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贞观长安小坊正 > 第六百六十八章 标杆禅师

贞观长安小坊正 第六百六十八章 标杆禅师

作者:罪孽9999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0-22 18:41:40 来源:笔趣阁

两名从六品上鸿胪丞中,有一人看着眼熟,名字更熟,田达真。

范铮想了想,才记起这个倒楣货色。

曾经的巫州夜郎令田达真,因治下夜郎僚反,被贬官沉沦,如今能蹭到六品都是侥天之幸。

也不知夜郎县僚人马头旺真,如今过得怎样了?

当时的夜郎县,若无弥勒教徒山木诸人作梗,也到不了造反的地步。

“啧,大唐的官场果然不大,兜兜转转又碰到一起了。”

范铮把铎鞘扔给山雄,对田达真道。

田达真的能力稍弱,但维持鸿胪寺摊子运转还是能办到的。

田达真笑道:“不意贱躯竟还得上官惦记。承蒙上官当年解夜郎之生灵涂炭,下官一直想致谢,却恐上官贵人多忘事。”

范铮摆手,笑得有点心虚。

可不差点忘了么?

山雄接过铎鞘,奔出公房耍了几招,笑得下巴都合不上去了。

大唐倒也不是没有此等级的好刀,只是等闲也轮不到山雄这种身份的人触摸。

“堂官,鸿胪寺还有一职司,天下寺观、京都大德,取其道德高妙、为众所推者补充,上推礼部祠部司。”

田达真认真地说着公事。

鸿胪寺这个交叉的职司有点莫名其妙,大德关鸿胪寺什么事,范铮他又不缺德!

直白一点就是,想成大德,先经鸿胪寺筛选一道,看看有无失德,然后才轮到祠部司遴选。

永徽天子在东宫时,于贞观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在进(晋)昌坊隋朝遗留、废弃的无漏寺,为文德皇后先后立慈恩寺、浮图。

浮图为梵语,亦译为浮屠,可指佛陀、佛门、和尚、佛塔、伞或旗的顶子、浮屠镇、掷骰子形成的一二三四五六贯彩,此处专指佛塔。

这个塔,就是长安本地人漫不经心炫耀的“烂怂大雁塔”。

因石砌佛塔往往耗费巨大,永徽天子特意改为砖砌。

这就是大唐前期的建筑风格,要好看,还要省。

慈恩寺剃度僧众三百,复令玄奘译经之所从弘福寺移慈恩寺,玄奘为上座,大雁塔主要为玄奘存放经籍之用。

看看,动不动就增加僧人、增加寺庙,到后来就不免有会昌法难。

在《唐会要》中,这一段的玄奘记为元奘,也不知是否为清朝避讳所致。

弘(宏)福寺举的大德,有点眼熟哇!

范铮揉了揉眼睛,确信自己没看错。

咦,波颇禅师圆寂后,玄谟禅师就能回长安城,定居弘福寺了?

由此看来,长安城佛门当时的排挤,只是针对波颇这个天竺人?

哎,看来在任何时代,排外都是难免的。

倒是有空可以与玄谟禅师叙叙旧了嘛,也不知道,玄谟禅师炒茶的技艺进步了没?

“玄谟禅师亦是助玄奘法师译经的高僧。”

田达真补充了一句。

哦,一切明了,玄谟禅师能回城是因为重操旧业,干了翻译的活。

玄谟禅师必须是大德,范铮说的。

咦,不小心看下去,玄奘与玄谟都是玄字辈的和尚,不会还有同门之谊吧?

翻篇,看大兴善寺推举的名册。

范铮原以为,自己应该不认识其中高僧,想不到明晃晃的名字戳着眼睛。标杆禅师。

这一位也是牛皮哄哄的,长安三黑之一的长安令杜善贤,审判永阳坊灭门案,要将凶徒改死为流,振振有词地称会成为大唐司法标杆。

结果,到他娃儿被人杀人,立马改口要严惩了。

长孙无忌提议送为僧,太宗御赐法号“标杆”。

御赐法号,何其幸哉!

好像,送这位标杆禅师入大兴善寺,也有范铮的功劳来着?

既然如此,在范铮的手上,这位标杆禅师永远别想沾上大德之名。

莫管他悟不悟、悔不悔,范铮势不可能自扇耳光。

范铮挥毫,直接叉去标杆之名,换上了寺主悟崐。

除了悟崐法号天然带了点亲切感,这位寺主做事也很有章法,对海光“除却心中魔”的做法也格外灵性。

雍州彻查诸寺观时,悟崐让大兴善寺主动放弃了不少利益,结果成了诸寺中损失最少的。

面对放生水的乱象,以及诸邪引用“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时,悟崐那掷地有声的“恒河水”,果然有高僧风范,据说已触及须陀洹。

哪怕范·小心眼·铮对大兴善寺当年之事难以释怀,对悟崐这大和尚却无芥蒂。

道家大德,玄都观主陈矩年道长,范铮是必须推举的。

他老人家的道行高深,却从不自矜,说话做事令人如沐春风,更主动与敦化坊结善缘。

论范铮私心的话,陈矩年道长还为范百里取名呢,足够亲近了,不取他取谁?

公私兼备的好事要多做,因私废公要不得,因公废私范铮又觉得亏得慌。

咦,范某果然是一俗人。

太真观凤真道长,道行未必足,但范铮也硬生生推了上去。

以凤真道长的身份,她未必看得上大德之名,但范铮不能不推。

说不上谄媚,这只是一个官员正常、本能的举动,换谁上来也会推举这位出身尊崇、德行俱佳的坤道,无可厚非。

太真观主悟真,范铮也同时推了上去。

看到范铮推来的名册,祠部郎中沃鯌怪笑着推出一个册子,让范铮对比一下。

凤真道长倒没人敢拦,同样在大德名册上。

玄谟禅师不在那册子上,倒也正常,毕竟每个人的看法不一。

但是,标杆之名的出现,委实恶心人了。

“郎中这份名册,太尉过目了么?”范铮的笑容有点怪。

不用说,范铮都知道这册子出自谁手。

礼部尚书、高阳县男许敬宗,一向贪婪无度,干得出这事一点不稀奇。

沃鯌笑了笑:“监察御史李巢,上书弹劾许尚书,嫁女与赐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耿国公冯盎之子,广收金银。”

冯盎本人已于贞观二十年卒于任上。

据传,冯盎除了其传奇一生值得称颂外,其兴旺的苗裔亦令人瞠目结舌——三十子。

李巢不起眼,但他身后是太尉、赵国公长孙无忌,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首。

纳采、纳吉、纳征,大唐是鼓励象征性收取,即便高也有个限度,许敬宗贪婪么,自然就撞上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