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南国江山 > 第六百九十二章震动四方

南国江山 第六百九十二章震动四方

作者:四国军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2 21:53:37 来源:笔趣阁

吴国武义十五年,晋天祐十九年,冬十二月,晋王李存勖率精兵数万渡河与吴军决战,却大败而归,折损将士三万余人。

吴军大获全胜的消息,很快便用八百里加急的快马连夜送往洛阳。

得到消息后,留守洛阳的太子和朝中众臣等顿时全都沸腾了。

从去年八月决议北伐起,开始的时候吴军还一路告捷,没有遇到多大的困难就成功拿下洛阳,消灭了后梁;然而之后晋军突袭郓州的消息却给大家带来了当头一棒。

作为与吴国同等实力的强国,晋国果然是出手不凡,一下便夺取了郓州;再加上晋军过去多年的辉煌战绩,即便是太子杨炅和朝中百官等人对于此战能否取胜也心存怀疑,至少没有太多的自信。

而之后延续八个多月的围城战,更是让大家望眼欲穿,不知道这次决定天下大势的决战到底会如何收场。

可惜他们前线的大战都使不上力,只能在陈彦谦等大学士的带领下,努力稳定后方,为前线提供源源不绝的粮草辎重供应。

如今,终于传来大捷的消息,朝廷上下自然欣喜若狂。

杨炅当即就下令,要尽快将消息传遍各地,以安抚人心。

第二天一大早,当百姓们才刚刚从睡梦中醒过来时,洛阳的官差就已经敲锣打鼓的在街上宣扬捷报的消息了。

当初决议迁都洛阳时,杨渥同时还下令从江南迁移十万百姓过来,以充实这里的人口,如今移民的命令基本得到落实。

那些从南方迁移过来的民众,原本对此还颇有微词,认为江南的环境更加安稳,洛阳却处于前线,万一与晋国决战不利,他们就有可能陷入战乱之中。

如今得到大捷的消息,这些人顿时放下心来,一个个都在高呼万岁。

而洛阳原本的百姓,他们之前处在梁国的治理之下,陡然间变成了吴国的子民,心中多少还是有些隔膜。

好在杨渥任命的洛阳尹等官员,大多都勤政爱民,对待百姓比原来梁国的官员还要好得多,所以大半年时间下来,这些百姓也基本接受了吴国的统治。

如今又收到大捷的消息,民心顿时更加安稳下来,不再为将来的局势感到担忧。

与此同时,在洛阳城中还有另外一批人,在得到吴军大捷的消息后顿时就坐不住。

这其中,岐王李茂贞之子李从儼的反应最为激烈。

岐王这人向来重武略而轻文治,而李从儼却刚好相反,对于文治很感兴趣,对于武事却没什么兴趣。

今年年初的时候,李茂贞派他出使吴国,一来是让他交好吴国,二来也是为了让他暗中观察吴国的实力。

其中前一个目标很容易的就达到了,杨渥对他的到来非常欢迎,而且听说他喜好文史后,还特意请了一些大儒来陪同他,又允许他去吴国的国子监等地方参观学习等。

吴国的文治在当今天下乃是做得最好的一处,别说是岐王麾下,就是晋国、蜀国,以及以前的后梁,在这方面都远不能与吴国相比。

李从儼到了这里后自然大为欣喜,深深被这里的一切所吸引,觉得这里才应该是他理想中的国度。

在他给李茂贞的信件中,着实为吴国说了不少好话,甚至还断言说,能一统天下者,必定是吴国。

李从儼还趁机劝说李茂贞亲自来朝,至少也要派出更正式的使节来表达臣服之意。

可惜之后晋国大举来袭,战事又陷入僵持中,再加上李茂贞一世枭雄,让他直接向吴国臣服,他心中也有些不大乐意,所以此事就暂时停了下来;而李从儼也一直留在了洛阳。

如今随着大捷的消息传来,李从儼顿时就坐不住了,他当即取来笔墨,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书信,打算劝说其父上表臣服,并派人以最快的速度送往凤翔。

而像灵州的朔方节度使,夏州的定难节度使等,他们派出的使者同样一直停留在洛阳,打算观望这一次晋吴决战的结果,然后再定下一步的行止。

这些藩镇的实力远远不能与岐王相比,而且他们也没有太大野心,只想保住自己如今的地位,所以早在之前就已经上表吴国表示臣服了。

不过这一次的大捷消息传来,还是给这些使节带来了极大的震动,各自都在以最快的速度将消息传递回去。

总之,一石激起千层浪,吴军大捷的消息很快就引得四方云动。

……

相比于吴国这边的欣喜若狂,晋王李存勖在狼狈逃回河北后,望着眼前仅剩的数千残兵败将,心中悲愤莫名。

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形下,想要渡河逃命,这其中的危险性李存勖当然心知肚明。

他知道,一旦被吴军半渡而击,大军折损过半都不是什么稀奇事。

实际上他在渡河之前就做好了打算,就算损失掉一半的兵力,也要将另一半的人带回河北。

然而实际情况却更加残酷,最终折损的兵力远远超出他的想象,晋军负责断后的大军崩溃得太早了,未能担负起应有的重任。

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却是因为他遭到吴军苏州炮的攻击,在躲避之时却让吴军抓住机会放出谣言,进而导致军心大乱,大军迅速溃败。

“早知道渡河会遭到如此大败,还不如拼死奋起一战!”他心中欲哭无泪的想着。

当然,他也就这么一说而已,要是真的发兵反击,以晋军低落的士气,即便拼了老命只怕也攻不破吴军的防线。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吴军的援军将越来越多,吴军水军对河面的封锁也会越来越严,最终就算想渡河也为时已晚,那样一来损失只怕会更惨。

不管怎么说,战败已经是既成事实,李存勖现在要想的是如何安定人心。

晋国平定河北本来就只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民心远远谈不上归附,若是晋军能一直保持大胜的话,那还没什么问题;但如今晋军渡河与吴军决战,却大败而归,等到消息传出以后,谁知道河北民众会有什么反应。

当然,相比于普通民众,此时李存勖更加担心的是他麾下的那些将领们。

晋国的制度延续了唐末的许多制度,尤其是在节度使方面,更是与唐末类似。

如今晋国的地盘,大多数都被分割给各个节度使在负责治理,虽说晋王的威权要远远大于唐末的中央朝廷,对地方节度使和刺史都有着极大的制约,但那一切都是建立在晋王手中握有强大军力的基础上的。

如今晋军大败,那些节度使们会不会趁机扩大自己的威权?甚至趁此机会闹独.立?

别的不说,潞州的那位昭义军节度使李继韬,此人在之前就已经处在半分裂的状态了,不仅发动兵变囚禁其兄长,更是私自招募大军,意图对抗晋王,其人野心可见一斑。

不过那时候李存勖还忙着各方的战事,镇州尚未被攻取,河中府被吴军围困,杨刘、郓州的战事也在告急,各种因素牵制之下,最后李存勖也不得不向李继韬妥协,任命其为安义军节度留后,以稍加安抚,等待日后再做处置。

如今晋军大败而归,若是让李继韬得知消息消息,只怕此人会进一步闹分裂,甚至有可能直接与吴国勾结起来。

潞州便是后世的上党地区,其战略位置实在太重要了,对李存勖来说,他决不能容忍这里出现动荡,更不能容忍它落入吴国手中。

所以在狼狈撤回河北之后,李存勖终于下定决心,要趁着兵败的消息尚未泄露之前就果断下手,争取一举解决掉李继韬。

不久后,刚刚被李存勖提拔为安远军指挥使的石敬瑭便带领着三百名骑兵,一路马不停蹄的向着潞州赶去,至于他到底得到了什么命令,又将如何执行这个命令,暂时就不为外人所知了。

与此同时,李存勖又下令严密封锁大军战败的消息,任何人若是胆敢泄露消息,立斩不赦。

他也知道这样做很难彻底瞒过天下人,但即便如此,至少也能延迟消息的传播,好让他能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可能发生的变故。

所以相比于吴国掌控的地盘和受其影响的势力,晋国的领地上关于此战的消息还要过一段时间才会传播开,相应的北方各势力将会做出什么反应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得知。

……

大河南岸,吴军大营中。

此时已经是大战的第二天了,之前虽然大战在即,将士们都保持着高昂士气奋勇作战,但这并不能减少他们脸上的疲惫。

此时战局已定,将士们脸上反而不见了疲惫之色,一个个都兴奋异常。

一些人还主动向杨渥询问,为什么不趁机渡河追击,此时晋军大败,士气低迷,绝对是痛打落水狗的好机会。

不过杨渥对此却没什么兴趣,一来渡河作战是需要做好各种准备的,仓促行动可能导致大败;二来晋军虽败,但其在河北的实力还比较强,不可小觑。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此时杨刘南城和郓州城这两处地点尚未攻克,杨渥怎么会将这两个钉子留在自己后方呢?

实际上早在昨天晚上大战结果已定后,杨渥就派出了传令兵,告诉后续的援军没必要过来了,让他们直接前往杨刘南城归属周本指挥,让周本以最快的速度将城池拿下。

杨刘南城从被围困至今已经有大半年的时间,城中的粮草虽然还能支撑一段时间,但长期的围城也早就让守军将士士气低迷,若不是指望晋王李存勖领军前来解围,只怕他们早就撑不下去了。

而如今随着援军被击溃,城中守军想来也不会继续顽抗了。

杨渥将杨刘南城的战事直接交给周本,而对郓州城的围攻,他则打算亲自前往督战。

杨刘南城毕竟是在黄河边上,与河北的消息不可能彻底切断,比如这一次李存勖率军渡河之前,就曾派人与城中守军取得联系。

不过与杨刘南城不同的是,郓州距离黄河还有段距离,而且中间还隔着济水,外面又被刘信率领的三万吴军围得水泄不通,所以郓州对外的联系是真正被断绝了的。

在大半年时间都没有任何援军的消息的情况下,郓州城守军之所以能一直坚持到现在,可以说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守将李嗣源的坚持。

历史上的李嗣源虽然最后夺取了李存勖的皇位,不过真要说起来,他其实并没有造反的打算,反而对李存勖较为忠心。

后来之所以造反,更多的是因为走投无路,不得不反。

在被吴军围困的大半年里,李嗣源不断激励士卒,宣称援军即将到来,又采取各种办法安抚军心,这才能一直坚守到现在。

不过如今随着晋军大败,杨渥也没有耐心继续围困下去。

在休整三天后,他率领大军直接赶赴郓州,与刘信汇合,准备发起攻城大战。

而当他刚刚过了平阴的时候,周本那里便传来好消息,杨刘南城被攻破了。

之前周本设下伏兵,一举大败守军,歼灭敌军近六千人,可以说经过那一战后守军已经胆寒。

而随着晋王大军溃败的消息传出,守军的抵抗意志进一步下降,而吴军一方则士气高昂,周本在得到援军之后,很快就发起攻城战。

经过两天时间的猛攻,吴军终于一举攻陷城池,斩杀守军三千余人,俘虏敌军近万人,同时还缴获了大量的军械辎重。

晋军守将李周见大势已去后,断然拒绝了投降,率领身边亲信侍卫向吴军发起决死反击,最终战死在城门口;其麾下部将除了少数人跟随他一起战死外,其他多数人都选择了投降。

至此,杨刘南城这颗晋军留在黄河南岸的钉子终于被吴军拔出,而留在河面上的三道铁索也被吴军斩断,黄河河道上对于吴军来说再无阻隔。

十二月下旬,杨渥亲领大军抵达郓州,与刘信汇合,准备展开攻城之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