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南国江山 > 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灾

南国江山 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灾

作者:四国军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2 21:53:37 来源:笔趣阁

虽然杨渥很早就开始为旱灾做防备,但他还是有些低估了事态的严重程度。

从四月份起,一直到六月初,近两个月的时间内,整个江淮、两浙各州几乎没有下过雨,江西等地的情况要稍微好一些,但干旱也持续了一个多月。

长时间的没有降雨,导致各地河流都几乎枯竭,便是钱塘江等大河的水流量也下降不少,这就给农业灌溉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除了少数地区的农业种植因为当地水利设施健全而得以存留外,其他地区种植的庄稼几乎全部死绝。

更重要的是,虽然在六月初各地陆续有了一些降雨,但到了六月底,各地的降雨再次停止,接着又是持续二十多天的干旱。

这么严重的旱情立即就引起了杨渥等人的极大重视,骆知祥、杨信、徐善等六部大臣们一个个都受到杨渥委托,前往各地巡查旱情。

好在之前几年里各地的收成一直都不错,再加上吴国上下经过杨渥大力整顿后,财赋税收相对变得合理,百姓的负担相对较轻,所以家家户户靠着往年的余粮目前还能支持。

但若是旱情持续下去的话,必然会有一些底子较薄的家庭撑不住,最终成为灾民。

所以杨渥一面下令免除受灾各地百姓今年的农业税收,一面又下令各地若是出现灾民,必须就地予以安排接济,不得将其赶往他出。

杨渥可是知道,历史上许多时候出现灾民后,当地官府为了自己的政绩不受影响,往往会选择关闭城门,将灾民赶到别处去,或者任凭他们自生自灭。

但这样一来那些灾民活不下去,若是有人趁机挑拨,只怕立即就是遍地造反的局面。

杨渥自然不愿发生这样的情况,所以他宁可各地损失一些钱粮也要保证安稳。

五月中旬,池州地区因为颗粒无收,生存难以维续的灾民开始陆续涌入城中,好在池州刺史陈长官应对得力,他一面下令打开仓库赈济灾民,一面派人维持秩序,防止有人趁机闹事。

因为陈长官本人在当地的官声极好,有他出面,当地灾民的情绪都很稳定,没有表现出要造反的迹象。

继池州之后,宣州、歙州等地也陆续出现大量灾民,给当地造成巨大压力,那些地区的官府担心灾民趁机造反,夺取州县,所以只敢关闭城门,每天在城门口发放一些口粮来维持灾民的生存。

六月初,杨渥下令将在江淮、两浙等多地修建一系列的农田水利设施,以及一条连接睦州、婺州、处州、温州等地的驰道,以加强朝廷对那些相对偏远地区的管控力度。

为了完成这么大的工程,自然少不得要大量招募民工,而如今的大旱正好就提供了众多的劳动力。

当然,为了尽可能的保证安稳,不至于出现灾民用工过度,以至于被迫作乱的现象,杨渥亲自定下了这些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用工标准,包括每天劳动的时间和给他们提供的食物数量,保证这些民工不仅吃得饱,而且还不至于没力气干活,甚至还有一定的余粮能够供应他们的老人孩子,不至于出现饿死人的情况。

此外,为了尽可能保证民工的安全,杨渥还规定,每天在最热的几个时辰里不得强迫民工劳动,以免出现大面积的中暑情况。

为了防止有人暗中下手,贪墨赈济钱粮,杨渥又派出大量人员分赴各地进行监察,凡是查出有贪腐迹象的,一经证实,不管贪腐数量多少,一律处以极刑。

在他的强力手段压制下,这些工程很快就在各地上马,那些原本早就断粮的灾民在得到消息后,纷纷前往工程队报名,便是那些家中尚有余粮的,也纷纷加入这场大建设之中。

毕竟这么大规模的旱灾,谁也不能肯定到底会持续多久,而地里的庄稼早就颗粒无收了,趁着现在工程队招工的时候,以自己的力气多换一点粮食养家。

到了七月初,许多地区的灾情有所缓解,降雨量恢复到正常水平。

江淮、两浙等地的光照等条件相对较好,可以进行两季稻种植;虽然此时稍微有些晚了,但种下一轮晚稻还是勉强可以的,若是接下来顺风顺水的话,或许到了年底还能有一些收成。

所以对于这些地区,那些工程队纷纷暂时停下,好让那些灾民回家种植庄稼;至于工程队的进度,即便是速度缓慢一些,杨渥也不会在意,只要局势能够安稳就行。

而持续的旱情到了此时也陆续结束,一般来说大旱之后必然会伴随着大量灾民饿死的现象,不过这一次吴国上下应对得力,最终成功渡过旱灾,保证了局势的稳定。

当然,各地还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饿死人的情况,当然情况并不严重,也没有出现大规模动乱。

不过作为代价,吴国过去一年辛苦积累起来的粮仓很快就消耗近半,而且现在毕竟还没到彻底放松的时候,许多地区虽然成功种下一轮水稻,但要等到丰收,那也是很晚之后的事情了。

至于那些没来得及种下水稻的地区,更是有可能要等到明年才有收成,在这期间,那些灾民们就不得不依靠赈济或者加入工程队以劳动来换取粮食。

这对吴国的粮食储备同样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荆襄、湖南等地今年的收成没有受到影响,尤其是潭洲附近今年更是出现大丰收,这就极大缓减了全国粮食匮乏的局面。

此外,一般的旱灾之后往往会伴随着大规模的蝗灾以及瘟疫,这一次各地的旱灾同样如此。

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因为没有大规模饿死人的现象,真正受灾饿死的多数都是那些动物,这就极大减小了瘟疫爆发的可能性。

一些地区虽然小范围有瘟疫出现,不过因为杨渥提前有所准备,派往各地的医者很快就采取措施对那些患病之人进行隔离,使得刚刚有爆发迹象的瘟疫很快就平息下去。

不过相对于迅速被平息下去的瘟疫,蝗灾的情况就要严重许多。

正所谓久旱必有蝗,蝗灾的情况主要集中在江淮地区,滁州、濠州、庐州等地都受到波及。

杨渥在第一时间就下令各地捕捉蝗虫,以缓减灾情,并且派专人分赴各地督察当地官府捕捉蝗虫。

这道命令一开始还受到了许多官民的抵制,因为这个时代的人往往以为蝗灾乃是得罪了上天才会受到惩罚。

所以百姓只知设祭膜拜,却不敢捕杀蝗虫,任由蝗虫嚼食禾苗。

御史王盈铨上书说:“蝗虫乃是天灾,岂是人力所能除。况且杀虫太多,有伤天和。”

此外,泰州刺史刘昀对灭蝗之举仍有反对意见,他向杨渥上书进言道:“只有修德才能消除天灾,前赵刘聪除蝗不成反而招致更大的危害,这个教训不得不吸取。如今若是进行灭蝗,万一得罪上天,必然会导致更大的蝗灾。”

所以此人竟然拒绝在泰州进行灭蝗,并写信劝阻周围的滁州等地刺史进行灭蝗。

在此人的鼓动下,一些地方的刺史也不由得有些犹豫起来。

杨渥看完王盈铨二人的上书后顿时大怒,痛斥其人迂腐,声言:“蝗虫可以驱除,若任其成灾,粮食将被食尽,到时百姓怎么办?灭蝗救人,如果天降灾祸,有孤一力承担。”

心中恼怒的杨渥更是当场下令罢免王盈铨、刘昀二人的官位,命其致仕回家;同时受到二人牵连的许多之前明里暗里出言反对灭蝗的人,这些人或是直接被免职回家,或是遭到遍官。

接着,对于那些之前还在犹豫的地方刺史,杨渥当即派人进行申饬。

最后,杨渥又下令后世吴国若是有蝗灾出现,当朝的君主必须在第一时间下令加以捕杀,若有出言阻拦者,一律罢官免职。

在他的强令之下,各地官府终于行动起来,组织官民捕捉蝗虫。

到了九月份,各地旱灾的情况基本结束,而蝗灾也得到了遏制,剩下来的蝗虫基本上已经难以造成大的危害了。

至此,这场持续了大半年的灾害基本上算是平安度过,吴国上下除了消耗大量的粮食外,并没有出现什么动荡,这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当然,灾情虽然基本上平安度过,但各地的水利工程的建设却并没有停下来。

按照杨渥的计划,接下来的这几年若是不出意外的话,吴国不会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主要精力将会用于内政方面的建设,而农田水利和道路的修建,正是这一轮建设的重点工程。

平安度过旱灾,杨渥的注意力也再次集中到徐州这边来。

虽然目前朱友贞尚未派人来取代目前的徐州武宁节度使王殷,不过杨渥相信,那只是迟早的事情。

既然朱友贞还不采取行动,杨渥说不得只好暗中使些手段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