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贞观长安小坊正 > 第六百四十五章 永徽

贞观长安小坊正 第六百四十五章 永徽

作者:罪孽9999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0-22 18:41:40 来源:笔趣阁

元日,不朝,改元永徽。

数日后,永徽皇帝于太极殿受朝,不会。

不举办宴会的原因,自然是表示对先帝的哀思。

立王氏为皇后,以陈王李忠为雍州刺史。

李忠由郡王进为亲王。

封皇子李孝为许王、李上金为杞王、李素节为雍王。

封皇女李下玉为义阳公主,其妹为宣城公主。

李忠为宫人刘氏所生,李孝为宫人郑氏生,李上金为宫人杨氏生,李素节、义阳公主、宣城公主为萧淑妃所生。

总而言之,皇后之位,王氏如坐针毡,膝下无一男半女的劣势真的太大。

后宫中,晋升为淑妃那贱人竟诞一子二女,是可忍孰不可忍!

一身深青袆衣的皇后,面容端正,玉手在罗袖下捏得青筋凸显。

早晚要弄死这个贱人!

吐蕃、吐谷浑来朝,吊祭太宗。

永徽天子于退朝之后,在两仪殿召集宰辅、范铮,三议范铮表章。

毕竟,雍州所奏,关系太大。

这不仅仅关系到雍州、司农寺,更可能牵扯到雍州周边诸州。

太史令李淳风也被召入殿中,细议范铮所奏。

“去岁,雍州无雪,晋州两震,显然这几年并不太安生,由旱生蝗,完全有可能。”

“臣以为,天灾之势,虽未必尽至,但未雨绸缪总是好的。”

“哦,因为是去岁末拟定的表章,故臣未能提请刺史审议。”

范铮面面俱到。

说明了为什么是以长史身份上表,也表明只是提醒,爱采纳不采纳,范铮也不负责。

太史令李淳风神色有些不自然。

预测天象,这本是太史局的活,你雍州咋不讲究呢?

认真梳理了脑中关于今年天象的观测、预测,李淳风苦涩地开口:“臣只能说,有这个可能,但不敢保证一定会出现。”

中书令、河南郡公褚遂良鼻孔里哼了一声:“太史局尚不敢确定,雍州倒要教朝廷做事了,可笑!”

范铮漫不经心地开口:“万一旱蝗,苦的只是黎庶,不是你中书令,当然站着说话不腰疼了。”

“中书令既如此蔑视雍州表章,不如与下官赌一赌,谁输了辞官,如何?”

范铮敢玩这么大,自有他的底气。

就是不当这劳什子官,凭着在敦化坊的产业,也能逍遥自在一生。

褚遂良被这话噎得翻白眼。

“身为朝廷命官,竟以职司博戏,成何体统!”

他可不像身为雍王友的兄长褚遂贤那么谦和,却对范铮的过往小有了解。

华州的旱蝗,范铮曾经准确预判过,他褚遂良只是嘴臭,不是傻!

范铮意味深长地“哦”了一声,看向褚遂良的目光不太礼貌了。

就这,中书令?

换我上也行啊!

敢抨击人,却不敢承担责任,呵呵。

褚遂良大节无亏,性子却实在不敢恭维。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高季辅手指轻敲案几:“即便是太史局所测,从来也只为预先应对之参考,而不是将所测视为事实。”

“否则,那便是将人嘴堵住、不给人说话了。雍州所言,与太史局有异曲同工之妙,范长史亦在华州有成功应对经验,朝廷不可不慎。”

天文图书、玄象器物,自非太史局不能接触。

可涉及耕作之事,太史局之外,是没法禁止人看年成、晴雨的。

就算你是皇帝,也不能禁止老农判断明年雨水足不足吧?

尚书左仆射李勣抚须:“臣以为,范长史表章言之有物,虽须劳心劳力,却耗费无多。”

“朝廷尽可一试,若成功,则免生灵涂炭。”

礼部尚书许敬宗奸笑:“祠部司正合祈雨。祈岳、镇、海、渎及诸山川能兴**者,皆于北郊望祭;又祈社稷;又祈宗庙。每七日一祈,不雨,温从岳、渎如初。旱甚则修雩。”

就是个祈雨,祠部司这头都能搞出那么多等级来。

按这理论,祭祀求不来雨,还得翻从头一轮,不到万不得已不修雩。

这奸贼,是打算从中过手多少?

偏偏这就是礼部的职司啊!

太常卿、江夏郡王李道宗淡淡开口:“臣觉得,有利于民生,可为。”

皇帝微微颔首,正欲一锤定音,却闻得太尉长孙无忌傲然开口:“臣以为,此事还需太史局、太卜署、政事堂公议,方可决断。”

皇帝的面容凝滞。

呵呵,好悬被元舅直接驳了颜面啊!

李道宗冷哼一声,不再说话。

他与长孙无忌,当年在秦王府就有嫌隙,现在没了太宗皇帝压制,针尖对麦芒自是难免。

若是从前,上马能战的李道宗少不得与长孙无忌对骂一番,急眼了动手都有可能。

李道宗虽负勇名,长孙无忌胖胖的身手其实也不弱!

可辽东一役,李道宗伤了腿,战场上的骁勇之将,只能黯然为文官了啊!

人要硬气,你得有足够的底气。

故而,李道宗也只能偃旗息鼓、战略转进,不与长孙无忌一般见识。

反正,当朝百官之首是他长孙无忌,出纰漏背骂名的是他!

长孙无忌也不只是为了怼李道宗这个冤家对头,政事堂议事是必要的流程。

皇帝尚年青,且须政事堂多为分忧解难。

十年之内,逐步还权于皇帝,就算对得起九泉之下的阿妹了。

至于说长孙氏永远占据权力巅峰、甚至改朝换代,长孙无忌可以指天发誓,绝无此领头。

“此事臣下去,再与三省、六部拟定章程,再呈陛下。”

“《武德律》创大唐律令,《贞观律》大成于世,然时移势易,一些律令需要调整,疏议也当完善。”

疏议,对律令的补充与详解。

“臣请与于志宁、李勋等对《贞观律》完善,并将新律更名为《永徽律》。”

长孙无忌主编《贞观律》,如今再修《永徽律》,自也得心应手。

侍中于志宁,脾气虽差,却有真本事,修正律疏也理所当然。

唯有李勋,少存史书,不知道具体职司,只知是唐朝诗人、陪葬昭陵。

永徽年编撰的律与疏议,合称《永徽律疏》,是大唐律法完备的法典,后世将之称为《唐律疏议》。

胖胖长孙无忌编撰的律法,影响了后世千年有余,仅这一点就足以笑傲司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