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南国江山 > 第七百一十章兵围兴唐府

南国江山 第七百一十章兵围兴唐府

作者:四国军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2 21:53:37 来源:笔趣阁

八月,二十万吴军正式发起进攻。

这一次杨渥并没有选择亲自领兵,而是将大军分为三路,其中东路军由刘信统领,共六万人,由杨刘渡渡河攻打博州;中路军由周本统领,共八万人,从德胜渡渡河攻打澶州;西路则由李承鼎率军攻打相州。

如此三路出兵,沿着三个方向进攻,最后对后唐的都城邺都进行合围。

消息传出,四方震动。

相州城内,叛军的大小统领们此时都汇聚在赵在礼的府中,面带忧虑的商议着。

虽说一开始起兵造反的时候,他们都做好了面临吴军干涉的准备,但真等到这个时候他们心中还是有些忧虑。

正如同严可求等人想的那样,赵在礼等人虽然造反,但他们心中其实对于吴国更加抗拒,若是李存勖愿意对他们进行招安,满足他们的一些要求,只怕他们早就投降了。

可惜吴军那时候并没有动手,而李存勖则选择了出兵讨伐叛军,如此一来投降的选择就不复存在了。

现在摆在众人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坚守孤城继续抵抗吴军,另一个则是直接投降吴军。

若是坚守的话,以他们的实力,且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只怕很难坚守多长时间;但若是直接投降的话,他们又担心将来的命运。

毕竟吴国的国策早就天下皆知,尤其对他们这种反复背叛的将领来说,到了吴国只怕很难混。

就在众将犹豫不决的时候,外面侍卫突然进来道:“启禀诸位将军,吴军有使者到来。”

“吴军派来的使者?”众将听了纷纷一惊,接着又猜测起来:“吴国人此时派使者来是什么意思?难道说想要劝降?”

赵在礼沉声道:“将吴国使者带进来一问就知道了。”

不一会儿,吴国的使者到来,却是一个武将装扮的年轻人,正是郭威。

“在下郭威,见过赵将军,诸位将军。”郭威首先不卑不亢的行了一礼。

接着也不等众人答话,他便自顾自的询问道:“在下此来,目的很简单,就是要问一问诸位,如今我军兵临城下,诸位却不赶紧投降,难道是想抗拒我朝大军吗?”

赵在礼等人见他上来就如此咄咄逼人,顿时心生不悦道:“便是抗拒吴军又能如何?”

郭威冷笑一声:“如今天下大势,不用我多说,诸位想必也都明白,不过是晋与吴的争夺而已。诸位起兵造反,这已经与晋王决裂;若是再与我军交战,那就是将晋与吴都得罪了。纵然以天下之大,只怕诸位也没有容身之处!”

众将听了顿时脸色一变。

的确,他们最担心的就是这一点,在李存勖派兵前来镇压后,他们这支叛军就已经没有回头路了,若是再与吴国为敌,他们就真的无路可退了。

众人起兵造反的目的是什么?还不就是为了荣华富贵,若是明知道前方是条死路,他们可不会傻到去走。

赵在礼沉声道:“郭将军此言差矣,我等虽然起兵造反,但若是我等愿意的话,依旧可以与陛下和谈。只要陛下愿意加封我为节度使,我就愿意为他挡住吴军。想来陛下不会拒绝这个条件。”

郭威冷笑道:“是吗?那么诸位为何不那么做呢?若是诸位真的投降晋王,到时候晋王将你们作为替死鬼,让你们在这里与我朝大军血拼,他却能渔翁得利。这样的结果难道就是诸位想要的?”

“此外,相州一州之地,又地处吴国和晋国之间,地小民寡,想要自立一方也不可能,到时候诸位不管在什么方面都不得不依赖晋国。即便赵将军能做上节度使又有何用?”

众人听了顿时默然不语。

其实当前的局势早就很清楚了,天下的争夺就是后唐和吴国之间的事情,他们这些叛军想要在后唐与吴国之间自立一方,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投靠吴国或者投靠后唐。

若是投靠后唐,那么他们这支叛军就不得不与吴军血战,成为后唐的替死鬼;而若是投靠吴国的话……

郭威沉声道:“我知道诸位对投降吴国心存顾虑,不过我要说的是,我家陛下知道诸位之所以起兵造反,那完全是受到晋王逼迫所致。诸位将士驻守边疆,却连饭都吃不饱,所以造反也是应当的。”

赵在礼等人听了顿时松了口气,他沉声道:“若是我等愿意投降,不知贵国准备怎么安置我等?”

郭威从怀中取出一道诏令:“这是我家陛下的诏书,若是诸位愿意投降的话,赵将军可以被授予都指挥使一职。”

赵在礼听了顿时眼神一亮,都指挥使一职位,虽然比不上节度使,也比不上都督,但在吴军之中也算很高的级别了。

若是能授予都指挥使的职位,赵在礼心中还是很满意的。

他接着问道:“那么我等麾下的将士又会怎么安排?”

“赵将军麾下其他诸将可以依次授予官职。当然,若是诸位不愿留在军中,也可以有其他选择,只要不太过分,都可以考虑。”

其他人听了顿时点了点头,表示满意。

这时,有人小声问道:“郭将军,贵国的安排我等都很满意,只是我等担心的是,贵国将来会如何?”

郭威笑道:“你是担心将来会不会秋后算账吗?其实若是诸位投降吴国后没有再次造反的想法,那么又何必担心自己的荣华富贵呢?若是还想造反,那么不管你们是投降吴国还是投降晋国,都没有人能容得下你们。”

“此外,王审知、马殷、刘龑等,他们以前都是一方节帅,且与我家陛下交战多年,但他们投降之后尚且得到了善待,诸位又何必担心呢?”

众人听了都将目光看向赵在礼,显然他们心中已经倾向于投降吴国。

赵在礼见了当即起身,郑重着对郭威道:“我等微末之臣,愿意投降贵国,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

八月初,盘踞相州的叛军首领赵在礼等人投降吴军,汤阴、内黄、黎阳等地皆落入吴国手中。

与此同时,中路吴军在德胜渡河后,先将澶州城围困起来,接着留下两万大军负责围城,主力则绕过澶州直接向北进发,于八月中旬与西路吴军汇合。

东路的吴军同样进展顺利,驻守博州的一万后唐军队在吴军进攻之前就选择了撤退,让吴国兵不血刃占领博州。

接着,东路吴军分兵攻取武水和堂邑,并继续向西进攻。

九月初,三路吴军在魏州城下汇合,将后唐的都城兴唐府三面围困起来。

城内,李存勖焦急而烦躁的四处走来走去,对于不远处正在上演的戏剧完全没有一点欣赏的念头。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是他完全没有想到的。

当初相州刚刚叛乱时,他就意识到局势有些不妙,但他还是没想到居然会如此不妙,不仅辛苦构建的防线被吴军轻易突破,都城被敌军围困,更重要的是各地藩镇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一家出兵来援。

“那些家伙难道不知道,若是朕完了,他们这些藩帅也要完蛋吗?还是说他们觉得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挡住吴军的进攻?”

如今的兴唐府城中,守军兵力共有近六万人,其中包括从博州撤退回来的一万军队,以及李绍荣率领的残部。

有这么多的军队守城,再加上兴唐府作为后唐的都城,城中积蓄了大量粮草,坚守个一年半载都没有问题。

但问题是,再怎么坚固的城池,若是没有援兵的话,都不可能坚守太长时间,比如当初镇州张处瑾,依托坚城抵挡晋军长达近一年时间,但因为没有援兵,最终还是被晋军攻破。

若是各地藩镇不派兵来援的话,以邺城如今的情形,只怕很难坚守下去。

回想起各地藩镇的态度,李存勖心中暗暗后悔:“早知如此,就不该留下来的。”

在吴军围城之前,他本来是有机会离开邺城的,不管是去北都真定府,还是去太原,都比如今坐困孤城要好。

但李存勖又担心,若是自己离开的话,后唐军必然士气大挫,邺城很可能会立即落入吴国手中,甚至整个河北都会落入吴国手中。

到时候即便还能退守太原,但失去了河北后,后唐又能坚持多久呢?

想到这,他又不得不坚定坚守城池的决心。

这时,景进匆匆进来,一脸喜色道:“陛下,咱们的援军要来了!”

李存勖听了顿时大喜,连忙问道:“援军?是哪里来的援军,有多少人?”

“回禀陛下,是魏王殿下从太原领兵来援,兵力有一万人!”

“魏王的军队?”李存勖脸上的喜色顿时消失不见。

魏王李继岌乃是李存勖的长子,被留在太原与太原尹孟知祥一同负责镇守老巢。

如今兴唐府被围,李继岌领兵来援,这固然让李存勖感到欣慰,但他更加愿意听到的却是各地藩镇出兵的消息。

否则光靠李继岌这点兵力,又如何能给兴唐府解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