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只是夫子 > 第386章 没钱了

我只是夫子 第386章 没钱了

作者:吴启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22:48 来源:笔趣阁

孟海没有理会前来侯府拜访的客人。

孟海回到侯府之后也放出风去了,孟海从皇宫回来的时候不幸染了风寒,此时正卧病在床。

毕竟当初孟海跨入侯府大门的时候,有不少人看见孟海是被两个侍卫抬下马的,月黑风高,即使有支灯架,周围那些眼线也分不出孟海到底是因为喝多了被人抬下来的,还是真的感染风寒身体不爽,被人给抬下来的。

在皇帝重病的消息传出去之后,孟海侯府门口外就已经围了不少的人,只不过这些人知道,孟海并不在府中,所以只是在侯府门口等待。

一直等到孟海回府,他们这才行动。

所以孟海晃晃悠悠摇摇晃晃进入侯府的那一幕,周围的那些眼线或真或假的全都看在眼里。

所以孟海以风寒为由,倒也说得过去。

但是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一直到第二天天明。

孟海今天并未睡懒觉。

不是他不想啊,是被迫营业。

恐怕今后的每一天,他都要被迫营业了。

孟海穿好了朝服。

他哈欠连天地坐上了自己专用的马车。

把车晃晃悠悠地驶入皇宫。

从皇宫到外城,一直驶到皇宫的内城。

孟海这才下了马车,朝着金銮殿赶去。

他是要参加今日朝会的。

皇帝病重的消息从昨天一直延续到现在,已经不算是秘密了,所以今日早晨的朝会就显得格外重要。

因为今天早晨的朝会是赵宣主持的,在皇帝病重的情况之下主持的。

虽然说这也不是太子第一回主持早朝了,但是这次的朝会意义非凡。

孟海很快便走入到金銮殿之中。

这也不是他第一回进入金銮殿,所以对整个大殿以及必要的礼仪流程都是熟悉的。

他在跨入大殿之后,就站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没过一会儿,接到熟悉的人影陆续地走入到金銮殿之中。

站在文官阵营最前方的翰林院学士方清国。

负责管理皇家各种礼仪流程的中庭平事赵之礼。

掌管着京城禁军的禁军副统领罗仁志。

这三道人影踏入到大殿之中,立刻就引来了不少人注目的神情。

毕竟昨日皇帝重病之后,唯一召见的四个人,就是面前这四个位居四品官职或者爵位的人。

孟海昨天晚上回复之后,有不少人来询问关于皇帝的信息,自然也有不少人去了另外三方的府邸,询问皇帝的信息,但是都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信息。

所以今日朝会的氛围就显得相当微妙。

伴随着钟声敲响,赵宣身上披着赤红色的蟒袍,从屏风后面绕到了龙椅之前。

他并没有坐到龙椅上,而是绕到了龙椅之前,龙椅面前,有人专门为其打造了一张椅子。

赵宣在这张大椅上坐了下来。

伴随而来的是周围的文物。百官跪下,齐声高喝“太子千岁”之类的字样。

赵宣面沉如水,只是抬了抬手。

周围的文武百官见到这一幕,齐刷刷地站了起来。

之后又是各种各样繁琐的礼仪流程之后,赵宣说话了。

“我这里有父皇昨日晚间的圣旨,赵首辅,这道圣旨是给你的。”

中廷首辅赵琦落挺着肥胖的身躯站了出来,他在太子面前跪了下来,双手向上高举,嘴中高颂道:“微臣接旨……”

之后的赵宣站起身来,将圣旨上的内容复述了出来。

原来是在大秦南边的一座郡城,有一位王爷,他是先帝皇叔的子嗣,由于是皇族,而且他的这个位置还是可以终身世袭的,所以世世代代就在那个郡城当中做起了土皇帝。

由于身上流着赵氏皇族血脉的缘故,当地的郡守也不敢轻易地招惹这位王爷。

但是近几个月,有人暗中举报这个王爷有贪赃枉法,甚至有谋逆的嫌疑。

贪赃枉法倒还是小事,但是谋逆这件事,一旦沾个边角,就不算是小事了。

而皇帝这道圣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赵琦落亲自去那个王爷所在的郡城里面查验一番。

由于这件事关乎赵氏皇族,而且还关系到谋逆一事,所以这件事理应由中庭首辅出面调查,这也是合情合理。

赵琦落眼珠子转了转,就知道皇帝的意思,皇帝这是要把他调离出京,或许是因为记得,或许是为太子考虑,但是不管怎么说,只要他出了京城,这就达到了皇帝的目的。

赵琦落可不敢反抗,他这个时候只能乖乖地领命,而且还要按圣旨当中所说,立即起程去南边那个王爷居住的郡城探明情况。

赵琦落知道皇帝只是重病,并没有死。

而且据说皇帝虽然重病,但是脑袋还是清醒的,日常发布命令也不是有任何大碍,所以他不敢反抗皇帝的命令。

而且他也相信,在皇帝发布这道圣旨的时候,他的府邸外就已经聚集了许许多多的官兵或者巡御司官吏,只要他违抗圣旨,或者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那么立刻就会被那些拥有着武装力量的人,给当即抹杀。

所以他不敢反抗,也不能反抗,只能按照圣旨上的命令去执行。

赵琦缘的这件事情告一段落,其次是关于翰林院大学士的调遣文书。

翰林院大学士在即日起,编撰天历皇帝在位期间的历史,包括许多天历皇帝在位期间的重大事项,其中几件重大事情,就是近几年发生的宁王叛乱,与周国与西门部落之间的战役,与齐国之间的战役。

按照大秦的传统,只要皇帝想要编纂这样的书本,或者历史,你需要在朝野之中找到那个最为博学多识的人,联合民间一些有能力的人共同编纂。看書菈

所以这道圣旨的内容就是让翰林院大学士负责这一块的编撰,除此之外,当中还点明了翰林院和文华院,其中不少人共同参与的一元历史的编纂,也就是说,在近两三个月的时间里,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编撰这部史书,其他的事情都可以先往旁边搁一搁。

这一下颁发了两道圣旨,目的就是为了提升赵之礼和方清国两个人的地位,这样这两个人才能够更好地配合太子处理朝政。

甚至当中倒是没有关于孟海的任命,似乎他在这件事之中,仅仅只是一个看客。

当然,甚至当中也没有提及罗仁志,这倒不是因为他不重要,而是因为关于军队方面的调动不能摆在明面上,所以皇帝早就已经在暗中做了安排,将不少军权全部归集到了罗仁志的手中。

孟海听着赵宣朗读设置上的内容。

他在一瞬间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不仅是他明白了皇帝的意思,恐怕在场的不少人都已经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孟海低垂着脑袋,听着赵宣转达皇帝的意思对于这些事情的安排,他表现得没有表情。

等到宣布完皇帝的圣旨,接下来的就是今日的早朝。

有文武官员上奏,表示整个秦国哪个地方出现了什么问题,当然,有些官员也顺带着给出了解决的方法,至于这些方法是否可行,其中又会存在什么问题,这就需要朝堂当中的文武官员商量进行。

孟海倒是没有参与这样的讨论,他只是在一旁站着,默默地聆听着朝堂当中部分官员对于某件事的看法。

各种各样的事情,一件又一件地被提了出来,最后敲定。

孟海在这期间并没有插话。

等到下朝孟海也没有参与讨论,或者表达自己对于某件事的看法。

孟海走在下班的路上,心中正在思索着各种各样事情的时候,一个小太监急匆匆地跑了过来,他在孟海耳边低语了几句,孟海又绕回到了乾阳宫。

小太监是太子安排的。

原因是这熊孩子的作业不会写了。

熊孩子现在的作业自然就是奏折。

所以他叫小太监把孟海给请回去,让孟海与熊孩子一同处理。早***下来的奏折。

孟海在进入乾阳宫的时候被门外看守着的侍卫拦了下来,经过侍卫层层的审核,孟海这才能够踏入到宫殿之中。

偌大的宫殿,相当的安静。

孟海最先朝着皇帝所在的乾阳殿望了过去,大殿外面站着不少的侍卫,这些侍卫身披盔甲,而且手中都拿着有刀,门口更是有许多身穿赤红色赤云服的巡御司官吏,将整个乾阳宫包围的严严实实。

孟海这次的目的地并不是干阳宫,而是这座宫殿隔壁的“文宇店”。

抬脚踏入大殿之中。

赵宣已经在大殿里面等候着孟海了。

孟海来到宫殿的时候,孟海正愁眉苦脸地批阅着面前的一份奏折。

熊孩子见到孟海跨入大殿之中,他立刻眉开眼笑,热情地将孟海引入到了大殿之中,然后将手中的笔递给了孟海。

孟海先是打量了一番胸怀子,顺手接过笔问道:“昨天喝了这么多,今天缓过来了没?”

赵宣昨天晚上一个人喝了将近一坛酒,所以这个时候孟海才问出了这个话题。

赵宣晃了晃自己的脑袋:“今天早晨起来的时候还是有些头疼,早晨起来在几样内侍的服侍之下喝了几碗醒酒汤,这才好一些。你是不知道今天早晨我念为圣旨的时候,头都是晕的,一直到现在,我感觉我的脑袋还是晕晕乎乎的。”

赵宣说到这里的时候,抬起了手掌,狠狠地敲打了一下自己的脑袋。

孟海见到熊孩子这副模样,他也是咧嘴一笑。

孟海提起了笔,开始和熊孩子一同研讨面前的这些奏折该如何回复批阅。

孟海的午饭就在皇宫当中享用了。

等倒傍晚了,辛苦一天的孟大人这才坐着马车回府。

回到府中的孟大人,什么事都不想做了,整个人瘫倒在侯府的大床上,眼睛一闭,只感觉浑身上下一阵地轻松。

可惜手边总少了一个可以刷视频的东西,要不然动动手指就可以领略世界的美好,肯定比现在还要轻松。

孟海想到这里,意识也就昏昏沉沉,没过一会儿,孟大人也就陷入了梦乡。

孟海只记得晚上谁进了他的房间,为他脱去了身上的外衣,然后他又睡着了。

接下来四五天的时间,已知循环着如此做法。

孟海大清早地就去参加朝会,在朝会上倒是一言不发,等到下了朝会,就去乾阳宫文字殿帮着熊孩子批阅奏折,一直到晚上恢复,筋疲力尽的孟大人回到府中之后,什么也不想做,只想倒头就睡。

就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四五天之后,这一天有个朝堂的官员站了出来,他向皇帝汇报了一件事。

在大秦东边的一座郡城发生了地震,由于这场地震格外严重,造成附近一两座郡城的城墙都倒塌了,受伤的百姓更是无数。

然后就是地震所引起的连锁反应。

东边有许多百姓流离失所,几乎成为流民。

附近有不少郡城已经派官兵前去支援,受到地震影响的那两座郡城,但是由于这次地震波及的范围太广,所以单靠附近杰作进城的缘故显然不够。

这还需要朝廷的援助。

关于钱粮方面的补助,这件事理应由户部负责。

于是户部右侍郎出列,立刻就给出了这次救援补助的钱粮明细。

此次援助地震灾区的白银总计三万两,然后就没了。

也就是说,这三万两白银将会用于赈灾的补助,包括各种应急设备的采买,粮草的购买等。..

三万两白银,这对寻常百姓来说已经是个天文数字了,但是对于此次受到灾难影响的地区来说,这只是一笔小到不能再小的数字。

三万两白银顶多维持灾区小半个月的开销,在这期间,受到地震影响的灾区百姓还得要重建房屋,尤其是他们所耕种的田地,有不少都被掉落的砖石给摧毁。

再加上现在天寒地冻的,前几日还下了一场大雪。

各种棉衣棉被也是急需的。

这样各种各样的东西算在一起,三万两白银仅仅只是一个连零头都不到的小数字。

赵宣眉头皱了皱:“我大秦国库只能拿出这三万两白银?”

你不又是狼,听到这句话也是站出来满脸苦涩地说道。

“太子殿下,去年我秦国与周国才发生了战事,当时就消耗了大量的国库钱财,用于军费资助。伴随着大秦与周国和西蛮部落的战事结束,各种抚恤又消耗了我大秦国库的大量白银。除此之外,我秦国与七国之间的交战,也消耗了国库大量的黄金白银作为军饷。尤其最近几天又有不少的官兵聚集到京城,有些官兵日常的军饷又是一笔天文数字……”

赵琦缘在重病之前,特地将周围几座郡县能征善战的军队召集到了京城。

名义上是维持京城的日常运转,那些作女干犯科的宵小之辈无所遁形,但是实际上却是守护着整个京城,防止因为皇帝重病啊引发的混乱。

只要京城有人带头闹事,或者让京城陷入混乱之中,埋藏在京城当中的那些官兵,就能够随时奋勇出击,将动乱扼杀于摇篮之中。

这些在京城的军队日常开销,那也是由京城国库出的。

所以户部右侍郎刚刚才说了大秦的国库实在是没钱了,这一两年连番战乱,用出去的军费加上抚恤的军费以及各种加税所用到的国库白银黄金,一直到现在,地主家也没余粮了。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几个重要的因素户部右侍郎没有说。

比如在两年之前天历皇帝想要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所以当时下令为自己修建一座宫殿,修缮的宫殿并不是从平地盖高楼,而是将原有的宫殿精装一下。

但即使如此,当时的赵琦缘提出这个要求还是被诸多大臣反对,幸亏当时的左丞相和右丞相两个老狐狸站在了皇帝这边,精装宫殿又不是在平地盖高楼那般费劲,虽然也花费钱财,但是花费的钱财并不是很多。

所以即使朝堂上不少人反对,但是精装皇宫的这个要求,最终还是进行了下去。

户部右侍郎就是当初反对装修皇宫的其中一人。

除了这件事,还有一件事是太子大婚。

太子大婚也耗费了大量的银钱。

太子与齐国公主和亲,尤其还是齐国国君亲自将齐国公主送入大秦,与秦国太子和亲,这可是彰显大秦脸面的最好时机。

所以当时太子大婚的时候,为了把那个脸面工程做足,尤其是太子大婚的时候还邀请了不少鸿胪寺的外国使臣前来观礼,所以当时太子大婚所用的一切极尽奢华,这又耗费了不少国库的钱财。

虽然是一件耗费钱财的事,但是通过这件事也让鸿胪寺的那些外国使臣对大秦太子以及整个大秦折服,甚至有不少使臣对秦国心生向往之意。

你这笔钱花出去虽然心疼,但是也不算浪费。

除此之外,还有元日节的时候赵琦缘夏令营给赤狼部落送去了不少的礼品。

其中自然不乏黄金白银玛瑙翡翠等一些贵重之物,毕竟秦国刚刚收复赤狼部落,还希望赤狼部落在西边将西蛮部落那些余孽尽数铲除围剿,为了彰显秦国的财大气粗以及对赤狼部落的支持,所以当时送往赤狼部落的礼品贵重至极。

赵琦缘是一个注重平衡的皇帝。

现在西边最大的游牧部落就是赤狼部落,但是除了赤狼部落以外,还有不少的小的部落。

这些小的部落虽然无法与赤狼部落相比,但是若让他们联合在一起,也是一股不小的势力。

所以秦国也像那些小的部落,送了不少的礼品。

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希望这些小部落暗中与赤狼部落较劲,当然这没有摆在明面上,甚至没有暗中授意,但是这些小的部落与赤狼部落在无形之中就会产生比较攀比,甚至发生摩擦的心思,动作。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文化输出。

赵琦缘花费重金将大秦的不少典籍复刻成册,其中有不少还是大秦科考时候所用到的必备资料。

有了这些必备资料的存在,西边那些游牧部落的人也就有机会通过大秦的科考,当上大秦的官员,到时候就不必在草原上四处奔波,也能够像大秦正常官员一样,往家里一坐便能够享受到贵宾级的待遇,而且还有工资。

这哪一步都可以说是秦国制衡或者维护西边稳定的重要举措。

这花出去的钱财更是不计其数。

除了这些以外,大秦每年对于朝廷官员愤怒的开销,尤其前段时间元日节,皇帝更是犒赏了不少的朝廷官员……

所以这些金银细软不去细看不知道,一旦细看,那就是各种各样令人头疼的开销。

一直到现在,秦国的国库真的没多少钱了。

不仅没钱了,甚至因为当初与周国和西蛮部落交战的时候,还向一些富商借了钱,现在还没还呢……

赵宣听着户部右侍郎说出几句户部没钱的现状,他也是皱紧了眉头。

赈灾,可不是一件小事。

“那你们倒是说说怎么办?三万两白银这肯定不够,难不成要向那些百姓收取赋税?”

不远处的文官阵营有几个御史听到这句话,他们也不管这个提议是否能行,率先站出来反对说道。

“不成不成,百姓生活本就苦不堪言。尤其经历了与周国和西边蛮夷部落之间的战争之后,秦国的青壮劳累瞬间锐减。去年虽然是个丰收之年,但是也是个悲惨之年,有不少妻子失去了丈夫,孩子失去了父亲,又有不少人因为没有熬过去年的丰收之年而饥饿而亡。如果这个时候再向我大秦的百姓收取赋税,必定会民怨沸腾,这是昏君所为,希望太子殿下三思而后行……”

站出来说话的那个御史话音落下,在他身旁,又有不少文官阵营当中,也不知道是什么官,什么职的官员,也站了出来。

他们附和着刚刚那个御史的话,反对向天下征缴赋税。

赵宣听到下面这些人,你一言我一语,他也有些动气了。

他一拍凳子,旁边的扶手。

声音虽然不响,但是刚刚还吵闹的官员瞬间闭住了嘴。

赵宣眉头一竖:“我招你们前来,就是为了让你们想想办法,看如何又好又快地赈灾,而不是让你们在这里扯口舌之能。既然你们觉得本太子的话说得不对,那么你们倒是给出有点用的意见,一点意见不给就在那里瞎反对,你们是何居心?”

这一下朝堂当中,不少人都闭住了嘴。

赵宣目光看向了左丞相和右丞相。

他微微躬身,说道:“不知两位丞相可有办法解决此事?”

萧生和杜鹏两个人相互对视,一副没睡醒的小坏老头率先站出来说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