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季汉彰武 > 第二十九章 管宁的邀约

季汉彰武 第二十九章 管宁的邀约

作者:陈瑞聪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38:43 来源:笔趣阁

管宁?陈冲听过名字,或者应该说,他早闻名已久了。

管宁乃是北海名士,同时也可以说,是当世最为闻名的隐士。世上被誉为不慕名利的名士有很多,但往往都有始无终,令人大失所望。比如曾被称为龙头的华歆,又比如当年身为儒宗的马融,表面上说淡泊宁静,但私下里却汲汲钻营,结党营私,最后晚节不保。这种名不副实的人物,本是世上的大多数,不足为奇。所以真正能坚守高节的人,才更加让人钦佩。北海管宁就是这样的奇人。

管宁出身名门,为齐相管仲之后。但其年少不幸,丧父失孤,致使家境中落。族人怜悯他的遭遇,便纷纷想出资援助,但管宁却推辞不受,自己一人负责丧葬,并为父守孝,由此名声大噪,成名北海。守孝结束后,管宁游学他乡,以明经着称,后来遭遇关东大乱,他与同乡亲朋避乱辽东。公孙度、公孙康父子都对其极为礼遇,但管宁全部推辞,遂结庐于郊野,在百姓中讲解诗、书,辽东自此大化。据说公孙氏不敢于辽东称王,也是畏惧于管宁的声望与礼节。

后来曹操立国关东,青州稍平,管宁便回到北海,依旧贫困度日。曹操听闻他的名声,便派人出使征辟,打算以贤望入朝来论述东朝正统,但管宁自称草莽之人,将曹操的礼遇推辞了。曹操听闻后仍不甘心,就又派了一队兵士再行征辟,并托话给管宁:“若再盘桓,当收而下狱!”。但纵使是刀剑于前,管宁仍然不受,只回复说:“若杀我,可埋于青山。”使者终究不敢下手,只能空手回报曹操,曹操因而感慨道:“管幼安之节操,清白胜过霜雪啊!”,遂放弃征辟。管宁由此享誉南北,世人也因此赞誉说:“北海何幸?附此龙尾。”世人也将管宁与陈冲并称为“一首一尾,朝野二龙。”

说起来,陈冲其实和管宁也有渊源,当年管宁游学各郡,就曾拜倒在陈冲祖父陈寔门下,可惜当时陈冲正在雒阳,并未与管宁得见。而在收复青州后,刘燮其实也动过征辟管宁的心思,但陈冲劝谏说:“深山芝兰,受幽谷之泉,无尘之雪,乃得芬芳,迁之庙堂,名为大雅,实则绝望,不可为之。”这才打断了刘燮的念想。

但陈冲此前却从未与管宁有过书信往来,今日怎么会没有缘由的收到他的来信呢?

在荀俣好奇的注视下,陈冲打开信件,只是粗略地看了一下后,很快就露出恍然的笑容,他将这张信件重新折好,用镇纸压在桌案上,而后长舒了一口气。这时陈冲注意到荀俣还在房内,显然在好奇信中的内容,就笑着说:“没什么大事,是管君受友人所托,想与我完成一桩三十年前的约定罢了。”

“约定?”

“一次清谈的约定罢了。”

陈冲也没有想到。在听说焦先失去踪迹后,他以为那件三十年前的约定已经作废了。不料焦先和管宁竟是好友,管宁受焦先所托,邀请陈冲去他北海家中,来完成这场时隔三十年之久的清谈。陈冲恍然就回到那场三十年前的河东庭院之中了,那时很多人还在,玄德刚刚完婚,孟德还未与自己决裂,阿琰和阿白都在自己身旁,还有父亲,伯父,多么遥远的回忆啊!自己都以为自己将其忘却在粘稠的岁月里了,结果现在突然发现,一切都还那么清晰,清晰到自己记得焦先在坐席上破旧的衣着,沾满在草鞋上的泥垢。

陈冲问荀俣说:“送信的人还在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陈冲让人把信使请进来,原来是同为管宁好友的邴原,他如今在青州刺史皇甫坚寿麾下担任治中从事,此次是来京送田册,顺路来送信的。

陈冲和他寒暄少许后,指着信件问道:“管君现在身体还好吗?我记得他比我还大两岁,所以才不敢请他到朝中来操劳哩!”

虽然面对当朝宰相,但邴原并不显出自卑,而是坦荡笑道:“请丞相放心,幼安他每日躬耕于陇亩之间,无论春秋,故而身体强健。即使冬日大雪,他只穿两件夹衣便能御寒,若要访友远游,他一人一杖,上百里也可以去得。”

陈冲闻言,顿生向往之情,下意识地接道:“这也是我想过的生活啊!可惜,求而不得!”紧接着,他又露出苦笑来,指着桌案上的这些文牍对邴原说:“根矩兄既然也在郡府,就知道现在朝中有多繁忙了。你看,伐吴在即,我这里的事务可谓是堆积成山,每日都从早忙到晚,要我现在去北海赴约,恐怕是无能为力啊!”

邴原说:“这我其实也和幼安说过,他说他等得了,无论何时丞相去北海,他都恭候欢迎。”

话说到这个份上,陈冲也不好推辞了,他手扶下颌,思忖了片刻后,说道:“那就请根矩兄转告管君,短则两年,长则四年,我必定到北海赴约。”说罢,又从书房中取出一支竹笛,交给邴原说:“这是我多年来随身携带的笛子,托根矩兄转交给管君吧,以此聊表我的心意。”这种表态令一旁的荀俣感到吃惊,毕竟赠送乐器有寻觅知音之意,上一次陈冲这样表态,还是听闻周瑜死讯的时候,由此可知陈冲对于管宁邀约的重视。

等到邴原告辞以后,陈冲坐在案牍前良久,他还在回想自己和焦先的约定。毕竟尘封的记忆一旦涌现出来,不像井水的木盖一样可以随意开阖。当时的争论是什么?焦先说,人心不古,就是因为大家不肯和光同尘,绝圣弃智,所以才导致如此大的灾祸,眼下就应该迷途知返,亡羊补牢。自己说的是什么呢?陈冲回忆了一会,想起来了,自己好像说的是“怀王霸之略,传开智之道,护生民以太平,晓大义于后世。”两人都说服不了谁,于是说要三十年后再来分个高下。

想起自己年轻时说过的那些话,陈冲生出一种微妙的尴尬感,让他坐立难安。他不由感叹,这真是青年人才说得出来的话,现在的自己哪怕有这份心意,恐怕也难以启齿了。而陈冲之所以还不愿去面见管宁,除了公务确实繁忙外,也是有这样一种大业未成的原因在,如果自己连孙吴都未能灭掉,又如何敢说护生民以太平呢?

为了在生前完成这个愿望,陈冲又加倍投入到了南征的准备事宜之中。

这一年,荆州的边境陷入了难得的和平期,显然吴军已经得知了汉军准备总攻的消息,在为接下来的防御反击做准备。根据探子的回报,吴人在诸如襄阳、安陆、江陵、夷陵等重要城池,都在想方设法的加固城防,加设砖石都只是最寻常的手段罢了。更详细的报告说,吴军在南郡漳水、沮水一带修建拦河堤坝,打算等汉军进入南郡时,就挖堤放水,使汉军快马无法驰骋;在秭归至夷陵一带,吴人开始在江窄处拉开横江铁索,使蜀中舟师不能顺流而下;而在安陆和夏口两地,吴军更是大造船只,据说要修建数十艘能与城墙齐平的巨舰,巨舰上装有数支床弩,一箭能射出数百步之遥。南府的将士们听闻了毛骨悚然,都说南征实在是苦仗,颇有厌战之意。

不过元帅关羽却不予理会,UU看书wwukansh.et在受到了陈冲扩军的消息后,他暂时离开南阳,转而到汉中南郑去督练新军与水师。在给陈冲的书信中,他说南府军在汉水上游,实在难以练出和吴人匹敌的巨船,不妨就苦练小船斗舰,在水战上以灵活性和数量上取胜。他的思路与陈冲并不相同,但陈冲还是信任关羽的才能,让他在另一条道路上进行尝试,他相信关羽会给自己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而在淮南这边,司马懿仍然不放弃进攻的尝试。这一次他别出心裁,率领三万水师绕海路进攻广陵,闪击淮阴、淮陵等重镇,颇有斩获。但很快诸葛亮又还以颜色,孔明依旧坚持去年的战略,司马懿攻东,他就调兵向西,很快攻下了吴人掌握下的蕲春郡,逼得司马懿悻悻撤军,司马懿还特地来信说:“陈庭坚独断朝权,屡害旧友,堪称最无情也,孔明为其驱驰,实乃明珠暗投!”而孔明得信后,只是一笑而已,随即就将信件上交到雒阳,并附信给陈冲说:“司马懿性残忍情,刚决仿佛曹操,而狡诈又胜之,实乃好敌手。但孙权非宽宏大量者,不能尽其才也。”

至于和陈冲事前商议的金翅楼船,诸葛亮已在淮水制作成功,他亲自乘船试用后,效果极好,发现这种楼船不仅能够在水面上占据主动,就连在水上攻城,也极为可怖,唯一的问题,无非就是驾驶速度会比寻常楼船稍慢。但诸葛亮信心满满,他对陈冲夸口说,只需要再给他半年时间,让新军适应船只,伐吴的时机就已经成熟,必然是摧枯拉朽,一鼓而下!

就这样,事关大江南北命运的延熙七年来临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