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亮剑之老子是孔捷 > 357 红黑帐

亮剑之老子是孔捷 357 红黑帐

作者:白担心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10:20:06 来源:笔趣阁

就在那两名士兵急得到处寻找沈文月的时候,沈文月继续在二五一团驻地四处观察着。

她很享受这种作为自由人,以个人角度,自主走访暗查的过程。

因为她始终相信,作为一个敢说实话、敢证实事的良心报人,通过这种暗查走访,更能亲眼见证事实的真相。

民国记者多风骨,沈文月自然也有敬仰的记者前辈,一派正气,满身傲骨的那种。

比如她最敬佩的黄远生先生,曾主编过梁先生创办的《庸言》月刊,担任过上海《申报》《时报》《东方日报》特约记者等。

以“远生通讯”闻名,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也是近代新文学的首倡者之一。

被称为:

名噪一时的记者,文学革命运动的先驱。

他以敢于批判时政、不畏权贵而闻名,因此招致杀身之祸,虽死无悔。

沈文月在学生时期便立下志向,要以积极入世的心态,做一名敢于参与重大政治、军事社会活动的自由报人,为了民族的命运,为了国家的命运,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这或许能够解释,她为什么不顾父母的反对,舍弃富裕的家境,毅然投身到记者这一行业,而且经常活跃许于抗日的前线。

她想作为民众的眼睛,替百姓们见证在前线的将士们是如何奋勇杀敌,与日寇作战,保卫家国的。

她更想将这种大无畏精神传递下去。

让百姓们知道,在前线依旧有这样一批批前仆后继的勇士们,在为了国家的命运而努力奋斗着。

所以大小姐出生的沈文月身上,同样不乏类似女侠的豪迈和大胆。

比如眼前借着去茅厕,甩掉监视自己的士兵,在二五一团暗中走访。

沈文月现在想要到士兵们的通铺去看看,问一问参与过太原城作战的士兵,当时的情形究竟是怎样的。

就在这时,不远处传来一道声音,叫住了她。

“沈记者!”

听见这声音的沈文月,心里忍不住咯噔了一声,暗道糟糕,被发现了!

她扭过头来,是一张没有见过的陌生面孔,像是这二五一团的某个士兵。

“你好,请问找我有事吗?”

沈文月笑着问道,她心里快速地思考着一会儿该如何应答,比如对方问自己怎么会出现在这里,在这里做什么,还有之前跟着她的那两兵士兵在什么地方,诸如此类的问题。

谁曾想,这陌生面孔的士兵只是四下看了看,不见有其他人,然后快速地将手中的某物朝着沈文月塞了过来。

愣愣地将东西接在手中的沈文月,还有些没能回过神来。

那士兵却是说道:“沈记者,有时候眼睛看到的未必是真的,因为那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你作为大记者,这点道理应该是明白的。

这是有人让我交给你的一些胶卷。

你拿回去之后自己私底下洗出来,里边的内容我想你会感兴趣的。”

沈文月怔了怔,但很快回过神来,这种事情也不算罕见,这些年新闻报社逐渐发展起来之后,倒是也有不少来送情报的,暗中递送消息之类,可以称之为报社线人。

想到这里,沈文月眼疾手快的将握在手中的胶卷塞进了衣兜里。

“对了,你知道士兵们的通铺怎么走吗?”

那士兵道:“记者同样需要注意自身安全,沈记者,你还是先回到你该去的地方吧!”

“还有,我给你胶卷这事,希望你不要告诉其他人。”

“当然。”沈文月道。

那士兵点了点头,接着就转身离开,这自然是独立团敌工部方面潜伏在二五一团的同志。

士兵离开之后,沈文月隔着衣服,紧了紧衣兜里的胶卷,若有所思之中,转身朝着先前的农舍返回。

远远的,沈文月便注意到在农舍周围,正四处张望着的之前陪同自己的那两名士兵。

沈文月走过去之后,两个士兵连忙就问了。

“沈记者,你到哪儿去了?可吓死我们了,我们还以为把你给弄丢了。”

“就是,沈记者,你要是想到哪儿走走,也和我们说一声吧!”

“我们团座可是再三交代,要让我们陪着沈记者的。”

沈文月笑道:“抱歉,给你们添麻烦了,我就是觉得屋子里有些闷,出来随便走走,并没走多远,走吧,我们回去,这外面的确挺冷的。”

“哦,对了,如果我私自离开这事,让卢团长知道了,你们两位免不得要受罚。”

“我就当自己没有离开过,反正也没有其他人看到,到时候怎么说就看你们自己了。”

沈文月主动朝着屋舍返回,两个士兵在后面跟着,心中一动,这的确是个好主意。

又在屋子里待了小半个时辰之后,卢多贤装模作样地带着队伍回来了。

沈文月照例表示,希望可以采访参加过太原城战斗的士兵,自然又被卢多贤找借口拒绝。

沈文月倒是也没有坚持,笑着表示,等下次时机方便,再来采访。

之后,卢多贤带着军官们亲自送沈文月离开。

返回之后,卢多贤找到了看守陪同沈文月的两名士兵,板着脸问道:“中途这小娘皮没到处乱跑吧?”

“是的,团座,沈记者一直待在屋子里烤火呢!”

一个道。

另一个士兵连忙点头。

卢多贤这才松了一口气,笑道:“那就好!”

却说沈文月返回报社之后,果然没有向别人透露收到胶卷的事情,而是私下里找到一家朋友开的照相馆,将那些胶卷洗了出来。

就这样,怀着期待的沈文月,从照相馆出来的时候,脸上早已经没了笑容。

返回报社之后,负责编写《抗日国报》的主编和沈文月打着招呼:“文月,又去二五一团实地采访了?”

“是啊!”

“怎么样,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材料?下一期的报刊上,咱们可以再给这个二五一团增加些什么有关抗日的内容?”

“如今到处都在打仗,好不容易出现个二五一团,与日寇奋勇作战,这是百姓们都翘首以盼的事情。”

沈文月道:“主编,关于续写二五一团英勇抗日的报道,我想暂停一下。”

“哦?怎么了?”

“暂时还不方便告诉您,但是请您等我一些日子,我会把事情弄清楚的。”

主编也没有多想,点了点头:“好!”

……

……

独立团。

王安向孔捷汇报着情况,“团长,事情已经办妥,胶卷已经交给那个沈记者,至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咱们等着瞧就是了。”

孔捷点了点头,说道:“这是一件事,另外告诉潜伏在二五一团的敌工部同志,随时警惕着二五一团的动静,一旦察觉到二五一团有再一次暗中向日军投诚的迹象,立马向团部汇报。”

“是!”

“行了,你去忙吧!”

“是!”

……

王安离开之后不久,和尚的大嗓门从院子外面传了进来,“团长,团长,您快去瞧瞧,好家伙,五营打了一头大野猪呢!”

声音先传进来,接着和尚掀开帘子走了进来。

“团长,咱去五营驻地瞧瞧他们打的野猪吧?”

五营打了野猪,这倒是稀奇事,孔捷点了点头,就和和尚一道,朝着五营驻地赶了过去。

赶到地方的时候,战士们已经围在野猪边上。

“团长!”

“团长来了!”

“团长,您快来瞧瞧,我们五营打的野猪,这野猪可不小呀!”

见孔捷过来,五营长杜爱国连忙过来说道。

“哪儿打的?”

孔捷问道,目光朝着倒在地上,将地面染出一滩血迹的大野猪看去。

这野猪的确不小,估计得有个两百斤左右,浑身都是枪眼,看来是挨了很多颗子弹,这才倒下的。

“就在咱们根据地南面的大山上打的,这可是咱们教导员亲自带队打到的野猪。”

李文杰笑着过来解释道:“团长,最近有乡亲们反映说,在南面山脚下开垦出来的荒地种植的作物,有被野猪拱过的痕迹。

我就带着战士们去碰碰运气。

另外,这段时间咱们部队的枪法训练也都没有落下,用的虽然是复装弹,可也不能白白的浪费不是。

所以我就想了,咱们的实弹训练,与其浪费着用来打靶,不如用在野猪身上。

这野猪是活物,跑起来速度够快,对枪法的要求更高,也更接近于实战。

要是连野猪都打得中,不怕战场上打不中小鬼子。

正好最近有野猪在山下祸害乡亲们的庄稼,咱们打了野猪,替乡亲们除了害,既练了枪法,还能在追逐寻找野猪的过程中爬山锻炼体能,还能弄点儿猪肉回来准备准备年货,这岂不是好事?”

孔捷大笑道:“文杰,还是你小子鬼主意多,我看这主意不错。”

“这样,不止是五营,其他部队也都行动起来,把咱们队伍里当年当过猎户的战士聚集起来,由他们带队,咱们在这个周围的大山里打打野味儿,训练枪法,锻炼体能,顺便准备点年货。”

李文杰道:“团长,我还有个建议。”

“哦,你说。”

“咱们来牛口村已经是打扰乡亲们了,这大山上的野物,不管是野猪、野兔、野鸡,虽然是野生的动物,可总归是在村庄周围,算是乡亲们的资源。

咱们上山打野猪什么的自然没问题,可打到手之后,总得给乡亲们分上一些。”

孔捷赞同道:“这是应该的,幸好你提醒了,当年咱们队伍最困难的时候,驻扎在根据地,老总就交代过,不能采摘根椐地周边的树叶,要把树叶留给乡亲们。

咱们八路军是人民的子弟兵,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

“是——”

将士们齐声应道。

从五营驻地离开的时候,孔捷身旁跟了魏和尚、五营教导员李文杰,五营营长李爱国、还有五营副营长朱武。

目的地是五营驻地的一些村庄。

张家庄。

孔捷一行踩着地上的积雪,敲响了一家农舍,片刻之后,木门打开,一个年过五荀的老者望着孔捷,裂着嘴笑了起来,“孔团长来哩!大家快进来,屋子里才烧了煤火,正好烤烤,暖暖身子。”

“哈哈,老张叔,那就打扰了。”孔捷笑道。

“说甚打扰哩,孔团长,你能来额家坐坐,额这心里头比吃了蜜还甜嘞!”

大家说笑着,被村长张老叔迎进了屋子,张老叔又找来了几条板凳,大家围坐在那烧着蜂窝煤的煤炉子周边,伸手烤着火。

“老张叔,这煤炉子好使吗?”一面烤着火,孔捷一面笑着问道。

老张叔乐道:“太好使了,就没见过这么好用的玩意儿,有了这玩意儿,冬天咱们哪还愁冷哩?能烤火,能烧水,关键是还方便,随便压上一块儿煤,第二天起来,照样是烧着的,这可比自己开灶烧火方便多了。

我一个人过活,有这东西,日子也不用那么麻烦了。

孔团长,你可真是太厉害了,这种东西都能研究出来哩!”

孔捷道:“好用就成,对了,老张叔,咱们村里还有谁家没有这煤炉子的吗?”

老张叔道:“有咧,都有咧!家家户户都有了,村口儿的张铁匠整日里打着了,咱们这张家庄也没几户人家,用不了太多。”

“话说张铁匠这后生,可是找着营生了,就整日里打这火炉子,再卖点蜂窝煤,没事儿拉去县城里卖上一趟,就能赚好些个钱嘞!”

“要我说,你们八路军太破费了,给我们送来这煤炉子不说,还把这煤炉子的生意也教给村子里的铁匠,这不是让我们抢生意吗?不如你们八路军自己拿到县城里卖钱,得了东西也好打鬼子去。”

孔捷笑道:“老张叔,您这话可就说错了,我们八路军什么时候最富裕?那自然是咱们根据地的民众们都富裕起来的时候,我们八路军才最富裕。”

“乡亲们的生活好了,有乡亲们一口吃的,我们八路军真到了万分艰难的时候,还能被饿死不成?”

张老叔笑了起来,笑容像是个孩子。

“孔团长,您这话可没说错哩,真到了需要咱们村民的时候,额们就是自己饿着肚子,也一定要把这抗日粮,给咱们八路军同志筹齐喽!”

“为啥子?”

“谁对我们好,谁对我们不好,我们这百姓心里也有一杆秤嘞!

孔团长,你们到了我们这一代,先是收购铜元,简直就是白给我们送钱。

接着又是在各村组建民兵部队,保护村子,给村子里的父老乡亲们解决各种难题。

生活上少根儿针线,八路军同志们甚至都跑来帮忙的,这样的部队,我们还有什么话说的?

自从你们独立团到了这一片之后,鬼子、伪军、土匪再没敢来村庄骚扰过,乡亲们多久没过过这么安定的日子了?

我老张别的道理不懂,但我相信,只要有咱们八路军同志在,迟早有一天会赶走小鬼子,迟早有一天,咱们的日子会好过起来。”

……从老张叔家离开的时候,一众干部们都有些感慨,老张叔最后的话语似乎还在耳边回荡。

曾经是华北治安军团长的五营长杜爱国,更是忍不住感慨道:“团长,我现在才是真的明白,为什么咱们八路军能一路壮大到今天,而不是**,不是晋绥军了。”

“这么一支真心为了民众的部队,他有什么道理不壮大起来呢?”

孔捷道:“说得好呀,老杜,你能说出这些话,证明你是有觉悟的。

我们八路军能够一直走到今天,是因为我们一直秉持着一个信念,那就是咱们八路军永远不可能离开民众,离开了民众的八路军,那还能称之为八路军吗?”

“文杰,还是那句话,关于这个蜂窝煤和煤炉子的事情,你多操点儿心。”

“咱们独立团有了挣钱的路子,永远不能忘了百姓,这是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道理。”

“有钱大家一起赚,发财大家一起发财嘛!”

“村子里多培养一些铁匠出来,缺少一些材料设备的,咱们给想办法。

能让每个村子里都能打造这种简易的煤炉子。

另外,咱们开采的煤炭什么的也给乡亲们送来一些,让乡亲们自己生产煤炉子和蜂窝煤,也可以拿到县城去赚点钱补贴家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煤炉子的制作材料简单,不是什么稀罕物,乡亲们拿了煤炉子,进县城卖掉,再买回制作煤炉子的材料,做上一些生意,多少能拉动整个村庄的经济。”

“另外,还是在咱们保证根据地稳固的前提下,鼓励乡亲们大力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

“这年头到处都在打仗,粮食永远都是根本。”

“是!”李文杰应道。

孔捷继续道:“哦,对了,这眼见着快过年了,一方面咱们根据地要抓紧时间筹备年货。

这紧绷着的弦,打了一年的仗,到年底了,总该让战士们放松放松。

另外,周围的村庄,乡亲们的生活情况也都关心关心,哪家哪户有困难的,年货不够的,多帮助帮助,补贴补贴。

最后就是这个鬼子和汉奸的问题,大过年的,要是不给鬼子、汉奸送点礼,多少不像话。

这个日伪军占领区,周边村镇的维持协会,派些干部过去,都给他们拜个年,顺便送点礼。

送什么呢?就送这个红黑帐。

给这些汉奸们说清楚了,他们做了多少好事,又做了多少恶事,我独立团都给他们记着账呢,让他们好自为之。”

“是!”

干部们齐声应道,忍着笑,心底替这些汉奸们默哀两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