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季汉彰武 > 第十六章 诸葛亮上治安策

季汉彰武 第十六章 诸葛亮上治安策

作者:陈瑞聪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8-18 11:11:39 来源:笔趣阁

在黄权归降之后,该年冬天,刘燮在尚书台与诸臣讨论南北边患,希望能够构思出新的统一战略。

由于去年的战事,他已经意识到,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各方都已经开始围绕城池作战,旧有的以大规模野战决定战场胜负的经验,恐怕已经不再适用。故而国家虽有了近乎碾压的体量优势,但想要毕其功于一役,却已变得不再可能。这就好比是对弈落子,以争地形险要为先,屠龙围子在后,这就使得战事呈现出一种僵持长期的趋势。但如何落子,他还没有一个好的思路。

他将此事与司马懿、孙资、魏讽、周不疑等人商议。众人分析形势说,眼下辽贼虽微,却自谓正朔,而吴人首鼠两端,在政治上还得倚赖辽虏。由上次河北之战也可见,辽虏余威尚在,曹真出兵一月,竟令两州数郡响应,实在不可小觑。而吴人不善野战,又胆怯畏死,数次兵出豫州,不过掠民实地而已,可见并非大敌。所以大家多持先辽后吴之议。

对于这个结果,刘燮大体是认同的,但思来想去,总感觉议论过于粗略,也有部分欠妥。权衡再三下,他终究还是去信向陈冲征求意见。不意陈冲回信说:“军国大政,群伦以孔明独秀,王霸才略,他更是远胜于我,陛下既求一统,又何必舍近求远呢?”

刘燮阅罢,一时哑然,他对身边人说:“叔父不说,我倒真把这条卧龙给忘了哩!”

这两年来,刘燮确实下意识地将诸葛亮排斥出决策中心。一来是他为人过于方正不阿,刘燮自感难以相处,二来是诸葛亮身份微妙,既是陈冲学生中的后起领袖,也算是刘备遗嘱中的托孤重臣之一,刘燮与他议事,总有一种掣肘之感。故而虽然仍令其为司隶校尉,但实际上多不参与台阁决策,只处理一些刘燮不愿关注的琐碎杂务而已。

不过诸葛亮对此并无怨言,无论手中事务大小,他都亲力亲为,毫无错漏。京中诸臣都以其才比萧何,德周窦融,堪为百官楷模。就在陈冲给刘燮回信的当口,诸葛亮还在郿县与郡官商议,打算于年底重修栈道,根本不在雒阳。

刘燮想,今年就要过去了,如果要开战,最早也要等到明年六月夏收,倒也不必急于一时。便干脆遣使郿县,先跟诸葛亮说起此事,给他提个醒,望他能在来年二月前,把策论先做出来,再拿到尚书台讨论。

信使日夜策马,来去如飞,不过十日就已从郿县回来。刘燮本想问他孔明的现状,不料信使一面擦着汗,一面从怀中揣了一沓草稿出来,喘着气道:“陛下,这时诸葛君听令后,当夜赶写出来的策论,还请陛下过目!”

这让刘燮吃了一惊,赶忙将纸张接到手中。见十几张纸上面洋洋洒洒写了数千字,他不禁“咦”了一声,然后草草翻阅了一番。这篇策论用语不算精练,字里行间少不了涂抹圈画的潦草痕迹,一看就知道是临时赶写出来的,但奈何论述极为巧妙,令刘燮不禁全神贯注,一张又一张地翻看,非一口气读完方才罢休。

阅罢,刘燮长舒一口气,又看回全文开头,发现孔明给这篇策论命名为《治安策》,他难掩心中对诸葛亮的欣赏之情,自言自语道:“若真如孔明所说,给我五年之期。”

诸葛亮的《治安策》既以军事上的策略为重点,又在开篇首先论及了政治战略,主要是外交战略。全篇总体立意很高,考虑较为全面,在总结前面得失的基础上,详述了军事上的行动方略。全文较长,这里摘录其关键论述如下。

首先是政治战略,在战略外交上,最重要的就是安抚云北:“鲜卑塞外劲敌,中国但有衰落,胡虏便趁势而起。高祖与世祖时,皆有匈奴肆虐,到桓灵之际,鲜卑兴盛,前有檀石槐,后有柯比能,动辄十万骑,有动摇国本之势。所幸平城血战,先帝翦除大患,立府云北,会盟部族,方使大祸消弭。如今北疆清彦,不驻重兵,多赖于此。”

可在刘备驾崩后,陈登又随之病逝,云北长史府的威慑已有所下降。部分胡人如库辱官、慕容鲜卑,欲再就檀石槐之业,已明面上倒戈扶持辽虏,而暗中中立观望的,更不知有多少,这才使曹真在河北来去自如。而且如果继续放纵下去,不排除草原各部被辽人贿赂,反戈一击的可能性:“辽人不惜血本,欲从中作梗。乌桓、鲜卑好乱,已有其兆。倘若胡人背盟,尽数倒向辽人,则南北形势逆转,燕山反为敌险,胡马寇略平原,郡守亦无可治,拖延三五年,民心倒戈,可又为强敌也。”

所以说,云北长史府是政治战略非常关键的一环。特别是对恒国拓跋部,要用尽手段与之联合、联姻、强化关系,总之形成对草原的绝对压制,切断辽人入寇的道路。但也要注意,不能使拓跋部坐大,朝廷虽与拓跋部交好二十余载,在拓跋力微一代不至于出什么差错,可世事无常,一旦传到下代、下下代,拓跋部存自立之心,而朝廷无力制衡,那就是养虎遗患了。

所以对于北面的战略,文中认为,当以草原为主,辽东为辅,朝廷当先出兵震慑群胡,使其不敢倒向辽人,辽人自然也就不敢大肆入侵河北,最多沿路攻打卢龙、北平等地而已,难成大患。

而对于南面的孙权,诸葛亮的态度反而万分谨慎,他认为其战略价值要远远高于辽人。虽然到目前为止,吴人并没有对朝廷产生大的威胁,但这主要是因为孙权继位不正,又年轻难以服众的缘故。但实际上,江东孙氏已经占据了所有楚地,战争潜力极为巨大,又借用江淮之便,往来快捷不下骑军。一旦其完成内部统合,威胁实不小于东朝盛时。

而且孙氏在楚地立足已有三代,国殷而民附,麾下又多有能人名将,且还在不断扩土。就在去年,吴将吕岱入交趾,士燮等人纷纷归附,而孙权又在秣陵定都,改城名为建业。说一句国势蒸蒸日上,并非是夸大其词。

总之,诸葛亮的意见与台阁诸臣相反,他的意见是先伐吴而后灭辽,只是在此之前,需要先将辽人在孤立在辽东。但欲灭东吴,也并非一夕之功,如何计议,便是策论的重中之重。

文章随后详论军事战略。孔明在文中,将吴人占据的土地,划分为五个区域:“吴人国土广大,可分为徐、淮、荆、吴、越。”徐是在以彭城为核心的的淮北地区,淮是以合肥为中心的江北淮南地区,荆则是以江陵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吴则是以秣陵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区,越则是以番禺为核心的交州地区。

而对于朝廷而言,这五个地区的战略地位是按照上述顺序逐次下降的:“徐州为我东邻,直抵我要害;淮南江左门户,南北要冲;荆楚四战之地,天下中枢;三吴独得海利,物产丰富;南越域内广大,蛮兵无数。若吴为一巨兽,则徐为爪,淮为牙,荆为腹,吴为身,越为尾。”

平吴的关键,是先敲掉徐、淮这两个吴人爪牙,它同时也是整个孙氏政权的龙头。除去可以对河南造成直接威胁外,他还在战略上居高临下,可以同时对荆楚和吴越地区形成绝对的战略优势。所以,早在孙策时期,扬州幕府就重点经营寿春、合肥等地,而到了现在,也把寿春作为陪都,屯以重兵。不止是防外,也对国内各个区域形成军事优势和压制。

只是淮南虽然水网发达,但到底不比长江天险,吴人舟师难以横断南北,王师大可以抢渡争锋,逐个拔除据点,将吴人逼来野战,吴人若因此军溃,必一发而不可收拾。到那时:“一旦夺占徐州、淮南,饮马长江,则三吴不成气候。而荆楚西面巴蜀舟师,北受南府之逼,也难以独全。”

唯一可虑的,就是国家水师尚不成熟,还需要时日操练。但失去了江北的吴人已不足为虑,大可以先于淮南、江州两地操练舟师,再调过头去攻打辽东。在吴人不能深入中原的情况下,朝廷已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在辽东与敌打持久战、消耗战。辽人地处塞外,人少、粮少,所出更少,僵持日久,必定失败。辽东一平,水师也理当练成。到那时,“只需令淮南、汉沔、巴蜀齐出水军,沿途不攻,直下建业,陈兵富春。纵孙权有旷世之才,也唯有素车白马,肉袒面缚,以乞归命。至此天下可定,盛世可期也!”

治安大略,至此终篇。

等到隆安二年的腊月,诸葛亮从郿县返回东都,刘燮亲自出城相迎,并向他检讨这两年自己的过失,请他同舆而坐。而后刘燮令其参与台阁决策,将此论交与台阁诸臣细论,群伦无不叹为观止,自愧不如,都同意按照此策来执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