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贞观长安小坊正 > 第四百六十六章 一把火

贞观长安小坊正 第四百六十六章 一把火

作者:罪孽9999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18:02:15 来源:笔趣阁

州衙看似忙碌,都是在假忙。

总共才下辖二县,具体政令多由郑县、华阴县执行,就算你下一些昏庸害民的政令,也可能被县令驳回。

所以,能忙到哪里去?

县衙累如狗,州衙把手袖。

越往上走越清闲。

汤仪典在治中位置上,虽改动不大,却也让两县令脑壳大了许多。

一道汤仪典授意、经由民曹发布的政令,让两县防两华山的落石、维护上山的道路,不是无事生非,却着实让人挠头。

两华山,是指华阴县的太华山、郑县的少华山,两山对峙,有“一斧劈开两华山”的说法,后衍生劈山救母的故事。

太华山,省称太山、华山,最早于春秋文献称为华山,“西岳”之称源于《尔雅·释山》,以险峻著称,在本朝因道教兴盛而在北坡开凿了一条险道,后世谓之“自古华山一条路”。

对华山的释义,最贴切的是《山海经》: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高五千仞,广十里,远而望之,若华然,故曰华山。

华然,大约是光采亮丽之意。

华山当然不会只有一个峰头,北为主峰之一云台峰,西为主峰之一莲花峰,东为主峰之一朝阳峰,中为主峰之一玉女峰。

玉女峰传说与历史上的秦国公主弄玉有关。

云台峰有云台观,为北周道士焦道广所建,北宋陈抟又立云台观。

有考证说中华文明的源头就是华山区域。

少华山的主峰为三:

东曰阜头峰,岩石几近笔直,似巨物擎天;

西号五龙山、马岭山;

中称少华山、独秀峰、玉女峰,明清起独据少华山之称。

三峰紧连,南绝壁,北陡坡,整体险绝高峻。

据说,瓦岗响马王伯当曾于少华山聚义。

不管对瓦岗观感如何,王伯当的“忠”让人肃然。

传说真伪且不去考证,至少说明太华山、少华山之险峻,真有一二事发者,往山里头一钻,一团府兵都未必揪得出来。

后世某地一案,军、警、民兵三千人上阵,数日才堵住遁在山林里、手持家伙的人犯。

所以,说这数目,真不夸张。

汤仪典这一刀,瞬间让郑县与华阴县难受之极。

两华山的落石好办,维护道路却需要不少役夫,万一再蹦出一两个歹人,乌纱帽难保啊!

这一把火,是汤仪典烧的,也是范铮烧的,水准不低,却让人无法诟病。

这,才是官斗的正常现象。

烈日炎炎,知了聒噪,柳叶低垂,上面积了一层尘埃。

范铮蹲沙河边上,看三十二名白直驱使牲畜,驾庆曲辕犁,为自己开垦着五顷刚刚轮换过来的常田。

将作监还是比较给颜面的,华州请求的曲辕犁,九成拨付到位。

十成……

想什么好事呢?

纵然唐朝无“漂没”一词,也实有漂没之举,只是没那么凶残罢了。

郑县平原较多,地势低处温度也很感人,种麦子也早早学了司农寺京苑总监,就是没学了深耕熟耨法。

汤仪典的职田中,三顷五十亩常田,也有十六名白直在耕作。

身边的中男执衣,小心翼翼地为范铮打着油纸伞,同时奉上范铮的葫芦。

范铮的职田在华州,可永业田是在万年县,鸡贼的范铮早已请授范百里。

官员的永业田请授子孙,累世入仕积攒的田地数目都会吓人。

如未请授而官员骤亡,子孙不合准请;

袭爵者,祖、父未请授,子孙初减授封者之半。

生活在唐朝,一天一个经营小技巧。

范铮请授了,就是啥时候蹬腿,那五顷永业田也世代相传了。

不懂的,被坑也就坑了。

各行各业都有类似的小陷阱,就看各人是否看透了。

一名年近不惑的白直交卸了犁,对范铮叉手:“使君,小人郑铲,恳请恩准将耕耨之法传出。”

讲究人。

这个时代,对技艺还是比较尊重的,学点啥还要个熊脸。

本来这法子就是为了传扬天下的,范铮自然没必要藏私。

好嘛,不报名字不知道,三十二名白直,竟然有十名姓郑。

郑县,号称天下郑姓祖地。

至于说郑县后来出现的名将王忠嗣与郭子仪,他们是生长在郑县,祖籍可都是太原的,太原王氏、太原郭氏。

白直轮番过来叉手施礼。

有此一节,范铮偶尔问点什么,郑铲他们回答得极爽利。

关系本极好的邻庄,因为灌溉争水,两庄大打出手,竟至反目成仇,数十年不通婚;

某姓宗祠,因为耕牛连续被盗,最后抓住盗牛贼,嫌《贞观律》的处罚太轻,动了私刑,将盗牛贼沉入沙河与渭水的交汇口。

总之,白直认同范铮了,很多零零碎碎的消息,就会不经意地传入他的耳中,很多事情说得比衙门里的卷宗还细。

当然了,民间口口相传的细节,它也不一定是真细节。

撇开蓄意的谣言不谈,经历众口相传的事,罕有不变形的。

事过一口,即加上一人的理解,信不信在少华山见到一只兔子,最后都能传成大虫?

不管郑县具体管理得如何,总会有人略微不满意,或利益受损,或纯粹看不惯。

范铮指了指正在饶舌的郑铲,无奈地笑了。

“本官执掌州衙,对郑县、华阴县督管,最多也只能稍加纠正。”范铮咬了一口酸李子。“若你们对郑县所为不满,可先去县衙告状,县衙不受或驳回,才可至州衙告之。”

“直接诉至州衙,叫越诉,告者与受者皆笞四十。”

郑铲嘿嘿一笑,眉眼透出一丝狡黠:“使君说笑了,又没损着我家钱粮,告甚哩?就是在这里闲扯几句。”

别学着那些教科书,一说到庄户人家就必用“淳朴”,好像不说淳朴就十恶不赦似的。

人性千千万,哪能一个词就说完一个群体了?

范铮当然坚信郑铲绝不会闲到告状,因为能当白直的人,多少在官吏层面上有点小关系,比老实巴交刨黄土的庶民来说,勉强算半个既得利益者,凭啥断自己的根?

不是影响过大的事,州衙绝不会越俎代庖,这是基本原则。

否则,令出多门,民何所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