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家兄朱由校 > 第两百九十八章 齐王返京

家兄朱由校 第两百九十八章 齐王返京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7 16:05:13 来源:笔趣阁

“淅淅沥沥……”

七月的苏州像半夜一样整个漆黑一片,天上如漏了一个窟窿一般,瓢泼的暴雨连续数日。

一些人这辈子从来没见过那么大的雨,就好像天上有人拿着洗澡盆往下浇一样。

海水倒灌、大雨滂沱,苏州城内外积水丈许,并且在海水的倒灌下,城内的积水如浪花般,不断的拍打,将许多房屋院落击垮不说,便是苏州那数百年的古城墙都开始垮塌。

击打的浪花中,时不时可以看到被泡得发白的浮尸随着浪花一起拍打城墙,从天空俯瞰,只是苏州一城之中,便有上千浮尸,骇人听闻……

在距离苏州、松江南边不远的湖州、一艘艘隶属于皇店的商船在这种时候成为了救援船只。

每艘船都有百姓上百人,船只的甲板和四周的船板在水压下吱吱地响。

船的甲板上,报团取暖的百姓蹲成一片,东军都督府的外拱卫营士卒临时成为了搜救兵。

他们在甲板上四处张望,企图能看到百姓,其中有人打着伞,有人穿着蓑衣。

不过、所有的雨具在这种程度的大雨面前一点用都没有。

雨下得越来越大,到了最后连雨伞都被冲塌,四周的能见度就不到五丈,若是不知,还以为此刻它们在海上,而非湖州。

“守备!雨太大了,万一海水退去,我们也要连人带船的被卷入海中,先撤往山上,把百姓送上岸吧!”

“是啊!”

甲板上、一名总旗顶着大雨,躲在蓑衣下大声开口,其他总旗也纷纷附和。

外拱卫营大多是异地调遣驻扎,而东军都督府驻扎在南直隶的拱卫营,基本上都是辽东和福建混杂编制的士卒。

福建的士卒还好,但辽东的士卒哪里见过这样的场面?

即便站在甲板上,他们也不由的双股颤颤。

“军爷,这样的风浪数百年难见,先上岸吧!”

“上岸吧军爷!”

一时间、不仅仅是士卒,便是连被搜救的百姓都开始催促了起来。

见状、守备也无奈,只能硬着头皮下令道:“撤往天目山!”

大雨嘈杂,在他下令后,只能由人一个个通传,最后采取摇橹划桨的方式,搜救船向着天目山撤去。

这样的一幕、发生在苏常湖松四府,而在漆黑的雨幕中,所有船只实际上难以辨别方向,就相当于两眼一抹黑的一直往前开。

中间许多船只撞到过什么东西,也不知道屋檐,还是别人的小船。

最终,他们终于抵达了天目山,获救的百姓也纷纷开始下船,在岸边庆幸自己的获救,而一艘艘搜救船只能在休息吃了一顿饭后,继续驶向了被海水和台风吞没的四府……

“赈灾之事如何了?”

“钱粮俱调发,就是苏常湖三府之地的钱粮拨的较少,只拨银二十余万两,怕是不够……”

七月初十,当苏常湖松还在救援时,急促的脚步声在京城外廷出现,沿途看往脚步声的官员都在下一秒撇开了眼神,不敢多望。

只见身着鸳鸯战袄的朱由检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便带着人进入了内廷,而王承恩和陆文昭则是在东华门接到了他,跟在他身后一边回禀一边走动。

“苏州四府的水灾如何?”

朱由检忙的脚不沾地,他今日刚刚从泰宁府奔回京城,如果不是因为四省地震的事情,他原本准备等到九月十月再回来的。

只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赈灾的事情,还有钱粮的不足都逼着他南下来京城,为朝廷的钱粮兜底。

面对他的询问,陆文昭也如实说出了江苏的事情:

“大水至初八才退,苏常湖四地知府上疏,称泣而诉者数千人,庐舍漂覆者十且九,老稚死伤甚多。”

“三地禾黍糜烂,民令艰难,百姓无吃食,上山避水者只能剥榆皮而食。”

“不过八日时间,三府之地矮山上的榆皮尽及野菜,以及麦叶等物尽数被吃光。”

“有百姓投身为乞丐游走四方,也有赴沟壑跳崖而死者,更有阖户自缢而死者,另外也有斩木揭竿而起者,但三府各县官员漠不以闻。”

“漠不以闻?”听到这四个字,朱由检停下了脚步,压着怒气说道:

“既然不想管,那就不要为官,将漠不以闻者剥皮充草,全家流放旧港东山府。”

“另外南直隶和浙江的官员是干嘛的?三府百姓虽说有百万之众,但他们难道八天的时间还调不了粮食吗?”

“眼下百姓因饥饿揭竿而起,是不是要打到南京城,他们才能拿得出银子和粮食?!”

“殿下息怒……”陆文昭低头劝朱由检别太生气,而王承恩也说道:

“三日前,万岁便命南直隶和浙江调拨粮食前往苏常湖四府赈灾,想来应该能在短时间内平定。”

“哼!”朱由检咬紧了牙关,脸色难看道:

“赈灾不及时,即便后续弥补又如何?陆文昭,你把这次赈灾不及时的官员尽数抄家!”

“卑职领命……”陆文昭硬着头皮接下了军令,而朱由检也转身向着乾清宫走去。

只是当他走到乾清宫门不远处的时候,便看到了站在宫门口,抬头不断张望四周的朱由校。

当朱由校见到朱由检,他当即带着魏忠贤、王安、王体乾、刘若愚四人一路小跑过来:

“弟弟!”

朱由校跑到朱由检面前,抬了抬手想要拥抱,又想了想二人的年纪和身份,只得在抬到一半的时候放下。

朱由检见状,倒是主动抓住了朱由校的手腕,笑道:

“哥哥许久不见,倒是健壮了许多。”

“弟弟消瘦了……”朱由校同时开口,眼中有些心疼。

倒不是他夸张,而是朱由检自己的体型有些夸张。

出征前,他体重折合后世的重量单位,差不多是一百六十斤左右,算得上健壮。

只是出征归来的他,眼下体重最多不过一百三十余斤。

这样的体重,对于他即将五尺六寸的身高来说,简直消瘦的让人心疼。

相较于他,二十一岁的朱由校五尺五寸的身高,体重却大致在一百五十斤左右,看上去倒是有些健壮。

不过、二人就算胖,也和万历等人的胖不同,而是和朱棣、朱元章类似。

毕竟二人一个征战沙场,一个每日打磨木头,都是体力活……

“走!”

兄弟之间没有那么多肉麻的话,朱由检笑着开口,便抓着朱由校的手向着乾清宫内走去。

看到这一幕、不知道的还以为朱由检是哥哥,朱由校是弟弟。

不过这也不奇怪,毕竟从体格上来说,即便朱由检有些消瘦了,但是旁人一看都觉得他气场太过强大,让人难以开口接近。

“齐王千岁……”

路过乾清宫门,门口的净军太监纷纷唱声,而朱由校和朱由检也越过了长长的宫道,走入了乾清宫的养心殿内。

只是在进入养心殿内坐下后,朱由检便收起了笑脸,对朱由校说道:

“苏常湖松四府之地的水患恐波及近千万人,哥哥只调拨二十万两怕是不够……”

“有这么多人?”朱由校有些惊讶,而朱由检见状也叹了一口气。

谁说不是呢……

南直隶在明初全国人口只有六千多万的时候,它便占据了六分之一,有上千万人之多。

这样的人口在繁衍二百余年后,南直隶的人口总数早就突破了三千万的总数,只是明代黄册总是抄旧而无法记录罢了。

如苏州这样占据了南直隶四分之一钱粮的大府,人口更是三百余万,一府之地堪比一省。

如果加上常州府、湖州府、松江府,人口少说也得有个七八百万。

朱由检说近千万人,并不是空穴来风。

这四府之地虽然也改稻为桑,但毕竟留有不少稻田,依旧是南直隶的粮食大户。

眼下它们全境遭灾,在明代这种几乎都是一二楼平房小院的时代,还能发生淹死数千人的情况,当地的惨烈可想而知。

能动的人都活不了,更别提扎根在地里的粮食了。

这四府之地的千余万亩绝收,便是二三千万石粮食绝收。

这二三千万粮食的缺口,总得有人要来补足吧?

“臣弟想让陆文昭派锦衣卫监察司前往南直隶调查,将赈灾有误官员流放,将贪赃之辈抄家。”

朱由检一开口,朱由校便知道自家弟弟是动了真怒了,因此也没有拒绝,而是看向陆文昭道:

“齐王的话你都听到了,具体的事情怎么办,你自己看着办吧。”

“臣遵旨……”陆文昭作揖应下,而朱由检见状又道:

“这次山西、北直隶、河南、山东四地大震,仅凭四百万两银子和三百万石粮食,必然是难以赈济。”

“哥哥手里的那份文册也可以适当放出来了。”

一句话,瞬间让朱由校脸色变了又变。

文册……

朱由校自然知道自家弟弟说的是什么,无非就是从板升城搜出,当初三娘子和边将、官员、商贾私下走私的文册名录。

如果要动这个名录,那牵扯的范围可就太大了……

想着、朱由校迟疑道:“是不是太早了些?”

“哥哥认为呢?”朱由检反问朱由校,而他们的对话让除了陆文昭以外的人听得云里雾里的。

过了片刻,朱由校才皱眉道:

“一点一点来吧,这桉子若是雷霆出手,恐怕会让朝野震动。”

“先从商贾和一些边将小吏出手……”

“不!”朱由检打断了朱由校的想法,尽管朱由检知道商贾有很多银子,但他更清楚商贾能反抗朝廷的手段很有限。

与其动商贾,不如先动官员!

“先将五品以上官员全部缉拿归桉!”他眼神一沉,而朱由校听后只能皱眉道:

“按照弟弟的意思来吧……”

朱由检回来了,朱由校又有些不太愿意处理朝政了。

不过对此朱由检也有事情要忙,所以他只能道:

“桉子让陆文昭去办就行,臣弟这次回来,还需要去一趟燕山,等会便走。”

“这么快?你皇嫂今日亲自下厨,你……”朱由校想和朱由检吃顿饭,毕竟二人已经大半年没见面了。

“事情繁多,等燕山的事情忙完了,臣弟再回来和哥哥叙旧。”朱由检苦笑摇头,随后作揖一礼,便在朱由校恋恋不舍的目光中退出了养心殿。

他倒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只是来去匆匆的行为让张嫣白做了一桌子饭菜。

等他策马出城的时候,朱由校和张嫣、朱慈燃、朱淑娥四人坐在养心殿内,望着一桌子饭菜,却忽的没了什么食欲。

“弟弟消瘦不少,本想让你作为嫂嫂为他下厨犒劳一顿,现在看来却是我有些不体谅他了。”

朱由校本想着借助一顿饭,让张嫣更深入的了解自己弟弟的性格和脾气,但他却忘了朱由检的身份。

他可不仅仅是大明朝的齐王,他还是五军都督府的大都督,上直都督,以及齐王府的齐王。

五军都督府、御马监、盐课司、茶课司、市舶司、燕山学府、燕山兵家学院,燕山医学院,大明军备研究院等等都需要他解决事情。

他这次外出征战四个多月,这些地方不知道积压了多少东西需要他处理,解决。

他也想坐下来,安安心心吃一顿饭,但是四省地震和四府水灾,还有各种事情自然让他停不下来。

或许对于朱由检来说,外出征战已经是相当于“放假”了。

只是可惜,又少了一个让张嫣了解朱由检的机会。

想到这里、朱由校也拿起了快子,而张嫣见他拿起快子,也开始为他夹菜。

张嫣并不了解自己的五叔叔,但她了解自己的夫君。

只要朱由校在,皇城三卫就还在,朱由检也就不会上位。

这些实际上她都清楚,她对朱由检没有恶意,她怕的是自己夫君想不开。

毕竟赵匡胤和赵匡义的例子还在,有了子嗣让位给弟弟的例子也不少见,她不仅仅是皇后,还是一位母亲,得为自己的孩子考虑。

或许朱由检不会对朱慈燃做出什么事情,但他下面的人呢?他的子嗣呢?

张嫣想到这些、心情沉重了不少,而与此同时,朱由检也在策马北上的时候,对跟随自己北上的王承恩询问道:

“燕山学府可有什么变化?”

“有一些,学子数量已经达到三十九万了,每日的餐食便要耗费钱粮三千余两,每月支出六万余两。”王承恩头痛道:

“这还仅仅是餐食,诸如一些其他开始加起来,燕山学府每月支出近十五万两银子。”

“其他的医学院和兵家学院,支出也在八千两左右,而军备院这个月也申请了一万两银子的经费,奴婢还没有处理。”

“先满足军备院的经费。”朱由检不假思索的回答,随后算了一笔账。

按照这些支出,各种学府和研究院的支出每年妥妥的在二百万两左右。

这几乎占据了大明二十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听起来虽然不算多,但放在这个时代,绝对算是恐怖的存在。

整个欧洲皇室对于军事研究和知识分子培养的费用,都不如大明高,甚至是整个世界都不如大明……

这倒不是说它们没有能力,只是它们没有那么多东西攻克,没有那么多东西可以研究。

欧洲的研究还处于野蛮生长的局面,而朱由检已经开始组建成一套系统流程了。

“今岁能进入军备院的有多少人?进入大学院的有多少人?为官为吏的又有多少人?”

朱由检一连三问,王承恩也有条不紊的回答道:“军备院的人选倒是确定了,今岁五万三千多学子,选出一百八十二人。”

“倒是大学院和为官为吏的人数,还是得等到九月的总考结束后才能确定。”

“另外、今岁若是开恩科,恐怕参考的人数会达到数十万……”

王承恩看了一眼朱由检,而朱由检也知道这是为什么。

皇店在去年恩科之后,就直接摆上了各种除了化学和物理的燕山教材,许多学子窥探到了不寻常的气息,因此也在备考科举时,将这些书买来熟读。

这是朱由检推动改革科举的一个手段,而他也相信,大明朝的读书人,聪明人,只会比燕山学府的人要多,而不会少。

况且,如果每年的恩科仅仅是燕山学府的学子自娱自乐,那反倒小众了,注定改革不起来。

只有让许多学子清楚,恩科将是他们为官最快的途径,他们才会舍弃四书五经来专攻燕山的教材。

只要他们肯学,朱由检就有大批人才可用。

这样的学习氛围反倒有利于科研人才的诞生,毕竟填鸭式的教育会抹杀大部分人的想象力。

清代以前的中原人,永远不缺想象力,只要敢想,给钱给粮,他们就能做出来。

哪怕做不出来,那一代代人的累积,朱由检就不信中原人会比欧洲人差。

“眼下收支还能平衡吗?”

朱由检忽的开口,王承恩闻声也只能低下头回应道:

“眼下近八十万大军,军饷伙食开支一千八百万两,皇店开支四百万两左右,燕山等府开支二百万两,军械局开支六十万两左右,合计开支在二千四百六十万两左右。”

“军屯田目前还没有降低赋税,今年粮价偏高些,折色之后在一千七百万两左右,皇店缴纳赋税后岁入在八百万两左右。”

“眼下虽然说还能岁入,但实际上户部那边倒是常常需要御马监接济,因此也就不够用了……”

王承恩的话让朱由检皱眉,他算了算户部的岁入,按照道理来说,户部的粮食折色和两司岁入加一起,它的岁入应该不低于二千万两才对。

眼下怎么需要自己接济了呢?

“殿下……”似乎是看出了朱由检的不解,王承恩也解释道:

“眼下兵马司士卒、刑部衙役、大理寺判官等地方都在安置伤兵,学子小吏,数量剧增至四十余万人。”

“户部管着百官的俸禄,还要负责各地赈灾,迁移。”

“仅仅今岁至今,小范围的赈灾便有三十四次,户部的银子早就在四月份花完了……”

“三十四?”朱由检皱眉,他倒是没有想到户部需要在赈灾上花费那么多银子,也没有想到这才天启六年,就剧增了这么多灾害。

“另外、山西、陕西、山东等地区去岁白灾和蝗灾导致蠲免了赋税,这些年户部一直都没有收足过两京十六省的钱粮。”

“如去岁的岁入,户部岁入折色后不过一千四百余万两银子,所以才花的这么快。”

“如果不是毕尚书运作得当,恐怕今岁四月户部就彻底没银子了,便是连打白条,一些商人恐怕也不认。”

“眼下为了赈灾,听闻毕尚书已经派人前往湖广、江西、四川,准备找一些大小粮商,打五百万石米的白条。”

打白条,这基本上已经是晚明自张居正后,官员和商人常用的一种手段了。

实际运作起来,就等同于官府找商人借粮,然后补足利息还给商人。

这听上去不可思议,但这也是大明的无奈之举。

听到了这个消息、朱由检也是一时间沉默无言。

按照历史惯例,如果不是他的出现,大明朝在天启六年,以及以前合计积欠的钱粮会在一千六百万两左右。

眼下朝廷没有赤字,没有积欠钱粮军饷,还保持着向外移民和军事行动,已经是建立在朱由检革新赋税六年的基础下了。

赈灾救民、扫虏灭金……

按照今年的局势来看,或许明年朱由检只能在这两者之中选择一个。

“今岁开始、琉球府和辽东百姓就陆续开始缴纳田赋了,大明朝多出千余万亩的粮食缴纳田赋,户部的情况明岁会好看不少的。”

沉默许久,朱由检只能来了这么一句,并在之后说道:

“至于能不能在赈灾的时候,着手扫灭建虏,那就得看看陆文昭能从那帮子走私的官员中,查出多少银子了……”

朱由检的话让王承恩恍然大悟,怪不得自家殿下要对官员下手,合着是银钱不够用了,该动刀子让那群贪官交出银子了。

有了他们的银子,大明想要渡过后续就简单许多了。

“殿下高明……”王承恩作揖佩服,而朱由检也看向了地平线上逐渐出现的燕山学府,眯了眯眼道:

“扫除贪官污吏只是第一步,能不能稳住地方,还得看他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