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家兄朱由校 > 第五百三十六章 以进固稳

家兄朱由校 第五百三十六章 以进固稳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7 16:05:13 来源:笔趣阁

“朕闻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古今定论祸福常理也。”

“惟尔瓦剌国师图鲁拜琥归顺大明,初授金满伯,正三品初授昭勇将军,赏黄金一千两。”

“再授其侄鄂齐尔、其长子尹勒都齐正四品明威将军,其余九子正五品武德将军,麾下千户、百户初授正六品昭信校尉。”

“金满伯即日移驻西安,入住保宁郡王府,望尔其思……”

天启十六年正月初六,当西北的大风吹来,从京城赶来的传旨太监也带着圣旨告诉了固始汗,大明准备怎么处置他们。

说实话,带着三万部众,六七千男丁前来归顺,还能捡到一个伯爵和几十个散阶,这是他没有想到的。

“臣图鲁拜琥,谢陛下隆恩,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嘉峪关门外,随之图鲁拜琥带着一群和硕特的将领跪下接旨,其身后的三万部众也纷纷跪下,场面蔚为壮观。

在他接旨的同时,嘉峪关参将也对其开口道:

“金满伯,请即刻带领你麾下将领前往西安城吧,至于你的部众,他们会被安置到青海一带生活,每户有上万亩草场。”

参将的话被四夷馆官员翻译,图鲁拜琥闻言也十分无奈,他知道自己交了兵权后,日后就只能做一个享乐的伯爷了。

只是,他不交兵权,显然是进不了嘉峪关的。

他抬头看了看眼前雄壮的嘉峪关,也看到了关头那近千门黑洞洞的炮口,以及在城外警惕迎接他们的三千明军。

望着明军手中的“火铳”,以及那甲胃鲜明的装备,他心里不敢有什么别的想法,只能抬手作揖,表示应下。

见他应下,四夷馆官员也上前扶他起来,并且带人为他换上了正三品的武官官服。

在一切做完后,这位历史上创建和硕特汗国的固始汗正式成为了大明朝的金满伯。

他们被人带进了嘉峪关内,而留在关外的三万多部众则是被三千明军齐民编户。

一个时辰后,三万多部众按照家庭被分为了六千四百三十七户,合计三万六千四百五十七人。

按照朱由校的旨意,他们每户将会获得青海一带的万亩草场。

和对待大明牧民一样,他们每年需要交产下牛羊的十分之一给大明作为牧税。

得知这个消息,许多牧民脸上面露喜色,毕竟在瓦剌,他们往往需要交十分三四给上面的领主,眼下只需要交十分之一就行了。

不仅如此,他们在西域时,往往每户只有两三千亩草场,而眼下居然能有万亩草场,这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

万亩草场,如果用来养羊,那能养几百上千只了。

当然,这些只是他们开心的一部分,真正令人开心的是他们的牛羊会被皇店购买售卖,直接免去了他们自己找买主的步骤。

皇店给出的价格是羊二百文每只,牛三两银子每头,马视情况给一两到三两的价格。

这样的价格,对于牧民来说自然是值得高兴的,对于皇店来说赚头也很大。

只要日后西宁到江南的火车通车,那二百文一只的羊卖到江南就是六百文,三两银子的牛就是十二两。

马匹骡子什么的就不用多说,总之皇店做生意不可能亏本,而牧民做生意也不会亏本。

给农民发耕地,给牧民发草场,这就是最能收买民心的手段。

大明可能耕地不算多,但草原数量绝对很多,甚至达到了根本发不完的程度。

单单乌斯藏行省的草原就达到了十四五亿亩,更别提南州、漠东和单于、东海几省了。

乌斯藏眼下人口不过五十余万,其中有二十余万生活在西宁府和青海府,至于喇萨府、昌都府、勃律府、羌塘府则是只有不到三十万人。

五十万人,十几亿亩草场,二百来万亩土地,这是怎么分也分不完的。

就这样,在天启十六年初十,经过四天准备,三万多牧民开始向着乌斯藏迁移。

不仅是牧民开始迁移,负责护卫的四夷馆官员还记录下了固始汗一路前往西安的心情。

尽管河西人口稠密、耕地不足,陕西也是遭遇大旱,以至于除了河套和汉中、关中外其它地方十分荒芜,但不管怎么说,大明依旧是全世界最繁华最发达的王朝了。

连自行车都没有见过的固始汗,在进入嘉峪关后,他看到了铺设了数千里之长的坚硬水泥路。

坐在前往西安城的马车上,他在府道上看到了正在施工的京嘉铁路,并在一月底抵达了巩昌府的首阳关,见到并乘坐上了火车。

当他见到火车的时候,他的整张脸上写满了错愕,仿佛自己穿越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此时的固始汗就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感受着西域和大明的巨大差别。

他还在好奇火车这样沉重的“怪物”是如何移动的时候,火车就已经将他送抵到了西安城。

来到西安城后,他更是觉得自己仿佛穿越到了未来。

整齐划一的混凝土砖石建筑,整条街道上的水泥铺设路面,以及宽大的道路,在道路上骑行的自行车……

这些种种都让他恍若隔世,以至于后来有四夷馆官员询问他大明如何时,他语气带着些惆怅说:

“我从未想到天朝已经如此繁华,更未想过世界上居然有可以日行千里的铁车。”

固始汗说这句话的时候,眼中含着惆怅,话里充满着心酸和无奈,但在场的和硕特部将领和固始汗的子嗣们却觉得自己做了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

他们和固始汗不一样,固始汗是一个要强的人,为了比肩其他国家,让瓦剌重回巅峰,他一直在努力做着改变。

只是到头来,当他来到西安城的时候,他才发现原来自己所做的努力放在大明,不过就是几百骑兵就能击垮的破烂房子罢了。

见识到了大明的强大后,他在更名为金满伯府的保宁郡王府内度日,学习着大明官话的同时,每日也会出去西安城头走动,看着城内的人间百态。

他的这些举动,通通都被锦衣卫汇报给了朱由检。

“可惜了……”

三月,当朱由检看完固始汗这几个月所做的事情后,他不由摇了摇头,话语里有些惋惜。

如果没有大明的异军突起,没有林丹汗的西迁,这个固始汗本该可以带着瓦剌重回巅峰,然后以自己出走为代价让瓦剌内部安定了三十几年,直到准噶尔的噶尔丹崛起为止。

只是这些东西都不会出现了,相比较固始汗的今后,朱由检更在意大明的今后。

【正月丙子,山西遇旱灾,二月己亥陕西遇虫灾,除大同府、太原府外皆绝收,乞请蠲免、赈灾】

【二月庚戌,河南南阳遇旱,河南布政使陈奇瑜奏:时饥民无粮,米价飞涨,斗米百文,山无野菜,只得食树皮、草叶。】

【二月壬午,西北经略使孙传庭奏:陕西除朔方、宁夏、汉中外,六月滴雨未下,乞请蠲免。】

【正月,江南多地大水,镇江、丹阳,天甚寒,人多衣棉,路有冻死者。】

“唉……”望着一本本讲述地方遭遇旱情的奏疏,朱由检扶额叹了一口气。

他知道今年会很难,可他也知道,今年最难的时候还没来。

江南旱情洪涝才是他所担心的事情,但这件事情迟迟没有来。

“江南三省,今岁可曾遇旱情?”

朱由检吃着东西,处理着奏疏,看都不看殿内众人便询问着事情,陆文昭闻言回礼:“三省并未出现旱情。”

“不过,正月以来,三省落雨次数屈指可数,若是真的要旱,倒也不是没有可能。”

陆文昭的话让曹化淳和王承恩抬起了头来看向他,朱由检也略微皱眉,沉吟之后询问道:

“各省运粮如何?都输入北方和江南、东北的常平仓了吗?”

“回殿下,时间太短,尚未全部输送完全,但已经送抵江南四千余万石,北方三千余万石,关外二千余万石了。”

王承恩连忙回应,朱由检也头也不抬的颔首:“加紧速度。”

“奴婢领命……”

老老实实的作揖行礼,见朱由检没有了别的安排,王承恩才松了一口气。

倒是这时,朱由检看了一眼桌上的闹钟,察觉时间到了未时(13点)后,他也起身准备走出承运殿。

三人见状没有起身,似乎知道朱由检要去干嘛,已经见怪不怪了。

朱由检走出了承运殿,果然等他走出殿门口,便看到了正在趴着台阶的朱慈烺。

他提着一个食盒,在杨如是牵着的情况下,一步步的走上这百步台阶。

“爹!”

抬头,当他看到朱由检后,他高兴的喊着,朱由检也露出一抹笑意,坐在了台阶上,伸出手示意他快些爬。

朱慈烺见状也加快了速度,一步步的往上爬,直到五分钟后才爬上了台阶,将自己手里的食盒双手递给朱由检:

“爹,这是袁娘娘让人做的酥山。”

“好……”朱由检笑着接过,拉着朱慈烺坐在台阶上,带着一抹慈祥询问道:“你吃了吗?”

“我等会回存心殿再吃。”朱慈烺摇了摇头。

“那我们一起吃。”

朱由检说着,打开了食盒,并用勺子挖出酥山喂给朱慈烺,朱慈烺因为爬台阶热得满脸通红,虽然只是三月,但京城却已经迎来了夏季。

体内的燥热在一口酥山下肚的时候瞬间消失,让朱慈烺连连点着头,脸上洋溢着笑容。

朱由检见状也再挖出一口喂给了朱慈烺,时不时才自己吃上一口。

到头来,一盘酥山吃完,朱由检自己也没能吃上几口,而随着时间推移,烈阳开始不断发力,朱由检牵着朱慈烺走回了承运殿。

他们坐在承运殿门口,享受着从殿内往外吹的风,一时间凉快了许多。

“爹今天忙完了吗?”

朱慈烺询问了一声朱由检,还往后仰了仰身子,试图看到偏殿里朱由检的桌桉奏疏还有多少。

“还没有,不过不差这一会时间。”

其实朱由检也没和朱慈烺玩什么,父子两人就是坐在门口吹吹风,聊着一些朱由检看不到时,朱慈烺在玩什么的趣事。

对于旁人来说,这些事情可能很无聊,但对于终日疲惫的朱由检来说,听听小孩子的趣事也是不错的。

只是听了不过一刻钟,已经十八岁的杨如是便开口说道:“小殿下,该回去练字了。”

“嗯……”听到要去练字,朱慈烺有些不舍的起身,转身看着自家父亲也跟着起身后,他才带着一丝不舍,毕恭毕敬的行礼。

“爹,小子去练字去了。”

“去吧……”朱由检摆了摆手,示意他可以离开了。

见状,朱慈烺才不舍的牵着杨如是的手,向着楼梯走去。

等他们的背影彻底消失,朱由检也舒缓了一口气,返回了承运殿里继续处理奏疏。

奏疏之中,他格外注意关外三省的开垦和人口迁入。

至二月末,北山已经开垦出一百一十六万亩耕地,按照每年四月到九月这六个月能开垦三四十万亩耕地的情况来看,北山的三十几万人口,最多也就六七年就能自给自足,并且供养军队。

只要北山能供养军队,那勒拿河东边的三千明军也就可以开始西征了。

沙俄在乌拉尔山脉以东只有不到三千军队,明军完全可以一路向西横扫到乌拉尔山脉。

唯一的问题就是补给,而补给问题单单靠北山是不现实的。

沙俄东进是依靠河流,而明军也可以如此。

依托勒拿河、通古斯河、叶尼塞河、鄂毕河……明军可以将北山行省、单于行省和西域的物资运往西伯利亚地区。

维持太多人有些不太现实,但维持三千兵马的物资还是没有问题的。

不过这个办法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要收复西域,不然西域的物资就无法运送到西西伯利亚平原。

靠着西域的额尔齐斯河和鄂毕河,大明可以将物资运往乌拉尔山脉,三千明军想要拿下乌拉尔山脉并不困难。

拿下乌拉尔山脉后,沙俄也必然会十分恐慌,如果可以休战,朱由检准备好好消化西域,如果不可以,那他就只有大规模运送拖拉机前往西域。

不说尹犁河谷,单单北边的阿勒泰地区就能开垦出二百多万亩水田。

二百万亩水田,哪怕每亩亩产一石,也能养活最少五十万人。

想要养活三千军队,并且供养种地的农民,那只需要二十万亩就足够。

开垦二十万亩水田,需要的只有三万百姓和一万台拖拉机。

这样,一年的时间就能开垦二十万亩水田,并且开垦之后第一年就能亩产最少十万石,朝廷能收到一万石的田赋,算上火耗,足够养三千军队大半年。

到了第二年,阿勒泰地区就足够养活五千驻军,而第三年,更是能养活九千乃至一万五千人。

一万五千人,别说驻守乌拉尔山脉了,就是打下沙俄都绰绰有余。

不过想要打下沙俄,明军就得在中亚有一个能够支撑他们远征的行省。

所以想要拿下乌拉尔山脉以东,就必须拿下西域,想要拿下沙俄,就必须开发中亚。

后者需要的时间太久了,不说别的,单单从嘉峪关修建一条铁路通往中亚就需要十几二十几年。

这个时间太久了,朱由检等不起,所以沙俄只能交给朱由校或者朱慈燃收拾。

他现在要做的,是把大明疆域开拓到乌拉尔山脉和中亚的河中地区,然后组织修建通往中亚的铁路,最后离去。

等铁路修通,大明是否要打到欧洲,那就不是他能做出的决定了。

“今年拖拉机的产量是多少?”

朱由检询问王承恩,对方翻了翻军备院的文书,随后也回应到:“年底能达到三万六千台左右。”

“一万二送往齐国,四千送往旧港南海府,吕宋和巨港、旧港三府则是每府一千,交趾送往三千,南州送去两千。”

“剩下的一万二,按照东海八千,漠东三千,单于一千来送往。”

朱由检头也不抬的说着,但王承恩却说道:

“殿下,万岁拨发了二百万两内帑银,齐国可以买两万台。”

“国朝还得发展,齐国拿一万二就足够了。”朱由检不由分说驳回了王承恩的想法。

他是要发展齐国,但不是要牺牲大明的发展。

如果他真的要这么做,那他一开始就这么做了。

况且,明年开始拖拉机数量又能涨到四万八千台,届时大明要拿出一百六十万两来买拖拉机。

到了后年,这个数量会涨到二百万两,十九年开始会达到二百六十万两。

总之,这个数量每年都在变,就当为后面几年存钱了。

“瀛洲的开垦田数量有多少了?”

朱由检处理着奏疏,头也不抬的询问,曹化淳听后翻了翻,最后抬头回答道:“北州府已经开垦出一千二余万亩耕地了。”

“二月末,杨布政使上疏,说是齐国那边需要调走三十万劳改工。”

“杨布政使上疏表示支持,并且也解释到,北州府的田地已经开垦的差不多了,最多明年开垦到一千五百万亩就将结束。”

“眼下,劳改工还有三年劳改工时间,但数量从七年前的二百多万,骤降到了一百三十七万。”

“杨布政使的意思是,如果齐国能在明年年末将他们全部接往齐国,那瀛洲每年可运往国朝的粮食可以提升到一千四百万石。”

杨文岳给出了一个朱由检无法拒绝的提议,他不可能让人把这百万劳改工杀了,毕竟齐国还需要。

因此,把劳改工迁移到齐国,然后让他们在当地为齐国的矿产、农业来发挥余热就是很不错的选择了。

唯一需要在意的就是,齐国能不能养活这一百三十二万劳改工。

这么想着,朱由检算了算齐国的耕地变化。

在天启十七年年末,齐国的耕地应该可以达到一百八十万亩以上。

一百八十万亩耕地,按照金铉所传回手书里的情况,依托当地野牛提供的肉食,基本上是可以养活九十万人的。

如果再往后推迟一年,齐国的田亩数则是能达到二百六十万亩,届时可以养活一百三十万人。

劳改工可以吃番薯和土豆,只需要拿出五十万亩土地就能种出足够养活他们的食物。

如果要调一百三十万人前往齐国,那单单运送他们去齐国,在不出动蒸汽轮船和大规模船只的情况下,大概需要花费四五年左右的时间。

所以从今年开始算是的话,大概要到天启二十年才能运送完毕,朱由检倒是不用太担心粮食的事情。

想到这里,朱由检对曹化淳回应道:

“告诉杨文岳,朝廷没有余力支持他运送劳改工,就让他以瀛洲的货船来运送劳改工前往齐国。”

“如果时间不够,那就告诉一些劳改工,只要他们为齐国劳作三年,就给他们每人发十亩耕地。”

给瀛洲劳改工发十亩耕地,这让曹化淳有些咋舌,不过他一想到瀛洲和南昆仑的事情,立马了然于胸,缓缓作揖:“奴婢明白了。”

曹化淳不再开口,而朱由检则是算了算,按照眼下的拖拉机分配情况,漠东和东海什么时候才能反哺大明。

东海每年拿走北方拖拉机的三分之二,按照一年只有九个月开垦期来说,虽然达不到齐国那种每年二十亩的开垦速度,但每年十五亩是可以达到的。

八千台拖拉机运过去,那每年就是十二万亩耕地。

这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在天启二十年左右,当地的拖拉机应该能达到八万台,前后开垦出三百万亩耕地是不成问题的。

算上人力开垦,天启二十年左右,三百多万人口的东海省最少能拥有一千八百万亩耕地。

届时,基本就能向关内运送最少三百万石米麦了。

至于漠东的情况也应该差不多。

总之在天启十九年左右就能反哺关内,而天启十九年便是崇祯十二年。

只要渡过十九、二十、二十一这三年,大明就可以将精力从抗旱转变为对外征战或者巩固疆土了。

至于旱情彻底结束,应该就是天启二十三年,因此自己要在天启二十三年以前迁移人口给齐国。

想到这里,朱由检倍觉压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