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贞观长安小坊正 > 第三百六十二章 皇帝家也没有余粮!

是否接受白岩城的再降?

李世民当然乐见其成,李世勣却难得地强硬起来:“陛下金口玉言,许下将士白岩城的人口财帛。将士奋勇争先,图的就是赏格,城池将陷,若准其降,将士之心当如何?”

虽然皇帝的赏格刚刚开出,白岩城没多久就降了,可你让将士们刚刚热乎起来的心冷下去吗?

何况,孙伐音出尔反尔!

所以,极少与皇帝唱反调的大总管,第一次提出了否定意见。

李世勣的意见有理,李世民纳降又有没有道理?

自然是有的,白岩城易守难攻,强攻下来,人员伤亡且不提,炮石、弩箭的消耗也不说,可时间的消耗对大唐是不利的。

辽东之地苦寒,秋季就开始刮冷风,深秋更是滴水成冰,那时候就必须返回。

即便是衣帽裤袜尉都缝了白叠在内,依旧有许多人耐不住辽东的严寒。

据说,这些地方,有人的鼻子耳朵会冻坏了。

李世民抚须:“大总管所言有理,但纵兵屠戮,俘虏其妻孥(子女),朕于心不忍。大总管麾下有功将士,朕用之前的库存物品赏赐,姑且算向大总管赎买此城。”

没人知道,李世民的笑容之后,是无限的痛心疾首。

朕的钱粮,都是朕的啊!

啊!

再不待见孙伐音,李世民还是得堆起真假难辨的笑容,亲手为他解开绳索。

千金市骨,必要的姿势要做的。

何况,孙伐音还带来了一万民口、五千将士。

“传诏:设白岩城为岩州,授孙伐音为刺史。”

严格地说,授刺史要经三省,但现在是战时,天子有权临机决断,授个刺史安抚人心,只是小事一桩。

让孙伐音继续管岩州,不担心出现反复吗?

还真不用担心,高句丽的律法严苛,叛了就是叛了,管你什么具体情况,都是一刀切。

何况,五刀将钱盖苏文的脾气,可是真不好。

黄门侍郎许敬宗拟诏,门下省主宝呈上征召臣下的皇帝信宝——天子八玺之一,李世民呵口气,蘸印泥,用印!

这块地盘,归老李家了!

关于天子印玺,《汉旧仪》称天子有六玺,各朝有不同规格,不可混淆。

在这里,《旧唐书·李道宗传》与《旧唐书·李靖列传》相互矛盾,这就是多人共同编撰史书的缺陷了。

李道宗传:及大军讨高丽,令道宗与李靖为前锋。

李靖列传:太宗将伐辽东,召靖入阁,对曰,残年朽骨,唯拟此行,陛下不弃,老臣病期瘳矣。太宗愍其羸老,不许。

抛开书籍谈问题,权且以李靖身子便利,就问以李靖的军事造诣,谁敢以他为先锋,而自居总管?

六月,辽东军簇拥圣驾,移师安市城北。

平壤道军自建安城而上,环安市城南、西。

程名振、张金树各自统军,不紧不慢地攻着安市城,城上的处闾近支也率部有序对抗。

两唐书中没有安市城处闾近支姓名,杨万春之名出自梁万春,此名出自明朝《唐书演义》。

不管他叫啥名字吧,人家的应对是一板一眼,饶程名振、张金树是沙场老将,兼有炮车、车弩之利,竟没占到什么便宜。

当然,凭安市城的实力,也没能力出城还击。

纵然处闾近支再厉害,兵力捉襟见肘也没奈何,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就三万兵,守城都战战兢兢,还想出城搞事?

反击是没错的,但前提是你要有一部分机动兵力!

北面的辽东军并不攻城,而是张开大网等待高句丽的援军。

高句丽北部耨萨高延寿、南部耨萨高惠真,率高句丽北部兵马,以及从靺鞨借来的两万人,匆匆赶到安市城救援。

虽然高延寿不情不愿,可莫离支钱盖苏文的军令,不敢不听啊!

李世民判断形势:“若高延寿军依安市城屯营,以高山为托,取城中粮食,令靺鞨人夺我牛马,是上策。”

“拔城而走,是中策。与我争锋,是下策。”

然而,高延寿扎营,偏偏在安市城一舍(三十里)之外。

北部兵马中,有老将为高延寿献策:“吾听中原大乱时,天可汗率军征战,几无败绩,威震四方,今率猛将精兵征讨,不可力敌。”

“不如屯兵不战,旷日持久,耗费其粮草,并遣靺鞨部绕行,断其粮草,大唐必退!”

平心而论,这个方法取巧,且实施难度不高,彪悍的靺鞨人如果可以自由发挥,确实能给唐军造成一定的麻烦。

耿直的高延寿一扬脖子:“我军十五万人,岂惧十万不到的唐军?当堂堂正正碾压之!”

九泉之下,隋炀帝杨广大哭,为什么当年一征高句丽,遇不到高延寿这种耿直娃?

老天不公!

李世民亲自操刀。

令李世勣率步骑一万五千人,于高延寿扎营处西面布阵;

令长孙无忌率牛进达,领精兵一万一千人,绕到北面,从峡谷而出,断高句丽军退路;

皇帝自领四千精兵及飞骑,偃旗息鼓,悄然进驻北面山峰。

次日辰时,高延寿见李世勣兵少,令靺鞨部打头阵,攻击李世勣部。

高延寿或许战略眼光不行,战术却真不算差,两万靺鞨人兵备虽差,人却悍不畏死,冲得李世勣的枪盾阵摇摇欲坠。

李世民在山头上咬牙,若是李世勣的防线崩溃,他的战术就要出现大漏洞了。

该死的靺鞨人!

靺鞨部损失大半,李世勣的人手也伤亡逾千。

战损比似乎很理想,可你得想想双方兵备的差距。

高延寿大手一挥,全军压上。

他知道高句丽军士与大唐府兵的战力差距,以人数优势打败李世勣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他也不会纯洁到认为唐军只有这一路。

没关系,全力以赴凿开这一面,局势自然打开了。

高延寿的想法,其实也没错,只是他低估了李世勣的韧性。

木枪齐刺,彭排齐举,冷飕飕的伏远弩、擘张弩时不时打断他攻击的节奏,憋得难受。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之所以是李世勣亲自指挥这一面,是因为他极为擅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