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家兄朱由校 > 第一百六十五章 强藩反应

家兄朱由校 第一百六十五章 强藩反应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7 16:05:13 来源:笔趣阁

“他要来就来,我还怕他不成?!”

腊月二十二、在西南糜烂、东北外敌的时候,一道声音自河南开封府祥符县的一座巍峨王府中响起。

这座王府几乎占据了祥符县十分之一的空间,完全是在北宋皇宫的基础上进行建造的庞大宫室。

作为天下第一藩,周藩比起其他藩王有一个最大的优势,那就是人丁众多。

就宗室子弟来说,仅仅郡王便有四十六位,各种将军、中尉、郡主、县主等等更是高达一万二千多人。

这么庞大的宗室子弟,所需要考验的,便是周藩亲王的执政手段了。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天下。

后世的人不了解,只觉得从齐家忽的跳到治天下,有些太过跳脱。

然而、在封建王朝来说,所谓的“齐家”,不是指后世的东西方小家庭,而是指一整个家族。

欧洲人无法理解“齐家”的难度,但如果了解宗族势力的华夏子弟,都知道这难度有多大。

一村为“一家”,家是家,户是户。

要服众、并且治理数以百人,乃至千人、万人的家族,所需要的才干,可以说是立马就能派往地方,担任一县父母官的能力。

正因为家族人丁旺盛,因此人丁越多,管理就越难。

周藩的亲王,便是将麾下宗室子弟治理的服服帖帖的藩王标杆。

也正是因为治理宗室子弟需要个人能力和谋略,这才导致了周藩的下场,可以说是诸藩最好的几个代表。

庞大的庄田,维系地方的长久时间,还有众多的宗室子弟……

这一切的一切、让周藩的亲王,往往都是诸王之中的佼佼者。

因此、相比较默不作声的诸王,得知消息而率先发脾气的人,便是眼下的周王朱肃秦。

五十八岁的他眼下坐在会厅主位,左右坐着王府的官吏,而会厅中还跪着一名前来传话的胥吏。

值得侧目的是,在五十八岁的朱肃秦旁边,还站着四旬左右的一名郡王,而郡王旁边则是站着二十岁出头的一个青年。

二人观摩着朱肃秦的发怒,只是在看,并不出言。

这时、堂下左首的一名官员作揖开口道:“殿下,倒也不必如此动怒,齐王殿下好歹也是您的皇侄。”

“皇侄?”朱肃秦紧皱着眉头,随后露出轻蔑道:

“都开始对宗室子弟下手了,还称呼什么皇侄?”

说到这里、朱肃秦咬紧了牙关:“十一岁就如此歹毒,大了还得了……”

朱肃秦此刻、浑然没有了以往对朝廷的毕恭毕敬,倒有些咬牙切齿。

这模样,自然不可能是凭空而来,而是被触及了利益。

朱由检在山西、北直隶的宗室革新,等同是对他这样的大藩挖肉。

奉国将军、县主以下……

这简短的八个字,就要让周藩近万子弟出走。

或许那些宗室子弟得到了这个消息,高兴的会拍手叫好,但对于亲王和郡王来说,这就十分歹毒了。

说白了、和满清夺取天下后,被丢在关外吹冷风的众多下旗子弟一样,大明宗室子弟也十分苦逼。

例如周藩这种,宗室子弟上万,完全可以让他们耕耘周藩的庄田,可以说将他们视为自己的佃户。

因此、诸多藩王之中,周藩子弟过的最落魄是事实。

对于周王和周藩郡王来说,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出了五服的亲戚,还需要周藩来养他们,因此贡献一些劳力也是应该的。

在众多宗室子弟看来,考不上宗室的科举,又不能经商、不能打工,没有自己的庄田,那就只有苟活着,忍受亲王三服对自己的盘剥。

要是忍受不了,那连养济院都去不了,只能在街头饿死。

所以、他们没有什么选择,只要能活下去就好。

如果大明一直不对宗室制度进行变法革新,那么他们会被藩王压榨到王朝灭亡为止,并且还要为王朝陪葬。

但眼下不同了、朱由检给了天下宗室一个希望。

要知道、哪怕是二十亩田地,就眼下的物价来看,类似河南这样的地方,最少需要十五两银子才能买上一亩。

也就是说、他们只要乖乖地,什么都不干,等着朱由检来发田,就能平白收获价值三百两银子的二十亩地。

这还是最底层的奉国中尉,而其他的镇国、辅国中尉还能收益更多。

这就好比今天还在家里被人打骂干活,不干活没饭吃的乞丐,结果第二天就得到了当地二十套房子一样的惊喜。

三百两银子,这是普通河南百姓,不吃不喝五十四年才能赚到的银子啊。

这样的价值,足以让下面的宗室子弟疯狂,而事实也是这样的。

尽管时间还不长,但消息已经从山西、北直隶,扩散到了山东、河南、湖广北部、陕西一带。

闻言的宗室子弟,对于这则消息的第一反应便是“不可能!”

几十年没有拿到俸禄的他们,根本不相信朝廷会给他们发田,哪怕这个田需要交三成租子,并且不可买卖。

要知道这可不是一户二十亩,而是一人二十亩。

就眼下来说、寻常一户人家有七八人都不奇怪,而如果按照那流传来的消息,那便是最低等的奉国中尉,一户人家也能有一百五六十亩田地。

这是什么概念,这是寻常一户人家劳作上百年,乃至两百年才能积攒的财富。

因此、长江以北的十六个宗藩子弟,近三万人都不敢相信。

可当时间的推移,消息越传越久时,终于有人按奈不住了,给山西、北直隶的宗室子弟写去了信,而回信的内容更是让人激动地发抖。

发地了!真的发地了!

得知这个消息的宗室子弟们发疯了,尽管他们不敢明目张胆的支持齐王的革新,但他们私底下谈论的都是齐王什么时候向南革新。

这样的变动,自然逃不过各地藩王的耳目。

不过、对于大部分藩王来说,他们的宗室子弟多者不过千人,少则不过几十人,根本就不觉得革新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如肃王这种小藩,整个藩都没有二十个人,庄田还没有三千亩,加上朝廷又不发俸禄,用西北之地的三千亩亩产养二十多口人,也就是过的比较富裕罢了。

但如果他们支持宗室制度的革新,那么按照新法来说,肃藩虽然失去了两千多亩庄田,但却得到了每年上万两银子的俸禄。

像肃藩这样的小藩,根本抵挡不住朱由检革新开出的条件,甚至不少人已经忍不住的主动上疏,支持革新了。

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下,宗室子弟越多的藩王,反而成为了受损失最大的藩王。

但尴尬的局面是,朱由检一出手就收拾了山西、北直隶,河南北部的四王。

这么一来、宗室子弟破千的藩王就只剩下了周、岷、楚三派了。

朱肃秦的愤怒,也是因为队友的不给力而愤怒的。

岷藩就不用说了,根本不受待见,并且紧邻贵州,要是敢有什么意见,立马就被收拾了。

楚藩虽然占据豪华之地,但是有“伪楚王桉”这个黑历史,如果朱由检那家伙要泼黑水,楚藩说不定都要被削藩了。

这么一来、大藩就只剩下了他周王府,可谓是孤立无援。

如果只有周藩一脉上疏,那皇帝根本就不会在意,甚至会斥责周藩。

朱肃秦不想冒这个险,因此即便他再怎么生气,却还是不敢撕破脸。

因为……

他的好皇侄是真的有兵马啊……

想到这里、朱肃秦气的胡须发抖,却又无可奈何。

倒是旁边的郡王开口道:“爹、服个软也没有什么,况且眼下担心革新之事的不止是我们,应该是洛阳那位,和天下诸多亲王、三百余位郡王。”

开口的郡王,便是日后面对李自成攻城时,大散金银,为明朝守住了一次开封城的朱恭枵。

站在他旁边的,是他的嫡长子朱绍烱。

不得不说、朱恭枵的话十分入耳,因为朱由检的变法,是踩在诸多亲王、郡王的利益上进行的。

天下诸王,有记载的庄田高达五千余万亩。

尽管庄田是缴纳了赋税后,从赋税中定额发放俸禄,因此占比并不大,每年是定额157万两,但架不住还有其他佃户主动将土地挂在藩王名下来躲避赋税。

如周藩,便占据了开封府三分之一的田地,哪怕只支取一成,每年也有四五十万两白银的收入。

这四五十万两的收入,加上定额的俸禄,便是六十万两左右。

六十万两银子,实际上只有朱肃秦本人,和他的叔伯、子侄、子孙等百来人能分到。

也就是说、哪怕均分,每人也有六千两银子的收入。

现在忽然有人说给他们二百两到三千两的定额俸禄,并且还会世袭递减,然后叫他们交出手上的庄田和民田,这跟杀了他们没两样。

因此、真正可以团结的,实际上是有着大量田地的亲王和郡王们。

像肃藩那样的几十个人的小藩,终究是少数,正常的宗藩都是数百人。

有兵马、又年轻、还肯让利……

对于朱肃秦来说、有这样的一个皇侄作为对手,着实让他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因此在朱恭枵的提醒下,只能闭上了嘴。

不过、他闭上嘴,不代表没有人有别的心思。

几乎只隔了几个时辰,远在洛阳的福王府就收到了京城的来信。

相较于阵仗极大的周藩,福王府却显得十分冷清。

不过是刚刚就藩九年的新藩,可福王府的规制却比肩周王府,而宫中看去,可以说清一色的都是婢女。

王府的书房中,一个有些发福、身着常服的男人手持书信,眉头紧皱。

在他的旁边,一名二十**的宫装妇人候着。

书房外的庭院,一大二小的三个少年人正在打着雪仗,看上去无比融洽。

只是看完了信后,宫装妇人便黛眉微皱,对眼前人道:“殿下……”

“不用惊慌,我这两个侄子想闹腾,就让他们闹腾好了。”男人蓦然抬头看向庭院之中,而他的身份也昭之若然。

他便是引起国本之争,导致万历皇帝和文臣矛盾爆发,间接导致大明时局渐渐败坏的福王,朱常洵……

在庭院之中奔走的三个少年,便是他的三个郡王。

至于他旁边的妇人,便是眼下的福王妃姚氏。

除了姚氏外,他还有几十个没有名份的宠姬。

不得不说、在明末的这种烂摊子下,相比较累死累活,修修补补的朱常洛父子三人,朱常洵可以说过的十分滋润。

后世所传的“福禄宴”半真半假,李自成倒没有喜欢吃人肉那么变态。

只是羞辱了朱常洵后,便处死了他,顺带还准许王府太监为朱常洵收敛尸体,并下葬还未修缮好的陵中。

可以说、李自成对老朱家,算是比较道德的,至少和打着为大明报仇的清军相比,堪称道德楷模。

不过、估计眼下的福王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被一个放羊孩给处死。

目前的他,即便已经从朱由检和朱由校两兄弟身上感受到了危险,但依旧笃定两人不敢太过欺辱他。

说白了、文官需要维护祖制,用祖制来压制皇帝,掌握权力。

那么一旦皇帝做出一些有违他们标准的事情,就会受到文官们的围攻。

历史上的天启和崇祯,都因为这种结果,没有选择对李选侍和郑贵妃报复。

不过、目前的局势不同了。

皇权虽然还暂时大不过文官,但却处在一种微妙的局面。

朱常洵居然没有察觉到这种局面,也难怪他之后会死在李自成手中了。

“我看母妃的信上,对齐王和万岁好像十分忌惮……”

姚氏提醒着自家王爷,而朱常洵却面露不喜道:

“两个半大小子,能怎么收拾我?要收拾我,先把那群腐儒给收拾了再说!”

朱常洵虽然政治眼光不行,但也知道收拾藩王这种事情,还是需要文臣同意才行的。

这还是收拾一般的藩王,如果是收拾朱常洵这种没有出三服的藩王,收拾过了就容易被文臣以“刻薄宗亲”的名头弹劾。

这样的局面,十分搞笑。

曾经和朱常洵为敌十数载的文臣势力,眼下却成了他的保护伞……

“殿下!”

朱常洵的话音才落下不久,便听到了脚步声,以及王府长史的声音。

过了数秒,长史走入书房内,对朱常洵作揖道:

“殿下、京城那边有人送来信,不过……”

说着、长史将信双手递上,而朱常洵也疑惑的接过。

这样的疑惑,在他打开书信,见到其中内容时便解开了。

这是眼下内阁阁臣之一,浙党魁首朱国祚让人送来的手书。

这手书的内容也很简单,便是分析了时局,说出了宗室制度革新对于藩王的危害,末了再添上一句需要藩王们自己上疏解决的提醒罢了。

“腐儒……”

朱常洵看着毫无价值的手书,直接将它攥成一团,投入了旁边的火炉之中。

“这个出头鸟,谁爱当谁当。”

朱常洵只是贪恋权色,但不是傻子。

被文臣势力针对了十几年的他,还能看不出这是朱国祚在找人当领头羊的把戏?

恐怕这家伙不止送信给了自己,连其他藩王也收到了这书信。

既然所有人都收到了信,就说明朱国祚一个人都不想扶持。

有一说一、他要是真的扶持朱常洵,朱常洵恐怕还能硬着头皮和那两个大侄子斗一斗。

但既然朱国祚想要多重押宝,还不敢当出头鸟,那也别怪朱常洵自己化身鸵鸟,不问世事了。

他准备看看其他藩王的态度,顺势跟风,不然被那两个大侄子抓到把柄,指不定要被羞辱成什么模样。

至于他的想法、也在回信给郑贵妃的时候,被崔文升抄录,最后交到了锦衣卫监察司手中。

二十五日的紫禁城的皇宫养心殿内,伴随着夜色降临,监察司将福王的回信交到了朱由校的手上。

朱由校在烛光下看着这份抄录的手书,面无表情。

可就是这模样,才让他身旁的魏忠贤感到发憷。

朱由检要动山西两地的宗室,魏忠贤虽然不太清楚,但也大概知道。

但是他没想到、在皇帝的默许下,自家这位齐王居然敢玩的这么大。

一下子就整顿了四大宗藩里面的两个大藩,并且从地方的反应来看,效果似乎不错。

不过、这一动,便引得大明近三百位亲王、郡王上疏了。

魏忠贤瞥了一眼那堆积如山的奏疏,咽了咽口水,不敢想象皇帝需要面对多大的压力。

只是不等他多想,朱由校就开口道:

“这些奏疏里,同意革新的有几位?反对的有几位?”

朱由校一开口,魏忠贤立马低下身子回应道:

“三百零七位亲王和郡王,一共有二百六十五位上疏,其中七十二位赞同革新,一百八十四位隐晦的反对,九位亲王则是常态的向万岁您请安。”

他的话说完,但朱由校并没有回应,而是将手中的信揉作一团,丢到了旁边的蜂窝煤炉之中。

他看着蜂窝煤炉将纸团烧成灰尽,直至不起一点火光后,才开口道:

“外廷没有动静吗?”

“有一些……”魏忠贤小心翼翼的回应道:

“底下人探了探消息,万岁您辍朝这几日,各党文臣来回走动,似乎都在为齐王殿下裁撤三镇兵马,又整顿卫所,革新宗室的举动而走动。”

“具体的消息没有探查到,南镇抚司应该在探查,不过锦衣卫革新后,东厂就……”

“行了。”朱由校忽的开口,魏忠贤当即吓得立马跪在了地上。

他之所以要提东厂和锦衣卫,就是想隐晦提醒皇帝,东厂是节制锦衣卫的,而眼下锦衣卫似乎已经没有人能约束了。

只是他话都没有说完,小心思就被皇帝看了个明白,于是才不带一丝犹豫的下跪。

“该做什么,该说什么,日后好好思量一下……”

“是是是、奴婢日后一定好好思量。”

朱由校面色如常的打开了其他奏疏,而魏忠贤也连连点头。

“去传李若涟、崔应元来养心殿。”

朱由校处理了几本奏疏,突然对魏忠贤开口道。

“奴婢领口谕。”魏忠贤见状便起身,随后作揖、毕恭毕敬退下。

过了半个时辰,乾清宫外响起了脚步声,三道身影走进了乾清宫,来到了养心殿门口。

“臣参见万岁,万岁圣躬安……”

被宣来的李若涟和崔应元纷纷开口,作揖行礼。

“进来吧。”

朱由校头也不抬,李若涟二人也在魏忠贤的示意下走进了养心殿内,低头等待皇帝开口。

等魏忠贤走到了朱由校身旁,他才放下了奏疏,对二人开口道:

“弟弟到哪了?”

“回万岁……”崔应元早就得到了朱由检的示意,皇帝问什么就答什么,因此开口道:

“齐王殿下目前在顺天府南苑休整,明日前往天津,观看天津船坞的十四艘海船下水。”

“嗯?”听到这话,朱由校来了兴趣,问道:

“十四艘什么船?”

“回万岁。”崔应元继续道:“千料货船十艘,二千料三艘,三千料一艘。”

“不过、虽然造好了,但便是船坞的工匠们也没有把握能不能行,尤其是三千料的那艘。”

“嗯……”闻言,朱由校长舒一口气,随后转头对魏忠贤道:

“这段时间事情太多,居然忘了天津的事情,也不知道这些船匠的手艺怎么样,别浪费了木材。”

“万岁若是担心,其实可以自己去看。”魏忠贤怂恿着皇帝,因为他知道皇帝很想出宫,更想去天津船坞看货船下水。

不过、他的话却让朱由校皱眉道:“上次出宫,杨涟他们上了一个多月的疏,这次若是再出宫,那……”

“万岁、上次被上疏是因为京中无人,但这次不一样啊。”魏忠贤笑着献媚,随后低头在朱由校耳边轻声说了些什么,让朱由校眼前一亮。

“确实可行!”朱由校不知道听了什么,整个人精神了不少。

崔应元和李若涟十分好奇,却见朱由校突然看向他们,对他们道:

“你们是谁的人?”

“自然是万岁的人,是大明的人。”李若涟和崔应元不敢怠慢,下意识就回应。

只是他们的这行为,被朱由校看在眼里后,眼中的笑意却越来越浓重了。

“好!”朱由校咳嗽道:

“既然你们是朕的人,那么朕现在让你们去做一件事,你们认为怎么样?”朱由校用上了十分正式的自称。

“请万岁吩咐!”李若涟和崔应元当即跪下作揖,而朱由校也眼中笑意浓重道:

“好、二位不亏是朕的肱骨之臣,既然如此,那你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