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南国江山 > 第六百八十五章援军到来

南国江山 第六百八十五章援军到来

作者:四国军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2 21:53:37 来源:笔趣阁

(今晚不要订阅,明天再看!)

(今晚不要订阅,明天再看!)

(今晚不要订阅,明天再看!)

杨刘下游,长清县境内,刘家村。

这是一个靠近黄河的小村庄,村子里的百姓主要以农耕为生。

半年多以前,县里的差役突然派人来村子里面招人,说是朝廷大军正与沙陀蛮子在黄河对峙,所以要招募一批人巡视河道,防备沙陀人突然渡河进攻。

这些百姓自从二十多年前晋梁对峙以来,便始终将沙陀人视为仇寇;如今虽说自南方崛起的吴国起兵消灭了大梁,但沙陀人依旧是当地人眼中的敌人:毕竟在各种传说中,沙陀军队都是杀人不眨眼的异族强盗,相比之下反而是南方吴国要更得人心一些。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应募的人都可以获得一份报酬,每十天分发一次,每次发放的钱粮虽说不多,但对于饱受战火摧残的百姓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收获了,自然吸引了大群百姓前去应募,充当吴军的耳目。

此时,黄河南岸的沙滩上,一个瘦骨嶙峋的少年缓缓向河岸走去,一边走,一边裹紧身上单薄的上衣。

“这么冷的天气还要来巡察,真是见鬼了。这都大半年了,那些沙陀人连个影子都没见着……”少年低声抱怨着。

吴国朝廷可不是开善堂的,花钱招募百姓巡查河岸,是为了在晋军渡河的第一时间就发现敌人,自然不会让百姓偷懒享福,以至于错过时机,所以每个县甚至每个村都有朝廷派来的人负责监察。

这少年便是负责今天上午的巡察,当他顶着寒风来到河岸边,开始例行公事般向河对面眺望时,浮现在他眼前的一幕却让他震惊了。

“这、这是……”少年目瞪口呆,脸色一片苍白。

前方河面上,大批的船只正搭载着成群的士兵奋力向河岸靠近着,那些士兵身上披着的铠甲,手中执着的刀剑长矛,无不在提醒着少年,传说中的沙陀人,真真实实的出现了!

“沙陀人渡河了!”

片刻之后,少年清醒过来,大吼一声,转身便往回跑。

……

河面上,冲在最前方的一艘战船上,晋王李存勖望着远处像受惊的兔子般飞奔而去的少年,不由得皱了皱眉,随即又舒展开。

“看来是被发现了,不过也正常,这么大的动静,不可能完全瞒过吴人;只希望吴人出动的速度不要太快就好。”

作为晋国的主人,数十万大军的统帅,天下间最为尊贵的晋王,李存勖原本应该在大军安然渡河,并且夺取了稳固的阵地后,再乘船渡河。然而李存勖更知道,接下来的这一战将会决定晋吴两国的国运,决定谁才是中原的主人;这么关键的一次决战,李存勖当然要身先士卒,亲自率军作为前锋渡河,以鼓舞全军士气。

而他的这个决定也确实起到了作用,连晋王本人都率先渡河了,其他将士自然不会有半点迟疑,他们纷纷跟随其后,在他们的王的带领下,准备去掠夺下一场胜利。

船桨在水中翻滚,带起一朵朵水花。

对面的河岸已经越来越清晰,而李存勖的心绪也开始飘忽起来。

“就算渡河一切顺利,我军的兵力也难以超过三万人,而敌军在平阴的军队据说就有七、八万大军,接下来这一战,我军真能取得胜利吗?”

“郓州城中我军被围困已有大半年,这大半年时间一切消息断绝,城中将士到底如何了?能坚守到我军解围吗?”

“杨刘南城的敌军深沟壁垒,防守严密,更有周本这位名将统帅,若是得到我军渡河的消息,他又会做如何选择?”

……

一个个问题在脑海中浮现,让李存勖心绪难宁。

而这些还只是关于眼下这一战的诸多问题,事实上,晋国面临的问题远不止这些。

历史上的晋国光是对付一个后梁就被拖得筋疲力尽,虽说凭借李存勖的天才发挥,最终一举消灭后梁,但晋国那时在兴盛背后掩藏的虚弱也是不争的事实。

而在消灭后梁后的几年里,李存勖更是被军事上的巨大成就冲昏了头脑,以至于安心享乐,荒于政事,再加上国内长久以来积蓄的矛盾爆发,最终死于兴教门之变。

而如今这个历史中,南方吴国的崛起给晋国带来的压力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李存勖心中的忧虑自然也远超原本历史上的他。

心中虽然充满忧虑,但作为一个合格的统帅,他的脸上却丝毫没有显露出担忧,反而充满着无穷的自信,仿佛已经胜利在望了一般。

身边的将士也被他的自信所感染,一个个脸上满是自信。

“大王,咱们靠岸了,看来敌军在这里并没有防守;末将愿率麾下将士作为前锋,为大王开道。”这时一直跟随在身边的李绍荣开口道。

李存勖收回思绪,他回头缓缓看向身后众多军队,他看到了如林的长枪,看到了士兵脸上的坚毅,看到了都一匹匹嘶鸣着的战马,在这一瞬间,不仅是脸上充满自信,便是心中的担忧也瞬间消失了:有如此强军,便是敌军百万,也未必不能一战而胜!

“好,你率一千人前头开道,务必要让敌军见识到我军的厉害!”李存勖大声下令。

“全军,登岸!”

……

伴随着李存勖的命令,数万晋军开始有条不紊的登上河岸,而李绍荣则率领着一千骑兵开始向内陆开去。

一个多时辰后,第一批三千余人便已完成登岸;接着,大小船只迅速返回北岸,准备将下一批军队以及他们的辎重马匹等运送过河。

到了天黑的时候,已经有一万余人以及他们的兵器铠甲、作战马匹被运送过河;而到此时,尚未有任何吴军出现的迹象,便是李绍荣的前锋都很少碰到吴军,仿佛吴军对他们的到来还一无所知一般。

但李存勖却知道,这不过是因为他们渡河的行动来得突然罢了。

或者说,吴军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分别把手河岸,而是将大军集中在平阴、杨刘、郓州等地,等待晋军渡河后再发起反击。

而吴军的水军要赶过来更是需要时间,等到吴军水军到达以后,真正的考验才会开始。

……

平阴城外,吴军大营中。

纷乱繁杂的军队调动同样让杨渥感到一丝忧虑。

或许是长期停留在此的缘故,即便是采用了军队轮换、增加赏赐等各种办法来提振士气,但杨渥发现如今军中还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丝急躁,尤其是在久侯晋军而不至的情况下,许多将领更是出现了主动请战的要求。

而这一次的军队轮替更是让这些急躁情绪展露无疑。

自从下达轮替令后,在杨刘南城负责围城的军队只花了三天时间便撤了下来,反倒是平阴这边的军队调整出现了一丝混乱的迹象,时间已经过去三天了,轮替的事情却还没理顺,后续从南方赶来的军队也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及时到达。

当然,混乱虽有一些,但要说有多严重倒也未必,最多就是需要一点时间来调整而已。

真正让杨渥担忧的是,若是晋军依旧不动如山,继续对峙下去,吴军的士气只怕就要完全被消磨掉了;那样的话,或许他就不得不下令强行攻城了。

除了士气外,另一个让他担忧的就是财政。

战争绵延经年,这不仅对晋国是一个沉重负担,对吴国来说也说一样。

毕竟吴国的军制和晋国还是不同的。

晋军的士兵平时粮饷都很少,所以将士们为了生计就不得不在战场上奋力搏杀,以换取丰厚的奖赏或者战利品。

而吴军的将士平日发放的粮饷要高得多,造成的结果就是养同样多的军队吴国的花销要比晋国大得多。

再加上刚刚消灭梁国,各地百废俱兴,要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所以即便是以吴国的富庶也有些吃不消;如今朝中骆知祥等掌管财政的大臣都或明或暗的提出,希望杨渥早日结束征战,休养生息。

或许是看出了杨渥心中所想的缘故,侍立身后的二王子杨琰轻声劝道:“父王不必忧虑,我军固然拖不起,但晋军更拖不起。若是拖得太久,不管是杨刘南城还是郓州,只要有一处被我军攻破,都是晋国难以承受的后果。”

“嗯?你倒是看得明白。”杨渥闻言顿时笑了起来。

去年北伐,杨渥将太子杨炅留在金陵监国,负责镇守大后方,却将次子杨琰以及三子杨煜带在身边,以让他们有所历练,增长见识。

后来杨渥亲自领兵上阵,便将杨琰兄弟二人留在徐州。

等到攻占洛阳、消灭梁国后,吴军又与晋军开战,之后便是长达大半年的夹河对峙。

这期间三王子杨炅在他母亲徐氏的请求下返回了金陵,但二王子杨琰却没有回去,反而来到平阴军前,随侍在杨渥身旁,至今已有半年时间。

这半年时间下来,杨渥惊讶的发现,自己这个次子在军务上居然有着非同寻常的见解,看问题的眼光甚至赶得上一些积年老将。

有了这个发现,杨渥也不再将他当做一个普通孩子,而是逐渐对其培养,许多重要的军务都不回避他。

而这一番培养下来,却是让杨渥越发的感到惊喜,甚至有时候还时不时的感叹:为何不是嫡长子?

作为后世来人,杨渥当然知道嫡长子继承制存在的严重问题,问题是,一来如今的太子并无失德,而且他镇守金陵,将后方治理得井井有条,大军粮草调拨、军队调动等都没有任何纰漏,这都表明太子的能力做一个守成之君还是足够的。

再加上他的母亲乃是王后,又有周本这位军中老将作为后盾,以及这些年监国积累下来的威望和人脉,可以说他的地位是极稳的。

要说唯一让杨渥感到不满意的地方,或许就是太子对军务没啥兴趣,反而与那些文官打得火热,让他担心将来吴国会不会走向北宋的老路,重文轻武,缺少进取之心。

而次子杨琰的出现却让他感到眼前一亮,心中不由得赞一声:此子像我。

可惜的是,即便是杨渥也不可能就因为喜爱而轻易的废黜太子,那也太过儿戏了。

所以他也只能在心中感叹几句。

此时,听了杨琰的话,他笑着问道:“那假如你是晋王,你会什么时候渡河解围?”

“若孩儿是晋王,孩儿便选在此时渡河。”杨琰低着小脑袋沉吟片刻,随即肯定的答道。

“是吗?”杨渥脸上带着笑意,心中却是一动:“说不定被他说准了,晋军还真有可能在此时进攻呢。”

话音刚落,外面忽然有飞骑赶至,一边策马狂奔,一边大声疾呼:“晋军渡河了!”

杨渥顿时脸色一肃,向杨琰瞥了一眼,随即沉声对身旁传令兵下令道:“传孤的命令,召集指挥使以上各级将领速速到中军大帐来参加军议!”

“领命!”

……

马家口对岸,晋军渡河之地。

夜色渐渐深沉,寒冷的河面上,晋军依旧在忙碌的渡河。

这一次决战晋军出动的都是征战多年的最精锐的军队,其中作为主力的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就是从马直,其中骄兵悍将极多,战力强悍,在对后梁和对抗契丹人的战争中立下极大功劳。

如今包括石敬瑭、李绍荣等猛将都在这支军队中任职。

第二部分便是突骑,也就是晋国骑兵主力,同时也是晋国征战四方的撒手锏;这一次李存勖可以说将最精锐的骑兵都调过来了,光是突骑就有八千人,若是再加上从马直以及李存勖身边的侍卫亲军,整个晋军这一次动用的骑兵多达万人。

至于第三部分则是被李存勖收编为禁军的银枪效节都,由赵在礼统领,刘词为其副。

这支由杨师厚一手建立起来的精锐,人数虽然只有八千人,但其中每一个士兵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强兵,再加上这些年征战四方的磨砺,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