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家兄朱由校 > 第两百二十三章 吾家有弟初长成

家兄朱由校 第两百二十三章 吾家有弟初长成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1:01:41 来源:笔趣阁

“辽饷废了也好,眼下确实不用收了。”

“建虏已经退走北山和海西,再收辽饷反倒是刻薄百姓了。”

“废了也好,齐王倒是上疏了一个好事……”

九月十五,伴随着朱由检的奏疏被内阁看到、随后被人宣传,所有人都知道这位“善于敛财”的齐王殿下,主动上疏请皇帝废除辽饷的事情。

这样的事情一旦开始发酵,朝堂上即便看不惯朱由检的齐楚浙宣昆、东林等党派,也不得不说他干了一件惠利百姓的事情。

至于阉党和齐王党……

“齐王殿下乃千万古才出的圣人也!若不是殿下盘算家底,厘清卫所,恐怕朝堂还要欠饷多年。”

“千万古倒是有些夸张了,但说是千年不出倒也不为过……”

“要我说、复辽一战还是靠殿下运筹帷幄,一步步的把老奴拉进了包围圈里,最后一举斩首三万余级,远迈前宋。”

“前宋谁有资格能和我大明齐王殿下相比?我大明齐王殿下殿下十一岁统兵,便敢直面伯晕歹三万铁骑,指挥满桂奇袭九百里,一举覆灭巴约部,十四岁便开始复辽之战,即便唐太宗李世民,在这个年纪也远远不如殿下!”

皇极殿内,诸多阉党官员和齐王党官员纷纷开始鼓吹朱由检,其中吹嘘的程度,几乎要把朱由检和圣人并肩了。

他们说出这些话的同时,其他党派的文臣也不耐烦的看了他们一眼。

当然、其中他们最在意的,还是齐王党魁首、礼部尚书顾秉谦,以及阉党魁首的崔呈秀。

顾秉谦这厮,本来是苏州一带的昆党官员,结果前些日子听闻自己要被替换下位置,当即便抛弃了昆党,准备转头其他党派。

这种时候,朱由检复辽之战大获全胜,相比较下阉党不过是个小喽啰,因此他便没有和历史上一样去投靠魏忠贤,而是直接找到了曹化淳。

曹化淳询问了朱由检的意见后,便向朱由校提出了顾秉谦人不错的意思,而朱由校一听是自家弟弟举荐的人,当即便不再选择新的礼部尚书。

这么一来、顾秉谦的地位就稳固了,而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听话。

每日文华殿议事结束,他总会前往东宫,询问有没有朱由检的指示,如果有,他便马不停蹄的操办。

这不、如这次朱由检提议取消辽饷之举,顾秉谦也带着上百京官开始为百姓打抱不平了起来。

至于阉党、魏忠贤一看皇帝没有反驳齐王的奏疏,当即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因此也跟着击鼓摇旗了起来。

这么一来、不管怎么看,还在迟疑的齐楚浙宣昆和东林党官员,反而更像他们口中误国误民的阉党了。

不止是他们这么觉得,甚至连京城的百姓都这么觉得。

当朱由检的奏疏上表没有三天,齐王殿下上疏裁撤辽饷的事情,就在御马监皇店的推波助澜下,开始以京城向四周扩散。

不仅仅是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曹化淳的手段有几分后世公知的味道了。

他将各处皇店门口和店内的宣传木牌都贴上了建议裁撤辽饷的官员名单,朱由检之下便是顾秉谦等一众齐王党官员。

这么一来、每日要买柴米油盐的百姓所能看到的,便只有这些人名,变相记住了他们。

如果只记住了这些人,或者只出现了这些人的名字,那是不是就代表其他人都是持反对意见的?百姓心中也会突然生出这种疑惑。

最尴尬的是,皇店还每日跟进取消辽饷的进度,这让北方五省的百姓看的牙痒痒。

因为木牌上贴着的白纸,写的不是哪个大臣说裁撤辽饷不好,就是建议只取消一半的鬼话。

这些话被皇店堂而皇之张贴了出来,搞到最后,坏人全让其他人做了,朱由检倒是成了一朵白莲花。

这件事情,让群臣恨的牙痒痒,但他们也无可奈何,只等着在十日常朝的这天,对皇帝上疏,裁撤辽饷。

不过事与愿违的事情发生了,在他们都准备向皇帝妥协,最后换一个裁撤辽饷推手的美名时,魏忠贤走出来了……

当着群臣的面,魏忠贤堂而皇之的走到了他平日站着的高台下,随后得意洋洋的说道:

“万岁有旨,辍朝一日,再调礼部尚书顾秉谦为户部尚书,户部尚书李宗延为礼部尚书,着户部尚书顾秉谦着手取消辽饷中田赋、关税事宜。”

“……”魏忠贤的一席话,瞬间让朱国祚等人脸色难看了。

他们之前就想过,为什么皇帝裁撤辽饷的事情还要搞得人尽皆知,结果现在看来、这完全就是让他们背锅。

当初文华殿内,朱国祚等人议事的想法是,把杂项、盐课、关税给取消,然后只征收田赋五厘,等同于田赋降低了四厘。

如果这么操作的话,他们背后的商贾和盐商、士绅都得了利,与还有辽饷征收的百姓对比,也就能表现出一种差距感和优越感了。

但事与愿违,现在皇帝的意思明显是把他们当枪使了。

用御马监皇店含湖其辞的说他们只建议减一半的辽饷,然后突然再抛出田赋、关税全减,杂项、盐课保留。

这么一来、不就成了他们提议田赋和关税全减,然后盐课和杂项保留了下来么?

前者是针对大明千万户百姓征收的税种,后者则是针对盐商和商贾等“小群体”征收的税种。

哪怕田赋的全免,能让一些士绅和大地主满意,但他们也无法和盐商、以及大商人交代啊……

想通了一切,朱国祚、沉潅、顾天峻、汤宾尹等人的脸色便难看了起来。

虽然他们可以解释,并且解释的完美无瑕,但那些人会不会相信他们,就成了一个问题。

从他们的角度来看,无疑是得罪了这群人,而从皇帝的角度来看,原本要向上千万户收税的税种,一下子只需要向几万人,几十万人收税,收税的难度瞬间降低了不少。

再从朱由检的角度来看,皇帝的这一手操作,基本上给自家弟弟戴上了一顶“爱民宽民”的帽子。

这么一来、朱国祚他们岂不是成了蠢货?

因此、他们下意识的就看向了亓诗教、官应震、刘一燝等人的齐党、楚党、东林党官员。

只是对于这些党派来说,田赋才是他们想减轻的大头。

不是每个党派都和江南一样,有这么多大商人支持。

更别提朱由检的皇店,早就将山东的大商人挤兑出市场了。

对于这三党来说、商贾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又没有给他们润笔银。

减田赋才是他们最想要的,因为能惠利他们身后的大地主和中小地主。

朱国祚等人要对比和落差感,亓诗教他们也需要。

这边指着大地主和乡绅们说减轻了田赋,然后又指着江南说江南的辽饷还在征收,一种对比的虚荣感瞬间就出现了。

目的既然能达成,干嘛还要费力不讨好的去抵抗皇帝的旨意,跑去帮浙宣昆三党?

想到这里、齐楚东林三党的官员纷纷放松了下来,而这一幕看的朱国祚等人咬紧了牙关,攥紧了笏板。

这便是晚明党争的悲哀,东南改稻为桑的异军突起,注定了他们要走上商贾的这条路。

利益一旦分割开来,那么想再团结就困难了。

每个党派的诉求都不一样,自然就更加容易逐一击破了。

朱由校玩的就是这手,而这一手也玩的着实漂亮。

“退朝……”

鸿胪寺卿击钟宣布散朝,数百官员在高呼万岁后,便脸色不一的纷纷退朝了。

齐王、阉党、齐楚东林等党官员纷纷喜笑颜开,浙宣昆连带闽党却脸色阴沉的可以滴水……

倒是在他们准备想想怎么和下面的人交代时,作为齐王党魁首的顾秉谦依旧如往日一样,前往了东宫的勖勤宫,而崔呈秀也前往了司礼监。

东林党人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当即便开始嘲讽了起来,不过二人不为所动。

直到一刻钟后,顾秉谦率先来到勖勤宫,并且见到了正在和一册汇总的曹化淳。

“曹秉笔,今日朝会……”

见到曹化淳,顾秉谦毕恭毕敬的行礼,随后开始小心翼翼的询问。

不过不等他说完,曹化淳就开口道:

“这件事情,我也是刚知道的,万岁这几日闭门坤宁宫内,便是连我和魏忠贤也只能偶尔见上几面。”

“想来、是皇后殿下已经开始准备临盆的事情了。”

“那废除辽饷的流程……”顾秉谦想问问是自己做主,还是等齐王做主,但不敢说的太明显。

对此、曹化淳坦然的说道:“御马监的汇总也做出来了,一起送往沉阳,问问殿下的意思吧。”

“好,既然如此,那下官就告退了……”听到曹化淳这么说,顾秉谦松了一口气,随后作揖退走。

在他退走之后,一旁书房里的王承恩也走了出来,手里是刚刚整理好的一些文册。

他看向顾秉谦的背影,皱着眉道:

“燕山学子只有两年就可以出仕了,也不知道殿下为什么还要收留这些人。”

“毕竟燕山学子年纪轻,年纪太小注定坐不了一些位置,想必殿下有殿下自己的考量。”曹化淳回了一句,随后头疼道:

“倒是这些学子所学,和眼下科举相差太大,变法科举又牵扯太大,恐怕只能加恩科了。”

“想要加恩科,估计和诸党要搭台唱几个月的戏才行。”

“反正殿下自有把握,我们只需要做好殿下安排的事情就行。”王承恩倒是很看得开。

“但愿吧……”曹化淳长叹一口气,随后叫来了缇骑,将所有文册送往了沉阳。

同时、崔呈秀也来到了司礼监,并且在司礼监魏忠贤的院子内,见到了正躺在椅子上,享受宫女按腿敲肩的魏忠贤。

“厂公,这辽饷若是只裁撤了田赋,那前些日子有些下面人的润笔银……”

躬身蹲在魏忠贤旁边,崔呈秀献媚似的询问,而魏忠贤也懒洋洋道:

“让他们省省心吧,最少有咱家在,齐王殿下会在之后对他们留些薄面。”

“要是和咱家也撕破了脸,到时候咱家可不知道,殿下会率先拿谁开刀了……”

他懒洋洋的举止下,是眼中的一瞥,而这一瞥也让崔呈秀连连道:

“厂公教训的是,这群人总是得寸进尺,敲打敲打也是好的。”

“那之后顾秉谦取消辽饷的时候,我等是不是应该搭一把手?”

“嗯……看情况吧……”魏忠贤回了一句,随后便和崔呈秀聊起了各地的孝敬,又说了可以提拔什么什么人。

尽管崔呈秀没有顶掉**星吏部尚书的本事,但在魏忠贤的帮衬下,还是坐上了吏部左侍郎的位置。

因此对于一些官员的选拔,他就有了些权力,对此也在魏忠贤面前更得宠了。

不过这种权力,实际上是源自皇权,而皇权……

“咳咳……”

坤宁宫内,朱由校的咳嗽声吸引来了躺在床上的张嫣注意,她扶着床坐了起来,看向正在处理奏疏的朱由校,关心道:

“万岁还是添一件衣服吧,这天气变得确实有些快,免得染上风寒。”

“嗯,也好……”朱由校确实也感觉有些冷了,随后命人拿来了大裘,披在了肩上,才低头继续处理起了奏疏。

【刑科给事中解学龙疏言:额饷当核,额兵当清,军需当节,马兵当酌,冗将当裁。】

【洪武年间,文官五千四百余人,军职二万八千余人。万历时,文官增至一万六千余人,军职增至八万一千余人。今日又不知增加几倍。凡可裁者裁之,即可岁省饷数十万两。请万岁允准。】

另朱由校称奇的事情出现了,居然有官员主动上疏裁撤文武官员,以解决冗员的问题。

三冗的事情,朱由检和他说过,他也一直在注意,但他没有想到的事情是,这种事情居然是一名刑部的官员提出的建议。

“解学龙……解学龙……”

朱由校呢喃着,过了片刻却忽的皱眉。

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这解学龙是东林党人,而对方上疏,会不会是为了党争?

想着、朱由校又重新看了一眼这奏疏,过了片刻没发现什么陷阱后,才叹气道:

“昔日弟弟说东林之中,不乏能臣干吏,吾当时还有些不愿相信。”

“眼下看来、他们之中确实有能臣干吏,只可惜这样的人在其内部却得不到重用,实属朝廷的憾事。”

“如果能和其他诸党一样,举荐的都是诸党的能臣,吾也不用……”

后面的话朱由校没有说出来,只是又看了一眼解学龙的奏疏,随后将奏疏批红合上。

尽管他这么做,但他也知道,这份奏疏大概率会被内阁和六科、六部驳回的。

他继续向下看去,随后便看到了一份他不想看到的东西。

【中极殿大学士刘一燝疏言:臣年老昏聩,难以处理朝中……】

这份奏疏是刘一燝的辞呈,而朱由校之所以不想看到,便是因为这已经是刘一燝自复辽一战结束后,上表的第十二道请辞奏疏了。

“看来他是真的想走了……”朱由校无奈叹了一口气,只因为刘一燝毕竟是东林之中少有的能臣干吏。

且不说别的,单说这几年来,刘一燝没有特别针对朱由检和朱由校这件事情,就足以让朱由校对他不舍。

只是瞧着眼下的模样,显然刘一燝是看出了皇权和诸党文臣即将爆发矛盾,而他不想背叛自己身后的诸多同僚,又不想对抗皇权,因此在朱由检举荐了孙承宗入阁后,他才选择了默默的上辞表。

朱由校能理解刘一燝的难处,于是最后看了一眼奏疏内容后,他便叹气提笔,同意了刘一燝辞官回乡的奏疏。

对于朱由校来说,刘一燝走了,孙承宗入阁,以他和孙承宗的关系,想来孙承宗会延续刘一燝的那一套。

这么一来、东林的势力没有变大,而皇权也不会受到限制,可以说是两赢的举动。

只是在提笔同意后,朱由校脑中闪过了一丝灵感,随后嘴角勾勒起笑容,只是笑意有几分苦味。

“所以弟弟是早就知道了刘一燝会上表辞呈,所以才举荐的孙先生么……”

事情一环扣一环,不得不说、朱由检的成长速度太快了,便是连朱由校都忍不住感叹。

遥想三年前,自家弟弟还只是一个提出“理想手段”的稚童,两年前还希望利用淮北大饥整顿官场,一年前徐鸿儒起义时却不再说什么,而如今,更是沉默寡言,默默出招了。

朱由检的官场手段愈发熟练,只是这样的熟练,让朱由校心底空落落的。

或许是弟弟太过优秀,导致了他有些患得患失。

曾经他还能以弟弟心软、心性柔弱理想来出手,帮助对方施展整顿官场的手段。

但发展到眼下,自己的弟弟也长大了,似乎不再需要自己了,而自己反倒是成为了享福的人。

应该怎么说呢?他也希望自家弟弟依赖自己,但自家弟弟……

“呼……也算是一件好事吧,最少弟弟没了我,也还能保护好自己,不被外人所湖弄。”

长舒一口气,朱由校不再多想了,总之这样也好。

他提笔继续处理奏疏,而在这个时候,锦衣卫的缇骑也快马加鞭,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将京城的事情和御马监的收支文册送往了沉阳。

三天的时间,京城的京官四处奔走,而朱由检也在三天后收到了京城送来的消息和文册。

得到文册的他,当即便打开了最后的汇总。

【天启三年十月初一,共入田赋二千四百三十五万六千余石,皇店入银钱九十六万余两,一百八十余万贯,市舶司负支二十二万六千四百余两,燕山煤场入马四万余匹,牛三万余头……】

文册上洋洋洒洒数个行当,末了汇总的结果是存粮二千六百余万石,积欠四百二十六万四千余两。

“倒是没有我想的那么坏啊……”

看着积欠的数目,在沉阳城墙上巡查城墙防备的朱由检长叹一口气,随后一边走一边对旁边的陆文昭等人开口道:

“写个手书给承恩,就说存粮之中先运一千万石粮食往陕西去,平抑当地粮价。”

“再将剩下的一千余万石的北方粮食,先分调各部兵马的军粮,剩下的粮食便存在燕山三大仓中。”

“陕西平抑粮价所贩卖的银两,便拿出偿还积欠复辽一战的赏银。”

“至于御马监南场的三百多万石田赋粮食,直接押运琉球府吧。”

朱由检的一番话,直接便让御马监的银库和粮仓一空,而这件事情早在他预料之中。

用御马监的钱粮来打复辽一战的结果就是这样,至于他为什么不用六部五寺和内帑,也是因为没有必要。

先不说这群家伙会不会给自己使绊子,单说他们运抵前线的火药军粮,朱由检就不敢放心使用。

与其担惊受怕,还不如用御马监的钱粮。

“殿下、没了吗?”在朱由检说完一切的时候,陆文昭询问了一句,而朱由检回过神继续道:

“裁撤辽饷的事情,就和哥哥说的一样,田赋、关税的加派全部免除,盐课、杂项继续征收,让顾秉谦自己看着办。”

“对了、孙传庭他们抵达何处了?”朱由检后知后觉的询问,而陆文昭也开口道:

“按照您的要求,文武大臣都没有去京城,而是直接在吏部发了圣旨后,便领着兵马南下去了。”

“眼下诸多大军刚刚从北直隶经过,孙传庭、鲁钦等人向山西、陕西而去,戚老将军和三位少将军向东南而去。”

“洪总督、杨总督、吴总督等人也带领兵马,向着西南、广东、江西赶去。”

“按照眼下的速度,大致在明年正月,所有兵马调动便全部抵达天下驻地了。”

“明年正月么……”听到陆文昭的话,朱由检停下了脚步,转头看了一眼西斜的残阳。

“如果是明年正月的话,裁撤卫所之举倒也不会影响农忙了。”

“传我军令!”朱由检勐地转头看向陆文昭,陆文昭当即作揖。

“命孙应元调三步卫南下湖广,着手湖广卫所裁撤、湖广诸王革新事宜。”

“再命你麾下的陆显、卢剑星、陆修、沉炼等人,带领锦衣卫,向着其余剩下的诸王提出革新之举。”

“御马监皇店接管应天府南京城的龙江船厂,接管山东登来船厂,在金州旅顺建造船厂。”

“明年岁末,我大明要有天津、登来、旅顺、龙江、北港、南港六大船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