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南国江山 > 第七百零五章财政改革

南国江山 第七百零五章财政改革

作者:四国军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2 21:53:37 来源:笔趣阁

刘皇后以耍无赖的手段,迫使张居翰等人不得不放弃原本的打算,然而财政崩溃的问题却不得不解决。

李存勖虽然治国无能,但总算还没有糊涂,知道救济灾民,尤其是安抚士卒乃是国之大事,不可轻忽。

如今府库空虚,而内库虽然有钱,他却舍不得拿出来用;所以面对严峻的局面,他顿感头大。

事实上,历史上这个时期的李存勖同样面临着严峻的财政问题,甚至他派兵灭蜀时,大军都没有准备足够粮草,一路上都是靠着缴获蜀军的粮草,这才将蜀国灭亡。

若是蜀国坚守关隘不与唐军交战的话,后唐军队粮草不足,别说是灭蜀国了,能不能全身而退都是个问题。

之后后唐能够暂时渡过财政危机,也全靠了从蜀国缴获的大批钱粮给他输血。

不过如今的后唐没有蜀国给他输血,要解决问题就不得不另辟途径了。

就在李存勖头痛之时,伶人景进却突然提了个建议:“陛下,小人听说,吴国从淮南时期就有发行国债的先例,这二十多年里,每当吴国府库空虚时,都会向百姓发行国债来获取收入。既然吴国可以这样做,陛下为何就不能?”

“向百姓借债?”李存勖神色一震,顿时大喜:“不错,这个主意真不错。不过朕身为天子,富有四海,却要向自己的臣民举债度日,若是传出去岂不是让人笑话?”

景进笑道:“陛下多虑了,那吴国实行此策已有二十多年,吴国的国力却越来越强盛,掌控的地盘也越来越大,天下人都在说吴王治理有方,却没听有谁笑话他的。”

李存勖听了深以为然,他本来就是沙陀人,对于脸面等并不是那么看重,只要能得到实利,就算丢些脸面又能如何?

更何况,如今他也想不出其他办法了,唯有此法才能解决当前的财政困难。

唯一让他感到担心的是,如今百姓都遭了灾,大家手里都没有余粮,又有谁愿意购买国债呢?

景进笑道:“陛下,那些升斗小民当然没多余的钱粮,不过各地刺史、节帅们,他们却有啊!”

“你是说那些节帅和刺史们?他们倒是有余粮,只是这利息又该怎么算?朕听说,吴国发行国债付出的利息可不低啊!”李存勖有些犹豫。

那些节帅和刺史们可不比普通百姓,若是利息定得低了,只怕他们不会买账;但若是利息太高的话,对将来还债的时候又是一大笔开销。

景进不以为然道:“陛下身为君王,遇到困难,各地节帅们正应该竭尽所能提供帮助,这才是臣子的本分。如今陛下向他们发行国债,等到渡过眼下难关之后,再将借的钱粮都还给他们,怎么能向陛下要利息呢?”

“若是陛下发行国债的话,小人愿意将所有积蓄都拿出来购买,并且将来也不需要偿还。连小人都如此做了,想必那些大臣不会连小人都不如吧?”

李存勖听了顿时极为高兴,道:“很好!看来你果然对朕忠心,只让你当个伶人,实在是有些屈才了!”

第二天,李存勖召集朝廷百官,宣布将要仿照吴国,发行国债。

虽说没有利息,而且李存勖也没有说明将以何物作为抵押,不过李存勖身为天子都公开向臣子借钱了,百官和各地节帅、刺史们也不得不表示一下,纷纷出钱购买。

很快,后唐的财政危机得到缓减。

……

发生在河北的灾荒以及后唐遇到财政困难的消息很快就被吴国探子打听到。

洛阳城中,杨渥此时也在与骆知祥商议着财政方面的事情。

相比于陷入崩溃状态的后唐财政,吴国的财政状况自然要好得多。

这一次灭蜀之战,吴国不仅没有消耗多少钱粮,反而在攻占成都后收获颇为丰盛,光是蜀国各地府库中积蓄的现钱就有三百多万贯,若是再加上缴获的其他物资,那收获就更多了。

此外,如今已经是十月,夏收征收的钱粮已经逐渐运送到府库,所以如今吴国的财政不仅没有紧张,反而变得更加充实。

不过府库充实并不代表就没有问题,事实上此时杨渥就在与骆知祥商议着将要对财政税收进行重大改革。

第一个重大改革就是改变目前实行的过于集中的税收政策。

当初淮南时代,杨行密还健在时,为了尽可能的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杨渥以强力手段将地方财权给收拢上来。

地方的税收除了留下必要的部分外,其他的都要送到广陵进行统筹调拨。

这样一来,各地刺史和将领们即便掌握了兵权,但他们的后勤供应却不得不依靠中枢,这就最大限度的杜绝了地方势力坐大的可能。

之后这二十年里,吴国正是依靠着高度集中的财政制度,以及其他各种手段,共同保证了吴国的集权,让杨渥能专心对外,而无需担忧内部动乱。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杨渥的这项制度其实就是仿照历史上北宋的财政制度,所以在继承了这项制度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也会继承这项制度带来的不利一面。

历史上北宋财政太过集中,结果使得地方被削弱得太过,以至于不管是面临外敌入侵,还是遭遇天灾,或者要建一些大的工程等,都只能依靠朝廷,地方上却没什么作为。

此外,以前的政策是将地方收入大部分都收归朝廷,但地方官府不可能不花钱,为了应对开销,许多地方官都不得不设立各种名目来收税,这反而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如今吴国还算强盛,所以看不出有什么问题,但若是时间持续久了,地方被过度削弱的问题就会凸显。

所以杨渥想着,如今吴国削弱地方势力的努力已经基本成功,朝廷的威严也已经深入人心,再加上吴国掌控的地盘越来越大,光靠朝廷很难管控过来,所以应当适当给地方财政松松绑。

杨渥决定进行分税制,具体来说就是,各州的税收五成上交朝廷,一成交给各省调度,剩下的四成则留在当地州府。

若是按照之前的财政政策,地方每年的税收除了留下必要的用作开支外,其他的都要上交朝廷,如今却有近一半的收入留在地方。

所以经过改革,地方财政收入必然会大幅度增加,而朝廷的财政收入相应就会大幅度减少。

为了配合这套制度改革,相应的一些原本由朝廷负责的支出,此时当然也要转给地方来负责。

比如以前负责各地治安的厢军,其军饷供应全部由朝廷负责,经过改革后就会由地方负责。

当然,为了避免地方势力再度扩张,杨渥对各地厢军的人数也做了一些限制。

除了实行分税制外,第二项重大改革就是恢复征收现钱。

当初淮南时期,商业还不发达,市面上现钱流通不足,而且每年到了收获季节,一些不法奸商就趁机打压粮食价格,给农民造成很大损失,为了避免这些问题,淮南的两税法改为征收实物。

这样做虽然麻烦了一点,但对于百姓来说却有好处。

不过征收实物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征收现钱才是必然。

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吴国商业的发展,如今是时候恢复征收现钱了。

至于第三个改革,那就是开设国家钱庄,也就是后世的银行。

或者这不应该称作改革,而应该称作尝试。

随着商业的发展,金属货币重量太重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一贯钱就重二十多斤,有时候上街去买东西,身上不得不背着几十斤重的钱币,这显然太不方便。

所以即便杨渥不主动推动,纸币也迟早会出现。

而现在杨渥主动发行纸币,就可以主动规划,做好应对措施。

首先一点就是防伪,在这一点上杨渥决定采用后世的水印技术。

水印技术在唐朝末年就发明了,只不过应用还不广泛,如今杨渥将其用作纸币防伪,肯定能大幅增加伪造的成本。

除此之外,在纸钞的图案,以及印刷用的油墨方面也要进行优化,总之要尽可能的在技术上进行防伪处理。

除了防伪以外,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纸币的币值稳定。

对于这个问题,杨渥的想法是实行直接引入金本位制。

这些年吴国从海外疯狂掠夺黄金,尤其是吕州和倭国的佐渡岛等地发现的金矿,更是让吴国获得了大量黄金;再加上过去这些年有意识的在国内收购黄金,吴国的黄金储备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勉强可以实行金本位了。

也就是说,朝廷按照黄金的平价,以“贯”为单位发行纸币,有多少黄金储备,相应就发行多少纸币,同时宣布纸币可以与黄金相互兑换,这就能尽可能的保证币值的稳定。

不过,即便是实行金本位,也不能保证就不出问题。

毕竟,纸币这种东西看上去不需要多少成本,却能够源源不断的换来东西,这样的敛财利器对任何人来说都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现在杨渥、骆知祥等人还好,毕竟知道这里面的利害关系,不会胡乱发行纸币;但谁能保证以后的皇帝不会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顾天下百姓的死活呢?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杨渥的想法是引入私人资本进行监督。

换言之,负责发行纸币的钱庄,不仅有官方资本在里面,同时还有私人的资本加入,这样官方和私人相互监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后世人滥发纸币的可能。

当然,制度毕竟是死的,即便杨渥将制度规定得再怎么好,以后也难保不会出问题。

事实上从来都不可能有一种制度可以保证任何时候都不出问题,最关键的还是后世之人要能深刻认识到乱发行纸币的后果。

所以杨渥决定,在科举和对皇子皇孙们进行教育时,都必须加入一定的金融知识,让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头脑,不至于翻一些低级错误。

三项改革,每一项都极为重要,即便是杨渥也不得不慎之又慎。

在与骆知祥商议过后,他又先后与其他重臣进行商议,最后决定先在工商业最发达的江南地区进行试点,以尽可能的找出将会遇到的问题,等到试行之后,再逐渐推广全国。

……

十一月中旬,征讨大长和的柴再用传来捷报,吴军在黎州以南的大定城与郑仁旻的军队交战,取得大捷,斩杀敌军五千余人,俘虏三千余人,自身损失较为轻微,目前吴军正在继续南进。

得到捷报后,杨渥显得非常高兴。

毕竟这一次交战的对象对吴军来说不怎么熟悉,更重要的是西南地区丛林密布,瘴气横行,对于熟悉当地环境的敌人来说是个极好的战场,而对吴军来说就是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再加上这一次吴军投入的兵力并不多,只有三万人,而大长和的兵力听说有近十万人,所以之前杨渥对战事还是有些担心的。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这一次的捷报仅仅是个开始,接下来的战局就如同伐蜀之战一样,吴军一路高歌猛进,很快就拿下宁远、会川、成纪等城池。

到十二月中旬时,吴军居然就已经兵临大长和国的都城羊苴咩城了。

战事进展得如此顺利,以至于当消息传到洛阳时,杨渥都有些不信,等到证实消息无误后,他又担忧起来:敌军不会是在玩诱敌深入的计策吧?

毕竟吴军远道而来,对地形又不熟悉,如今孤军深入敌后,若是后路被敌军给切断了,那后果可不是闹着玩的。

心中有了担心,杨渥当即就传诏给柴再用,提醒他必须小心谨慎,不可轻敌,尤其是要保证后路的安全。

与此同时,杨渥又传令给留在成都的杨炅、周本等人,要求他们立即向黎州等地增派驻军,以防出现意外。

然而让他感到无语的是,他的诏令刚刚发出去,还没过多长时间,就有新的捷报传来,吴军已经攻克羊苴咩城,郑仁旻已经被其部下杀死了。

拥兵十万,时刻想着入侵中原的大长和国居然就这样亡了?

杨渥百思不得其解,这到底是吴国太强了,还是说敌人实力太弱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