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家兄朱由校 > 第四百三十三章 人丁凋零齐王府

家兄朱由校 第四百三十三章 人丁凋零齐王府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7 16:05:13 来源:笔趣阁

“奴婢请殿下……另选能人!”

曹化淳真的累了,皇店的规模太大,军屯田的规模也太大。

十余万皇店,近百万雇工以及他们背后的上万工厂,数百万工人……

这些足以让曹化淳忙得焦头烂额,现在还要加上军屯田,以他的能力确实管不过来。

他说这些话不是吹捧朱由检,而是真的想让朱由检把军屯田这外人羡慕的担子从他肩上卸下。

他的想法,在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朱由检便清楚明了了,可他脸上却露出了纠结之色。

曹化淳没有能力领两个衙门,如果他有,历史上崇祯也就不至于理不清御马监的财政情况了。

眼下的曹化淳是朱由检多次培养后的结果,比历史上的曹化淳能力高了许多,不然连皇店他都管不好。

朱由检之所以没有选其他人,是因为他确实没有太多可用之人。

能在明末崭露头角的,大多都是武将,而文臣只有寥寥数人。

诸如毕自严、李长庚、沉廷扬、董应举、洪承畴、孙传庭、杨文岳、吴阿衡等人,无不被朱由检早早搜罗。

剩下的南居益、顾秉谦和左光斗、袁可立,朱由检知道他们有才干,但他不信任他们。

把御马监的近亿亩军屯田交给他们,而他们要管好军屯田,就需要安插自己的人。

他们的人是谁的人?是士绅的人还是各党派的人?

军屯田交给他们管,恐怕用不了几年,就会脱离朱由检的掌控。

朱由检面对的不是游戏,不是随便点点鼠标就能让人百分百的忠诚自己,像一个机器人一样的顺从,执行自己的指令。

他面对的是现实,是人,而只要是人就有人性,有人性就有缺点,而大部分人的缺点无非权财美色和名声这四样东西。

他朱由检也求名,也求权,只不过他求的是万世之名,求的是一国之权。

燕山是给他培养了不少人才,但那些都只是一镇、一县、一府的人才,而像军屯田这种涉及大明赋税四分之一的存在,不是他们能管好的。

人需要时间来历练,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燕山学子入官场的时间不过五六年,长者不过三十出头,幼者不过十七八岁。

若是再给他们几年时间,或许可以冒出几个人才,但眼下还没有几个。

“军屯田你先暂时领着,有了合适的人,我会把你摘出来。”

望着曹化淳,无人可用的朱由检依旧选择了将军屯田给曹化淳管理,不过也承诺了会把他摘出来。

“殿下隆恩……”

曹化淳躬身回礼,看得出他确实疲惫。

“御马监的情况如何?”

朱由检走回了自己的位置上坐下,曹化淳闻言也上前两步,继续作揖回话:

“眼下共有工厂一万两千余家,职工三百七十六万余人,岁产钢铁三亿六千余万斤,水泥……”

“以后化一千斤为一吨,今岁的工厂产值就不用汇报了,明岁开始用吨计算,粮食依旧用石。”朱由检看着奏疏,一边处理一边打断。

他这句话,瞬间让“吨”提前了两百多年出现,尽管按照他的话,大明的一吨等于六百公斤,虽然在后世不是整数,但对大明来说是整数,并且简化了不少。

“是……”曹化淳愣了一下,而朱由检也用朱笔写了一个吨字给曹化淳看,看后他应下,并继续作揖道:

“官场三万处,草场一万九千处,职工五十二万四千余人,有圈养军马二十二万匹,驽马、挽马、骡马、驴等牲畜一百六十三万匹。”

“另有羊九百余万,猪四百余万,牛一百二十七万头,家禽两千余万只,还有大象……”

十年积累,攒下的家底足够明军发动远征,也足够保障九十余万将士的肉食。

只不过积累的多,消耗的也多,仅仅供养天下这近五万处官场、草场,大明每年就需要两千余万石米麦和上千万石番薯、马铃薯。

说值得也值得,说不值也不值,总之那充沛的畜力给了明军能发动数千里远征的本钱,而军马更是让明军的骑兵在遭受打击后,能迅速恢复战力。

圈养军马和在军军马是不一样的,明军还有在军军马二十六万七千匹。

上直四骑卫是人均三匹军马外加一匹驽马,上直拱卫营和普通拱卫营的骑兵是人均两匹军马加一匹驽马,但由于扩军速度太快,很多拱卫营是没有骑兵的。

眼下明军之中,有骑兵的拱卫营只有一百五十营,一营只有一哨。

算上上直,明军骑兵总数是十一万七千一百五十人,当然这是分部在大明几大战区和小西洋、旧港、瀛洲等地。

这人数看着不多,并且明军也还有二十二万军马可以装备出十一万骑兵,但问题是全部军马脱产,对于大明的压力太大了。

一匹完全脱产的军马,每年最少需要五十亩草场,外加三亩豆田,圈养军马也需要三十亩草场,两亩豆田。

就明军这四十九万不到的军马,已经占据了两千多万亩草场和上百万亩豆田。

加上其他的挽马驽马、牛羊各需十到二十亩不等的草场,如果不是朱由检打下了河套和泰宁三府,那这些马匹牛羊就算全部圈养,也足以占据大明十分之一的耕地。

明军的骑兵和军马,实际上也是从天启六年开始才呈爆发式增长的。

尤其是拿下了泰宁三府后,王承恩大量引进河曲马,不断的更换马种,这才让明军骑上了肩高四尺四的河曲马,不用再骑肩高四尺不到的蒙古马。

要知道,每个汉人王朝最鼎盛的时候,骑兵基本都是河曲马和尹犁马,而当王朝开始衰弱,骑兵就开始骑起了矮小的蒙古马。

明初洪武年间也不过十万匹河曲军马,就能凭借三万多骑兵打击草原。

眼下官场为明军培育了近四十九万匹河曲军马,能与之相比的王朝暂时没有。

更别提明军眼下还开始利用徐霞客带回来的阿拉伯马、汗血宝马开始培育军马了。

不出意外的话,十年之后,明军骑兵可以骑到肩高比河曲马还高两三寸的阿拉伯战马。

官场的繁荣,也是朱由检对王承恩最为满意的原因。

“皇店眼下已经开办十九万六千余家,职工一百一十九万。”

曹化淳见朱由检半天不说话,便继续说着御马监的成果,并最后交代道:

“各工厂、皇店、官场、船厂的职工合计六百七十二万人,每年共发工钱三千七百余万两银子,每年流水七千余万两银钱,盈利三千二百万两左右。”

皇店的开支大,收入也大,流水更大,不然朱由检也不会忌惮市场的假币贩子,想等着天启通宝攒得足够多再一次性放出去。

“李长庚来找过我了,眼下铸币厂的银钱面额,已经达到了一千九百多万两。”

朱由检听完御马监的汇总,对曹化淳吩咐说道:

“这数量还是太少,我想等他攒到九千万两再一次性放出,你以为如何?”

“奴婢不懂这些,但如果要收回皇店的流水银,放出朝廷自己的新币,那这个数量应该足够了。”曹化淳毕恭毕敬的回答:

“只是仅凭皇店来消化,似乎有些慢……”

“自然不会仅凭皇店消化。”朱由检抿了一口茶:

“现在铸币厂增加了两百台铸币机,估计明年年底,应该能攒出五千多万两面额的新币。”

“我准备在明年四川新政取得成功的同时,对北方其他一京六省一起实施新政,并且对着一京六省近两千七千多万亩耕地实施十赋一的政策。”

“户部这边估计明年的田赋会从预估的七千万石,下跌到五千二百万石。”

朱由检要开始减田赋了,而减田赋的前提就是发行新币和银行开业。

军屯田的民七官三田赋,朱由检早从天启四年开始就说要减,可一直说了六年都没有执行。

这固然是因为大旱,但也是因为大明朝廷的财政运转不过来。

但眼下不一样了,皇店的岁入已经达到了三千二百万两,算上朝廷的丁税和杂项,基本达到了四千五百万两左右的岁入。

田赋减少一千八百多万石,折色后也不过只有九百多万两。

配合户籍制度和存折制度,以及御马监收粮的制度,朝廷完全可以在买粮的同时,直接把钱币转到农民的存折上。

这么一来、初期农民、工人可能会去取,导致银行货币一空,但有着皇店在,源源不断的新币会流入银行,银行完全能活下来。

等挤兑过去,农民相信朝廷不会克扣新币后,他们自然就会把银子存进银行。

这么一来、朱由检就可以在某些时候,少量挪用银行之中的存款来进行赈灾。

大明一亿六千余万人,每个人存一文,都能存出十六万两,若是每人存一百文,那就是一千六百万两。

一百文,对于农民来说不过是三分地的亩产,对于城镇雇工来说,不过是半个月不到的工钱。

他们只要会存钱,朱由检就不需要为财政担心了,因为不管他怎么挪用,海外的流入的金银都会弥补这个亏空。

他只需要把控好人口增长数和金银流入的铸币放水量就足够。

“奴婢认为这是好事。”

曹化淳没有理由拒绝朝廷降低田赋的政策,因为军屯田之所以难以管理,主要就在于田赋征收的多,运输困难,需要更多人手。

如果田赋降低,那军屯田就可以凭借畜力,让田赋运输变得轻松许多。

至于收粮的事情,粮食可以收了之后慢慢运输,不用像田赋那么着急。

“既然你觉得没问题,那军屯田的事情,从明年秋收之后你开始准备新政吧。”

朱由检一边为眼前的奏疏圈红,一边对曹化淳吩咐道:

“这过程中如果要裁汰冗员,也稍微注意注意,别裁汰的太多,并且裁汰的人要给他们安排新的去处。”

朱由检要解决就业问题,不是要创造就业问题。

裁汰的人没有饭吃,没有工做,那始终会成为民间不安的一份因素。

眼下朝廷在开疆拓土,征战四方,有的是就业岗位给这群人。

“奴婢准备在殿下灭虏之后,将他们派往奴儿干之地,筹备迁移事宜。”

“奴儿干的情况,奴婢从承恩那了解过,恐怕不仅不需要裁汰冗员,还需要招募能手。”

曹化淳没有让朱由检失望,他并不打算裁汰冗员,因为冗员的那部分人,完全可以丢到奴儿干去,并且这点人还不够。

按照朱由检的话,奴儿干之地即便只存在一万个村庄,也需要两万个村官来管理,而管理这一万个村庄,最少需要一千个镇,上百个县。

把人口迁移出去,会降低地方村官的工作量,也会降低贸易量。

不过从总体来看,皇店是占了便宜的。

人员稠密,但是人均产出不多,价值低,百姓手里没银子,那贸易量也就小。

可迁移人口来开垦新地,等于把蛋糕做大,百姓手里有了银子,皇店的贸易量也会不断增长。

不过还是绕了回来,想要开垦好土地,让奴儿干的皇店获利,就必须发放足够多的农用拖拉机。

说来说去,只有靠工业革命的力量来解放劳动力,把关内的百姓迁移到关外和海外。

朱由检没有记错的话,眼下全世界的人口在四到六亿之间,除了大明百姓因为他的新政能吃饱饭外,其他地方的百姓都要忍受通货膨胀,吃不饱饭的局面。

这样的局面驱使欧洲人前往美洲生活,而小冰河带来的粮食减产也让各国米麦价格飞涨。

大明眼下的疆域,如果算上宗藩体系是两千多万平方公里,后世凭借工业力量,在这大块土地上,开垦了六七十亿亩耕地,还有近百亿亩牧场。

大明本土不到九亿亩耕地,草原不到三亿亩,加上小西洋和宗藩体系,耕地也不超过十三亿亩,草原基本还是三亿亩。

但凡大明能把这片疆域开发到后世五分之一的程度,那就真能实现一段时间的“小康”了。

别的不说,眼下大明面积最大的南州只有不到四十万人在上面生存,耕地和牧场加起来不到两百万亩。

如果能释放南州的潜力,大明都能垄断这个时代一成的粮食,算上大明其他地方,大明有资格垄断这个时代的粮食市场。

在全球耕地不足二十五亿亩的情况下,大明已经占据已开发土地中,接近五分之二的面积。

要对付欧洲人很简单,只要大明整合好内部的力量,再把他们从美洲赶回欧洲去,那接下来释放大量粮食让欧洲人口增长,最后用粮食贸易就能收拾欧洲。

小冰河期可不仅仅针对大明,欧洲可是经历了近一百年的粮荒危机,所以只能开发美洲大陆来反哺欧洲。

不过美洲嘛……

朱由检想到了杨文岳的信,心中轻嗤。

没了美洲,加上欧洲诸国林立的局面,在还有长达九十年的小冰河期中,除非他们愿意一直闹饥荒,不然大明的粮食将成为日后东西方最大的输出商品。

只是不管怎么说,大明想要输出粮食,最要紧的还是先开发出手中的耕地。

工业的事情朱由检已经准备好了,现在只差灭建虏,然后大明就能休养生息,降低战争强度了。

接下来的乌斯藏、西域、乃至漠北,都不需要朱由检费什么精力,下面的人就能把它们收拾。

灭了建虏,他的精力得放到诸藩就藩的就藩地上,还有齐国的就藩地上去了。

想到这里,朱由检对门口问道:

“承恩,眼下京中还有几家藩王没有参与就藩?”

他一开口,站在门口许久的王承恩连忙快走进殿,作揖回应道:

“还有唐藩、吉藩、淮藩等六名亲王,十九名郡王没有就藩。”

“不过,唐藩的老唐王似乎无意与唐藩世子、世孙前往唐国,而是准备去自己……”

“这事情我知道。”朱由检打断了他。

老唐王朱硕熿要和自己的小儿子泌阳王朱器圩去印度厮当南部,迈索尔王国一带就藩,并且把家产都掏空给了自己的这个小儿子。

这种做法在朱由检看来愚蠢至极,且不提他们选的就藩地,单单朱硕熿的这举动就让他觉得愚蠢。

朱器墭、朱聿键这父子六人,朱由检一直在暗中观察。

总的来说,朱器墭软弱,但心肠好,而他麾下五子由都团结,以朱聿键马首是瞻。

朱聿键的能力本来就不差,经过燕山兵家学府的培育后,也基本达到了一个总兵的水平。

朱聿键的四个弟弟,朱由检看了看,基本都达到了参将的水平。

也就是说,如果朱聿键带兵,他的四个弟弟完全就可以很好地指挥四个营,朱聿键配合他四个弟弟,便是一个合格的万人之将。

万人之将,这虽说在眼下有些不值钱了,但放在泰昌元年以前,大明抠抠搜搜也就能找出五六个这样的将才。

朱聿键的目标,不是中东就是利未亚西部。

权衡之下,朱由检是比较希望他能带着唐藩前往中亚或者东欧一带就藩的。

以他的能力,加上明军淘汰后的装备,大明在背后支持,很有可能大明都不用出手,他就能对东欧各国造成威胁。

不过,东欧这块地方,朱由检不准备封王,因为他得给大明找一个发泄的口子。

如果四周都是藩王,那大明要做的就是削藩,或者内斗。

东欧是大明日后对外的主战场,至于朱聿键,最好是去中东。

不过朱聿键不傻,如果他去中东,那就成为大明的马前卒了,并且日后大明进入中亚河中一带后,他还需要受到大明的节制。

他应该会前往一个利于唐国发展,远离诸藩斗争的地方。

这么看来,他的目标或许是美洲,但眼下美洲已经成为了齐国就藩地,那他的目标只能转向利未亚的中西部地区了。

这里有金矿,也有人为粗浅开发的痕迹,并且距离大明足够远,而且有南昆仑监察使司的监督,大明也会放心。

“他们这几家,存了多少金银了?”

朱由检清楚朱聿键几家在战场上私藏缴获的事情,但他没有拆穿,而是一直放纵着他们。

不过战事到这种程度,朱聿键应该会带人从南亚撤出,随时准备就藩。

朱由检倒是很想知道,他眼下有多大的本钱。

“根据锦衣卫北镇抚司的估计,唐藩大概积攒了六十余万两,淮藩四十余万,吉藩五十余万,还有宁藩……”

王承恩把北镇抚司的汇报一一说出,而朱由检听后饶有兴致:

“算上我之前准允唐藩借贷的五十万两银子,算下来,这朱聿键倒是为他父亲积攒了不下百万两,有点意思……”

朱由检没想到朱聿键能在短短三年积攒这么多银子,不过这些银子,最终都将落入大明的手中。

“朱硕熿已经出发了吗?”

“已经出发了,正在第二批下西洋的船队中,他与沁阳王朱器圩带着三百王府护卫,两千男丁赶往就藩。”王承恩回应:

“另外,他还和户部商量好了,等他就藩成功后,再移工匠、男丁三万前往唐国,并且他向五军都督府租借了一营兵马。”

“他攒了不少银子,可惜都给泌阳王朱器圩花了,唐世子朱器墭确实倒霉,幸亏他有五个好儿子。。”

说到最后,王承恩都不免对朱器墭的遭遇唏嘘。

朱由检倒是没什么感觉,毕竟如果不是他,朱器墭都活不到现在。

“凭着这五个儿子,他倒是能享一享晚福了。”

朱由检把朱笔放在了笔架上,最后一本奏疏也被他处理结束。

倒是这个时候,杨媛爱和杨如是走到了殿门口,而朱由检看见她们二人后,便抬手示意她们进来。

二人走进来后,熟练的作揖,并一前一后开口道:

“殿下,王府的布置已经差不多了,眼下得和您说一下流程了。”

“殿下自己大婚也不曾上心,倒是个忙人。”

杨媛爱轻声细语的交代,杨如是倒是很有李清照那股性格,话中带刺,却又带着提醒关心。

若是遇到的是急性子的人,恐怕得被杨如是呛死,好在朱由检心胸豁达,不在意她这小女人作态,只是笑道:

“功课别落下,我倒是指望你成为一个女诗人,给我大明这天启盛世再添一笔佳话。”

“殿下还是先大婚,生几个小子吧。”杨如是一边说,一边上前把朱由检处理好的奏疏抱到旁边,最后回头呛道:

“福藩那个老福王临就藩前,还小声说我们齐王府人丁凋零。”

“您得多生几个世子,气气那大胖子。”

“哈哈哈哈哈……”听到杨如是把朱常洵比作胖子,朱由检开怀大笑,同时起身点了点头:

“你家殿下会努力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