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李唐传奇 > 第四十章 故人

李唐传奇 第四十章 故人

作者:高月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0 20:14:26 来源:笔趣阁

话说韦应物见到‘巴蜀商行’大东主的真正面目时,不禁大吃一惊,他分明认得,这个人竟是十年前征伐阿布思叛乱中阵亡的前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

“韦大人认识我?”

“我在天宝十二年时做过羽林军的三卫郎,大人拜将出征阿布思之时,就是我给大人献上的剑。”

“原来竟是故人,想不到我鲜于仲通诈死埋名十年,竟在这么偏僻的小县被人认出,真是天意啊!韦大人可是想告发我?”

韦应物摇摇头道:“大唐乱了这么多年,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说起来我当年也是因李琮之乱而做了逃兵,鲜于大人没有死,我心里只感到欣慰,何谈告发?只是吴王殿下可知道此事?”

“他不知,说虽然他也是当事者之一,不过鲜于仲通已死,我现在是何剑南,韦然会将双溪商行的资本都慢慢卖给他们,茶园我将交给金陵府。总之,我不会留给下任一点空子。”

“好!好!好一个有远见的实干官,韦大人的前途绝对不可限量,如此下去,大唐的相位指日可待,我阅人无数,绝不虚言。”果然在三十年后,时任苏州刺史的韦应物被封为尚书左射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但早已经厌倦了朝廷黑暗的韦应物不满宦官专权,辞官回乡,畅游天下名山去了,这是后话。

时间慢慢的过去了两年,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双溪县在这短短的两年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全县的人口增加到四千户,往日清冷的大街也开始变得每日里熙熙攘攘,随处可见汉民和畲民融合相处的情景,最让人心动的是那一张张充满幸福和自信的笑脸。

韦应物这两年来除娶亲时回了长安一次以外再也没有离开过双溪县,千头万绪的琐事让他一天也没有能够歇息下来,随着双溪县的发展数据汇成的一份份报表发往金陵,这个江南东道最穷的县开始引起金陵勤政院的关注,金陵府长史崔焕亲自来双溪县调研,充分肯定了韦应物的成绩,韦应物也连续三年获得了士曹事一最四善的上上之考。

大历三年二月,在双溪县呆了近四年的韦应物调为江宁县令,双溪县令由大历二年府试第三名的长安人元全柔接任,韦应物遂将三万亩茶园全部上缴金陵府,历年所积官钱共三十万贯悉数封存一文不取,闻韦应物走,双溪县几乎是倾城出动,哀哭遍野,韦应物亦含泪和乡亲一一惜别。

韦应物携家眷一路北上,但目见之处皆郁郁葱葱,河面垂柳已悄然吐芽,水里的一群群鸭子悠闲的游着,偶而可见三、五农人在地里忙碌着活计,正是一幅江南春天的田园风景图。

十天后韦应物抵达金陵,旧时的好友张去疾、杜崇闻信出城来迎接,另一好友畅当任明州司马而不在金陵,此时的张去疾已升为法曹事复议署主簿(正职为郎中,副职为主簿),享正六品衔授朝议郎阶。而杜崇在监察室中也任执事一职,为从六品衔,两人皆高于韦应物的正七品县令。

第二日,韦应物赴士曹事和监察室办理离任手续,依江南东道的监察律令,县令以上官员离任必须接受监察室的财产审查和士曹事的民心审查,分别报西阁祭酒、长史、吴王三读通过后方才算正式结束,这期间需要近半年时间,当然,接受审查的官员并不需要在金陵等待,韦应物在十日后便正式赴江宁上任去了。

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在崔焕、颜杲卿等一批务实官员的大力辅佐下,两道的经济开始进入了良性发展,工商税收在第二年便超过了盐税,年底两道的税收已经突破二百万贯,极大的缓解了财政状况,在士曹事司马袁覆履的建议下,李月在大历二年十月给江南东道和淮南道所有的官吏皆加了薪料,这样和朝廷及其他地方相比,同样的职务,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官员的薪料竟高出三倍,如果考虑职分田和公廨田的因素,两道的官吏收入也要比其他地方高出五成,这样便使李月以‘高薪养廉’初衷的第一步得以实现。同样,有了充足的资金保证,江南道路修建、河道疏通的进程也大大加快,这一巨大的建设计划也慢慢被延伸到了淮南道,反过来,道路、河道的兴建和疏通也大大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到大历三年初,江南、淮南登记的商户已经突破了一万家,但工商巨头的出现却严重冲击了中小商家的生存,鉴于这种情况,金陵府在大历三年新年后,颁布律令不再允许资本额在十万贯以上的商行在州府以下地区直接开店进行货物零售业,鼓励其经营其他行业,实现多元化发展。

大历二年,金陵府举行第三次府试,共在三万多考生中录取一百五十人,连续三年的招考,为江南东道和淮南道的官吏补充了大量的新鲜血液,李月遂撤换了四十五县年纪偏大的县令,全部用新人担当,一改地方令下不行的被动局面。

自从崔焕上任后,李月便开始慢慢掌握了土改的主动权,这两年来清理了大量的籍外田,也摸清了江南东道各豪强地主的底细。同时李月也接受了崔焕租赋不同价的思想,于大历三年在江南东道推行了分租令,其主要的意思就是不仅按田地的等级划分田赋,同时也要考虑土地的拥有情况、家庭负担情况区别对待,这样一共便将田赋分为四等七十二级。

一、第一等为基本田赋,此为金陵府每年公布的标准,如大历二年是上田二升、中田一升三合、下田一升。

二、第二等是加成田赋,即在基本田赋的基础上加成,如每户超过三十亩的部分加二成、超过五十亩的部分加三成、超过一百亩的部分加五成等等。

三、第三等是减成田赋,如遇灾年减三成到全免不等、家中有服役军人减五成、有三个十四岁以下子女要养的减三成,有四个以上十四岁以下子女要养的减五到八成、妻子有残疾不能劳动的减五成等等。

四、第四等是免田赋,也就是对一些特殊情况给予全免优待,比如官田佃户免租赋,孤老无子女供养的免租赋,寡妇且有子女要供养的全免、家中男丁有残疾不能劳动的全免等等。

从这四种情况一共分出七十二种类别,所以称为四等七十二级,由各户提出申请,里正做保后,由县令批准,而免税的需刺史批准,最后全部减免的都要汇总报金陵土地专案署备案。

工商业的兴起也使得金陵府对田赋的依赖逐渐减少,田赋税率已减到最低的每亩一升(唐朝亩产量约为一石,一石等于一百升),除大历元年浙东七州遭遇洪水减产外,以后的年份年年大熟,大历二年底金陵的米价已经跌到每斗一百文,但与此同时关中由于再遭旱灾,长安的米价却涨到了一千二百文每斗,朝廷紧急向各地求援,为防止大户囤积投机,金陵府遂将粮食收购暂时列入限制民间贸易的目录,一石以上的必须由官府统一收购,官府以每斗一百五十文的价格在各县统一设立收购点,民间一石以下的个人小额买卖则不予限制。为争取更大的自主权,大历三年初,李月派粮船运送八十万斛至长安,长安的米价顿时跌到八百文每斗,摆在眼前的现实利益使得李豫和一班重臣对江南的各种越轨行为缄默起来,再加上李月帮助朝廷解决了田承嗣这个心腹大患,从大历三年开始朝廷便不再明着反对李月的改革了。

经过数年的改革和平定田承嗣之乱,北方的威胁已灭,江南东道土地改革攻坚的时机已经来临,大历三年三月李月不理睬朝廷要他裁军的旨意,除烈火军由段秀实率领驻防淮南道外,李月命黑旗军和虎卫军分布江南东道十五州,命蔡明德为浙东防御使率黑旗军布防越、明、台、婺、衢、歙、处等七州;而虎卫军由自己亲领,布防浙西的润、常、苏、湖、宣、信、和、杭等八州,其中命张杰率三千军驻杭州、南霁云率三千军驻苏州这些曾产生严重暴乱的地方。大历三年五月,限田令的第二步,也是最困难的一步,强行收回豪强权贵的粮田的行动正式拉开了序幕。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