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家兄朱由校 > 第九十二章 大仇得报

家兄朱由校 第九十二章 大仇得报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7 16:05:13 来源:笔趣阁

“万岁、李康妃娘娘,似乎是……忧虑而薨……”

哕鸾宫仁寿殿内、当太医院的太医院使颤颤巍巍说着这句话的时候,朱由校心中是十分惊讶的。

“没有下毒的痕迹?”

“回万岁、并没有。”太医院使小心翼翼回礼,而旁边的王安上前一步道:

“万岁、康妃娘娘薨逝,乐安公主年幼,应该……”

“八妹年幼、就交给庄妃娘娘照顾吧。”尽管心中对于李康妃恨之入骨,但是对于朱由校来说、对于刚过生辰,不过九岁的朱徽是却具有同情心。

不怪朱由校心软,他这十六年走来,六个兄弟、九个妹妹中,只有朱由检和三个妹妹活了下来。

这三个妹妹、分别是十岁的宁德公主朱徽妍,九岁的遂平公主朱徽婧,以及乐安公主朱徽是三人。

因此、对于他来说、他对于自己仅剩下的四个亲人十分在意,尤其是唯一的弟弟朱由检。

他的这种亲情感,王安十分理解,毕竟诸多皇子皇女也是王安看着长大的,他们夭折时,王安也难受得紧。

不过本着为了朱徽是的安全着想,王安又小心翼翼道:

“康妃娘娘与庄妃娘娘关系不好,要不要换一下?”

东李西李有仇、这是整个顺天府都知道的事情,很难保证李庄妃会对死对头李康妃的女儿好好照顾。

不过朱由校听后,却叹气道:

“庄妃娘娘能养出弟弟那样的俊才,想来也不会迁怒于一个小女孩的。”

“奴婢领命。”见朱由校不改想法,王安只能应下。

不过在他应下后,朱由校却如释重负的松了口气,对王安和太医院使道:

“康妃娘娘与皇考生前关系亲密,又是皇考所爱,传旨给皇五弟,着他命人在庆陵附近找一处宝穴修建陵寝,由工部的节慎库出银十万两。”

“另外由宁德公主朱徽妍在几延殿守灵,再传告百官、有想要祭奠者可自往。”

“奴婢(臣)领命。”王安与太医院使纷纷行礼,而朱由校见状,也一摆手叫两人退下了。

等人走之后,他走到了养心殿的窗前,看着殿外的风雪、心里却没有特别的开心,只是在数秒后平静的开口道:

“娘、校儿为你报仇了……”

在朱由校说出这句话的同时,李康妃的死了,很快就传遍了外廷、众多文臣惊惧之余,内廷的仁寿宫中,也响起了来回渡步的脚步声。

“她怎么就死了?前两天不还好好的?”

宫中、一道苍老的女声响起,细细看去、却是一名穿着华贵看上去不过四十来岁的嫔妃。

不得不说、从那面容来看,年轻时这嫔妃或许也是倾国倾城的容貌。

只看现在的脸庞,怕是看不出她的具体年纪。

在她渡步的时候,旁边站着诸多的宫女和内侍,而他们为首的人,便是眼眶乌黑,看上去伤势未愈的崔文升。

他站了出来,对这嫔妃作揖开口道:

“娘娘、眼下的耽误之急还是派人去几延殿吊唁康妃娘娘,顺带看看是不是被毒死的。”

“御药房那边眼下被那小子换了人,魏进忠这厮也在新主人面前摇尾巴,浑然不顾娘娘当初对他的照顾,如果康妃娘娘真的被毒死的,那么就得提前通知一下王爷了。”

“不行!”这嫔妃反应过来,直接拒绝道:

“眼下、不能由我们通知洵儿、要等洵儿找我,不然被那小子知道了,便会成为一大把柄。”

地位崇高、又有子嗣,这样的人,也就只有郑皇贵妃郑梦境了。

不得不说、作为晚明内廷之中,除了李太后外最懂得权术的人,郑皇贵妃各种手段层出不穷,心计也不少。

李康妃本来就是受到她的蛊惑,才会在移宫桉中妄图拘禁朱由校。

不过历史上的郑皇贵妃倒是没想到,李康妃还敢要求内阁将所有奏疏都给她过目。

要知道、整个大明两百多年,只有仁宗的张皇后,穆宗的李皇后在丈夫去世,皇帝年幼时才会提出这种要求。

而朱由校已经十六岁了,在古代已经算是弱冠的年纪,群臣根本就不会同意这种事情。

也正是因为李康妃这愚蠢至极的要求,才会爆发了移宫桉的后续。

不过、由于朱由检的乱入,移宫桉没有扩大影响,但郑皇贵妃想要和李康妃一起挟制内廷的计划也破产了。

因此、郑皇贵妃此刻心中焦急,生怕朱由校这小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用下毒来将她和李康妃送走。

郑皇贵妃目前唯一的牌,便是福王朱常洵,但她不能主动联系朱常洵。

这样的做法、如果被朱由校抓到把柄,她的情况就更加危险了。

想到这里、郑皇贵妃看了一眼崔文升,随后又道:

“你去御药房问问,李康妃那女人生前是不是吃了什么不该吃的东西。”

“奴婢领命……”听到郑贵妃的话,崔文升微微作揖回礼,随后走出了仁寿宫。

只是在他走出后,郑贵妃遣散了所有宫女太监,单独叫来了一个宫女,吩咐道:

“想办法出宫,去宫外把消息告诉瑞王、惠王和桂王。”

“奴婢领命”宫女有些诧异,但还是领命走出了仁寿宫。

看着宫女离去的背影,郑皇贵妃不知道为什么,心里总是还有一些不安。

也就在他不安的时候,崔文升前往了御药房,询问了御药房的人一些事后,便走到了东六宫的边墙,将一张小字条塞到了边墙一扇门的门缝里。

过了片刻、一名巡逻的大汉将军前来此处,将门缝的字条抽走,打开看了一眼,发现没有什么特殊的情报后,便皱眉离开了此地。

——————

“死了?”

在皇城都因为李康妃死了而惊惧的时候,燕山大营中,刚刚得到李康妃死讯的朱由检并不意外,因为李康妃的死,本来就是他叫陆文昭下的手。

虽然是文科生,但想要一个古代人死,并且叫这个时代太医看不出来的办法实在是太多了。

不过他没有想到、李康妃会死的这么快,而且会死在这个节骨眼上。

“万岁有口谕给殿下,命殿下在庆陵附近找一处宝穴修建陵寝,由工部节慎库出银十万两。”

小太监见朱由检不回话,继续说着京城那边传来的意思。

“我知道了、你下去吧。”

回过神来,朱由检抬手示意小太监退下,而他也躺回了床上,用被褥盖好自己后,才闭上眼睛在脑海中盘算了起来。

“李康妃和争国本的郑皇贵妃是一伙的,虽然百官也厌恶她们,但是在政治局面上来讲,李康妃的死,必然会扰乱内廷的和平,也会让郑皇贵妃惊惧。”

“文官们一定会开口询问,不管是哪个党派,和李康妃有没有仇,他们都会开口询问李康妃的死。”

“现在我要做的、应该是表现的急切。”

“这两个月以来,我太亮眼了,接下来最好在兵马练成前低调些,把我从百官眼中摘去……”

想清楚后、朱由检翻身起床:“来人、更衣!”

随着他开口,三个小太监走了进来,为他更换了一套蓝色的圆领袍,披上了大裘。

“派人告诉杨给事中,李康妃娘娘薨逝了。”

“奴婢领命。”穿好衣服的一个小太监领命退下了,而朱由检则是坐在了正厅,面前放着一个铜制的小火炉。

过了一刻钟、急促而熟悉的脚步声再次响起,朱由检不用抬头都知道是杨涟来了。

这倔老头的脚步声,近一个月以来,朱由检都听熟悉了。

整个军营只有他的脚步声又沉又重,还走的贼快。

“殿下、李康妃娘娘是怎么薨逝的?”

尽管杨涟在万历、泰昌时期,都和李康妃互相看不惯,但得知对方死后,杨涟还是有些紧张。

他紧张不是因为李康妃死了之后会有人怀疑他,而是担心大明朝的局势。

李康妃是谁的人?不用多说。

眼下她死了,那么曾经叫人试图杀朱由校、朱由检两兄弟郑皇贵妃会不会是下一个?

郑皇贵妃可不是李康妃、没有什么儿子。

郑皇贵妃的儿子,朱由检他们的好三叔朱常洵可还在洛阳活着呢。

另外万历皇帝也不像朱常洛一样只有两个儿子,而是生有八子、夭折三人,存活五人。

尽管只有朱常洵是郑皇贵妃亲生的,但这种时候,肯定其他三个王爷也会上疏询问缘由。

不止是他们,还有其他大小藩王也会上疏。

尽管大明的养猪政策很好,但眼下朝廷在内地的兵马,能打的早就调到辽东了。

一些野心勃勃的藩王趁着朱由校年幼而借口“清君侧”起兵的这种可能,并非不会出现。

即便是崇祯二年那样的局势,唐王朱聿键都能在短时间募兵数千,更别提其他老牌藩王了。

只要藩王有决心,有能力、有银子,有粮,就能在极短时间拉起一支人马。

杨涟的担心不是无端放失的,而对于他的担心,朱由检却心知肚明:“杨给事中先坐下。”

朱由检知道、在其他文臣那里装可以,但在杨涟这里不行。

这小老头不说把自己摸透了,但也摸了三分熟,自己想要演戏就要做好被揭穿的准备。

所以对于李康妃的死,他表现得很平澹。

在杨涟入座后,朱由检示意人上茶,随后才开口道:

“李康妃娘娘的薨逝,对朝廷和内外廷都不是好事。”

“我明日前往京城,但是皇兄也下了口谕,叫在庆陵附近修建李康妃娘娘的陵寝,工部出银二十万。”

“这次回京,我估计是半个月回不来了,因此想请杨给事中在负责督造皇陵的同时,先从御马监拿银子把康妃娘娘的陵寝弄起来。”

“这……”听到这话,杨涟噎住了。

他是想叫朱由检在这里主持大局,自己前往京城一探究竟的。

但是眼下朱由检的话叫他难以反驳,因为他刚才还和朱由检聊了北直隶裁撤卫所的事情。

他总不能才过去几刻钟就打自己的脸吧?

无奈、他只能在心底叹了一口气,作辑道:“老夫义不容辞。”

“可把你个老小子稳住了……”见杨涟会留在昌平,朱由检就不怕了。

历史上李康妃差点被烧死,就是杨涟这小老头第一个上疏的询问缘由的。

他要是回了京城,局面肯定能稳定,但是保不齐就能把线索引到朱由检自己身上。

这个可能很低,不到千分之一,但即便只有千分之一,朱由检也不会让这种可能性有出现的机会。

“明日石柱的秦良玉夫人会领三千白杆兵前来,我与她们的路线不同,恐怕难以遇上。”

“若是杨给事中有时间,可以帮我接待一下老夫人,毕竟马宣抚使的死,也是因为皇祖父派出的内宦矿监导致的。”

说到这里、朱由检也是暗骂自己那个曾祖父。

万历收矿税的手段粗鄙,叫人难以心平气和。

那些派出收税的太监,大多在收矿税时盘剥百姓和地方官员,而秦良玉的丈夫,一个参加了平播州之役的骁勇将军,硬是被万历派出去石柱收矿税的内监邱乘云诬陷、而病死狱中的。

大明有好也有坏,其中最坏的一点不是皇帝不理政,而是忠臣良将总会隔几十年被害。

朱元章对文武的屠戮,大多都是因为贪官污吏和为了天下太平,为了子孙位置。

但朱祁镇、朱翊钧这两人、一个杀于谦,一个放任党争将戚继光、戚家军、李成梁等人诬陷,非死即伤。

马千乘一家可以说是为大明尽忠的典范,结果被一个邱乘云这个太监勒索一万两银子拿不出,就被诬陷致死。

相比较之下,即便马千乘被污蔑致死,而且秦良玉有造反的实力,但秦良玉一家,却在之后陆续为明朝战死十数人,满门尽忠。

因此对于朱由检来说、到目前他都觉得对不住的,便是秦良玉和戚金。

除了他们、不知道还有多少因为矿监和党争而死的人,朱由检算不过来,他只能照顾到自己能照顾到的人。

所以请杨涟接待秦良玉,是他在礼遇上能做到的一件事。

至于杨涟,虽然他对武将没有好感,但也没有恶感。

朱由检的话一说出来之后,他便作辑道:

“殿下所请,老夫不敢推辞。”

“那便多谢老大人了。”朱由检也用上了尊称,而杨涟见没有了事情,起身就准备走。

不过在转身要走的时候,他又折返了回来。

朱由检还以为他要说些什么,却不想他转身端起那杯被小太监们泡出来的贡茶就尴尬笑道:

“这贡茶、便是老夫一年也喝不上几次,便带走了……”

“……”这一秒、朱由检有些绷不住了,只能强憋着笑意摆手道:

“老大人尽管拿去,我之后再叫人送一斤贡茶给您。”

“那老夫便告退了……”可能是察觉自己的做法也有些不妥,杨涟顶着个大红脸,端着那杯茶快步走出了御马监。

他前脚跨出御马监衙门,就听到了后面传来了朱由检大笑的笑声。

“这个杨涟……真的是……唉……”

朱由检笑的肚子疼,旁边的几个小太监也是忍不俊禁的偷笑。

只是他们还在笑着的时候,又是一道脚步声传来,走进御马监衙门后院的是一头雾水的曹化淳。

他看着笑的很开心的众人,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好笑的事情,而朱由检见到他也笑着摆手道:

“化淳、说说吧,那燕山所安置的流民和蜂窝煤窑怎么样了?”

见朱由检问这个,曹化淳作辑回应道:

“燕山所安置百姓已经住上了搭建好的临时屋子,另外官学的选址也确定了。”

“蜂窝煤窑按照殿下您的命令,已经在旷野搭棚率先生产了,临时参加制作的民夫妇孺有三万七千余人,每日可做出三百余万个蜂窝煤,每个人都按要求戴上了三层棉花……口罩。”

说到口罩这个词的时候,曹化淳看了一眼朱由检,不明白自家殿下哪来的这么多新词。

“把燕山所官学的地图拿出来我看看。”听到曹化淳的话,朱由检也站了起来。

旁边的小太监见状,连忙搬来了一张桌子,而曹化淳也把确定社学地点的地图掏了出来。

地图平铺在桌上,立马将昌平一带的模样展现在了朱由检眼前。

昌平、红桥、帝陵、燕山大营,燕山所……

种种地方被标注,而所谓的燕山所,便是昌平二十多万亩荒地分别安置流民的村庄总称。

曹化淳指着地图上标注了村庄和社学的地方说道:

“殿下您看、燕山所眼下一共一个所,十二个镇,九十四个乡,安置军属、流民二十二万四千六百零七人。”

“燕山所之后会建成一个宽四里、长六里的夯土墙,但其中除了生活一千户的兵马外,剩下的地方就是众多孩童的官学。”

在曹化淳的话里,燕山所描绘了一个巨大的官学。

整个燕山所不存在百姓、商人,只有官学子弟。

“眼下这几日、又来了三千多边军遗属,奴婢将他们安排在了靠近怀柔荒地那边,因此遗属的孩童已经达到了三千七百多人。”

曹化淳对朱由检说着:“按照燕山所的营造规模,完全可以容纳三万人生活。”

“虽然奴婢认为,便是到了开春之后,燕山所的学子数量也不会超过万人,但眼下需要的先生恐怕要有六百人,才能满足燕山所学子的所需。”

六百个懂文识字的先生,这对于其他势力可能很难,但是对于朱由检来说并不难。

南北国子监、便是朱由检最大的先生来源。

南北国子监近八万人,从中挑选两百个没有背景的学子并不是难事。

为了预防自己第一次挑选过后,被各党给盯上,在其中安插棋子,朱由检的想法是一口气找来一千人。

一千人,便是一人带三十名学生,也能凑够燕山所三万学子的所需。

想到这里、朱由检点了点头,随后对曹化淳道:

“我返回京城后,你看着蜂窝煤窑,一旦去张家口和喜峰口、白马关的人回来,只要有得赚,立马把蜂窝煤成批运过去。”

“奴婢知道该怎么做了,殿下放心。”曹化淳行礼颔首,而朱由检听到后也点了点头。

他指着怀柔、密云一带属于御马监的荒地道:

“这些地方中、密云留给未来官学子弟的亲人居住,怀柔用来接收流民。”

“奴婢领命。”曹化淳行礼,而朱由检见状,也摆了一下手,示意他可以退下了。

不过在他退下前,朱由检还是交代道:

“既然蜂窝煤已经上了正轨,叫人准备三万斤蜂窝煤,三百个炉子,带回京城给百官和皇兄。”

“若是路子可行,日后各地皇店都取消木柴煤炭,改售蜂窝煤。”

“奴婢领命。”见朱由检最后交代,曹化淳行礼后彻底退了出去。

至于朱由检、看着他退出的背影,长叹了一口气,而后走到了雪地里,见风雪听了之后,走出御马监的后院,叫人在二十步开外雪中立了一块箭靶。

他取来三力弓,一箭箭的射向箭靶、只听充满练兵吼声的嘈杂草地中,箭靶不断地响起“啪啪”的中箭声。

直到天色渐晚,朱由检才准备返回衙门休息。

不过这时、一深一浅的脚步声出现在了他身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