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南国江山 > 第三百八十五章封官与扩军

南国江山 第三百八十五章封官与扩军

作者:四国军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2 21:53:37 来源:笔趣阁

天佑五年正月初一这一天,对于淮南的百姓和文武众臣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日子。

就在这一天,淮南之主,吴王杨渥在金陵城中正式建国称王。

作为六朝古都的金陵城,在经过了隋唐两朝三百多年的打压之后,再一次有一个新的王朝在这里建都。

就在正月初一这一天的上午,杨渥在众臣的簇拥之下,登上了金陵城内王宫中的正殿中极殿的主位上面,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而杨渥则当众正式宣布大吴国即日起正式成立,国号为吴,并改年号为武义。

关于年号的问题,一开始还有人提出既然继续奉大唐为正统,那么就应该继续使用大唐天佑的年号。

不过这个观点同样有不少人反对,毕竟大唐如今早就灭亡了,而天佑的年号使用者唐昭宗更是死去多年,在这种情况下没必要继续使用天佑的年号,不如趁着新国建立之时,将年号也一并改变。

杨渥自然是更加倾向于后一种观点,他虽然打着复兴大唐的旗号,不过在心中却巴不得尽量削减大唐的影响力,同时逐渐斩断与大唐的联系,所以改元的事情就成为定局。

在择定年号一事上,众臣之间的争论也非常多,提出的年号更是五花八门,总共不下数十个之多。

但是杨渥最终却是选定了“武义”作为他的年号。

之所以这么选择,一来是这个年号本身寓意就不错,杨渥比较喜欢;二来杨渥记得历史上吴国开国似乎也是用的这个年号,杨渥使用起来,更可以提醒他自己创业艰难,守业更难。

登极之后,自然便是分封百官的时候。

关于吴国中枢部门的设定,在立国之前便已经向众臣宣布了,如今杨渥需要做的不过是宣布众臣的人选而已。

首先是内阁三个大学士的人选,以高勖为首辅华盖殿大学士,为百官之首;李神福为武英殿大学士,兼枢密使;周隐为文华殿大学士,兼督察御史。

这三个人选是早就确定的,众臣也没有任何意见。

而六部尚书的人选则是,吏部尚书陶雅,户部尚书骆知祥,刑部尚书卢枢,工部尚书陈彦谦,兵部尚书刘威,礼部尚书殷文圭。

这些人中,骆知祥擅长理财,在此之前便是淮南的盐铁使,负责淮南的财物收支等,如今进一步担任户部尚书自然没人反对。

刑部尚书卢枢乃是当初军政分离时第一批出任文官刺史的人,此人在担任刺史之前曾经在节度使府任职多年,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担任刺史之后更是将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如今他得到刑部尚书这个职于倒也应该。

殷文圭博学多才,文采斐然,作为大唐的进士出身,又精通各种礼仪典制,让他担任礼部尚书是没有问题的。

而陈彦谦更不用说,这人虽然一直被放在金陵担任刺史,在中枢中更是没什么存在感,除了近些年修筑金陵城的事外,一般人都不会注意到他;不过大家都知道他其实就是杨渥的人,不仅是杨渥亲自发掘出来的,更是杨渥一手提拔起来的,加上他在金陵的政绩斐然,又在刺史的职务上熬了这么多年的资历,如今出任工部尚书也算合适。

倒是刘威和陶雅二人的任命让人有些惊讶。

刘威和陶雅二人乃是标准的功勋老臣,在淮南的地位十分尊崇,威望十分深厚,在如今的淮南也只有李神福、张训等寥寥数人能与之相比,便是刚刚立下大功的周本都有所不如,杨渥更是对他们有些忌惮之意。

当初实行军政分离时,在广陵便有传言说,杨渥将两人一个任命为淮北巡抚,一个为涟水巡抚,都是受到多方掣肘,有名无实的职务,这是在用明升暗降的手段来剥夺他们的权利。

这种说法虽然谈论的人很少,而且只敢在暗中进行,不过很多人却觉得这就是事实。

直到今年年初,刘威二人被改封为江西和浙江两地的巡抚,再次得到重用,之前的传言才渐渐平息。

不过前段时间随着吴国开国在即,广陵城中却是突然有传言说,这次吴国建立之后二人都将进入中枢担任六部中的刑部和工部的尚书,有人觉得这或许又是杨渥在用明升暗降的手段来剥夺二人的权利。

毕竟二人在地方上手握大权,执掌一方,而到了中枢做工部和刑部尚书的话,不仅没多少实权,而且地位在三个大学士之下,这自然还比不上之前的巡抚之位。

这种传言虽然传的人很少,不过还是有一些人信以为真。

如今杨渥突然任命二人为兵部尚书和吏部尚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与传言相同,不过众人却不会再觉得这是明升暗降了。

吏部和兵部与传言中的工部、刑部不同,其实际掌握的权利可是非同小可,尤其是吏部尚书,更是六部之首,仅次于三个大学士的职务。

杨渥任命二人担任这两个要职,显然之前所谓传言就是无稽之谈了。

至于二人的巡抚职务,则分别由李遇和李涛二人出任。

中枢之中,除了六部之外,还有其他几个与六部并列的机构,比如权利被大幅度提升的大理寺,其寺卿由杨廷式出任。

杨廷式虽然年纪较轻,而且之前不显山不露水,不过他做事雷厉风行,又兼性格耿直,更是在审理张崇一案中大出风头,如今被任命为大理寺请倒也相称。

枢密院的两个副使依旧是由朱瑾和严可求二人担任。

而都察御史一职务暂时则由周隐兼任。

至于六部下面的各部侍郎,则从文武官员中选择资历、功绩等都不错的人来充任。

总之一点,在如今的这第一届内阁之中,大体上还是以之前的淮南老臣出任,杨渥并没有大肆选用他自己的亲信之人,所用之人更是选择的那些能力、资历较高的人,这让众臣不由得欢心鼓舞,齐呼万岁。

除了构建新的中枢机构之外,杨渥同时还对军队系统进行了重大调整。

首先便是改控鹤军为羽林军。

控鹤军的名字虽然也是天子亲军的一支,不过相比于羽林军这个正统的天子亲军自然要差了一筹。

之前杨渥还会顾及大唐尚在,所以没有用羽林军的名字,如今自然不需要有那些顾忌。

除了改变名字外,杨渥又下令增加羽林军的兵力,从如今的五千人增加到一万人,主要负责守卫王宫以及在杨渥亲征时负责贴身护卫。

同时,因为兵力的增加,以前由五个指挥使负责统领控鹤军的情况自然不适合了。

杨渥将羽林军改为左中右三个部分,每部分都是三个都三千人,分别由一个羽林中郎将统领,具体人选则是刁彦能、李禅、钟离三人。

至于剩下的一千人,他们实际上便是军校生。

按照杨渥的想法,军校的学员必须接受两年的训练才能毕业,并且按照他们的表现进入军队后担任队长、副队长或者什长的职务,同时每年招收五百学员,两年期的话便是一千人。

这样只要将军校坚持开办下去,每年都会有五百名经过训练的学员进入军队,从长期来看,即便吴国进入相对稳定的太平时期,也不会让军队因为没有经历战火淬炼而迅速腐化堕落。

除了改变羽林军外,以前的外镇兵和牙外军如今一并统称为禁军,而各地州兵则改名为厢军。

禁军负责镇守中枢以及征伐各地,而厢军则负责镇守各州以及担任一些相对较轻的次要任务。

除了改名外,禁军的人数同样大幅增加。

如今的禁军一共是七个军共十四万人,这一次杨渥直接下令将人数增加到十个军二十万人。

一次性扩充三个军六万人,这可是淮南历史上第一次这么大规模的扩军。

不过在吞并了江西之后,再加上浙江如今已经被完全消化,吴国的实力有了极大的提升,要扩充兵力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了。

至于军官将领的来源,这些年随着年轻一辈将领的不断涌现,再加上军校的学员已经开始不断毕业,在人选方面倒是不用担心。

这三个新建立的军被命名为右镇武军,右镇**,以及右天武军,至于之前的三个称号之上自然会加上一个“左”字。

这样一来,吴国的禁军人数则从之前的十四万人扩充到二十万人,军号分别是左右武骧军,左右腾骧军,左右镇**,左右镇武军,以及左右天武军。

而在驻地方面,杨渥决定将五个军驻扎在金陵附近,以镇守中枢,五个军驻守边疆。

这其中,左右腾翔军继续负责镇守北方淮河防线不动,左右武骧军则分别驻守鄂州和江西,右天武军负责镇守浙江;剩下的左天武军,左右镇**,左右镇武军,都留守金陵。

新建立三个军,自然少不得任命三个都督,这也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情。

杨渥毫不客气的直接任命朱思勍为右镇**都督,命刘信和王绾二人为右天武军和右镇武军的都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