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南国江山 > 第五百五十七章北伐的兵力

南国江山 第五百五十七章北伐的兵力

作者:四国军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2 21:53:37 来源:笔趣阁

若要北伐中原,吴军到底需要多少兵力,这个问题不仅是郭崇韬在关注,杨渥还有其他将领同样极为关注。

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一点自然是参考历史上的其他几次北伐。

要说北伐,在吴国之前的北伐主要集中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是东晋的祖逖、桓温以及刘裕这三人的北伐最为出名。

其中祖逖北伐的兵力并不多,初期不过是私自招募的几千北方人;后来名望大了后,得到东晋朝廷的支持,这才有了数万大军北伐。

不过祖逖北伐取得的成果并不多,再加上朝廷内部倾轧掣肘,使得祖逖北伐很快就以失败告终。

而桓温北伐的声势比之祖逖北伐要大得多。

毕竟桓温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掌控了东晋朝廷,有一个国家的力量在后面作为支撑,还有北府兵这支强大的军队作为依靠,再加上当时北方正好陷入大乱,所以桓温北伐不管是兵力、声势还是取得的成果都比祖逖北伐要大。

但桓温北伐的兵力实际上也不多主力大军也就四五万人,再加上各路策应的军队,总兵力大致在十万左右。

桓温北伐共有三次,其中前面两次取得了一些成果,成功收复洛阳,给桓温带来了极大的声望,为他掌控东晋朝廷铺平了道路。

可惜桓温的第三次北伐却以失败告终。

相比之下,宋武帝刘裕的北伐可以说是最为接近成功的一次。

刘裕的个人能力应该说是自魏武帝曹操以来最为杰出的一个,再加上精锐的北府精兵,以及得当的北伐策略,使得刘裕北伐一度攻占了山东、河南、关中等地。

在那个时候,黄河以南的地区基本都落入了刘裕的手中,长安、洛阳这两个重镇同样被其收复,再加上之前就已经被攻占的蜀中、汉中等地,可以说刘裕的地盘之大,差不多相当于如今的梁国、吴国、蜀国三家之和了。

可惜得是,刘裕收复长安以后,他留在建康城坐镇后方的心腹刘穆之突然病死,使得朝中没有可信之人坐镇,刘裕担心后方出问题,于是率领主力撤回彭城。

一年多以后,留守关中的晋军将领发生内讧,使得长安再次失陷于敌手。

但即便如此,潼关以东、黄河以南以及山东全境还在刘宋的掌控之中。

真正让刘宋失去北伐统一天下的机会的,还是刘裕的病亡。

在刘裕死后,继位的宋文帝草率北伐,导致大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裕的北伐虽然失败了,但其对如今的吴国依旧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时刘裕出动的兵力,具体的数量虽然没有记载,不过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估计可以知道,晋军的兵力应该不到二十万,估计也就是十五万左右。

这十五万兵力,在与北方政权交手的过程中虽然屡屡取得胜利,但也暴露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兵力不足。

这个兵力不足,并不仅仅是说直接用于北伐的兵力有些不足,同样也是说留守南方的兵力相对也有不足。

当时的东晋虽然已经落入了刘裕的掌控,不过南方的广阔领地却都是刘裕一手一脚打下来的。

那些山高皇帝远的地区,若是用大军前去讨伐,当地的势力必然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但若是“王师”一走,当地又会出现叛乱。

这种叛服不定的状态,与如今吴国面临的局势是有许多相似之处的。

别看如今南方各地除了岭南外基本都已经统一,但若是吴军主力都去北伐了,谁又能保证南方不出现动乱呢?

而若是内部都不安稳,只怕任谁领兵北伐都难以全力以赴,在这种情况下北伐能够取得成功才是怪事。

这一次出兵江陵,杨渥明明在金陵还有四万大军,在福建和两浙还有李承鼎的两万大军,但即便是一开始进攻江陵的战事进展不顺利的情况下,杨渥也没有动用这些兵力的打算,为的就是一个安稳。

这一次统兵攻打江陵即便是未能取得成功,那也可以撤军回去等下次出兵,总是有机会可以打下江陵的,并不需要急于一时。

但若是为了图一时之快,将全部兵力都用于江陵,或许杨渥亲自统领大军在外,的确可以震慑内部的宵小,让他们不敢乱动。

但在后方空虚的情况下,万一真有什么人抱着“富贵险中求”的心态起事,那又该如何?

到时候杨渥手中虽然掌握着整个吴国的大军,但在内部有动乱的情况下,这些将士还有多少士气和战心?

十多万大军的后勤方面又如何得到保障?

在敌军阵前若是不能迅速安然撤兵又该怎么办?撤军的时候被敌军趁机攻击怎么办?

撤兵回去之后,一支征战日久、早就疲惫不堪的大军,又该如何才能远赴数千里之外去平定叛乱?

……

这么多的问题,可以说只要内部出了什么乱子,到时候整个吴国都有陷入内乱的可能,这才是真正要命的事情。

所以即便对江陵的战事一开始进展得并不顺利,但杨渥也没有进一步增兵的打算,宁愿退兵或者与敌军决战,也不会再贸然增兵。

而且用兵之道原本就不是简单的堆彻兵力,而是兵力、战略、后勤等各方面的综合。

吴军这次动用的兵力光是禁军就有八万,再加上八千水军,三千骑兵,三千羽林军,以及其他的厢军,总兵力在十万之上。

只要用兵得当,这么多的兵力别说是打下一个江陵,就是打下整个荆襄也是足够;但若是用兵不当,即便是增加更多的兵力,又有什么用处?徒然让后方出现隐患罢了。

刘裕北伐,出动的兵力在十五万左右,剩下的兵力留守南方各地,可以保证内部安稳,但总体来说,刘裕手中的兵力还是有些不足的。

除了北府精兵可以值得依赖以外,其他军队基本都是摆设。

而吴军若是北伐的话,若是和刘裕北伐一样,动用十五万大军,那么留守的军队包括厢军在内应该在十万以上,同样可以保证内部安稳。

但十五万大军北伐,这个兵力到底足够吗?

杨渥并没有把握,毕竟现在这个时代和刘裕所处的时代还是有许多差别的。

梁国、晋国都将是吴国的敌人,这两个大敌都有着深厚的根基,他们的兵力同样众多,最关键的一点是,这两国如今还是死敌,相互之间的仇恨和矛盾甚至比吴国和梁国之间的矛盾要大得多。

这样一来,或许十五万吴军也能取得像刘裕北伐那样的效果,一举夺取整个黄河以南的地盘。

不过要想一举将梁国和晋国都打垮,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除了众将都知道的刘裕北伐外,作为后世来人的杨渥,自然还知道另一次影响力更大的北伐之战——徐达北伐。

朱元璋虽然因为见识上的不足,使得他建立的明朝在根本制度上就有不少让人诟病的地方,但对于朱元璋的历史功绩,却是没有任何可以怀疑的地方。

再造华夏,这四个字就足以说明其历史功绩。

至于其他的,在这个大是大非之下,就只是无关紧要的细节问题了。

而朱元璋的恢复中华,这个具体的执行之人就是徐达。

徐达北伐的兵力为二十五万,或许在如今这个时代二十五万大军兵力非常多,但在元末明初的时代,二十五万大军真的不算多。

在经过宋朝几百年的开发之后,整个南方的经济得到极大发展,人口数量远远超过北方。

而就整个中国的人口来看,元朝末年的人口也比如今要多得多,再加上各方势力基本上都不是像现在这样用的募兵制,而是征兵制,这就使得元朝末年的各方势力之间的大战,动用的军队规模远远大于现在。

比如朱元璋那时候手中的兵力多达上百万,而残元的兵力同样人数众多。

但许多实际动用的兵力却只用了二十五万而已。

剩下的军队,自然是留守后方,再加上朱元璋亲自坐镇,足以保证后方的安稳。

这样一来,有一个安稳的后方给北伐大军源源不断的提供支持,再加上徐达杰出的统兵能力,所以才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就攻占大都,基本上完成了统一天下的重任。

从这个方面来看,杨渥觉得,将来吴国若是要北伐的话,动用二十万禁军应该就足够了,若是在北伐的途中再收编一些梁国的降军,那么北伐消灭梁国基本上就没有问题。

而在后方,同样需要留下足够的兵力保证后方的安稳。

这样算的话,杨渥觉得吴军至少需要三十万禁军,再加上各地留守的厢军,总兵力四十万左右。

若是有这么多兵力的话,再加上合适的策略,北伐就能取得成功!

事实上,宋朝初年赵匡胤时代的禁军兵力也就是二十万,到了赵匡义时代才增加到三十多万。

考虑到如今吴国面临的敌人晋国和梁国,实力都要比宋朝统一天下时面临的敌人南唐等政权要强得多,所以杨渥觉得,三十万禁军才是最合适的兵力,同样也是吴国财政所能担负的极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