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贞观长安小坊正 > 第三百二十一章 指手画脚

贞观长安小坊正 第三百二十一章 指手画脚

作者:罪孽9999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18:02:15 来源:笔趣阁

兵权、隶属关系,李世民早已安排到位,换其他人来,事情也差不多能解决了。

但是,为什么非要安排范铮来,当然是因为他佛一般性子。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范铮总是反复成佛。

大唐的一些弊端,李世民即便未能尽知,也不可能全无察觉,偏偏贞观朝标榜的是轻刑仁政啊!

轻刑仁政减轻日常百姓过错的惩罚,这一点好处,谁也不能否认了。

可是,那些该死的不死,改流、改徒,几年时间就以各种赦免的理由出现,继续祸害百姓,那“仁”就值得商榷了。

大赦、曲赦……

本无大恶的人,赦免回家倒也罢了,可那些在“十恶不赦”之外的恶人呢?

所以,世上哪来十全十美的事?

多少的赞歌,是靠黎庶的眼泪堆积。

打马回长安,可怜无数山。

回程还要带上槛车,以及原鹑觚县的官吏,速度慢了许多,生生磨了十天才进了明德门。

至大理寺交卸犯官,大理正辛茂将神色古怪地看了范铮许久,默然叉手。

真以为谁不想将恶人千刀万剐?

只是,朝廷的导向为重罪轻刑,谁也没奈何。

就不明白了,那些罪恶滔天的人,非要留个性命以示“仁”,有何意义?

民间恩怨应轻,罪恶欺凌应重,才是“法”本身应有的样子。

应召入殿,范铮向李世民交还了诏书。

至于铜鱼符与旌筛,从头到尾,范铮都没摸一下,别想赖他身上。

“华容开国县男处置鹑觚县一事,雷厉风行,迅速平乱,手段虽略凌厉,却直接管用。”

李世民大悦,赞了一声。

范铮垂手:“陛下事先已安排妥当,臣只是个具体执行者,不敢居功。”

这是实话,皇帝各方面都安排妥当了,就等你过去摘个秃梨,要什么功劳?

黄门侍郎刘洎跳了出来:“陛下,国有法,刑有度,纵然申枭猓、鹑觚令满屿该死,依律当绞、斩,何至于使用我朝遗弃的五马分尸?此等酷刑,有伤天和!”

范铮听了这话,激起满腔怒火,入目刘洎那张面孔,什么气都消了。

贞观朝最作死的官员,有其大名,活不了几年的,犯得着与一个将死之人计较吗?

范铮频频颔首:“啊,对对,黄门侍郎说得都对,再有这种事,陛下莫找微臣,刘侍郎最合适处置。”

刘洎瞬间语塞了。

自家知道自家的事,他也就是个刀笔吏,真正的做事能力……不行,要不然还有范铮出马的余地?

以他爱显摆的性子,早请功出泾州了!

真让他去处置这种破事,怕不是一团糟!

指手画脚地指责做实事的官员,才是他最擅长的。

或者说,才是多数官员最擅长的。

摸鱼时代的口号就是: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虽然不能全赖刘洎这样的官员,口号的存在也多少有他们一份功劳。

真把做实事人全逼得摆烂了,你指望谁?

刘洎跳出来,除了他喜欢滔滔不绝地彰显优越感之外,更因为李泰的败退,让他从龙的如意算盘变成泡影,而范铮为李泰交好的官员,竟不伸一把援手!

他却忘了,李泰之败,从头到尾都算计、势力无关,说到底,李泰只是块砺石!

他尚且不能挽回李泰的颓势,凭什么指望时为六品官的范铮?

三省诸官对于范铮行事的酷烈,心头早有防备的,要不然他为什么非要先斩后奏之权?

“泾州折冲都尉郎廉,虽死有余辜,但临死前有几句话,臣觉得还是有必要转逞朝廷。”

“府兵至长安城上番,却沦为权贵家的奴仆,臣以为此风不可涨,久必让府兵再无征战意愿。”

“风长史喝问郎廉,为何不上奏朝廷。郎廉答复,不仅上奏了,被驳回,还被羞辱了一番。”

响鼓不用重捶,范铮这两句话,足够让朝堂警醒了。

当然,朝堂愿意装睡的话,也不是范铮能左右的。

“臣现场指派鹑觚县录事龙亚,暂代鹑觚令一职,想来还需要吏部重新指派官员。”

龙亚本身只是流外官,就算越级拔擢也跳不到从七品下,肯定得另行委派县令。

不过,有暂代县令的资历存在,龙亚入流是轻松的事,日后升个八品也并非无望。

“泾州折冲都尉郎廉自刎,兵部当及时选官。”

李世民轻轻哼了一声。

大唐以武立国,李世民又是当世顶尖的将帅,只有李靖能与他并肩,对兵事极为看重。

李世勣虽已渐渐成熟,与这二位还是略有差距的。

兵部尚书李世勣应声,并安排兵部司遴选官员。

文武两条线,文官是通过吏部的吏部司遴选,武官是通过兵部的兵部司遴选,三品以上则是三省与皇帝共议。

按这一点来说,范铮算是文官。

就是文得不太正经,非科非荫非举,勉强算是个恩赐的出身。

好在范铮的本事,迅速让人闭上嘴,没人再扯出身。

范铮回衙,韦贵妃恩赐的笔墨纸砚已然抵达司农寺京苑总监。

愣了一下,范铮才想明白韦珪为何会赐物。

敦化坊与韦曲的关系,在日益走近,韦思言当年造成的一点小过节也消弭于无形,自然让韦贵妃心头大悦。

嗯,这是太极宫中继长孙皇后之下,最有智慧的女人,吃过无数苦头,更知人情冷暖。

娃儿李慎,仅略小于李治,却从未有不该生起的念头。

当然,这也与韦珪当年获罪之身的经历有关。

韦珪为贵妃,甚至可能不是李世民安排,而是长孙皇后所为。

毕竟,籍没为奴的遭遇,多少让李·曹贼·世民有些介怀的。

(出自史忠墓碑。)

韦珪其实不算太受宠,也隐隐透出想随李慎出藩到襄州之意。

与前夫所生长女定襄县主,下嫁了薛国公阿史那忠(史忠);

娃儿纪王李慎,为襄州刺史;

妹娃子临川公主李孟姜,下嫁青梅竹马的谯郡公周道务。

了无牵挂、人老珠黄,地位虽尊崇也没有多少意思了。

韦珪、韦尼子都是再嫁之身,李世民纳她们,不是因为美色,而是需要韦曲的鼎力相助。

自然,联姻这东西,情有几分,稀里又糊涂。

韦珪稍稍关照一下家族,也是理所当然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