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南国江山 > 第六百五十章劝说

南国江山 第六百五十章劝说

作者:四国军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2 21:53:37 来源:笔趣阁

襄陵之战的战报很快就传遍各地,引发巨大的震动。

宁陵城中,霍彦威是最早得到消息的梁军大将。

虽说身处敌后,但因为留守的吴军兵力不多的缘故,所以宁陵与外界的联系并未被切断,各地的消息依旧能传进来。

襄陵兵败之后,不少逃亡的梁军士兵在慌不择路之中便逃到了宁陵这里,给霍彦威带来的此战的消息。

“康延孝临战倒戈?吴王亲自率领大军突然出现在大军后方,在关键时刻发起突袭?苏云等将领先后不战而降?最后段凝也下令投降了?”

通过从一些溃兵口中打探到的零零碎碎的消息,霍彦威很快就拼凑出了此战的一些经过。

虽然对这一战的前景不怎么看好,但霍彦威依旧没有想到最后的结局竟是如此,吴军竟然这么轻松的获得了全胜,整个大战折损的将士只怕连五百人都不到,这让霍彦威深感震撼。

“将军,从此战的经过和结局来看,我军的士气早已经崩溃,各部将领都没什么战心,再加上敌军提前掌握了我军动向,布下伏兵,又埋下康延孝这颗暗子,所以此战我军兵败也就不足为奇。不知将军接下来打算怎么办?”淳于晏开口问道。

段凝的大军被彻底消灭后,他这里就完全成了孤军,虽说宁陵城在过去半年内被不断加固,城中又积蓄了大量钱粮辎重,足以坚守很长时间,不过在没有援兵的情况下,即便是再怎么坚固的城池也难以坚持太久。

更何况,段凝麾下的将士之所以战败,很大原因都是因为自身士气低落造成的;霍彦威的部众又何尝不是如此?

从去年征战至今,他们已经连续苦战近半年时间,这期间既没有得到休息,更没有取得任何鼓舞士气的胜利,甚至其中一段时间还因为各种问题,导致钱粮军饷和赏赐都没有发放到位,极大的影响到军队的士气。

可以说他麾下这支军队看上去有上万人,又有一座坚城可以固守,但真要打起来肯定守不住太久。

“先生不会又要劝本将投降吧?不过,梁国没有覆灭之前,本将是绝不会投降的!”霍彦威苦笑。

他当然明白接下来他最好的办法就是投降吴国,不过这么多年为梁国效力,心中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情义在,不想现在就做出背叛的事情来。

淳于晏笑道:“在下可不打算劝说将军,如今段凝已经覆灭,从开封一直到洛阳都没有多少守军;若是在下所料不错的话,接下来吴王肯定不会再在开封迁延,一定会率军直扑洛阳。一旦洛阳失陷,梁国就彻底完了,到时候将军除了投降还能如何?”

霍彦威点了点头,他也觉得吴军接下来将会选择直攻洛阳,要不了多久梁国就会灭亡,所以他是不可能在这时候投降的,要投降也会等到梁国灭亡之后,至少他没有做对不起大梁的事情。

正在此时,有侍卫满怀期待的进来,道:“启禀将军,有吴国使者前来求见,说是有要事与将军商议。那使者还带来了一封段招讨的亲笔信,让小的带给将军。”说完,他双手恭恭敬敬的将一封未开封的信笺呈递上来。

“段凝的信?哼,此人投降了吴国,如今肯定是来劝降了,这么急不可耐的想为新主子效力吗?此人的信,不看也罢!”霍彦威冷笑一声,也不看那信的内容,直接将其揉成一团,扔在地上。

霍彦威原本就对段凝这个没什么本事,更没有什么资历和功劳,完全依靠行贿和阿谀奉承才当上招讨使的上司感到极为不满;这一次襄陵之战梁军六万大军全军覆没,更是让霍彦威对段凝深感愤恨。

他却忘了自己在淳于晏的建议下,直接放开宁陵的道路,任由吴军追击段凝,他同样要对此战兵败担负一些责任。

淳于晏却是不慌不忙的走过去将地上的纸团捡起,打开仔细阅读。

“的确是劝降的信,不过内容却没什么新意,无非是说梁国大势已去,如今天命在吴,请将军顺天而行。”淳于晏摇了摇头,简单的说了一下信的内容。

“将军要不要见一下吴国的使者?”

霍彦威沉默了,虽说他不想现在就投降吴国,但他也知道自己迟早会投降的,所以对于吴国派来的使者他并不想得罪。

沉吟片刻后,他开口答道:“你亲自去见见来使,好好招待他,不可怠慢。至于本将就不见他了。若是他提出要见本将的话,你就说本将有要事在忙,不便相见。”

“是,在下明白了。”淳于晏点头告退。

……

在霍彦威得到襄陵兵败的消息后不久,许州这边同样得到消息。

许州城中,早就为了战事而焦头烂额的高季昌,此时正满脸后悔的对自己的两个心腹抱怨:“早知道朝廷大军如此无用,本帅早就应该投降的,可恨本帅当初贪心不足啊!”

是的,他的确是贪心不足。

当初吴军北伐刚刚开始的时候,中原战局虽然吴国大占优势,不过那时候的梁国并非毫无还手之力,驻守在黄河沿线的梁军还有很强的实力,只要他们南下与吴军交战,未必就不能击退吴军。

不仅是黄河沿线的梁军主力,还有黄河北岸的晋军同样值得高季昌期待。

在高季昌看来,晋王李存勖这么多年征战四方,虽不能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也能算屡战屡胜,威震四方;以晋军的强大实力要踏平区区一个镇州肯定不是什么难事。

而一旦镇州被攻破,晋军就能集中兵力渡河南下,到时候中原战局必会陷入大混战,而高季昌这种有野心之辈就能趁乱取利,至少也能多一个选择。

所以那时候高季昌面对吴军大兵压境,没有急着投降,而是选择坚守城池等待时局变化。

一开始他还只打算观望一个半月时间,若是一个月后战局没有什么大变的话,他就会尽早投降吴国;结果一个半月之后,战局的确有了变化:晋军放弃德胜南城,让梁军得以集中兵力南下与吴军交战。

那时候吴国三路大军分布在三个方向,单独一路大军的实力还比不上南下的梁军,所以那时高季昌似乎看到了转机,决定将观望的时间继续延长,这一延长就到了如今。

谁知道梁国如此不中用,黄河沿线十多万大军交给段凝,这几个月时间下来不但没有取得丝毫进展,反而折损不少将士;如今吴国大举反攻,连十天时间都不到梁军就已经彻底败了。

不仅是梁军的表现让他大失所望,晋军的表现同样出乎他的意料。

区区一个镇州,晋军居然攻打了这么久都没有将其拿下,渡河进入中原的时间更是遥遥无期。

不是说晋军精锐天下无敌吗?不是说晋王威名足以震慑四方吗?为何连一个镇州都打得这么艰难?

高季昌心中愤恨,不过此时已经没有后悔药可吃,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如何保住自己的富贵。

若说之前的他还存着一丝野心,不愿就此投降吴国,想要趁乱建立一方势力的话,那现在的他即便以刘皇叔的经历来自勉,却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没有任何机会了。

不仅没机会趁乱取利,而且因为他之前的迟疑不决,现在的他即便投降吴国只怕也难以保住富贵,甚至连性命都难以得到保障。

毕竟他过去的表现实在是让人忌讳,当初担任荆南节度使时的经历就不说了,朱友贞发动兵变时他参与其中,还有这几个月的迟疑和观望同样会给吴王留下不好的印象。

像他这样的乱世枭雄,杨渥就算嘴上不说,心中只怕也会时刻防备着。

作为一方节帅,长期独领一方的枭雄,高季昌深知若是哪个人被他的君王时刻防备着,那么此人掉脑袋的日子就不远了。

所以现在高季昌要想的不是如何保住富贵荣华,更不是如何趁乱取利,而是应该怎样保住自己的脑袋以及全家人的性命。

在他身前,梁震和倪可福这俩位心腹同样皱眉沉思,在为将来而筹谋。

他们同样知道高季昌面临的困境,知道现在必须是做出决断的时候,不能继续迟疑了。

倪可福低声建议道:“节帅,梁先生,若是咱们立即起兵,与城外的吴军联手,内外夹击,将陆思铎完全消灭,以此功劳能否得到吴王的欢心?”

“不行,这样只怕会适得其反!”梁震听了当即摇头。

“吴王的性子老夫仔细研究过,他看上去心胸广阔,宽宏大量,能够容人,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对方没什么野心的基础上的;实际上此人的猜疑之心非常重,不比在当年曹操之下。”

“比如当初吴国枢密使朱瑾,此人当初作为泰宁军节度使,曾经与朱温争夺中原,历经十年战争才最终失败。”

“此人为了自己的权势可以说是不择手段,当初为了得到泰宁节度使之位,假意要娶前节度使齐克让之女,却趁着婚礼的时机发动兵变驱逐齐克让,自立为泰宁节度使。”

“后来朱瑾兵败,朱温将其兄长朱瑄抓住,让朱瑄前来劝降;但朱瑾不但不投降,反而为了稳固军心,亲自将朱瑄杀死。”

“这样一个为了自己的权势可以不择手段的人,他虽然在投靠淮南之后屡立战功,深受吴国武忠王的信任,却引来了当今吴王的猜疑。”

“所以自从当今吴王掌握大权之后,朱瑾始终未能掌过兵权;虽然看上去每次征战吴王都会将其带在身边参谋军机,但这何尝不是一种防备呢?”

“后来李神福病逝,按理说应该由枢密副使朱瑾接任为枢密使,但吴王最终却选择提拔李承嗣接任。这些都足以说明吴王对此人的防备。”梁震详细的介绍着。

高季昌听了连连点头,问道:“前辈的意思是,让本帅向朱瑾学?”

“不错,朱瑾这人极为聪明,他知道自己深受吴王忌惮,不过他没有急着表现自己,更没有因此就惊慌失措,而是用自己的表现来一点一点的改变自己在吴王心中的印象。”

“自吴王接位以来,朱瑾始终保持中立,不结党,不专权,更不去触碰军权,对于吴王交代的任务则一丝不苟将其完成,丝毫不逾越自己本分。所以十多年时间下来,最终得到吴王的认可,如今官居吴国枢密使,成为吴国朝中显贵。”

“所以节帅若想保住富贵,就必须向朱瑾学习,从现在开始就要安守本分。”

“那陆思铎固然是吴国的敌人,但于节帅而言,他却是领兵来救援节帅,这对节帅是一种恩义;若是节帅为了保住自己的富贵,却暗中与吴国联手,将陆思铎给害了,只怕吴王得知后,即便表面上会夸赞节帅,但心中只怕更加不喜。”梁震劝道。

“前辈说的不错,如此不择手段之人,有些枭雄或许会喜欢见到,但吴王肯定不会高兴。”高季昌有些后怕的舒了口气。

刚才若不是梁震劝说,只怕他就要听从倪可福的建议向陆思铎动手了。

的确,吴王杨渥喜欢安守本分的将领,对那些为了自己的功名可以不择手段的乱世武夫最是不喜;比如临阵倒戈的康延孝,此人目前虽然受到杨渥重用,但杨渥对他的看重只怕还比不上对王晏球。

王晏球主动来投,这是因为他识时务,在分析时局之后做出的理智选择;而康延孝却纯粹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而背叛友军,临阵倒戈。

如今他既然能为了利益背叛梁国,安知他将来不会背叛吴国?

所以重用归重用,像康延孝这样的将领却难以成为杨渥的心腹,将来一旦有风吹草动,杨渥第一个提防的就是他这样的人。

高季昌又问道:“不知前辈觉得,本帅现在该如何做才能逐渐打消吴王的猜疑,改变吴王对本帅的印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