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贞观长安小坊正 > 第一百四十四章 分段运输法

贞观长安小坊正 第一百四十四章 分段运输法

作者:罪孽9999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18:02:15 来源:笔趣阁

司农寺里,对接范铮的是熟人,司农主簿阎玄邃。

两人的品秩相近,阎玄邃还要高上两级,规格绝对不低了。

凭司农卿郭嗣本怎么重视范铮,巨大的等级差在那里,他也不能自降身份去与范铮交涉。

哪怕是后世,都要讲一个对等原则。

范铮倒是松懈了许多,捧着细瓷茶碗吃了口茶:“司农卿也真是的,他要通过你来找我,也不会耽误时间了。”

阎玄邃干笑一声:“瓜田李下。”

范铮秒懂。

李泰是阎玄邃的妹婿嘛,让阎玄邃出面延请,郭嗣本怕被贴上“李泰一党”的标签。

三品以上大员,几乎没有人愿意掺和争储夺谪的糊糊事。

要么,等新君登基时,他们早就老到致仕了;

要么,位高权重、根深蒂固,根本不需要站队,谁当皇帝我认谁。

“咋,太仓署与太原诸署,需要查一查?”

范铮眨巴眼,心头在盘算,最多只给你算太仓署的,那些各地的仓储,最少得娃儿出世才可能出长安,帮忙去算一算。

阎玄邃略为骄傲地笑了:“司农寺的职司,重点就是仓储粮食!别的地方粮仓敢玩花活,司农寺的粮仓,谁动死全家!”

范铮奇怪了:“你们司农寺重点仓储,仓储不出问题,找我干嘛?”

阎玄邃笑道:“仓储不出问题,可运转艰难啊!”

长安号称人口百万,凭关中的出产,很难供得起如此庞大的消耗,势必从扬州等地贡粮。

运河的好处,就在这里体现出来了,扬州到洛阳段走水运很畅通,比走陆路的成本小多了。

“问题是,各河段的水位深浅都不一样,跑小船吧,不划算;跑大船吧,容易搁浅。”

现在的粮食水运方式,是直运,也就是从杭州到洛阳,一条船从头跑到尾。

范铮置下空茶碗,轻轻敲着桌面:“可是,为什么不在各节渠口设仓,收取下一节送来的粮,然后统一换船,再行到上一节的渠口移交?”

这个困扰唐朝的粮食转运问题,直到开元二十一年,裴耀用分段运输法才彻底解决了。

装卸、转运的费用并不低,好歹免了因运输不便而造成的损失,收益大过成本。

后人站在前人的成果上,当然一目了然,可对前人而言就是个怎么都绕不过去的门槛。

还有一个问题更现实,谁来承办此事?

一个环节的变动,往往需要数个部门以及地方上的配合,裴耀是身为宰相,要不然实施的阻力还不小。

各部门间的协调,就是个心累的活儿。

掌固续茶,走神的阎玄邃举碗饮了一口,烫到嘴了,不禁龇牙咧嘴,重生吐了几口大气。

分段运输法,其实真不难,却恰如那一层窗户纸,没捅破之前,伱根本想不到竟如此简单。

微微思量,阎玄邃就知道,这个方法,可行!

杜家妹子的夫婿,要得!

阎玄邃步履匆匆,踏入司农卿公房,将分段运输法讲述出来,郭嗣本震惊了。

“此子还在司农寺否?”

阎玄邃笑容绽放:“下官与他说共膳哩,故而没走。”

没有足够的交情,你做不到这一点!

郭嗣本匆匆起身,随阎玄邃到他的公房,满面堆笑:“有劳监察御史走一趟,郭某刚才忙于公务,怠慢了!”

范铮赶紧起身叉手:“上官日理万机,又是尊长,岂敢因范铮误了正事?”

其实范铮也明白,能给的利益大了,大员也得折节下交。

郭嗣本的做法,看上去有些世俗,却是很正常的事,不必在意。

现在距午膳时间不远,属于鸡肋时段,郭嗣本主要目的也只是拉近关系,于是谈天说地,颇有魏晋谈玄之风。

话题谈着谈着就拐弯了:“林邑王范镇龙,去年遣使者来贡犀牛,使者卷发黑肤,赤足,一天身上要抹几次麝香,味儿真冲鼻子。人家还真有礼,见谁都合什行礼,跟佛门居士一样。”

林邑的地理位置,大约就是后世的越南南部,主体部族并不是后世的京族,而是被称为占族,后世还有十六万人在那片土地生存,信仰佛教,火葬之后,以瓶盛骨灰入水。

喜食生菜,这一点倒是连后世的京族也雷同。

关于有争议的昆仑奴,《旧唐书》的说法是: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

范铮谈笑风生,丝毫不差不怯场:“林邑有一个叫东涛的地方,产一种鸡,腿有手腕粗,鸡爪甚大,数量稀少,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

东涛鸡的大爪子,好吃烤鸡脚的人最喜爱,可惜价格让常人望而却步。

“上官可知,林邑之稻,再熟甚至三熟?”

郭嗣本有些茫然:“本官记得,不是两熟吗?”

范铮笑道:“如果种到大唐,倒是两熟,可林邑气候炎热、无霜雪,就是十二月都可以再割一刀啊!林邑稻种,产量倒只是比大唐的稻种高一些,胜在成熟早、肥地瘠土都能种,缺点是米粒小、饭硬、难吃、不香,救灾荒什么的还行。”

不是贬低本土稻种,但在明清的精耕细作以前,本土稻种的产量确实不咋地。

明清之后,本土粳、糯的产量提升了,占城稻才被彻底淘汰了。

郭嗣本手一摆,陷入沉思。

这个事,运作得好,子孙可以多荫官啊!

至于郭嗣本自己,到顶咯!

问题就一个,后周的司农寺还掌三农、九谷、稼穑政令,到了隋朝被去除了,大唐的司农寺沿袭隋朝啊!

那些具体的三农政令,下放到各州去了。

范铮看出了郭嗣本的挣扎,轻笑着:“上官可启奏陛下,让林邑先贡一两车稻种,择一些良田、瘠地试种,看看效果嘛。”

郭嗣本点头:“本官这就上表陛下,请让司农寺潭州屯监试种一年,看看是否值得大肆推行。”

潭州炎热,倒是试种的好地方。

“很多地方,土地破碎,零星得很,放任长野草也不对,可用条锄吧,还容易崩了口子。”郭嗣本摇头晃脑。

范铮轻笑:“桂州境内,民间使用踏犁,耕种破碎的地块,比锄头好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