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李唐传奇 > 想说的话,请看完

李唐传奇 想说的话,请看完

作者:高月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44:13 来源:笔趣阁

怎么说呢?

《李唐传奇》我写了大半年,即将收尾,可我真的没有勇气再登上绝顶,我只有把后面的情节都告诉大家,算是个不是结局的结局。

我以为大家都会渐渐散去,可是收藏却不但没少,反而增加,让我真的很惶恐,不知该怎么开口,我真的很内疚,本来继《晚宋》后我打算再写一本关于明背景的书,以继续我的唐、宋、明、清的创作思路,名字都想好了:《明的天空》,大纲也拟好了。

可是就是这本《李唐传奇》一直是我心中的痛,其实结局很容易,我可以删去日本不写,象流水帐一般,三天便可以写完,但是我做不到,我实在没有这个勇气写下去,只有给大家说一声对不起,占用了大家这么多时间和空间。《李唐传奇》花了我大量的心血,虽然写得不好,但毕竟是自己业余创作的第一步,我还是想把这第一步重新走好。思来想去,我决定放弃写明,还是重写唐朝,重走这第一步,用和《李唐传奇》同样的背景,同样的历史事件,同样的历史人物,写一本新书,在书中你可以看到《李唐传奇》中出现过的人物:鲜于仲通,杨国忠、李琮、李隆基、李豫、杨玉环、崔光远、裴冕、甚至还有李月的父亲,新书的目标也是和《李唐传奇》一样,平定安史之乱,用一句话说:狙击安史之乱。

但新书又绝对不是《李唐传奇》的同人,至少李月不会出现了,而且两者的风格也完全不同,走的是市井路线,再逐步进入政坛。

新书我已经开写了,积稿七万字,我准备积稿二十万字左右在国庆前后发出,现在先给大家看第一章,如果你觉得还可以,那就请大家再耐心等待一个月,等待一本全新的《李唐传奇》。

第一章骗吃骗喝的道士

诗云: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天宝初年,天下大熟,斗米不过十钱。话说剑南道阆中郡下,有一县名仪陇县,县南有一山,名金城山,传说葛洪便在此羽化成仙,至今还留有抱朴洞,山间林木幽深、流水潺潺,仿佛那葛洪的五谷道场尚存,这山吸得精华,竟颇有几分灵秀之气。

这一日山路上走来两人,乃一老一少两个游方道士,走在前面的是个道童,说是道童却身材高大,面相业已成年,他身着皂布短褐袍,头戴紫竹冠,背着个粗布大行囊,虽是道童打扮,但举手投足间倒流露出几分随意洒脱,不同于寻常唐人的气质。

他纵身跃上一块怪石,仔细端详它片刻,回头笑道:“我说老道,这里山奇石秀,你为何不在此建个道观,也好养老升天。”

他身后的老道更是不堪,浑身上下全然没有半点仙风道骨,他身量矮小,面皮焦黄,背上布囊重似千斤,直压得他嘴歪眼斜、发端凌乱,天正值三九,但豆大的汗珠却顺着山羊胡汇集,大滴大滴地落到地上,蓝色的道袍也内外湿透,远远望去,头顶上蒸出腾腾白雾,却和那道家仙气毫无半点瓜葛。

“你以为我不想吗?到处受人白眼,这两年腿都跑细了。”他靠在大石上,把背上的袋子吃力地往上托托,方才恨恨道:“不就是没钱吗?好容易攒下几个铜板,偏偏又撞上你这个大肚汉!”

说到钱,那道童瞥了一眼老道背上的布包,大笑道:“我倒从没见过象你这样拿钱的,你就不能去兑成银子吗?这十贯钱少说也有五、六十斤重,看把你压的,还是我替你拿吧!”

老道见道童的狼爪高高向自己背上抓来,吓得他倒退两步,失去了平衡,‘扑通!’一屁股坐在地上,急道:“你且背好自己的行李,那里面可有我们吃饭的家伙,这钱,我自己背得动!”

他费劲地爬起,拍拍身上的尘土,寻思道:“是有些太重了,下山后先寻一个柜坊存下。”又抬头看看天色,见西天飘来几块暗云,他急嚷道:“天已经不早,你快看看附近有无下山之路,莫要再露宿野外了。”

道童醒悟,肚子咕噜一阵响,却是饿了,忙打手帘四处张望,突然他哑然失笑道:“我脚下可不就是下山的路么?”

老道大喜,先抢路而去,道童跳下石来,行囊里又掉出把古铜剑,也顾不得放回原处,一把抓在手上,紧赶几步向老道追去,两人大呼小叫,渐渐地声息远去。

这道童叫李清,本是江南一小镇财政所的会计,国庆和同事来四川青城山旅游,贪恋绝顶风光,失足掉下山来,醒来时竟已来到了唐朝,被这孔方道人所救,接好了脱臼之骨。既受了人家的恩惠,自然得图报,又想到自己无处吃饭,便答应做他一年徒弟,替他打打下手,这几个月过去,李清也渐渐适应了时差,自然而然将自己当作了李隆基治下一芥草民。

说是道士,其实不过是装神弄鬼,哄些愚民蠢妇,骗几个钱米度日,这种把戏,李清的时代遍地都是,和老道配合几次,倒也得心应手,竟被他悟出些新意来,前两日在新政县骗了一大户,哄得老太太十贯棺材本,怕人家识破报官,只寻些荒野山路逃命,二人竟跑到这金城山来。

山下便是仪陇县,全县人口不到五千户,以张、王两姓为大,其中张姓中又以县南的张百龄府最为有名,原因倒不是他家最富,而是其妻为新政县望族鲜于世家之女,族长鲜于士简有两子,皆在外为官,有了这个靠山,这张府自然便成了仪陇县的官绅集散之地。

张百龄惧内,也造成他家人丁不旺,膝下只有一子,名唤张仇,少时斗鸡走马,长大后又迷恋上青楼,平日里眠花宿柳,在这仪陇县也颇有几分风流名气。

可这两天,张府却乱成一团,少爷张仇突然变得痴呆流涎,一脸疯相,搂着母亲叫娘子,扯着父亲唤小厮,张员外急请来名医诊治,把了半天脉搏,结论竟然是:中邪了。

既是中邪,那便和医无关,张百龄到处去寻些有法术的和尚道士,前两日来了个和尚,身似菩萨,笑如弥勒,捏着拈花手,口颂金刚经,自称南海菩提士,来中土普度众生,弄得张夫人真当他是菩萨降临,好饭好菜伺候,末了,却被张仇在他光头上扣了一坛子屎尿,落荒而逃。

张仇的病虽重,但除去那溺子的张氏夫妇,合府上下却人人明白他的病根,起因是张仇在外做官的大舅有些门路,见新政县县尉已快到退仕的年龄,便想给他的外甥谋个差事,也好顺便照顾自己的家小,但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有功名,至少是举人。信捎到张府,张百龄大喜过望,县尉虽不入流,但好歹也是个官,可转念又凉了心,儿子连童生的资格都没有,何谈举人,好在离县尉退仕还有一、二年,现在学还来得及,在委婉和儿子说明今后须得用功读书后,张仇一惊,便突然中了邪。

张百龄虽然也觉得这邪中得有些蹊跷,但身子老迈,禁不住夫人的擀面杖伺候,只得派人四处寻仙问道。

......

“他***,去哪里找捉鬼的瘟猪道士?”

张才揉着额头上红肿的大包,恼恨地骂道,这已经是他两天来的第三个暴栗了,明明少爷是假装,偏就老爷和夫人看不出,把所有家人赶出来寻找什么和尚道士,这寒冬腊月的,和尚道士可不窝在被子里想尼姑道姑吗?

“无量佛!施主可是在寻道士?”

张才猛地一惊,急回过头来,象见了鬼一般,吓得连退几步,自己刚想道士,道士就出现在身后,只见他眼前出现一老一少两个道士,皆笑咪咪地望着自己,那老道士身穿一件满是刺毛的蓝色麻布道袍,上面斑斑点点,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左手甩一柄马尾拂尘,右手却死死拖着一只粗布口袋,看那架势,象是怕人抢去,指节都捏得发白了,而旁边的少年道士,身上粘满枯枝草屑,两只拳头握得紧紧的,虽也在笑,但那笑容里分明有些不怀好意。

张才一阵心慌,结巴道:“是倒是,可是....”他很是犹豫,眼前两人与其说是道士,倒不如说是两个叫花子,能领回府吗?

“可是什么?我们可是青城山正宗的道士,有官府的度牒。”那少年道士在身上摸了半天,却没找到,又笑道:“可能在包裹里!”便准备打开那硕大的行李包,细细搜寻一番。

“好了!别找了。”张才的脑门上一阵疼痛,心中长叹一声,便止住了少年道士。

“我家府上确实在寻道士驱邪,两位可跟我来。”

两个道士对视一眼,都掩饰不住眼中的狂喜:“若让他们解什么道家经典,恐怕难以唬弄,而捉鬼驱邪,可不正是他们拿手的么?”

捉鬼之初,先得看人,这家人衣料是半新的上好细麻,鞋为绸面布底,却洗得发白,只瞄一眼张才的穿戴,孔方道人便对张府的家境便有了初步的推断:大户人家,只怕有些吝啬。

“小哥,出来多少时辰了?这寒冬腊月的,可吃过晚饭?”

张才瞥了他们一眼,淡淡道:“放心!既让你们来驱邪,总归让你们吃饱”他突然想起一事,急低声道:“叫你们来是给少爷驱邪,你们可记住一点,少爷的邪可是中在心里,可有可无,明白吗?”

二人大喜,这家人的言外之意,便是说他家少爷根本没有中邪,孔方道人忙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钱,悄悄塞给张才道:“亏得小哥提醒,这点钱,小哥可去喝碗酒,暖暖身子。”

张才本来是怕二人惹出事端连累他,便事先提醒,不料却有了意外收获,他掂掂铜钱,钱虽不多,但这份奉承却让他很是受用,随手揣进兜里,铜钱叮当作响,直美到心里去。考虑片刻,还是将少爷中邪的前因后果细细讲给二人听,算是还了这十几枚铜钱的情,最后再三叮嘱道:“我家老爷好说话,倒是夫人有些严格,两位可要认准人了。”

“省得!省得!”孔方道人忙不迭应道,吃这碗饭的,还看不出来吗?

---------

真的很抱歉,《李唐传奇》占了你的空间,你下架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