府黑山地区的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当地县衙的官员们有没有作为,他们有没有想办法,他们自己不做事,我们也不管,日后就成为了积弊,所有的好规定也成为了空设。”

“按照你的说法,那黑山地区的百姓们,他们自己不懂抗争,需要你来出头?”

年长者抓住年轻人话里的漏洞,冷哼两声。

“所以需要教化啊。”

“总有人想好要把各种观念和现象混为一谈,落后地区不光缺乏物资,还缺乏教化,他们是不懂,和懂了却不做是两回事。”

“是啊是啊。”

“人家运气不好,生在贫困地区,不如你,你生活在好地方,你比人家懂。”

年长者嘲讽道。

“那也不是。”

年轻人不给情面的说道:“有些生活在好地区的人,懂了道理,却只顾自己,不顾社会,美其名曰明哲保身,独善其身,不过是自私自利的自我辩解罢了,不用说的自己很高尚很理智似的,仿佛就自己看穿了社会的门道,自己才知道如何过好日子。”

“这些人又哪里知道,没有社会给予的好环境,真把自己过得好,当做了自己应得的,不知道人和社会,犹如鱼和水的关系。”

年长者恨恨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

也不等年轻人说话,径直的摇头离开。

众人纷纷拉住年轻人。

“你何必跟他一般见识。”

“倒不是我非要和他一般见识,一般的老百姓不懂道理那也就算了,并不是他们的责任,犹如先贤所言不知者不怪。”

“我最痛恨的就是他这样的人,社会和人,鱼和水,只有好的水源,鱼儿才能活的健康,人和社会同样的道理,维护社会的良好秩序,是每个人的责任。”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太子殿下提出的根本。”

“要都是他这样的人,社会将会布满毒瘤,永远无法进步和维持,才是最大的危害,他这样的人越多,社会的不公就会越多,应为他们这样的人存在,就是在鼓励社会的不公,让不公越发的猖狂。”

隔壁。

赵锐听着同事的声讨,放下了自己的纸笔。

他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大哥。

有两年的时间。

大哥被左邻右舍们当做了躲避的对象,教导他们的孩子躲避自己的大哥,更没有人愿意把自家的子女嫁给大哥,虽然没有人敢当面指责大哥,可背后关于大哥的言论,气的赵锐经常吃不下饭。

后来两年的休整。

大哥恢复了原来的温和,并没有责怪邻居们,最后大哥选择了远离内地,至今几年没有归家,远在交趾地区。

大哥是为了什么呢。

当兵的待遇越来越好,可再好又能好到哪里去。

几毛钱而已。

大哥有更多的出路,以他的资历和家里现在的条件,大哥早就可以离开军队,在社会上同样能获得一份非常体面的工作。

可大哥仍然选择留在军队。

因为大哥说他要为大明奋斗,已经做好了贡献一生的准备,未来会扎根在边疆,边疆需要他们。

大哥的家信。

说他在交趾娶亲了,生了个大胖小子。

母亲看完信哭的厉害。

几年未见到大哥,连大哥的媳妇和孙子一面都未见过,一家人日后恐怕很难相聚。

赵锐心里矛盾。

大哥这样的人,却要去边疆吃苦,而年长者那样的人,却在北平活得安稳幸福。

那么到底是年长者的想法是对的呢,还是大哥的想法是对的呢。

“什么样的人才是强大的人呢。”

“宋朝《梦溪笔谈》讲述了一篇故事,故事说有个方士,学识、思想、言谈都很特别,当朝宰相听说后,想要见见他,于是派人去邀约。”

“宰相邀请一个普通人上门做客,这是何等的荣耀,一般的人,会惊喜万分,还会爽快赴约,但是方士却不以为然。”

“几次邀约之后,方士答应了去见宰相。”

“方士骑着驴,到了宰相府门口,也不愿意下来,守门人拦住方士,要他下来,走路进去。方士说:“我无所求于丞相,丞相召我来,若如此,但须我去耳。”

“方士说完,骑着驴就离开了,头也不回。”

“为什么方士如此狂妄自大?”

“为什么宰相却始终以礼相待?”

“因为哪怕是一个下人,虽然卑微,但是在没有任何利益瓜葛的人面前,为什么要低声下气?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有权有势的人,都会觉得自己卑微,其实是高看了别人,小看了自己。”

“无欲无求者,内心才会强大。”

“大事小事皆是如此。”

“心中装了太多的利益,见到的每个人,都用自身利益得失来衡量,在上司面前唯唯诺诺,在下属面前张狂自大,就是这样人的表现。”

“古人都知道的道理,可很多人却不明白。”

“所以只要你摆正心态,哪怕是宰相在你的面前,与你也是平等的,否则就算身居高位,永远也会有低人一等的念头。”

北平社会报。

街道上,不少人手里拿着。

看报已经成为了不少人的日常。

今日的报纸,刊登了刘通的文章,成为了报刊的噱头,吸引了很多人购买。

刘通的名声。

已经能吸引一批人。

此人不但获得过大明科学与技术会的文化奖,还是太子殿下夸赞的文人,连太子殿下都推崇此人的文章,已经是北平最有名的笔杆子。

新学和旧传统的纷争,并没有消失。

刘通当初批判看到妇女乘坐公车,就如发情了的牲畜一样的人的文章,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不少的人痛批刘通,也有不少人支持刘通。

乃至北平的改嫁风气,女性争夺自己财产的官司等等,包括当年七妹被家里克扣月钱的旧事也被翻了出来。

“太祖皇帝下诏,禁止民间奴仆和婢女,唯独指定的勋贵才能有特殊,如今太子殿下已经直接取缔,所有人都不得私下养奴婢,包括皇家也是。”

“虽然人格上平等,可心里的弊端不除,那就会永远存在不平等的现象,这又与洪武年,因为自家穷困,所以用拜干爹的名义,实际上干奴仆的活又是不同。”

“后者是生活所迫,前者是膝盖软,哪怕在完善的律法,也是让他站不起来的。”

“说得好。”

早食摊。

两名中制装的人拍桌子,看到了认可的地方,忍不住喊出声来。

周围的人见怪不怪。

“报纸上说什么了?”

隔壁的食客好奇的问道。

“刘通大家的文章,文章里大骂狗腿子呢。”

“是吗。”

“我看完了,借给你看看。”

“谢谢。”

“甭客气。”

一会儿,那人笑道:“这样的风气其实也不好,犹如太子殿下曾言,万事过犹不及,就怕形成一股风气,谁妥协谁就是小人。”

“国家的事情复杂,必然需要以和为贵,可刚烈太过,形成了舆论风气,谁要是服软,谁就是小人,那岂不是背道而驰。”

讨论时政,永远是不过时的民间话题。

否则也不会有周朝的周厉王,下令禁止百姓们议论朝政,可见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们,同样喜欢讨论,乃至后世的百姓们,一样喜欢讨论。

北平的酒楼,茶馆,摊子上,陌生的行人们坐在一起,讨论一切事宜。

“像七妹那样的自己挣钱,她的钱当然是她自己的。”

“家里的财富,就是儿子的。”

“如果有给女儿嫁妆的,女儿的嫁妆,哪怕去了婆家,还是属于女儿的,婆家不能侵占,自古就有的法律,有什么好争议的。”

“宋朝早就放开了和离限制,普通百姓家离婚有何不成体统?丈夫可以提出休妻,妻子也能提出离异,宋朝本就有的制度,如今不过是复兴而已。”

“那些把离异当做离经叛道的人,不过是前朝留下的遗毒而已,太祖皇帝下诏天下提出复宋制,太子殿下更是提出去除一切旧朝弊端。”

“如果敢污蔑提出离异的人,那是不是也该跟他们戴上怀念前朝的帽子?”

“怀念前朝有罪?”

“不知道,大明律那么厚,这些年又增加了不少。”

北平。

北平府工农子弟小学。

几名大孩子手里把玩着匕首,公厕成为了他们耍威风的地方。

“给我玩玩。”

十岁左右的孩子,伸着双手求到。

“去去去。”

六年级的孩子不耐烦的挥手。

贺虎不服气的瞪着他们。

“看什么看,再看揍你。”

“不给就不给,有什么了不起的。”

“嘿。”

“小子挺横啊。”

军户来的孩子是最野的,他们不光骑马来学校,还喜欢带武器,学校不让带,他们就偷偷的带来,中午的时候,公厕的角落,就成为了他们最常来的地方。

恶臭并无法影响他们。

“不就是匕首嘛。”

贺虎叉着腰。

“你谁呀?”

“他就是贺虎。”

有的小孩大声道,听到这个名字,几名大孩子怔了怔,有些不知所措。

这名字在学校可是重点照顾的对象,是英雄的遗孤。

贺虎见状,露出了得意的眼神。

“贺虎又怎么样,就是龙也得跟老子盘着。”

有人看不惯贺虎眼神里的挑衅。

很快。

双方打了起来。

结果贺虎反而打赢了,那些军户的孩子们,他们不敢下重手,倒不是不敢打架,而是顾虑对方的身份,哪怕是当官的儿子们,他们也不怕。

可英雄的遗孤就不同了。

他们的老子要是知道,绝对少不了一顿鞭子。

“别装,知道吗。”

贺宽得意的说道。

一句话,刺激的对方红了眼,在也不顾后果,开始下起了重手,刚好,一名先生来如厕,抓到了他们,全部带去了训诫室。

北平大剧院发生了命案。

一名男子胸怀利刃,在北平大剧院找到来看戏的女工,大庭广众之下杀害,引发了北平大剧院慌乱,被周边的汉子们制服。

“她偷人。”

“这个不要脸的娼妇。”

杀人者被压在地上,仍然撕心裂肺的大吼。

“不杀她,我有何颜面活于世。”

“奸夫是谁?”

有人好奇的问道。

杀人者答不上来,只说不认识对方,要是知道对方在哪,连奸夫也一起杀了。

有人去找巡检司,路上遇到巡逻的巡防差丁,把杀人者带走了,北平大剧院也要派人去解释,以及被害者的女工友们。

经过这么一闹,北平大剧院无法正常维持,只能打出歇业半日的告示。

“要说这日子越过越好,就不能稳稳当当的过日子么。”

“都是闲得慌。”

擦洗地板,有人感叹道。

七妹也匆匆的离开大剧院,提前回到家中。

做好了饭菜。

孩子放学回来,在饭桌旁吞吞吐吐,七妹问了一番,孩子才说了实情,学校让他的母亲明日去一趟。

七妹气的哭了出来。

儿子太调皮,没有成器的样子,自己百年后,怎么跟他交代。

第二日。

七妹刚和儿子出门,就听到了令人震撼的消息。

北平的张德辉死了。

人们都说他是自杀的。

老北平人,就没有不知道张德辉的,哪怕这人几年不怎么露头。

好好的一个人,为什么要自杀。

他可是大明工局第一任大掌柜,当初和太子殿下一起创办大明工局的人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