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贞观长安小坊正 > 第四百零二章 敦化坊的人口

贞观长安小坊正 第四百零二章 敦化坊的人口

作者:罪孽9999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0-22 18:41:40 来源:笔趣阁

昆山军的粮草运送,无须范铮操心,毕竟司农卿在昆山军中呢。

司农丞相里玄奖负责转运粮草,体现一个不务正业。

玩笑话了,其实以相里玄奖的出身与能力、资历,即便一个少卿之位也没太大难处,不晓得他为什么一直没晋升。

相里干也是,蹲在左候卫长兄的位置,坚决不肯挪窝。

往安西这一路都是陆路运输,备运车不够使用,征发了无数民间车辆,役使了无数民夫。

民部有明确规定,每丁岁役二旬,闰年加二日。

有事加役,加十五日免调,三旬则租调全免。

也就是说,正役共加役,不得超过五旬(零二日)。

然而,规定是规定,现实是现实,很多规定写出来便只能糊在墙上,没法实施下去。

更何况,还有一些出来就是为了害人的规定。

即便按单程三个月算,来回半年呢,大约十八旬,超出的十三旬谁来干事?

大约会有人觉得简单,于凉州等地更换役夫不就行了?

秦州,户五千七百二十四,口二万五千七十三;

渭州,户一千九百八十九,口九千零二十八;

兰州,户一千六百七十五,口七千三百零五;

凉州,户八千二百三十一,口三万三千三十;

甘州,户二千九百二十六,口一万一千六百八十;

肃州,户一千七百三十一,口七千一百一十八;

瓜州,户一千一百六十四,口四千三百二十二。

哪个州承担得起数以万计的民夫抽调?

即便贞观年整个陇右的人口稍稍恢复,也负担不起这样的役使。

所以,魏征当初谏李世民放弃西州,也并非全无道理。

役使加雇佣也是一个办法,奈何卢承庆跟李世民一样的貔貅性子,蠲(juān,抵扣、减免)明后年的租庸调可以,要民部掏钱不行!

这个时候,韦曲及诸柜坊的买卖就来了。

价值一贯的蠲符,五百文收了,你就说卖不卖吧?

即便民夫明明知道熬上一两年,蠲符的到手的利益能翻倍,可眼下要活着啊!

指望熬过年去,家境好一点的当然无所谓。

问题就一个,家境好的能去当民夫吗?

然后以范铮之类的外人看来,开出蠲符的民部,难免与柜坊有沆瀣一气之嫌。

总而言之,越穷的刮得越狠。

范铮也不知道,民部那么抠抠搜搜的干嘛,又不是没钱,从辽东带回来的缴获都足够让民部上下脑满肠肥了。

相里玄奖告知范铮之时,范铮只能泛起无力感。

顾不了天下,也顾不了万年县,范铮也只顾得敦化坊。

反正,敦化坊是一丁不出,有本事你让酒坊关闭了呗。

大约是在敦化坊撞得鼻青脸肿,万年令钮德文居然不再针对敦化坊,倒让范铮奇怪了一把。

“要庸就有,要役没得,即便是明府在此,本官也是这么说。”

有钱就是豪气,宣义郎陆甲生大大咧咧地开口。

敦化坊的役,全部以庸相抵,万年县民曹的司户史嘴都笑得勾起,这一来二去的,油水不就来了吗?

五十来坊呢,一坊不出人手,蛋大点事,其他坊轻松就征够人了。

即便三百文一人,敦化坊按千丁算,那也足足三百贯!

衙门里硕鼠细耗子一顿分赃,自己好歹也能蹭个一两贯钱。

敦化坊籍的总人口变化不是太大,五千有余,但年轻这一辈成丁了,老的这一辈还没脱出丁役范围,一千成丁是个合理数目。

为什么不多生?

正常人家,生个两胎差不多了,真以为养娃不要本钱呐!

即便敦化坊渐渐走向富庶了,也不代表可以随心所欲地生娃。

财力能支撑,人力呢?

哺育、带娃、送去读书,当真不耗费人力?

敦化坊厚道,不会因为婆娘肚子大了就直接把人踢了,而是让这些婆娘渐渐从事轻体力活,差不多再安心回家养胎。

哺育一年之后,再来复工,绝对不会比之前的位置逊色多少。

不是苛刻哈,这是《千金要方》(即《千金方》)所载的逐月养胎法,认为孕妇从事轻体力活益于养胎、分娩。

当然,这是指常人,《聊斋志异》里记载一个村妇,身体强健,头天分娩,第二天出门把一个鬼混的尼姑打了。

虽然蒲松龄记录的多是鬼神故事,偶尔也有一两件实事掺杂在里头。

要是让年轻人都生不起了,谈何增加人口?

青龙坊还好,立政坊的人口岌岌可危,广德坊的人口增长……负增长。

别以为京城就没有穷坊了,长安居,大不易,即便不考虑宅子问题,吃穿用度你总得花销吧?

事实上,长安的粮食、肉菜,在整个大唐并不算贵,真正贵得离谱的是那些偏远小县。

立政坊与敦化坊的过节,随着高月娥嫁铁小壮而缓和,多少也能在敦化坊兽炭作坊与香坊中安排部分劳力,日子也好过一些。

广德坊依旧是靠有一天没一天的零工度日,日子当然不会好过,生娃……呵呵,能把他们自己的嘴哄了就不错!

敦化坊一日三餐,青龙坊、立政坊一日两餐,广德坊多数时候是一日一餐,顿顿有细糠。

“从伱当坊正算起,坊中辞世百余口,新增三百余口。”

陆甲生掂着枣木短棍,腆着渐具规模的肚腩,面有得色。

敦化坊的位置终究太偏僻,那些入籍万年县的,等闲也不肯挑敦化坊,人口增长只能靠自然繁衍。

只要别给错误的导向,生育之事自然不会走极端,每对夫妻生两个娃很正常,有波动也不会过分,不会出现一对夫妻生九娃、死三娃的现象。

五千人口能自然增长二百,是良性增长,要不然以后的宅基地都不够用。

“控制一下,尽量不接收迁入。”范铮嘀咕道。

虽然按规定,私宅不得造楼阁,可日后土地紧张起来,你说这楼盖不盖吧?

哪个底楼的龟儿子把中柱毁了,楼上的人家不得遭殃?

赔他赔不起,依律又不至于死,恶心不?

还是一家一院住得舒坦。

倒是酒坊,得全力开工,之前的存货全部被太医署拉走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