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家兄朱由校 > 第五百三十九章 揣着明白装糊涂

家兄朱由校 第五百三十九章 揣着明白装糊涂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7 16:05:13 来源:笔趣阁

“淅淅沥沥……”

四月,伴随着初五一早的阴沉天气,一场细雨“稀稀落落”的洒在了顺天府,给久旱的顺天府带来了一场甘霖。

“殿下,添件衣服吧,避免风寒……”

安定门的城楼上,独自打着雨伞,眺望城内的朱由检听到了身后传来的消息。

他转身看去,见到了打着雨伞,托着一件披风的李定国。

他刚刚休了三天假,今日陪朱由检出来看看走走,毕竟两人有两个月没见面了。

“嗯……”听着李定国的话,朱由检微微颌首,接着转头继续看向城墙下的内城街巷。

李定国将雨伞递给了身后的锦衣卫,抖搂了一下披风,小心翼翼的为朱由检披了上去。

这一过程,朱由检没有什么别的举动,他只是站在女墙垛口的背后,就这样独自打着伞,安静的看着城内街巷发愣。

似乎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又或者是因为事情太过繁忙,平日里不是在育儿就是在处理政务,因此爱在雨天逛京城便成为了他最近的乐趣。

他喜欢在雨中看京城,是因为雨中的京城有一种纸一样的轻薄质感。

也不知是他的视力太好,还是细雨冲刷带来的效果。

明明雨中的京城朦朦胧胧,但那城中街巷的人与景物,却被朱由检那细长地双眼看得愈发真切。

他就这样站着,撑着伞,看雨点落下,汇聚后顺着街巷民居的屋檐滑落。

耳边,听到的是旁边箭楼、城楼雨水汇流下来的清脆扣打声。

眼中,细雨下的京城百态横生。

朱由检瞧见了一位老人和孩童坐在屋檐下,那老人手握着一把缠着纱布的乌黑剪刀,虽然躯体老迈,但指尖却灵巧着剪着另一手上的薄薄的纸片。

不一会儿,纸的一边就出现了一些牛羊动物的形象。

朱由检看不清他的面孔,甚至有些看不清他具体到底剪了什么动物,他只能看到这老人拿着两张剪纸,两只手一上一下的动着,坐在他身边的孩童则是双手托着脸,认真听着。

哪怕看不清楚,朱由检也能感受到老人那满脸的慈祥,孩童撑着小脑袋在一旁边看边听的入神模样。

他们在自家那不足二分地的小院里,坐在屋檐内享受着自己的爷孙世界,而院外、繁忙的京城百姓也过着各自的生活。

京城的规矩经过朱由检的更改,每个坊市的主干道都是商业街,街上有衣店、金店、鞋帽店、皇店……

当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京城百姓最喜欢光顾的便是花卉店。

京城自宣德年间以来,养花之风便一直盛行,花卉也成为京城的特色商品,全年任何季节,商场上都有鲜花出售。

这其中每至四五月时,市上担卖的茉莉成片,有人挑着茉莉贩卖,有的则是堆满了花卉店内,以至于街道上花香清远、芬馥难忘。

即使在冬季,花商仍然使用盆盎来种植丁香花来贩卖。

只是,由于丁香花不堪翦佩,因此不管时代怎么变化,茉莉花是京城百姓普遍喜欢的品种。

眼下四月,正是茉莉花上市的时候,因而当朱由检站在城头向内眺望时,可以看到茶楼雅客们以茉莉点缀茶桌,街上妇人以茉莉插发耀首,即便是男人,只要穿着道袍,那也必然配上一朵茉莉花来展现自己。

不管男女老少,不是佩戴茉莉花,便是手持茉莉花篮。

明代的京城之中河流繁多,以至于其中一些小巷依傍着河道,一块块染有苔痕的青石板一直延到河水里。

站在城头,朱由检向河道望去,可以偶见河道远方摇来一叶小舟,舟舷划出的水花一直荡漾到河边浣女的掌心。

河边一些浣女说着大明官话,那一声声吴侬软语钻入舟上士子老叟的耳廓,让人感觉逃不开,只能任凭自己的听觉沉醉在这浅浅而寻常的音调中。

“淅淅沥沥……”

“轰隆——”

渐渐地,雨越下越大,阴沉的乌云里也闪烁几下,随后传来了闷雷声。

“殿下,先去箭楼里坐坐,等雨小些再出来吧。”

李定国担心朱由检受了风寒,小心建议着。

对此,朱由检往往不作回答,只是颔首后,选了一座箭楼进去休息。

在他走进箭楼前,里面的士卒就已经被撤开了,锦衣卫也在箭楼里点上了一些香料,为那木床铺上了几床细软。

走进箭楼后,里面挂着十几盏煤油灯,这是去年军备院已经完善,御马监建设工厂,皇店年初开始贩卖的新鲜事物。

十几盏油灯挂着,把箭楼内照得很清楚。

朱由检不出意外的走到了床榻前,坐下后略微皱了皱眉。

他伸出手去摸了摸床榻,数了数细软。

“五层……”数着五层的细软,朱由检看向了今日班值安定门的大兴营百户,和善道:

“平日里将士们睡几层细软?”

“回殿下,往往是铺两层茅草,然后裹着行军褥子凑合就睡了,守城的兄弟正常是守一天,休息一天。”

守备毕恭毕敬的回答,朱由检闻言颔首表示知道了,过了数秒他才对李定国开口道:

“让人给承恩派去消息,让他上疏万岁,请拨十万两军饷,为五军都督府的士卒添一床行军褥,”

“小子领命……”李定国作揖应下,之后箭楼内久久没有声响,朱由检只是坐在床榻上,望着箭楼那不足脑袋大小的窗户发呆。

与他一样发呆的,还有从年初成为内阁次辅的毕自严。

同样的事情,不同样的地点,此刻的毕自严在赶往户部的马车上。

随着一批批工业区不停投产以来,各类原材料、商品工厂的产量飙涨,曾经价格昂贵的玻璃,眼下也骤降到了百文一尺的价格。

作为户部尚书、内阁次辅,毕自严的四轮马车自然也用上了玻璃窗户,因此他也能看到透明窗户外的街巷。

街道上的瓦屋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和东西南三城不同,内城的地面是用五颜六色的乐角岩石铺设而成。

这些岩石在常年的人行马踏、雨水冲刷下光滑透亮。

毕自严看到了一些地面的积水,在擦身而过的时候,他在积水里看到了倒过来的街道,但来不及细看,马车就已经远去。

车轮在路上碾压的声音把他拉回了现实,他转过头来,发须皆白和脸上的老人斑模样让他看上去似乎已经年过八旬。

入年关以来,他渐渐觉得气力不足,而三月末,叶向高的去世也让他苍老了许多。

兔死狐悲之下,他只觉得自己似乎也没有几年光景了。

大明局势如此,若是他眼下去世,那……

“唉……”长叹一口气,毕自严浑浊的眼中不知在想什么。

当马车停下的时候,他才缓缓起身,在打直脊背的时候,他顺着车夫的搀扶下了车。

暴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当他下车时,除了那雨后清爽的空气,以及满地的积水,还有屋檐不断滴落的水滴外,大雨再也没了痕迹。

“你等会回去,先去一趟齐王府,把这封信送给王秉笔。”

站在户部衙门的门口,毕自严掏出了一封手书递给自家的车夫。

“是……”车夫没有询问什么,而是憨厚的点头应下了。

见他应下,毕自严微微颌首,随后走进了户部的衙门。

按照他的话,车夫也在片刻后将书信送往了齐王府。

也几乎在这封信送往齐王府的时候,同样感受到雨停下的朱由检也走出了箭楼。

他在城头的马道走着,只是他时不时看看城里,时不时看看城外。

京城被一场大雨洗刷了个干净,数月干旱、沙尘所导致的灰扑扑纷纷被洗涤,显得无比干净明亮。

行走在城头,其间空气清新四溢,让朱由检心中豁然开朗。

他走朝另一边,看着京城外,隔着护城河的集镇,顿时停下了脚步。

朱由检自认为自己是一个肤浅的人,他不像那些文人骚客一样,可以出口成章,对着烟雨江南就吟诗作对。

他看不懂名山大川,也无法用毫无深度的文笔,把寻常巷夸出花来。

只是,得益于崇祯的记忆,他在文采上能拿得出手的,恐怕便是那一手画的不错的水墨丹青和自己前世经历所学的素描。

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发现美的眼睛,人间处处是风景,不过在于看到的风景不同罢了。

进入天启十六年以后,北直隶的人口降低到了六百六十三万,而这六百多万人口里,便有二百九十万人生活在顺天府。

生活在顺天府的这二百九十万百姓中,又有一百三十万居住在北京城内。

剩下的那一百六十万,有一百三十几万生活在“地广人稀”的顺天府,在田间耕种、劳作……剩下的二十几万人,则是生活在了围绕京城四周的集镇上。

平日里,京城外的集镇街道上人流如潮水,各种小商小贩都有,热闹的如后世的菜市场一般。

走进集镇,许多人就能听到小贩清亮的吆喝声,以及热热闹闹的讨价还价声。

正因他的热闹,一些京城内城之中的百姓,甚至是达官贵人都会乔装在城外的集镇闲逛,听听趣闻,吃吃美食。

不过此时,这热闹的集镇却挤满了来京城打工讨生活的百姓。

北直隶不比四川、更比不上“百里无人烟”的云南,在耕地上,北直隶的耕地只能满足七百万人。

这里所指的满足,便是简简单单的吃口饱饭,顺带能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吃口肉。

人总在追求更好的生活,北直隶的百姓也不例外。

对于人均只有六亩三分地的北直隶百姓来说,现在的日子是不错,但他们也在追求更好的日子。

因此,当农忙过去后,无力居住在京城内的百姓,就会在京城外的集镇住宿,把农闲的所有时间都放到了打工这一件事情上。

孩子要读书,读书需要自备纸笔砚墨,这些东西都需要花银子,为了孩子,许许多多的百姓在护城河边的台阶上蹲着。

即便下雨,他们也是披着蓑衣,蹲在台阶上,等待乘船而来的雇主雇佣他们。

如眼下也是一样,上千身穿蓑衣的百姓坐在护城河边,从他们抖动蓑衣的举动来看,刚才的大雨并没有让他们打道回府,大部分人都在冒雨等待。

或许对于在京城有房的百姓来说,下雨大不了就不打工,回去睡一觉便是。

但对于前来京城打工的乡村百姓来说,租住京城外集镇的丈许小屋也需要每日十个铜板。

粮食可以背自己家的煮来吃,但房钱不能免,也免不了。

今日若是不能有工做,那他们就得支出十文。

对于他们来说,十文钱足够给自家孩子买两扎二十张的纸张,够用三四天了。

因此,他们只有冒着雨在台阶坐着,苦等一个一天十五文、二十文的工作来做。

只是,由于今年入夏以来北直隶永平府、顺天府、河间府等三府相继遭遇旱情,粮食有些减产,因此许多农民都趁着农闲来到了天津、京城等地打工。

人一多,工作就难找,工价自然就贱。

“这么多百姓寻工做,御马监新建的工厂没有招人吗?”

望着那上千等待工做的百姓,朱由检头也不回的询问李定国,对此李定国询问了身后御马监的太监,随后才回应道:

“招了,但是百姓一听说是长工,便都摇头不愿意做工。”

对于农民来说,工业化是什么,他们不明白,他们只知道长工和短工的区别。

工厂虽然是为了解决就业,但解决城市居民就业和农村居民就业是一样的,既然是工厂,那不敢说保证盈利,最少得不亏本才行。

因此,工厂需要的工人肯定是得稳定的,而稳定就代表了长时间。

对于农民来说,他们最擅长的还是种地,他们散漫自由惯了,让他们出卖体力活可以,但让他们去到工厂受管教,这就让他们避之不及了。

因此,哪怕皇店工厂开出了每日三十文的工价,但许多农民还是不愿意去做。

“殿下……”李定国怕朱由检以为皇店没作为,因此解释道:“虽说许多人不愿意做工,但工厂还是募了两千多长工,这些人已经是剩下的了。”

大明的工业化覆盖率很不够大,工厂数量也没有那么多,两千多工人,已经足够提供四五个工厂的工人数量了。

剩下的人,皇店也是有心但无力。

这不是皇店的问题,也不是农民的问题,而是朱由检的问题。

不管怎么说,眼下大明是他在治理,既然他在治理,他就得负责。

农民如果在农闲没有工做,那就会白跑一趟,甚至负债回家,届时为了偿还负债,又得花几年时间埋头苦干,一旦遭遇天灾**,那他只能铤而走险去做一些他不想做的事情而了。

因此,农民想找短工做,这是他们的情况导致了他们做不了长工,而朝廷需要做的是替他们解决问题,不是呵斥他们不懂事。

“着工部兴建一条连接京城东西南北四站的铁路,就地募工,工价十五文,速度要快,三日内我就要见到具体的奏疏。”

朱由检望着那群眼巴巴等工做的农民,心里很不是滋味,当即想到了修建环城铁路来以工代赈的办法。

这条路,他本想看看在他离开大明之前,能不能弄出电力,为以后的电车做准备,然而大灾之下,许多东西都需要提前布置,容不得他个人意愿。

这么想着,朱由检下了马道,李定国和一些乔装的锦衣卫赶忙跟上。

朱由检当着他们的面走出安定门,前往了安定门外的安定集镇。

走过护城河前的石桥,朱由检来到了安定集镇,而映入他眼帘的是五颜六色、新鲜水灵的瓜果蔬菜,以及活蹦乱跳的鱼虾河鲜。

这些东西,顿时让朱由检感觉烟火气息缕缕升起。

“殿下,这些东西没什么好看的,况且人流嘈杂,还是小心为妙……”

李定国跟了上来,或许是兵家学府呆久了,他有些过于小心,因此在跟上来后,他小心翼翼的提醒朱由检注意安全。

然而,面对他的提醒,朱由检却坦然道:“到一个新地方就得逛逛,有人爱逛城池,有人爱逛山水,不过我宁可来逛逛菜市。”

“最起码,在这里看看这些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我能知道当地的物价如何。”

“来体验这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讨价还价的市场,我能知道商贩们到底是在赚银子还是赔银子。”

“来看看那排队等工的农民,我能知道乡野到底如何,新政到底有没有效果,农民们过得怎么样。”

朱由检说着自己的看法,他的看法影响着朱慈燃,但朱慈燃不如他彻底,只想着去看农村,却忘记了城池和农村缺一不可。

“殿下……小子不明白……”李定国作揖回礼,又疑惑抬头:

“如果只是一个菜市都有这么多学问,能了解那么多事情,那为何地方的官员还会把地方治理得如此之差?”

“你啊……”朱由检轻声叹了一口气:

“大明朝的官员,若是都愿意放下脸面去菜市,若是去了菜市,知道了民生疾苦就能做出改变,那我大明朝也就不需要我推行新政了。”

“他们这群人,要么如施凤来、冯铨、顾秉谦一般,平日里出门踏青,看看山水,吟诗作对,在那寺庙之中,京城街道之上感受便利……”

“要么,他们就是诸如这些年被抓的地方官员一样,实际上知道民生是什么样子,但他们装作不知道。”

朱由检的话说完,但李定国却更为不解。

“为何要装?治理城池得了功绩就能升迁,这不是好事吗?”

“好事……但也需要人做才行……”朱由检摇了摇头,李定国也在他这话之后理解到了,回答道:

“殿下是说,官员们怕做,更怕做错?”

“嗯……”朱由检微微颌首:“不做不错,这基本是我朝官员在庙堂之上的行事准则了。”

“他们要功绩,可以去修桥、也可以去移民,没有必要了解百姓的问题,把问题都解决。”

“很多时候他们不是不明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日后你在官场上面对他们装糊涂,你就得比他们装得更糊涂。”

朱由检在教李定国如何为官,但李定国却苦笑着摇了摇头:

“这样的糊涂,小子不愿意装,小子宁愿去干事,哪怕干错了,最少也无愧于心。”

“……”李定国还是那个性格,没有变过,听着他的话,朱由检一时间不知道该对他说什么,甚至他反思起了自己。

自己似乎不应该这么教导李定国,官场之所以有那么多弯弯绕绕,官面话和底下话,说白了就是一群害怕担责的人搞出来的。

朱由检自己心里乏了,觉得改变不了大明的官场氛围,但对于还没有真正踏上官场的李定国来说,他更愿意相信真理。

他比起朱由检多了许多方便,其中最方便的就是他可以专心,而朱由检不行。

每天不同的国事在朱由检眼前打转,这样的环境注定了朱由检不可能长期把目光放在一件事情上,除非这件事情很大,很严重。

因此,想让朱由检整顿官场风气,朱由检只能招几个人去整顿。

只是这样的做法对于大明的官场来说只是治标不治本,而李定国不同,他可以专心一件事情。

他要带兵打仗,那他就专心带兵打仗。

他要恩科为官,那他就能专心做官,治理好自己手下的一亩三分地。

他要整顿官场风气,那他就能死死盯着这群人,从下到上、从上到下的整治好。

这么一想,朱由检笑了,并且笑的同时露出了一丝轻松。

“你若有这个心,等毕业之后去军中锤炼三年,然后再入朝为官。”

“小子领命!”李定国双手抬起作揖,郑重应下,脊背打得笔直。

他这模样,看得朱由检连连摇头。

他之所以摇头,是因为眼下李定国的想法和模样,与当年刚入官场的他可以说一模一样,但当年朱由检换来的是心灰意冷,李定国又是什么呢……

想到这里,朱由检准备继续逛逛集镇,但这时一名锦衣卫悄然来到了李定国身边,在他耳边说了几句话,并递上了一封信。

李定国接过信后也连忙上前,小声对朱由检开口的同时,也递上了那封信:

“殿下,这是王掌印让人送来的毕次辅手书……”

今天下午开会,更新推迟到下午六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