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贞观长安小坊正 > 第四百九十六章 与民争利

贞观长安小坊正 第四百九十六章 与民争利

作者:罪孽9999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18:02:15 来源:笔趣阁

入州衙二堂,一番见礼之后,落座、烹茶闲聊。

束苍再见到范铮,眉眼间都是喜色,即便坐下了,身上总有一股雀跃的劲头。

范铮看向束苍的眼神有些欣慰。

自己离开长安城一年了,他们还能安好,就是最大的好消息。

“稳重了。”

袁异式饮了口茶汤,平静地开口:“使君,下官此来,是为行监察之举,绝无私心。若有冒犯,还请海涵。”

至少此时的袁异式是没有私心杂念的,一路所见所闻甚至让袁异式稍稍偏向了范铮。

嗯,只是稍稍。

说这客套话,除了敬范铮的职司,也是敬察院前辈。

范铮笑道:“本官亦是监察御史出身,自能理会得御史所为。但无偏私,放手施为,纵有分歧亦无伤大雅。”

袁异式笑道:“赤水之东,庶民虽劳累,眉目间却颇乐观,有童子云捕蝻至县城换钱,州衙八文一斤,不拘多少,尽数采买。”

“此大善,下官亦钦佩之至。然,下官想知道,州衙的租庸调有定数,商税亦不会悬殊太多,衙中各项开支亦不可免,从何支付此靡费?募集吗?”

范铮置碗,击掌,目带欣然:“自本官离开察院后,终又见察院有锐意进取之辈,不再墨守成规。”

“这个角度入局,很好。华州与同州调配大盐之事,想来御史是听说过的,华州以秘技萃取雪花盐、精盐,颇有收获。”

袁异式让南宫糊涂展开册子,记下了第一条:与民争利。

范铮表示不认可了:“这怎么是与民争利呢?此词,只适用于官员身上,没听说过能用于官府。”

“若大而化之,朝廷的将作监、少府监,是不是同样与民争利?写上,本官不认同此条。”

束苍几番想开口,却被范铮的眼神止住了。

瓜皮!

处置公事时,须得抛开私情!

更何况,你只是个监察史、流外官,没有话语权,别拖累自己!

带你们入官场时的训导忘了吗?

第一条:保全自己!

袁异式也不与范铮纠缠,反正他只管报上去,是否采纳,是御史大夫李乾祐的事、朝廷的事。

司户参军凤护被匆匆召回,簿籍、租庸调、请射田地、碾硙俱逐一细查。

“去岁治理诸水,碾硙尽除,时水部郎中陈贤德巡察曾见。”

袁异式也不纠结于这一条,跳过。

请射是官员、勋贵的特权,所得永业田不足额时,以请射的名义,向外州县占据民田、民宅。

也不是说圈地运动,把人一赶了事,让庄户变成流民,而是让土地上的庄户,把缴纳租庸调对象从官府变更为官人。

幸因辅州的地位,少有京官至华州请射,本州官员又不许在州内请射。

当然,到后来,不许在本州请射的制度,弹性一缩再缩,几近于无了。

对官员来说,只有自己治下的才最好掌控。

实在不得已,相互间交叉请射也是一种制衡。

你甲州制我的田地,我乙州就敢断你请射田地的水源。

你默许我再兼并一庄的土地,我就助你兼并“荒地”。

至于簿籍与租庸调,问题多少有点,却无伤大雅,小小描上几笔,限期更正就是。

监察一地,最怕的不是有问题,而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真出现此事,要么当地官吏皆圣人,要么就是抹得太干净了。

曾经某地,号称吏治清明,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竟无一行乞者。

后方得知,夜不闭户,是因屋中盗贼见了都落泪;

路不拾遗,是因穷得连牲口粪便都没得拾;

无行乞者,是早就被官吏赶出境去、严防死守了。

虽不免有玩笑成分,但也说明,没有谁是洁净得一尘不染的。

法曹这一头,其他的好说,唯李守因徒四年为袁异式诟病。

笞:十至五十杖;

杖:庶人六十至一百杖,匠户、乐户、私习天文者、官奴、私奴,及其他犯重罪者,顶格二百杖;

徒: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

流:五百里、一千里、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唐六典》则只有后三种);

死:绞、斩。

所谓的十恶不赦,并不是非得全部斩杀,而是遇到赦令不赦免。

徒四年显然不合律令了,虽说拆以徒三年叠加一年,也说不过去。

“此却为华州之误,既为超三年,当判流。下官以为,当纠正。”

袁异式的语气略为激昂。

华州的错漏有了,自己的考课稳了呀!

不敢想上中,上下应该有了吧?

袁异式未注意,南宫糊涂的眼皮垂了下来。

愣头青,爱咋咋。

以范铮的身份,与袁异式斤斤计较有点不合时宜,汤仪典自觉出场:“御史此言,虽合律令,却不符人情。人犯为朝官子嗣,若流出华州,为其家人设法开释,却不公了。”

袁异式笑了:“治中所言,虽有理,却不合律法。法理虽为一词,有时却须拆分。”

“比如说,官府觉得某人日后可能杀人,能提前诛杀之、免除后患不?不行啊!”

司法参军年百岁臊眉耷眼地站出来:“此案由本官一力承办,皆本官之过。”

范铮哈哈一笑:“想啥呢?错了,华州之地,功过皆有本官之份,错判了、用印了,本官自会认,轮不到你挡灾。”

这世上的很多挡灾,委实令人无语。

对挡灾者而言,几近于灭顶之灾,对上位者不过是癣疥之疾,偏偏某些上位者不愿身上有一丝污渍。

这就呵呵了。

范铮的出身,决定了他的上限不会过高,也无须顾虑名声,弹劾不过是隔靴搔痒,又何必让年百岁遭灾?

年百岁胡须颤动,眼圈微红,对范铮一叉手。

遇到这样的上官,人生幸事。

“五百里……”范铮在舆图画圈。“就改流晋州吧。”

晋州归河东道,与华州之间隔着蒲州、绛州,离长安七百二十五里,治临汾县。

晋州下辖,还有一个县,因《苏三起解》而为世人熟知,叫洪洞(tóng)县。

注意,是洞字,不是桐字!

不知道李守因脱灾时,会不会拈指唱起“李守因离了洪洞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