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贞观长安小坊正 > 第七十四章 鄜州行

贞观长安小坊正 第七十四章 鄜州行

作者:罪孽9999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18:02:15 来源:笔趣阁

甄行、甄邦,其实当日都听到了范铮与樊大娘的话,虽然阅历不足以理解,却多少知道,他们兄弟可能会被舅舅带上官场,奔向另外的前程。

甄邦被甄行提醒过,在别的方面嘻嘻哈哈,唯独对此事只字不提,这就显得沉稳了许多。

范铮倒是不在乎他们说不说,反正本就亲疏有别,你当年幼时吃了樊大娘那么多好东西,能喂出白眼狼来吗?你当甄行、甄邦那一声舅舅是白叫的吗?

虽然大家都跟着叫舅舅,但甄行兄弟是亲的,你们是表的。

哈哈!

但是,甄行不乱说很正常,甄邦不乱说,就让范铮刮目相看了。

有这份心性,未来可期。

抽空,范铮把加减法的心算与乘法的打法,提前教授给甄行兄弟,让他们在练熟之后,视同窗进度再传下去。

因为,范铮接了新活,巡按州县,自然是要离开一段时间的。

以这年代的车马速度,是需要较长时间的。

不知道是皇帝授意,还是太子出手,或是御史台的安排,范铮巡按的地方,奇怪地安排在鄜州。

要知道,李泰头上的鄜州都督之职,还没有拿走。

让范铮去鄜州,意味着鄜州多少有点事情,会不会让李泰受影响嘛,你当磨刀石的待遇是白给的?

范铮查不出事叫无能,查出事了,会不会得罪李泰?

启夏门左边,一身平民装束的武能,与骑着马的范铮错开身子时,微不可查地吐出四个字“无须顾忌”。

范铮的心落了下去。

既然与李泰无关,怎么下手都无所谓了。

关键是范铮的学识,能不能够压得住场子。

鄜州离长安五百里,因鄜城县得名,好玩的是武德二年把内部县、鄜城县划归了坊州。

州治洛交县,领洛交、洛川、三川、直罗、伏陆五县,《旧唐书》记载“户一千七百三,口五万一千二百一十六”。

这里估计就是一处谬误,把一万七千三百记成一千七百三,否则一户将近三十人,太不现实了。

如果对这说法不赞同的话,我们来看看天宝年的数据,“户二万三千四百八十三,口十五万三千七百十四”。

这年头的五百里,是个很遥远的距离,哪怕鄜州与雍州之间就隔着一个坊州,也显得山高水长,足足五天才赶到。

至于洛交县,先替它难受百息。

洛交县城里有个鄜州衙门,鄜州衙门头上有个鄜州都督府,统鄜州、丹州、坊州、延州兵马。

就问你個小媳妇,头上有个婆婆,还有婆婆的婆婆,是个什么滋味。

《旧唐书》提及都督府的编制,稍稍与地方志不同,贞观二年置都督府,贞观六年升大都督府,贞观九年复为都督府。

就很疑惑,贞观六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令都督府升格了?

突厥的威胁,当时已经消除了啊!

洛交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貌为主,三川交汇,五路噤喉,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此重视也不为过了。

三川,指的是洛水、罗水(芦水支流)、芦水(葫芦河)。

据说鄜州还是北方少有种植稻谷的地方,直罗贡米在此时也出名,不知道真假,反正范铮这档次也够不着去享用。

倒是传说中传承上古的彩陶,古朴典雅,范铮忍不住让陆乙生掏钱买了几个轻巧玩意回去。

钱财,范铮是绝对不放心丢给孙九管的,鬼晓得这个素了许久的家伙,会不会拎着去半掩门子照顾买卖了。

没事不要考验人性。

这地方,佛教气息也很浓。

宝应寺于贞观三年铸的梵钟,有飞天、朱雀、青龙图案,流传到了后世。

建于隋朝大业年的石泓寺石窟,洞接寺院,也是一景。

因为范铮的任务只是巡按鄜州,不是巡按鄜州都督府,所以都督府自然不用理他,鄜州衙门也只是例行公事接待,刺史嵇狄丕露了个面,敞开卷宗让范铮、刘谙、华鸣审查,就死活不出来了。

身为上州刺史,从三品大员,嵇狄丕有这个资格自傲,要知道中都督府的都督也才正三品,别驾代管,品秩还真不如他。

这里要说一下大唐奇怪的编制,下都督府、中都督府最高上佐是别驾,大都督府就直接没有这个职位了,最高就长史。

至于用膳,监察御史到地方,按例是住驿舍、自己安排膳食的,原因还是马周吃鸡的锅。

既然相互间不用留情面,那最好是各吃各的,免得扯皮。

账目,有点问题,不大,责令鄜州改正即可;

州狱、县狱,查过卷宗,问过典狱、人犯,同样没多少问题。

范铮不懂之处,刘谙、华鸣自会为范铮解说,但没找到多少破绽。

祭祀,好像也没问题。

稍稍有点奇怪,祭祀这种活儿,监察御史居然也能管一管。

但是,人家安排范铮来,不可能是让他公费旅游。

就是横竖找不到问题,头秃。

“来喽!陈麦面制的软馍,上好的羊肉,客官请慢用!”

摊主端着热腾腾的软馍、大碗的羊肉汤上来。

软馍是洛交县一大传统美食,梨叶衬底,麦面、糜子面皮包裹着红豆馅,豆绵皮香。

要是早年间,软馍还是百姓过年才吃得起的好东西。

范铮往羊肉里挖了一勺油汪汪的油泼食茱萸,一口甜、一口辣地享受起来,全不顾会串味,当真是吃得怪。

“掌柜,为什么是陈麦面制,而不用新麦面呢?”没有什么阅历的陆乙生想不明白。

刘谙、华鸣对视一眼,明白了对方的意思。

上官身边这位庶仆,没经过事,应该是照顾亲朋故旧安置的。

“这有啥难想的,新米旧麦,没听说过?”孙九惬意地吮了一勺羊汤。“米是新的香,麦需要放置一段时间,最好是三个月到半年,磨出的面粉最香。”

陆乙生抬杠:“照这么说,五年以上的麦子岂不更香?”

孙九摇头:“除了司农寺的太仓、太府寺的诸常平仓,很难有长时间保存的条件。嗯,告诉你一个八卦,当年瓦岗李密打下的卫州黎阳仓,也是常平仓之一,主要作用是平抑粮价。”

“一般情况下,三年以上的粮会糠酸,一些保存得极好、五年以上的麦子,会被药行收去配药,但数量不会多。”

范铮抬头看了一眼孙九。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孙九的武力是个渣,见识却颇广,配药这一点范铮是真没听说过。

所谓的糠酸,就是指粮食变质、变味了,人无法食用,轻微变质的还能喂一喂鸡鸭,重的只能肥田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