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家兄朱由校 > 第五百二十五章 粮食就是民心

家兄朱由校 第五百二十五章 粮食就是民心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7 16:05:13 来源:笔趣阁

“铛…铛…铛…铛……”

“噼里啪啦——”

清晨,当北京城钟鼓声响起,翘首以盼的京城百姓们纷纷开始点燃了鞭炮,一时间整个京城被热闹的年味所笼罩。

在硫磺味和钟声里,六千京官齐聚大明门外。

随着大明门打开,天启十五年的序幕也正式拉开。

百官们前后簇拥进入外廷,过端门、午门、皇极门,最后按照品级站在皇极殿广场上。

唯有五品以上京官,他们向着白玉台上登阶,在大汉将军的净鞭声中走进了皇极殿。

所有官员身着朝服,而当他们进来时,摆放在龙椅之下的却有两把椅子,这一幕让人哑然。

“唱礼……”

“铛!”

不等所有人议论,鸿胪寺卿敲钟唱礼,百官们也纷纷作揖跪下稽首:“恭请陛下安……”

在百官们的唱礼声中,身着冕服的两人走上了高台,当着群臣跪拜的面,坐在了那代表着监国位置的椅子上。

相比朱由检,十三岁的朱慈燃还是第一次以这个角度来观看大朝会。

坐在这个位置上,他算是第一次体验到了什么叫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即便是他这个年纪,在享受了一把后,都不免心神摇晃。

这种时候,他不免看向了旁边气定神闲的朱由检。

“真不知道叔父是怎么忍住的……”

他在心底暗自嘀咕,而此时鸿胪寺卿也再次击钟:“起……”

“万岁…万岁…万万岁……”

群臣起身,也就是这时,他们才看到了那面容稚嫩的朱慈燃。

“差……差太多了……”

朱慈燃作为太子,实际上并没有对群臣露过什么脸,说起来,这也算是他第一次在大朝会这样的地方露脸。

这样的事情,本该由皇帝朱由校亲自来做,但眼下却由朱由检代劳了。

对于朱慈燃,群臣实际上并没有报过什么期待,哪怕是一直翘首以盼的浙党官员,实际上在天启十一年皇帝燕山被围的事情爆发后,便也跟着死了拥立太子的心。

因为他们都清楚,齐王已经有了废立皇帝的能力。

他想不想做,那取决于他。

在他没有彻底离开大明前,乱下注是会死人的……

只是,尽管没有报着什么期待,但许多守旧派见识过万历、泰昌、天启和齐王的官员还是不可避免的把朱慈燃和这几人做对比。

老臣之中,不管是顾秉谦、还是袁可立、亦或者是朱燮元,毕自严、施凤来、冯铨……

总之,他们看着朱慈燃,只觉得这就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

同样的年纪里,他们见过最惊艳的人,恐怕便是朱由检了。

这种惊艳不是指朱由检的外貌,而是指同样年纪,两人干出来的事情。

十三岁的朱由检在干嘛?

他在带兵横扫白莲教,镇压叛乱的同时,上殿挥斥群臣,筹备复辽之役。

十三岁的朱慈燃呢?

“……”看着冕旒之后那张稚嫩的脸庞,以及想到这些年来内廷里传出的消息,他们只能叹了一口气。

臣强主弱,谁又能不叹气……

不过,相比守旧派官员们的叹气,燕山派官员就是讥讽了。

坐在位置上,朱慈燃可以清楚的看到,殿上四旬以下的臣子,都在用一种轻蔑的目光在看他。

他是谁?他可是太子!

这群人居然敢用这些眼神来看他?

朱慈燃惊诧之余,也看到了站在庙堂之上,低着头的成德。

成德是朱慈燃的第二个老师,但对于这个老师,朱慈燃心里很清楚,他并不愿意教导自己太多的东西。

他教导的和金铉教导的感觉,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成德教导的,大部分还是书本上的知识,对于金铉口中的“实践出真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等话,往往不会从成德口中说出。

不过即便如此,朱慈燃还是比较亲近成德,毕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哪怕他身为太子,这套理论不适用于他,他也很亲近成德。

“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萧道规有事启奏……”

朝会刚刚开始,按道理来说,理应是朱由检作为监国开口训话,但萧道规却直接开口打断了流程。

“准……”朱由检稳坐钓鱼台,脸色平静的准奏,然而下一秒萧道规却道:

“请监国恕臣直言,自古以来,哪怕是太子,只要没有授予监国之位,一律不得登御台,而眼下太子殿下不仅登玉台,还与监国平起平坐,此举有违礼法!”

“齐王叔……”萧道规的话让朱慈燃在一瞬间如坐针毡,他转头想看看朱由检,但朱由检却抬手示意他别开口。

紧接着,面对萧道规的质问,朱由检语气十分平淡:“礼法就可以千古不变吗?”

“可变,但必先变,才可施行!”萧道规不卑不亢的回应,这就是燕山派官员强于守旧派官员的一点。

他们善于利用新的规则和旧的规则来让自己站在道义的制高点,守旧派能用的礼法他们能用,燕山派能用的新法,他们也能用。

总之一句话,只要能用来攻劾政敌的手段,他们都能取长补短的来使用,让自身立于不败之地。

只是,他们这手段面对朱由校和守旧派还不错,面对朱由检……

“既然有违礼法,那就把礼法改了,立即执行,如此可行否?”

朱由检目光平淡,看着萧道规像是看待待宰的牛羊,让萧道规不由低下头:“这……虽然可行,但太子理应……”

“既然可行,那就没有什么争议的!”

“是……”

朱由检加重了语气,让萧道规忍不住闭嘴后应了一句:“是。”

换做朱由校和顾秉谦,萧道规可不会那么老实,毕竟他是燕山派之中最善于诡辩的人,朱由校也经常被他辩得下不来台。

只可惜,这种诡辩得看人,而朱由检明显是诡辩无法令其臣服的人,因为他手上有所有诡辩之人都辩不起来的存在。

“规则……”

萧道规退回了自己的位置,而朱由检扫视了一圈群臣,那种无缘无故升起的压迫感,让群臣不由得矮了他半头,只能在他目光扫视的同时,避让式的低下了头。

这一幕被朱慈燃看在了眼里,同时他也感受到了自家叔父的那种气势。

只从气势来看,确实他更要像一个皇帝,或者说是皇帝之上的皇帝……

“国朝定下的事情,顾阁老没有忘记吧!”

朱由检一开口,顾秉谦连忙上前持着笏板回礼:“回监国,并未忘记,国朝八十四万六千三百名官员皆票拟结束。”

“支持者,六万九千二百三十二人……”

“反对者,五万二千一百九十七人……”

“其余七十二万四千八百七十一人,皆弃票……”

顾秉谦话说三分点到为止,因为他清楚,接下来那句话,除了朱由检,其他人,谁说谁死……

“既然如此,即日起、废除衍圣公爵位,孔府所受的所有官田尽数收回,私田由户部派人清查,登入《鱼鳞图册》,即日起加入收税名录!”

朱由检心里知道顾秉谦这老小子是怎么想的,但是他不在意,说白了,他不在乎名声。

“殿下千岁……”

尽管心里一万个不服,但许多官员都只能在朱由检面前低头,高呼他的圣明。

这一幕,让朱慈燃感觉到了权力的好处,也让他感受到了朝堂上的凶险。

他从没有觉得,自家叔父居然是这样言出法随的人物,但今日他见到了自家叔父的另一面。

“六部简单说说去岁的情况吧。”

大朝会毕竟是以迎春庆贺为主,不该说太多的正事,但毕竟是大朝会,在京官员都会参与,因此说说一些增加百官自信心的事情不算坏事。

对此,作为阁老、同时也是礼部尚书的顾秉谦上前一步作揖道:

“去岁,外藩朝鲜、暹罗、甘孛智、南掌、勃泥、苏禄以及天下三十二亲王藩国,二百三十七郡王藩国皆派人入朝朝贡,贡珍宝三百二十九箱,金银二十三万余两。”

“除此之外,欧罗巴洲的大弗朗机、小弗朗机、弗朗擦、暗厄利亚等四国皆在小西洋监察使司朝贡,献珍宝十二箱,金银八千余两。”

随着大明册封海内外诸藩,礼部的作用依旧很大,同时还是六部之首。

在他话说完后退一步后,作为六部第二的吏部尚书兼内阁次辅的袁可立为上疏官员走出。

“去岁,吏部增添官吏九万六千四百五十七人,皆派任。”

吏部的话听上去好像是好消息,但对于百官们来说可不是好消息。

九万多官员都派任了,那说明被牵连落马的官员也不少,一时间众人都有些牙疼。

真按照《大明律》来,这数千京官最少有九成九要被流放乌斯藏和南州。

“户部去岁收支平衡,百官和官学、兵马司、五军都督府等衙门的俸禄,皆已经分发入存折之中。”

“此外,去岁共迁移海外、关外三百三十七万六千余百姓,查出隐户三百五十一万四千余人,田亩二百三十六万四千三百七十二亩。”

“天启十五年正旦新春,国朝共有百姓三千二百六十九万五千三百二十九户,有口一万万六千三百九十一万七百三十五口。”

“天启十五年正旦新春,国朝共有耕地九万万七百二十六万三千四百余亩,分为二水四浇四旱。”

“天启十五年正旦新春,国朝疆域东起齐洲,西据昆仑,南包南州,北抵北海,其东两万三千里,南北两万一千六百余里。”

“无论从耕地还是人口,疆域,皆超越前朝,远迈汉唐!”

毕自严一边说着大明的情况,一边吹嘘了大明的疆域面积之广。

当然,他说的也基本属实,眼下的大明除了没在南极洲、南美洲、欧洲插旗外,其余各大洲皆有大明疆域。

按照大明的宗藩体系来算,外藩和内藩实际上也是“明天下”的一部分,因此大明的疆域面积实际上达到了两千五百万平方公里。

当然,如果按照法统来说,那南北美洲已经被称为齐洲,利未亚的撒哈拉沙漠以南又称为南昆仑,因此只要大明想,这三州都可以算作势力范围内,反正讲究的就是一个“自古以来”。

不过“自古以来”这一招打出,那在大明的宗藩体系下,其疆域就直逼七千万平方公里了。

当然,明代人也知道地图开疆不可取,因此在实控上,除去诸藩,大明的疆域应该是东抵瀛洲、西抵南昆仑、南抵南州、北抵北海,面积约两千二百多万平方公里。

即便如此,这也十分足够了,平均算下来,大明每一个百姓可拥有的土地面积是二百亩,而后世只有十亩……

也就是在维持这个疆域不变的情况下,即便大明的百姓暴涨十倍,那人均资源也比后世要多。

不过,无法开发的资源,并不算资源,而无法使用的土地也不算土地。

眼下的大明看起来人很多,但实际上人又很少。

总结下来就是关内人口太多,关外、海外人口太少。

哪怕到了如今,大明在海外和关外的人口也不过只有四千万,而关内人口则是有一亿两千万。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和关外的四千万人口里,汉人的比例只达到了37%的程度。

这还是整体来看,实际上这个比例会更低,尤其是刨除了北方关外三省后,汉人的比例甚至降低到了20%。

可以说,如果不持续的移民,那这些疆域是一着不慎就会被少民化程度。

因此,朱由检还需要巩固自己打下来的疆域,最少要让汉人成为当地的主体民族,这样才不会动辄生乱。

“去岁大旱便注定了今岁即便不旱,也不会是一个好年景,迁移的事情还要继续。”

“工部和户部须得加大对关外、瀛洲、交趾、麓川、南州等地的迁移,同时也要鼓励瀛洲男丁迁移南昆仑、小西洋。”

朱由检坐在位置上侃侃而谈,但他说的话都被官员们纷纷记在了心里,毕竟不办事是什么下场,去年被罢免的数万官员之惨状还历历在目。

“今岁六月前,户部要估算好赋税,另外,今岁常平仓粮还有多少?”

朱由检对毕自严询问,百官中主管常平仓事宜的户部侍郎也走了出来,持着笏板作揖回应道:

“国朝两京二十四省的常平仓,除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麓川、交趾、旧港以外,其余全空……”

“便是七省常平仓,除了麓川、交趾、旧港三省外,其余四省也不过存粮半数,合计不过九百万石。”

“之所以数量如此之少,全因去岁北方、江南粮价飞涨,各省粮食也跟着上涨,除了旧港和交趾、麓川没有遭受影响,其余各省衙门根本无力购粮。”

户部侍郎的解释,让许多官员对今年充满了悲观,因为大家都能看得出来,旱情的规模虽然因为冬雪而降低了烈度,但实际上它波及的范围依旧很广。

这种局面下,作为稳定粮价的常平仓居然只存了九百万石粮食,如何让人不悲观?

要知道,天启十三年秋收过后,常平仓可是存了三千万石平抑粮,结果才到五月就消耗殆尽,只能靠蒸汽轮船将交趾和旧港的粮食北调,才得以渡过了去年的难关。

朝中有不少人都算过,平抑去年的粮价,朝廷用了整整六千多万石粮食,但即便如此,最后的粮价还是不尽人意。

山西、河南最严重时,粮价涨到了二两七钱一石,这是寻常百姓打工最少八个月才能赚到的银钱,而一石米仅够五口之家吃上一个月的稀粥。

正因如此,去年才会有这么多人迁移。

“眼下,山西、河南两省的百姓数量是多少?”

朱由检没有直接责怪户部,而是询问起了山西和河南的百姓数量。

灾情前,山西人口数量是七百八十万左右,河南是六百二十万到五十万左右。

眼下山西遭了一年绝收,一年半数绝收的大灾,河南也遭遇了一年半数绝收的灾,朱由检得先了解一下二省的人口数量才能下发政策来应对。

面对他的想法,毕自严也作揖回应道:

“至天启十四年腊月三十,山西人口数为五百三十一万六千余人,河南为五百五十七万三千余人。”

“此外,陕西为四百七十六万三百余人,山东为八百六十九万余人,北直隶为六百九十三万余人。”

毕自严把各省人口汇报出来了,总的来说,这次移民的人口主力,主要还是以遭了大旱的北方为主。

江南的洪涝虽然也导致了许多田地颗粒无收,但是由于江南的手工业发达,经济发达进而导致了有大量的工作来接纳饥民。

如此以来,江南的百姓自然不会离开江南太多,真正离开的那群人,本来就是生活在温饱线上的那群人。

这就好比后世的一线城市,哪怕遭遇了什么变故,但还是会有大量的人不愿意离开。

对此,朱由检心里很清楚,只有从明年开始的南方大旱,才能让江南的百姓进一步认清现实。

江南的事情暂时先不提,单单这次利用旱情来迁移人口的手段来说,摆在朱由检面前的结果确实不错。

山西骤降二百五十几万人,河南骤降七十余万,山东和北直隶也各自降低了几十万。

淮河以北、长城以南的省份里,除了河西和陕西,其它各省纷纷迁移了不少人口。

只是两年的时间,北方的五千万人口分布已经逐渐趋**均了。

“河西、关外、辽东这五省的人口如何?”

朱由检询问起了毕自严,毕自严闻言也不紧不慢的作揖回答:

“河西五百七十余万,漠东二百九十余万,东海三百二十余万,辽东六百八十余万,北山四十万。”

“北方一京九省人口,合计为五千余三十九万人……”

毕自严的汇报,让朱由检更直观看到了北方各省的情况,以耕地面积来说,眼下的山东依旧人口稠密。

不过朱由检也不担心,因为接下来的山东会在两年后开始,连续遭遇四年全省半数绝收的大旱。

按照北方的田地数量,想用不足二亿六千万亩田地养活五千万人,实际上依旧有些吃力。

历史上满清是把北方屠戮到了两千万人口左右的程度,而朱由检自然不可能那么做。

不过他也能从其中掌握一个均值,那就是按照清初北方两亿三千多万亩土地,两千多万人口来算,基本上是一比十一的程度。

哪怕到了康熙年间,这个比例依旧达到了一比九。

眼下大明在北方的土地和人口比例是一比五,因此想要北方百姓安稳生产,就必须继续提高这个比例。

对北方,除了使用机械开垦,加上开拓西域和漠北,朱由检也没有别的办法。

好在只要机器足够,不出意外的话,朱由检应该可以在离开大明前,让北方耕地面积达到三亿亩以上。

想到这里,朱由检略微满意的对毕自严颔首:

“北方一京九省,按照旱情,可以对各省进行蠲免,无非就是损失两千余万石田赋粮罢了。”

“至于各省平抑粮怎么出,这点不用担心,麓川今年将会输入一千三百余万石米麦前往云南,云南的粮食会顺长江送往湖广,湖广粮食也会送往江南之地。”

“江南粮食富裕后,户部做好统筹,将江南之地多出来的粮食运往山东、河南,以此来平抑两地的粮价。”

“至于山西的粮价,可以先用北直隶的粮食平抑,皇店会在之后从瀛洲、交趾、旧港前后输送一千五百余万石米麦交付北直隶、东海、漠东三省。”

“最后河西和陕西的粮价,则是依靠四川的粮食平抑。”

朱由检将事情给定了下来,至于具体的细节则是由毕自严和曹化淳他们去完善。

群臣听了他的话后,纷纷松了一口气,而朱由检自己又何尝不是松了一口气。

如果不是大明有了交趾、麓川、旧港三个粮仓,又有了可以将三省粮食运往北方的蒸汽轮船,恐怕今年与明年,被饿死的百姓将不下数百万……

数百万百姓被饿死,所诞生的瘟疫则是将夺走上千万人的性命。

换而言之,只要保住了人有粮食吃,瘟疫就不会那么频繁,哪怕有,也仅仅局限于部分地区,不会像历史上一样,一闹就是整个北方。

粮食不能凭空变出来,想要粮食,只能自己去种。

中南三省外加暹罗、甘孛智两国的粮食根本吃不完,只要大明有充足的蒸汽轮船,那粮食将源源不断的送回大明的北方,让大明扛过一轮又一轮的旱情。

想到这里,朱由检冕旒后的眼神更为沉着了。

“只有手握粮食,才能手握民心……”

今天下午开会,更新估计在六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