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朕这大明还有的救 > 第一百八十三章 汤若望来京(求订阅)

“汤若望老师,北京城到了。”

微微晃动的帘子里是一个看起来很年轻,高鼻深目的传教士,他穿着中国传统的长袍,但胸前挂着一个十字架,口中还念念有词。

现在听到郑芝龙的嘱咐,当即停下祷告,拉开马车窗帘,也向外面看去。

“这就是东方帝国的都城,里斯本与这里比起来真像个小城镇,哪怕是法兰西的巴黎也远远不如。”

他看到高达五丈的城墙,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不禁跟郑芝龙感慨起来。马车旁经过的人往里一瞥,看到这样一个高鼻深目的黄毛绿眼洋人,吓得一跳,有些甚至看到后,还惊恐地逃离。

“我第一次见也是如此,北京毕竟是天子所在之地,当然不是西洋这些地方所能比拟。”

郑芝龙闻言,也骄傲的回答起来。他最开始对这个洋人教士真的很烦躁,根本不想跟他来北京,但他的舅舅黄程常年在澳门做生意,对朝廷的消息甚是灵通。

自从知道皇帝登基后,重新开放海禁,还对于西法很感兴趣,下令在澳门购买火炮,雇佣炮手跟铸炮师,这让他的舅舅黄程看到了商机。

原本他的货物只是在南洋、澳门之间商贸,但最近几年不知道怎么回事,南洋来澳门贸易的商船开始不断减少,事后才知道这是因为西洋诸国开始大战,所以这让黄程有了开拓北边生意的心思。

恰好这个时候,朝廷在澳门购买的火炮,和雇佣的铸炮匠跟炮手已经就位,应徐光启、李之藻的邀请,去年新来的传教士汤若望也一同前往北京。

但汤若望毕竟刚到澳门,汉语不是很流利,需一位翻译。这个时候会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的郑芝龙恰好是个合适的人选。

因此黄程就让他这个外甥陪着汤若望北上,一边为汤若望担任翻译,一边还可以长长见识,撞一撞大运,看有没有什么机会。

这让向往干一番事业的郑芝龙极不情愿,他原本还想着今年跟舅舅坐船去吕宋马尼拉见见世面呢,怎么突然就要给这个传教士当翻译,这差距也太大了。

但他也实在拗不过舅舅,只能起身,十二月起身,在南昌过了春节,虽然一路上也有个别官府的刁难,但有着兵部批文,也算是相干无事。

而汤若望作为能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是精通天文、地理、科技等方面的人才,郑芝龙一路跟他交谈学习,受益良多,对这个比自己大十多岁的人越发尊敬起来。

就在这时,李之藻的学生张焘也走了过来,给郑芝龙嘱咐起来。

“一官,我待会进城直接去工部,把这些火炮跟西洋铸炮师、炮手交接。你待会带着之前给你的地址,带着汤若望先生去徐光启先生的府上,我恩师说,今日他们在徐光启大人府上设宴款待汤若望先生。”

郑芝龙自无不可,他在京城人生地不熟,自然听张涛安排就行了。

见郑芝龙点头答应,张涛颔首向汤若望告别,随后就招呼后面的马车调转方向,向京城东门而去了,只留下郑芝龙、汤若望以及三架马车。

由于时间不紧迫,郑芝龙进了北京城后,慢悠悠的架着马车一边闲逛,一边赶路。

来往的吆喝声音,各种竖挂的横幅醒目的写着店铺的名称,大栅栏宋家靴、赵家慧苡酒、顺承门大街刘家冷淘面、本司院刘崔家香、刁家丸药等等,琳琅满目,目不暇接。

路上也是人来人往,有从远方而来进京考恩科的士子,还有四处吆喝,走街串巷的小贩,更有慢悠悠逛街买东西的市井顾客,好一番热闹景象。

只是其中最让郑芝龙惊奇的是,街上还有不少孩童,腰间的大布袋里有许多折叠的纸张册子,他们来往于街道,一边高举这些册子,一边大喊道:

“文华殿诏对临近,朝中大臣建言献策均在其中,今日新出炉的《大明日报》,只要二十文一份,快来买,快来看!”

“朝廷欲改制盐税,重行开中之法,具体内容都在《大明日报》里,二十文一份,快来买,快来看!”

“精选翰林评论,都是进士老爷的文章,科举考试、孩子研习的才考,一百文一份!”

伴随着这些报童的吆喝,有些路人闻言便招呼停下,买一份过来看看,这些报童也熟练的拿出报纸,感觉一切都稀松平常。但却让郑芝龙大为震撼,他现在有种刘姥姥进大观园,不知所措的赶脚。

不过出于好奇,他也喊着报童,出钱买了一份,随手打开瞧了起来。

就看这份报纸,右上角有大明日报四个大字,大字下面不仅仅有着日期,还有着每日的福运忌讳,左边依次写着一些朝廷新闻,比如什么皇帝欲于二月一日在文华殿诏对,工部在通州的火器作坊已经开始建造了,同时也在招募工匠,有兴趣者可以去应聘,还有一些大臣关于盐税、开海的奏疏等等。

郑芝龙简单看了下,就觉得内容详实,并且他还发现一个很有用的消息,便是报纸上说,天津府的造船厂已经开始造船下海了,朝廷也在招募工匠水师,同时也鼓励商家买船出海做生意,只要正常缴纳关税便可以了。

这让郑芝龙大感兴趣,越发觉得这次京城之行真是来对了,朝廷如此海贸,看来可以写信建议舅舅是否可以把南洋的货物运到天津府来贩卖,这样定是暴利。

想到这里郑芝龙就强压着兴奋,把报纸放到一旁,心想这个消息要快点传给舅舅,不过这之前还是把汤若望先生给安顿好。

有了张涛给的地址,郑芝龙问了几次路上,很快就到了徐光启的府上,奉上早已准备好的拜帖,徐光启家的仆人早就接到徐光启的嘱咐,立马把二人请了进去,还嘱咐一旁的下人赶紧把二人的行礼带进去。

“后面的马车上都是汤若望师傅带的书,都是徐光启跟李之藻大人特意嘱咐要的,还请轻拿轻放,不要损坏。”

郑芝龙也读过几年书,知道这些书都是汤若望从西洋带过来的,甚是珍贵。因此一路上也照顾又加,就怕有什么损毁。

徐光启的家仆自然明白自家老爷的喜好,对这些西洋玩意跟书籍都十分看重,自然不敢随意放置,都小心的很。

待二人刚进府邸,得到通报的徐光启跟李之藻二人立马出来迎接汤若望了。

自从信中得知汤若望大概今日抵达,二人专门告了假等候,毕竟这个日子太过于重要了。

“汤若望师傅,主内平安,去岁熊三拔师傅来信,说澳门来了一位才识过人的教士,我就连忙写信,说现在皇帝对西洋知识感兴趣,定要让他来京城一聚,想不到您这么快就到了,一路上舟车劳动,快快请进。”

汤若望虽然一路上努力学习汉语,但毕竟难度很大,现在也只会说一些最基本的词语,见徐光启等人问候,也用憋足的汉语问候,随后就跟随徐光启等人进了正厅大堂。

所幸郑芝龙的葡萄牙语很不错,有他翻译,他们之间的交流通畅了许多。

“熊三拔教士去年过世了,外加三年前庞迪我教士去世,澳门的传教士也越发的少了,所以在收到你们的信件后,澳门教会就派我来此,我也听说现在明国的皇帝开始对西学、火器感兴趣,所以特地从澳门带来了许多书籍,希望到时候能面见皇帝,把这些书籍都送给他,让他对我们撇去原本的误解。”

汤若望这个人很聪明,也知道投其所好,皇帝既然喜欢西学,他就多送一些书给皇帝,并且他也对西洋的科技、火器十分了解,只要见到皇帝,让他喜欢上这些东西,那自然就可以解除禁止天主教传播的禁令了,这也是徐光启二人的打算。

熊三拔跟庞迪我两人的去世,徐光启去年就从李之藻那边知道了。

这二人其实早就到过京城,还以维修自鸣钟的名义进入了紫禁城,并由庞迪我负责教授古翼琴演奏法,学生都是太监。其中利玛窦自遭宦官马堂勒索后,便轻视宦官阶层,而庞迪我与晚明宦官集团交往较多,让许多宫中太监皈依天主教。

在利玛窦去世后,二人利用朝廷钦天监预测的错误,受神宗皇帝之命参与修订历法,并受徐光启之邀共同编撰《几何原本》。万历四十二年,二人又遵万历帝旨绘制《万国地海全图》,庞迪我又写了第一部汉语现代地理学专著《职方外纪》。

因此他们不仅是徐光启的好友,也是为中西方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所以汤若望口中听闻他们去世,他心中还不免唏嘘。

汤若望也看到了他们的伤感,也宽慰起来。

“是主收留他们进了天国,也是他们的幸运,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努力完成他们未尽的事业。”

这话也让徐光启二人神色一肃,确实如此,在朝中反对他们西法、甚至是仇视传教士的人大有人在,饶是现在皇帝重用他们,他们也不能掉以轻心,一定做的让皇帝满意,这样才有机会解除禁令。

第一更,求订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