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家兄朱由校 > 第五百三十三章 宗藩局势

家兄朱由校 第五百三十三章 宗藩局势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7 16:05:13 来源:笔趣阁

“嗷嗷——”瓲

“抓紧把腿抓紧!”

“这家伙力气还挺大,把刀给我!”

黄昏,随着落日的余晖渐渐西斜,安静了一天的村子也热闹了起来。

村口的晒场,家猪的啼叫声此起彼伏,整个村子的人都准备好了吃肉的锅碗瓢盆。

几个宰猪的男人把猪按在了猪凳上,其中力气最大的一个男人按住猪头,拿起尖刀从猪的脖子捅了进去,一下子插进了脑袋。

只是这一下,这头猪便不在扑腾,而负责屠宰的几个男人开始负责屠宰下一头猪,被杀的猪则是被另外几个男人丢到了猪盆里,用滚烫的开水脱毛。

如此反复一次后,两头近二百斤的猪被屠宰,而负责做饭的人也开始了烧火做饭。瓲

这个时候,厨房锅灶上是最忙的,因为杀了猪,原材料充足,什么猪肝、猪血、猪肺、红烧肉、粉蒸肉、猪心内脏应有尽有,因此男人们也将自己平日里隐藏起来的一手烹饪绝活全用了上来。

朱慈燃和刘顺还没从刚才杀猪的场景里回过神来,便已经被人安排坐到了晒场的椅子上。

到这这会儿,他们算是相信了,南溪村真的是每天都在杀猪,每天都能吃肉,区别就是吃一顿和顿顿吃罢了。

居住在南溪村里,每天吃上一次杀猪饭,这是所有村民每天之中最快乐的一件事,特别是对小孩来说,内心总是充满了期望。

只是半个时辰过去,一些农妇就抬着一盘盘菜放到了桌上。

蒜苗炒的猪肉香气扑鼻,让人口水直流,一碗排骨煮萝卜也让人食指大动。

接下来还有炒猪肝、炒白菜和水煮青菜豆腐,以及一碗满满的辣椒蘸水。瓲

三盘肉一盘菜一盘汤……

这看上去简单的菜肴,放在这个时代的平民家中,已经算是十分奢侈了。

厚实的米饭被打满放到了朱慈燃二人的面前,坐在他们一旁的张老汉和另一个刘老汉劝他们快点吃,同桌的三个小孩已经开始了动筷子。

七个人,五道菜,南溪村的奢侈可见一斑……

只是,这样的奢侈不仅仅是南溪村,而是大部分四川村落都这样。

眼下的四川,大部分人都是之前的陕西移民,他们以生产队为单位团结在一起干活,吃饭。

在他们迁移来以前,拥有四千多亩耕地的南溪村居住着一千多人,但曾经的南溪村村民都被迁移去了交趾,四川。瓲

等张老汉他们这群陕西移民迁移过来后,南溪村只有不到四百人,丰富的物产让他们仅在两年时间里就盖了新房,置办了牲畜,实现了每日吃肉的愿望。

田地的变多,赋税的降低,这些政策加在一起而产生化学效应就是眼下的南溪村生活。

这一顿饭,朱慈燃起初忙着吃饭,但吃到后面他渐渐觉得自己的碗开始沉重。

不是因为饭菜太多,而是他想到了大巴山北部的“三西”三省。

只是隔着一座大山,山北吃野菜树根,山南每日吃肉,这样的生活差距,让朱慈燃明白了自家叔父为什么要大力推行火车。

试想一下,若是大明每个省都通了火车,每个省的货物只需要几天时间就能运抵隔壁省,那三省的生活还会如此吗?

明明印度厮当的粮食堆积如山,可就是因为距离遥远导致这些粮食只能制成饲料。瓲

如果大明能把印度厮当的粮食运到西北,那西北的百姓说不定也能吃上肉,哪怕不能每天都吃,但最少不会过得如此贫苦。

“郑村官怎么没来啊?!”

“好像和村外的大人们议事去了,让我们先吃。”

“那给郑村官留点饭菜肉汤。”

“得嘞!”

热闹的晒场上,不知是谁喊了一声郑村官,其它人也跟着纷纷喊了起来。

朱慈燃和刘顺闻言,立马看向了张老汉:“郑村官对村民很好嘛?”瓲

“挺好的,他收税不会像别的村官一样克扣,平日里也基本不管事。”张老汉犹豫着说出,刘顺闻言疑惑:

“不管事还算好?”

“唉……”张老汉叹气道:“你是不知道以前的村官有多折腾。”

张老汉没说太多,但朱慈燃却能听得出其中的唏嘘。

“无为而治,百姓不是没了朝廷就活不下去,朝廷也不是非要折腾百姓才能维持,不折腾,就是最好的休养生息。”

朱慈燃脑中想起了当年金铉教导他时说过的话,以前他不明白,但经过这一路他算是明白了。

一个不折腾的官员,对于百姓来说到底有多难,上面的人不会知道的……瓲

“郑村官算好的了,不折腾,官府招募民工还会告诉村里人。”

刘老汉吃着肉开口,张老汉也是点头附和。

面对此情此景,朱慈燃没有开口说话,直到村宴结束,他和刘顺告别了张老汉等人,背着满载的水囊离开了南溪村。

来到路边时,他们看到了坐在水泥地上的郑三元,郑三元也赶忙起身作揖:“殿下。”

“行了,回去继续做你的村官吧,好好的,别折腾村民。”

朱慈燃没和郑三元说些什么见闻和需要改善的,因为南溪村村民在郑三元的无为而治下,确实过的不错。

“殿下慢走……”瓲

郑三元作揖后退两步,随后才转身离去。

在他走后,朱慈燃也踏上了继续南下的道路。

从南溪村到青林口镇还有三十里路,差不多在天彻底变黑的时候,他们能抵达青林口外扎营。

朱慈燃很少进入城镇,因为在他看来,城镇最易管理,反而是乡野十分困难。

乡野到底怎么样,朝廷只能通过地方村官才能知道,但集镇和城池不同,过往的行商可以带来许多消息。

带着这种想法,朱慈燃和刘顺,以及两名略胖的锦衣卫上了自行车,吭哧吭哧的埋头苦踩了起来。

至于朱慈燃最新的游记内容,也被他整理之后命人送往了京城。瓲

几天后,远在京城的朱由检拿到了朱慈燃的游记,而当他看到南溪村民的生活时,他总算松了一口气。

“若是再无南溪村出现,我都要怀疑大明朝已经民不聊生了。”

靠在椅子上,朱由检提起了一抹笑意,坐在殿内一起处理政务的陆文昭、曹化淳、王承恩三人则是早就看了游记内容,因此都带着笑意,作揖回应朱由检。

“好消息还是多的。”

朱由检放游记放在了旁边,带着笑意,将一本奏疏拿了起来。

这是户部的奏疏,而上面记载的则是各地秋收之后的岁入结果。

截止天启十五年九月三十,大明商税岁入四千二百三十七万六千余两,田赋粮九千八百七十九万六千余石,天下百姓一亿六千七百五十七万四千九百三十七人。瓲

根据各省的情况,算上蠲免未缴纳赋税的各地,大明今年的总产粮约在十一亿三千七百余万石。

平均算下来,每个百姓应该有口粮七石,约一千一百斤不到,折合下来,每个百姓每天应该都能有三斤口粮。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实际上,由于南粮北调,大明需要出银七千万两来购买粮食北运。

七千万两粮食,一边平价从中南、西南市场购买,一边低价在北方、江南卖出,储存。

“按照入秋以来的粮价,皇店眼下有多少流动银,能买多少粮食转运江南和北方?能完成两亿三千万石的运粮任务吗?”

朱由检放下奏疏,询问着曹化淳,而曹化淳闻言也作揖道:

“皇店的书吏们算过了,流动银大约有六千万两,朝廷只需要出一千万两,凑足七千万两,就能购得两亿石米麦。”瓲

“加上田赋的九千八百多万石,折去路上的火耗,差不多能在两千三百万石左右。”

“下面的皇店已经开始收粮了,在开春前会先运抵五千万石给山西、陕西、河西、河南、江西、浙江六省。”

“后续的一亿八千万石会在明年入秋前分批运抵六省,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眼下税银不够支付官员将士们的俸禄和军饷,以及拿不出不足者一千万两米麦银。”

“今岁军队和百官、兵马司、衙役、教习的合计俸禄是六千八百三十万余两。”

“眼下,金融司新到海外金银铜锭约四百六十万两,金融司存银一千六百余万两,这些加上税银,只有不到六千三百万两,尚有一千五百三十万两的积欠。”

曹化淳面露难色的说着,但朱由检却沉吟了片刻,许久后开口道:

“两亿三千万石米麦,运到北方后,需要按照多少售出,才能收支平衡?”瓲

这个问题让曹化淳敲了敲算盘,他先计算了成本说道:“南方两千万石米麦的成本是七千万两,田赋粮如果就地售出能获利四千四百六十余万两。”

“加上运费,支出约一亿一千七百万两左右,火耗过后,运抵地方的两亿三千万石米麦,价格最少得按照每石五百一十文售出。”

“只是殿下,这个价格肯定会让民间粮商不愿意再购粮售往灾区,况且朝廷也需要用银子。”

“因此奴婢提议,按照灾区现有米价的八成售出粮食。”

“这么一来,国朝能获利两千八百余万两银子,补足各衙门的积欠后,还剩二千三百余万两。”

曹化淳给朱由检算了一笔账,尤其提醒了粮食不能贱卖。

说到底朝廷的米价是“平抑”,而不是“贱卖”。瓲

按照收支平衡来说,他们可以把每石米按照五百一十文的价格售出,但这么一来,民间许多粮食商人就要面临破产了。

他们可没有皇店那么强大的收粮渠道,他们的成本价也比皇店的要高,因此按照灾区市价八成贩卖粮食,商人可以小赚一笔,百姓也能吃到粮食。

一旦后续朝廷没有能力运粮,民间商人没有亏本的情况下,他们也会自发运粮前往灾区贩卖。

因此,大明朝的粮食不管成本多少,只能按照当地粮价的八成贩卖。

例如眼下山西米价八百文每石,皇店就只能降到六百四十文每石。

再继续降下去,那就会让众多粮商破产了。

这个道理,朱由检也是知道的,甚至他也知道,最能及时止损的办法,实际上是把山西百姓迁移到四百万以下,甚至可以低到山西耕地十分之一的人口。瓲

只是他能这么想,却不能这么做。

强制移民和主动移民是两个概念,主动移民的人很少会跑,但强制移民的人大多数都会跑,除非朝廷能拿得出实质性的福利。

例如像麓川、旧港一样,百姓过去就发熟田二十亩。

如果不能这么做,那即便朱由检把生田的数量提高到百亩一人也不会有多少百姓敢去,只有饿到急红了眼主动迁移的人会去。

强制移民的结果是什么,看看明初洪武、建文、永乐移民就明白了。

近半个世纪的移民,结果留下的人只有不到移民的二分之一,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更何况,现在朱由检根本拿不出太多的粮食来强制移民。瓲

“按照你的意思办吧,另外百官武将的俸禄,全部发到存折上去。”

朱由检准备用存折来延缓时间,尽管他可以动用银行之中的存银,但非到万不得已,他不会那么做。

“眼下银行的存折发了多少份,存银有多少?”

朱由检对曹化淳询问,曹化淳却看向了王承恩,王承恩则是翻了翻文册,过了片刻作揖道:

“国朝下发存折七百七十六万九千余本,户籍本三千二百一十九万余本,银行内存银七千九百三十七万六千余两。”

银行的存银不多,朱由检并不觉得奇怪,哪怕银行已经运行好几年了,但说到底需要异地用银子的,大部分都是商贾。

至于士绅和百官,他们才不会将银子全部存到银行里,不然哪天被抄家就真的完蛋了。瓲

最后的百姓,由于没有出远门的需求,加上大明银行没有存款利息,因此他们更不可能存款,或者说眼下的局势,百姓手里也没有太多银子。

不过不管怎么管所,按照银行的银两规模,只要不发生大量的挤兑,大明完全可以调动其中十分之一的银子来使用,来年再补上。

如果火车通了各地,那这个标准还能增加,不过那已经是之后的事情了。

“眼下诸藩的情况如何?”朱由检转头询问起了陆文昭,毕竟情报这块他负责。

对于朱由检的询问,陆文昭脑中快速过了一遍这些天自己看过的情报,紧接着整理说道:

“眼下,有实力的诸藩目前存在印度厮当,而利未亚的诸藩虽然已经开始就藩,但大部分藩王只派出了先遣队,规模不超过一营兵马。”

“就藩利未亚的诸藩心里应该是有顾虑的,按照时间来说,他们所派出的先遣队已经抵达了各国在利未亚的藩地。”瓲

陆文昭先是笼统的解释了一些目前诸藩的格局,然后才细细说道:

“目前印度厮当的诸藩们施行的政策都和国朝新政类似,而国朝也在当地开办官学,派任官员。”

“国朝派过去的官员,占据印度厮当诸藩国官员总数的三成,约九万人。”

“庙堂上,藩王们还需要依仗国朝官员来治国,目前印度厮当诸藩国分为藩王、世子、文官、武官、国民、土民等阶级。”

“至天启十五年六月三十日癸卯,诸藩麾下的国民合计三十七万九千四百三十七人,土民三千二百余万人。”

“诸藩掌握的耕地面积约两亿七千余万亩,产粮约四亿五千余万石,不过当地赋税是土民十赋三,因此诸藩岁入田赋粮约一亿三千五百余万石。”

“这些粮食,每年卖给皇店的有大约五千万石,价格按照每石二百文出售。”瓲

“自天启十二年麓川平定后,麓川兴起饲料厂,皇店从印度厮当购买的粮食在麓川制成饲料后卖往各地,饲料每石二百五十文。”

“此外,诸藩还对波斯、鲁密(奥斯曼)等国售出粮食,数量在八百万石左右,规模不大,诸藩没有皇店的远洋贸易能力。”

说到这里,陆文昭缓了一口气,紧接着看了看脸色毫无变化的朱由检后,他才继续说道:

“眼下,诸藩合计有八十营兵力,合计有二十四万兵马,其中有二十六营兵马归小西洋监察使司统辖,负责抵御诸藩北方的南虏。”

“这些兵马的军饷和支出占据诸藩五成以上赋税,,其中二十四万兵马里,有七万是国朝的营兵,属于他们自己的只有不到十七万。”

“近些年来,随着国朝移民不断,并且移民的大部分都是国朝内部的孤家男丁,因此十七万军队除了有两万归化倭兵外,其余十五万皆是国民兵。”

“这十七万兵马中,装备了国朝退役的六万三千余只步铳、九百二十七门燕山五斤炮。”瓲

“按照诸藩眼下的赋税和采进速度,大约天启十八年左右,这十七万军队可以全部列装步铳,外加三千门左右的燕山五斤炮。”

“唯一的缺点,就是诸藩在统筹能力上不行,大小上百藩国,能统兵超过一万的将领屈指可数。”

陆文昭将一个大概的印度厮当告诉了朱由检他们,朱由检闻言则是没有放在心上。

二十四万兵力虽然多,但其中只有十七万属于诸藩。

哪怕他们能在明军撤离后,继续募兵至二十四万,对于大明来说也算不得什么威胁,只需要选偏将一位,带兵三万就能横扫印度厮当,包括北部的莫卧儿。

这还只是军事上,从政治上来说,出身大明的官员注定了会在诸国占据一席之地,尤其是当官学学子开始参加恩科之后。

试想一下,每年数百万接受过小学、中学教育的学子去竞争那只有五六万名额的官职,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百里挑一。瓲

对于在印度厮当时“小族凌大族”的藩王们来说,又有能力,还是同族的学子们可以说是他们极力要拉拢的对象。

这群接受了大明教育的人去了诸国,自然也会巩固大明的宗藩体系。

军事和政治都如此,经济就更不用多说。

眼下诸国的财政收入,有超过三分之一是来自粮食出口,而粮食出口里,大明又占据了十分之九的贸易额。

如果诸国反水,大明只需要中断一年贸易,就能让藩国对内欠饷一年。

诸藩之中,唯一有实力独立于大明之外的,便是朱由检的齐藩。

可问题在于,相比齐藩的疆域,疆域上的人口增长速度会很慢,齐藩根本没有什么对外征战的需求。瓲

就拿土地来说,齐藩理论上的就藩地是整个美洲,而美洲面积是四千二百多万平方公里,几乎能追平亚洲。

拿眼下的生产力来说,亚洲土地上的人口在现有生产力下,数量大概是两亿五千万到三亿人。

如果把不适合人类生存的青藏高原、沙漠、戈壁滩除去,那亚洲的可用面积也不比齐国大多少。

眼下的亚洲可生活三亿人,那齐国只要齐国不断开发,它的疆域上最少能以现在的生产力来生存三亿人。

进入工业时代后,齐国最大能开垦五十几亿亩耕地。

五十几亿亩耕地,对于齐国来说,哪怕给朱由检二十一世纪的农业技术和科技,想要全部开发出来,需要的时间也是以十年来计算的。

这还只是耕地,还有矿产、石油等重要资源没算上。瓲

就算朱由检就藩之后,齐国人口能在他死前达到两千万人,这两千万人想要繁衍的占据整个齐国疆域,也需要在生育率不变的情况下努力上百年,乃至数百年。

届时,大明还在不在都成问题,况且隔着两大洋,齐国顶多远程干预一下欧洲和利未亚的战事,想要跨越大洋和大明争锋,那可谓痴人说梦。

朱由检给齐国的定位就是,不被锁脖子、但属于地缘政治边缘的国家。

想到美洲的地势,朱由检抬头看向了陆文昭:“说说利未亚的事情吧,诸藩的先遣队如何了?”

“这……”陆文昭面露难色,只能作揖道:“上次消息送来是半年前,按照时间来说,最少还需要一个月,才能知道利未亚诸藩先遣队的情况。”

“不仅是先遣队,连南昆仑监察使司的情况如何,也需要一个月后才能知道。”

陆文昭说出了大明疆域过大的不便,对此朱由检略微皱眉,但也没有抱怨什么,只是交代道:瓲

“有消息立马通知我,另外西域那边的事情也盯紧一点,这几年国朝遭遇天灾**,京嘉铁路尚未修好,先让虎墩兔在西域唱唱戏,过几年再收拾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