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家兄朱由校 > 第三百一十四章 太庙前的分地竞拍

家兄朱由校 第三百一十四章 太庙前的分地竞拍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7 16:05:13 来源:笔趣阁

“这收粮买粮,上头看的只要一个结果,过程什么的,并不重要……”

凤阳府,御马监南场治下的洛河镇边沿,当一名太监悻悻然的开口,围在他身旁的十余名商贾纷纷点头,献媚道:

“若不是张力士,这洛河镇哪里会人人种番薯,人人种马铃薯?”

“是啊是啊、南场的曹秉笔若是得知张力士的劳苦,恐怕也要将张力士提拔为佥书了。”

“亏了张力士,不然我等对着种植番薯之法,又如何能精通呢?”

众人的献媚和夸耀,让三十多岁还只是一个力士的张恕有些飘飘然。

自从御马监改组,御马监内部的官职从高到低就变成了掌印—提督—总理—管理—督查—佥书—力士—随身八个级别。

掌印负责管理整个御马监,提督则是分别分为北场提督和南场提督,分别管理北方一京三府六省和南方一京一府十省。

总理太监担负负责一省之地,管理太监负责一府之地,督察太监负责巡查,而佥书太监负责一县之地,至于力士太监就是一镇之地了。

张力士作为洛河镇御马监的力士太监,手下还有十个随身太监帮忙办事。

尽管只是一镇之地,但洛河镇的番薯田指标却有五千亩。

大明在镇一级别的官员没有,几乎是靠兵备道的兵马和县衙的胥吏管理,然而眼下兵备道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而县衙的胥吏又无法和御马监的力士太监抗衡。

也因此、张恕成为了洛河镇的土皇帝,而番薯田的指标更是给他带来了无尽的利益。

洛河镇的土地肥沃,用来种植水稻,一年年产三石左右,而皇庄收购水稻的价格是三百文。

若是往年,这些商贾和地方豪强必然不会对张恕点头哈腰。

但是自从今年番薯和土豆的价格涨了之后,他们就开始动起了歪心思。

洛河镇中,有大约五千亩是军屯田,是分给三百多户百姓种的,其余一万多亩全是地方士绅和豪强的土地。

五千亩番薯田指标,实际上确保可以惠利这三百多户,一千多百姓的。

然而、番薯和马铃薯的价格提升,加上御马监南场的土地肥沃,产出的番薯和马铃薯比北方要多。

因此、即便水稻价格依旧很高,但为了省事,加上种植番薯可以减少佃户的数量,士绅豪强们还是开始贿赂张恕。

最后、他们把原本属于军屯田百姓的番薯田指标,全部转移到了自己的身上,而张恕则收获了不少的银子。

只是一年,张恕所收获的银子就高达一百多两,是他十五年才能赚到的俸禄。

这么多银子,按理来说士绅们会亏本,然而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种植水稻,在没有耕牛的情况下,春种的时间可以种植三到五亩,而种植番薯,则是可以播种**亩。

也就是说、一个人完全能干两个人的活,而五千亩地下来就能节省最少一半的人力。

节省的这些人力,可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在凤阳府招募一个佃户,一年可要拿走亩产的十分之四,五亩地就是十六石番薯,卖给皇庄就是一两六钱银子。

转种番薯后,五千亩地的佃户立马从一千四百多人,锐减到了七百多人,省下的那就是近千两银子。

或许有人会觉得,哪怕只用七百人,但七百人依旧是佃户,依旧要分走田地亩产的十分之四。

可问题是,在士绅们裁撤大量佃户的情况下,当有人提出只需要十分之三,乃至十分之二的亩产留下来时,一种新的内卷就产生了。

这就导致,最后士绅们不仅把人数降低到了七百多人,还将佃户们需要分走的粮食降到了十分之二。

近千两银子就这样节省了下来,而归根结底、佃户们主动降低分成,也是因为无田可种。

军屯田确确实实分田,福泽了上千万百姓,迁移也确确实实福泽了上千万百姓。

可是相比起大明庞大的人口基数,在大明两京十六省中,士绅占据其中十三省近七成资源的局面下,无田可种才是广大百姓的生存局面。

只不过、这种局面自然会随着进一步的改革而被打破,比如……

“今岁朝廷要在各地建立酿酒场、化肥场、纺织场,你们啊、对手下的佃户最好还是好一些……”

张恕忽的开口,让诸多士绅豪强顿时语塞。

开场……

这是从泰昌元年以来,朝廷最喜欢干的事情,或者说是朱由检最喜欢干的事情。

每一个纺织场、化肥场、酿酒场的建立,都将吸纳当地数百人进入工厂成为工人。

尽管这种建立是一府、一县的形式出现,但随着朱由检逐渐扩大基本盘,这种形式的规模会日益剧增。

如天启元年时,御马监手中只有大约十二万工人。

可发展到天启七年四月的如今,御马监旗下已经有皇店、皇庄、盐场、茶场、纺织场、官场……

如果再加上酿酒场,和化肥场,御马监直接或间接的工人数量,实际已经高达八十余万人。

这八十余万人的工钱,从每年七两到十一两不等,福泽的不仅仅是个人,还是个人背后的一家一户。

工厂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在和封建地主阶级抢人,地主阶级需要佃户,而工厂需要工人。

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朱由检又增加了一个难题,那就是地主阶级还需要和朝廷抢人。

当朝廷开出迁移奖田三亩、五亩、十亩、乃至二十亩的时候。

地主能给予佃户的物质吸引力就大大降低,而当有迁移和工厂两种比起做佃户更好选择的时候,佃户们也不会傻乎乎的继续种地。

张恕的话在给士绅们提醒,而士绅们闻言也额头露出冷汗。

与工厂开出每日二十文,一年七两银子的工钱相比,佃户的工钱简直低的令人发指。

如果朝廷真的要加大力度建设工厂,那么他们必然是抢不过朝廷的。

想到这里、一名士绅上前作揖道:

“张力士提醒的是,下面的事情我们会好好处理的。”

所谓下面的事,无非就是重新调整调整和佃户的分成罢了。

不过、他们要赚银子,自然不会把分成调的太高,张恕很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只是瞥了一眼道:

“随你们吧,到时候别管咱家没有提醒你们便是……”

说罢,张恕转身就要离去,只是没等他走回洛河镇,直通洛河镇的道路上边出现了三名身骑驽马的青年,这让张恕警惕了起来。

在小小洛河镇,能骑驽马的可不是一般人,这群家伙脸生,他根本就不认识,显然不是洛河镇的人。

果然、当三匹驽马来到张恕身前,其中为首一人当即从怀里拿出了令牌,抬手道:

“南镇抚司凤阳百户所总旗官刘济,力士张恕、请你跟我们走一趟。”

“咱家收拾收拾东西……”张恕小心翼翼试探,然而刘济却咧嘴一笑:

“不用收拾了,百户所里有东西让你用。”

一句话出,张恕只觉得两腿发软,没等他瘫软在地,两名锦衣卫翻身下马,用绳索将他束缚起来,牵着向着洛河镇走去。

这样的一幕,不仅仅发生在洛河镇,而是在南直隶、浙江、福建、江西、湖广等地相继上演。

不过当事情在上演的时候,北京城太庙门口,诸多身着常服的亲王、郡王也在鸿胪寺卿的安排下进入了太庙。

“贺!”

“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

推金山倒玉柱,诸藩纷纷跪下行礼,而太庙面前则是端坐着朱由校,诸藩坐在太庙之下。

朱由校的面前,还站着户部尚书毕自严,而毕自严此刻却十分无奈。

原本诸藩大会已经要召开,却不想皇帝突然提出要观摩。

结果他的出现打乱了毕自严的安排,只能临时安排诸藩对皇帝行礼。

不过朱由校的出现,倒是让不少弱藩松了一口气。

谁都知道,这次诸藩大会就是分地大会,如果皇帝在,那么强藩也不敢恃强凌弱的太过分。

因此、弱藩们的唱声礼是心甘情愿的,而相比较下,强藩就有些不愿意了。

这其中,尤其是福王朱常洵,更是脸色难看的可以丢到南方充当昆仑奴了。

“起——”

“啪!”

净鞭炸响,诸藩在鸿胪寺卿的唱礼声中缓缓起身。

“入班!”

伴随一声入班,诸藩纷纷入座,而毕自严也转身对朱由校作揖行礼,在朱由校颔首后才转身道:

“此次太庙朝议,主要是对诸藩海外就藩地划分,以及对迁移百姓数量、请求调拨兵马数量做出调整。”

“在朝议开始前,需要宣布一件事……”

“经齐王殿下调整,海军十二卫不再调兵行列,调兵行列中,仅有西军都督府、南军都督府、东军都督府参与。”

“每营拱卫营三千零三十一人,燕山五斤炮五十门,十斤炮五门,骑兵一哨,步铳手两哨,刀牌手一哨,炮手一哨。”

“每营军饷一年二十万两银子,一哨四万两,战死一人需藩王发抚恤银二百两。”

“二百两?!”听到毕自严的话,如朱由检预料的一样,许多郡王都开始窃窃私语了起来。

郡王毕竟是亲王的下属后代,所拥有的财产自然没有办法与亲王比拟。

就拿眼下来说,最富有的秦楚周赵等强藩之下的郡王,富有者不过十余万两,贫苦者不过数千两。

拱卫营一哨不足六百人,聘请一年的费用就是四万两,平均每个人接近七十两银子的支出。

这样的费用让郡王们咋舌的同时,更让人吃惊的还是那二百两银子一人的抚恤银。

如果一哨全军覆没,那抚恤银就接近十二万两银子……

别说郡王了,就是许多亲王都拿不出来这么多。

不过对此、朱由检和毕自严经过几天的商讨后也拿出了一个方案。

“经过户部和齐王殿下议论,国库将对一些藩王的资产进行评价,随后对特别困难的藩王提出资产五倍的贷款。”

“贷款的利率是年五十回五十一,当然只针对资产不足十万两银子的藩王。”

五十回五十一,等于借五十万两一年后还五十一万两,这并不算多,至少在明代来说。

因此、许多郡王听闻这个消息后,也纷纷松了一口气。

郡王再穷,一个王府、上千亩田地还是能拿出来的。

按照眼下的市价,这些固定在大明朝带不走的资产最少有二三万两银子,按照资产五倍提供贷款,也就能贷取接近十五万两银子。

这么一来、完全可以在雇佣两哨拱卫营的同时,还留着几万两银子进行后续的百姓迁移。

这个政策,基本是针对弱藩的,因此政策提出后,弱藩的财力就增长了五倍,同样的,可雇佣兵马数量也变多,对于强藩来说的威胁也变得更大了。

因此、许多强藩脸色并不好看,而朱由校看着眼前的一幕,则是觉得很有意思。

“迁移百姓的银子,还是按照一人十两迁移银的价格支付给朝廷,藩王迁移百姓,需要请小西洋监察使司的官员前往藩地巡查,核对田亩。”

“藩地拥有熟地二十亩,耕牛一头,可申请迁移一人……”

毕自严继续说着,不过其中内容却让许多人皱眉。

一人二十亩,一家五口人最少需要一百亩,尽管他们都知道天竺之地有数万万已经开发的熟地,但按照这个标准,哪怕藩地有熟地一万亩,也不过能迁移五百人罢了。

“一人二十亩是否有些多了?况且一人一头耕牛也太多了……”

蜀王朱至澍忍不住开口,而这也赢得了许多藩王的附和。

对于他们的起哄,朱由校微微皱眉,而毕自严则是不紧不慢道:

“这标准,是齐王殿下按照土地兼并速度计算出来的,若是保证每人二十亩土地,土地最少需要经历六十年才能达到上限。”

“也就是说、这个标准,实际上是为了维持诸藩在海外的统治而制定的。”

一人二十亩,这是毕自严和朱由检根据唐代府兵制,明代军户制分地运动下,所得出的一个数额。

一人一头耕牛,二十亩地,这已经是个人生产力的极限,并且能保证他们在当地能进行休耕的政策。

也就是说、二十亩地,每年休耕三分之一的田地,以此保证土地不会盐碱化。

对于诸藩来说,他们理解不了这些,但一听到是朱由检定下的政策,对于朱由检个人来说,他们还是有些畏惧,因此即便不满,还是都忍了下来。

朱由检就像一个定时炸药,他留在大明,文武百官怕他,而他藩王的身份和能力又让诸藩怕他。

说白了、就朱由检这种如果他选择要就藩天竺,诸藩加在一起都不够他一个人打。

诸藩现在怕的就是把朱由检惹急了,这家伙直接宣布自己要就藩天竺,那就都没得玩了。

他们认同诸藩就藩天竺的前提是朱由检已经说过自己不会前往天竺就藩,如果朱由检也要去天竺,诸藩估计宁愿在大明呆着。

因此、他们选择了闭嘴而不去惹朱由检,而毕自严见状也继续道:

“分地的规则中,需要保证各藩拥有港口、矿产、耕地。”

“在就藩成功站稳脚跟后,大明皇店的船队将会前往诸藩迁移百姓过去,并在当地购买矿产来互惠互利,让诸藩有税可收。”

“作物上,一些香料和名贵树木也在贸易名单上,除此之外诸藩需要遵守《大明律》,不得私自对欧罗巴人降低硝石矿的价格。”

“硝石矿的价格,需要与小西洋监察使司价格保持一致。”

“至于硝石矿的利润问题,诸位桌桉上已经有详细的资料了。”

“如果确认没有问题,那么诸藩将按照齐王殿下所规划的就藩地来选择就藩地。”

“如果就藩地不合诸藩心意,也可以不参与就藩,等待第二次下西洋,对利未亚大陆探索后就藩。”

“落选的就藩地,将会以第二轮竞拍方式,被选择天竺就藩的藩王拍下。”

“此次选择就藩地,将以竞价的方式选择,地区起拍价格从五百两至一万两不等。”

“不参与起拍的诸藩,将按照落选的就藩地进行抽签划分。”

毕自严说出了朱由检捞银子的第一步,那就是还没有打下的就藩地居然需要竞拍。

这样的手段让不少正在喝茶的藩王一阵咳嗽,而紧接着他们就看到了一名名大汉将军将一张张地图下发。

地图上是整个南亚地区,沿海地区被分成了大大小小一百多块地方。

最可恶的是,这份地图上,还标注了什么地方有矿藏,什么地方有耕地,以及当地的地形、人口、城池规模……

总之如果以后世角度来看,这就跟选房是一样的。

“一盏茶后将进行从一到一百四十五块就藩地的竞拍,需要竞拍的藩王可以准备了。”

毕自严说完,就转身走上了太庙,站在朱由校的身旁,留下看着地图脸色越来越黑的诸藩。

古代的经济主要还是以农业、手工业为支撑产业为主,其中包括了耕种,纺织、采矿等三种最赚钱的行业。

对于怎么统治一个藩国,其实大部分藩王都是睁眼瞎,毕竟他们连自己的王府都管理不好,更别提管理一个藩国了。

不过、自己不会管理没事,他们可以照抄啊。

1对于他们来说、最好的照抄答桉就是大明,尤其是朱由检初步改革之后的大明。

朱由检把盐茶酒三种官营,那就说明这三种产业一定赚银子,但茶他们是碰不了的,因此盐和酒就是他们能获取的最大收入了。

只是这两种东西是消耗品,消耗品就需要人去消耗,因此必须要有人,才能有人消耗这些东西。

天竺大部分人口位于沿海平原和强加河平原,因此强加河口的天竺东北部地区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地图上的标注里,这里的人口估计数量在一千万,而这块地区被分成了三块很大的就藩地,每块的起拍价是一万两银子。

“朱由检……”

看着那三块地方,朱常洵和朱肃秦等人牙都快咬碎了,只觉得朱由检是真的会赚银子。

强藩尚且如此,许多弱藩,尤其是郡王就更别提了。

起拍还没开始,就已经有近五成的郡王放弃了第一轮的竞拍,准备去争抢强藩不要的一些藩地。

至于有的藩王则更佛系,干脆选择不前往天竺,现在大明老老实实领取郡王的俸禄银,等银子攒够了再就藩。

毕竟人都是有脑子的,哪怕再蠢也有自己的小心思。

眼下这第一次就藩地的争抢必然十分激烈,哪怕争抢到了,日后的天竺恐怕也比春秋战国好不到哪里去。

实力不行的弱藩强行迁移,恐怕几十年后就藩国灭亡了。

只是虽然不去,但是看着被描绘有着庞大耕地数量的天竺,许多郡王还是忍不住的流口水。

作为耕地面积不逊于大明,甚至有所超出的地方,天竺确实很吸引汉人这种把种地属性隐藏在骨子里的民族。

不过喜欢是喜欢,银子不够使让诸多郡王还是放下了地图。

倒是相较于他们,秦楚晋代赵等三十二个藩王则是在认真的观摩地图。

只是在这其中,哪怕是实力不行的瑞王、惠王、桂王也参与了进来。

说是实力不行,也只是不如强藩,但是相比较弱藩,他们的实力还是比较充足的。

万历在位时他们三个就捞了不少银子,加上朱由检藩王革新后,每年给这三位叔叔一万两的俸禄,实际上他们积攒了不少银子。

这次就藩,他们倒不奢求争取什么富硕之地,只要争取到一块不小的地方就行了。

在这样的局面下,亲王和实力强健的郡王都在研究,而在他们研究了一盏茶后,毕自严忽的开口道:

“时间到了,接下来开始天竺东部一、二、三号就藩地的竞拍!”

一二三号地,这就是朱常洵他们最想要的几块地,谁都没有想到毕自严一上来就对这种藩地进行竞拍,因此诸藩也纷纷举起了牌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