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贞观长安小坊正 > 第六百零四章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贞观长安小坊正 第六百零四章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作者:罪孽9999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18:02:15 来源:笔趣阁

李祐夫妇的出场,极其夺目。

除了长史及一队军士相随外,朴素得令人刮目相看。

李祐一身衩衣,都浆洗得发白了。

衩衣一词,除了指里衣,亦能指便服。

韦氏虽着常服,亦简朴得令人发指,髻上的发钗都是木钗。

李祐虽消减食邑,亦领朝廷俸禄,如此做派,却是为何?

长史的面色发青,自知难逃一劫。

他私下扣了李祐的部分俸禄,无非是欺李祐上告无门,最多上官见责时说一声,为齐郡王好,替他收敛余财,免得浪费了。

你看庶民家,过年时大人不都这么收缴娃儿的压胜钱么?

哪晓得李祐这厮如此做派啊!

三头草驴,两头分别驮着李祐与韦氏,一头拖着简易的板车,上头一口铛格外惹眼,驴子此起彼伏的“啊呃”声响彻云霄。

驴车上,一块白幡,端端正正地书着“齐王饼”三个字,横平竖直,骨力十足,足以愧煞范铮。

时不时地,路边有顽童有意买饼,李祐立刻下驴,盆中净手,然后花点时间烙一个葱饼,香味让护送的军士都咽唾液。

这么一个不正经的郡王……

不管当初的李祐是为保命也好、真喜欢烙饼也罢,反正如今李祐的手法出神入化,就是那些做石傲饼的行家见了也得赞一声。

一文钱一个饼,童叟无欺,搭上齐王的名头,自是买卖红火,到终南山下时,竟已售罄了。

“臣李祐携妻韦氏,请见陛下。”

李祐换了一身朝服,规规矩矩立于皇峪沟。

这个地名,自是因为皇帝在此建太和宫、翠微宫而得名,日后阴差阳错变成了黄峪沟,档次蹭蹭直掉。

感觉就像王朝的公主,变成了王朝会所的公主。

翠微宫含风殿中,听到李祐做派的贞观天子心头甚恼。

挂着郡王爵卖饼,你咋不上天呢?

这是贱业啊!

逆子,这是要来打朕的脸么?

“不见!令齐郡王直赴醴泉县九嵕山昭陵,拜祭阴嫔之后,速回历城县!”

“齐王府长史,入台狱细细审!”

李世民发怒了。

这个孽种,就不该让他来到世上,各种不省心!

王波利苦着脸呈上文牒:“这是齐郡王亲笔的放妻书。”

放妻、休妻,其实是一个意思,无非是说起来好听一些罢了。

但李祐已经看不到任何前途,与齐郡王妃韦氏和离,未必不是一种仁慈。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数年夫妻,结缘则和;数年有怨,今已不和。想是前世冤家……时贞观二十二年四月初一,齐州李祐放妻书一道。”

格式标准,便是积年的刀笔吏见了也得点头。

但是,李祐是郡王啊!

李世民的呼吸急促了些,一个茶碗砸地上成了几瓣,碎屑到处都是。

“逆子!”

贞观天子牙缝里迸出这两个字,面色胀得通红。

宗室搞出和离,妥妥的丑闻一件。

当然了,比起永嘉长公主的轰动一时,还是稍逊风骚的。

“召道宗入殿商议!”议不议,还是得同意李祐夫妻和离,捆绑不成夫妻。

唯一需要考虑的,是怎么降低影响。

范铮蹲在蓝田县普化地头,闻着若有若无的麦香,指尖掐破一粒穗子,看到里头灌浆的状况。

蓝田尉薛奉镬垂手立于一旁,不时为范铮解说两句。

“南山北岭中间川,就是普化的特色,传说三国曹操为蔡文姬在此建梳妆台。”

前齐王长史、现沧州刺史薛大鼎次子,当然不是脓包货色。

就是他家父子取名,真个有特色,薛奉镬之子,是不是该以“锅”为名了?

普化的粮食,以小麦为主,意外的是竟有少量水稻的种植。

“普化肉食牲畜如何?”

范铮随口问道。

薛奉镬信手拈来:“去年出栏,猪约三百头,羊近百只,禽千只。”

普化还有水会音乐,“水会”二字为水陆大会简称,据说是源于前朝。

硬要说普化还有啥能夸口的,大约就是花岗岩了,将作监所需的石材,有相当部分取自于此。

蓝田令倒不是不重视范铮,可他还得去蓝田关协调。

蓝田关的三顷公廨田,从八品下蓝田关令二顷职田,可都是从蓝田县嘴里抠出去的地。

官对官,大问题是没有,诸细节却值得商榷了。

井田制之后,没几家的田地再工工整整,如犄角旮旯的几分地引争执都是常事。

今天占你一锄头地,明天再占你一锄头地,争端不就来了吗?

还不是如刻板印象中一般,一定是强者欺凌弱者,极有可能是弱者主动挑衅强者。

“我弱我有理”这种思维,从古到今都有市场的。

没有底层工作经验的人,对这话或许难以理解。

“令尊牧守沧州,当为最正确的选择。”

范铮笑呵呵地与薛奉镬闲谈。

薛奉镬只“本分”二字,薛大鼎在沧州可威名赫赫,被河北道庶民尊称“铛脚刺史”之一。

瀛州刺史郑穗本、冀州刺史贾敦颐、沧州刺史薛大鼎并称铛脚刺史,是指有这三位刺史为铛(三脚炊具)脚,河北道安安稳稳。

沧州民谣:“新河得通舟楫利,直达沧海鱼盐至。昔日徒行今骋驷,关哉薛公德滂被。”

因薛大鼎先治理泛滥的无棣渠,后治浊漳水(下游为衡水)、清漳水、长芦水,在沧州威信极高。

让他在李祐身边为长史,纯粹是浪费人才。

薛奉镬闻弦音而知雅意,轻笑道:“家父其实更愿意牧守一方。那一位,据说让天子都恼火,经宗正寺准许,正式和离,亦为大唐一奇事。”

薛奉镬是懂用词的。

范铮微微摆手:“你想错了,我是在为薛使君贺。”

薛奉镬细细品味了一下,面色微改。

即便薛奉镬对朝政什么的并不太了解,也不妨碍他听出范铮的隐喻。

之前只是他不愿往下推测罢了。

自欺欺人,本就是人类的特性之一。

略加推导,当知李祐必有异动,和离只是为了保护韦氏不受牵连。

若薛大鼎还在齐郡王府为长史,黄泥巴落在犊鼻裈里——不是屎也是屎。

到时候,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怎生一个冤字了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