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南国江山 > 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举

南国江山 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举

作者:四国军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2 21:53:37 来源:笔趣阁

这已经不是杨渥第一次遭到刺杀了,不过相比于上一次的刺杀,这一次刺客虽然成功的借着科举之便接近了自己,不过接下来的表现却显得极为不专业,被侍卫们很轻松的就放倒了。

发生了这种事情后,杨渥自然也没心情继续探望考生了,匆匆交代了几句便离开。

然而,他的宽宏大度却给那些还以为会遭到迁怒的士子们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他们一个个私下里说起这件事时,都觉得杨渥有明主之相,完全继承了他父亲的宽厚的同时,还是一位天下知名的统帅,遇到这样一位继承人,不仅是淮南的大幸,更是他们这些士子们的大幸。

所以无论是淮南本地的士子,还是那些从别的藩镇千里迢迢跑过来参加科举的士子,到了此时都更加觉得参加这次科举是无比明智的选择。

结果,杨渥无意中的一番举动,反而收获了大批士子之心,即便是一些杨行密的老部下,在得知杨渥的处置方式之后,也不由感叹杨渥的仁厚不比他的父亲差,甚至许多曾经还觉得他比较严苛的官员对他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这也算是意外之喜。

回到节度使府后,杨行密听说自己儿子遇刺,顿时大怒,到了这个时候,他对杨渥可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要重要,若是失去了这个优秀的继承人,他难以想象他的基业将来还能交给谁。

所以勃然大怒的杨行密便打算对这些士子来一次大清查,不过在杨渥的劝说下最终还是罢手了。

倒不是说杨渥就不想进行清查,而是如今科举的复选只有三天时间就要开始了,如果此时大规模搞清查,肯定会影响到许多考生的发挥的,所以最好还是在暗中秘密进行调查。

当然,这件事也还给杨渥提了个醒,自此之后不管什么时候他都极为注意自己的安全,倒是让他在以后避过了许多次刺杀。

至于这一次抓获的刺客,经过范遇的调查和审问后,发现这人竟然不是杨渥预想中的钱镠派来的人,而是北方朱全忠派来的。

这个士子本来是个货真价实的书生,这次淮南科举的消息传开后,朱全忠的人便找到了此人,以他的家人作为威胁,要他来淮南进行行刺。这也是为什么这人的行刺过程表现得如此不专业的原因。

刺客经过一番审问后,没有得到更多的消息,最后只能将其处决了事,不过范遇的人却借此机会对广陵进行了一番清查,成功破获了一个朱全忠的密探机构,这却是意外之喜。

三天后,淮南的第一次科举复选正式开始。

这一次通过初选来到广陵参加复选的士子共有五百多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淮南本地士子;在外地士子之中,又以北方来的士子居多,毕竟如今北方的开发程度还是远远高于南方的,大量士子因为出仕无门,加上北方连绵战乱而选择了南下参加这次科举。

和初选时一样,这次复选的题目也是包括了儒家经典,数科,律法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但因为初选时题目出得太难,导致大量士子都不会做,只能胡乱猜测答案,这就失去了考试的意义,所以复选时的题目难度反而下降了许多。

不过“行测”部分的难度下降了,但策论的难度却相应上升了许多。

一天之后,考试结束,和初选时一样,众多考生还是对考试结果没有半点信心,便是宋齐丘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通过。他虽然有才学,但毕竟年纪还小,在阅历见识上还有些不足,所以这次面对难度较大的策论就有些没底了。

考试完毕后,便是阅卷。不过与如今唐朝的科举阅卷方式不同的是,淮南有两项新的制度专门用来防止舞弊。

首先就是弥封制度,也就是在考生考试结束后,由专人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部分用纸糊起来,再交给考官评判。直到最后统计成绩时,才能拆封公布姓名。

第二个就是誊录制度,也就为了防止考生在试卷上书写标记、暗语的问题,在考生交完试卷后,节度使府专门雇请一批人将考卷重新誊录一遍,再交考官阅卷。

这两个制度却是杨渥参考后世制度定下。等到这两个步骤完成之后,阅卷才正式开始。

按照这次科举的规则,通过这一次复选的考生在接下来的“殿试”中将不再淘汰,只进行排名,所以这次复选就必须严格把关,不能出了岔子。

好在,这次科举担任主考官的两人中,高勖虽然没有中过进士,但他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强,担任这个阅卷的职责自然能够胜任;至于殷文圭,他乃是正儿八经的唐朝进士,学识渊博,那就更加没问题了。

再加上这次前来应试者里面那些满口之乎者也的书呆子早在初选时就基本被淘汰了,剩下来的反而是那些文采虽然差点,但其他各方面都表现不错的学子,所以在阅卷时就更加轻松。

两天后,五百多份试卷全部都阅卷完毕,高勖二人按照分数高低选出了排名前五十名的答卷,又将接下来五十到八十名的答卷也选出来准备好,再在剩下的考生答卷中将那些策论做得好,但前面“行测”做得不好的答卷,以及策论做得不好,但“行测”做得极好的答卷各选出十份,总共一百分答卷,这才给杨行密送过去。

“这就是你们选出来的这一批中试考生的答卷吗?”杨行密将摆在眼前的答卷随意翻了翻,便笑着说道:“这阅卷之事,孤可不在行,还是让渥儿来吧!”

“是!”

杨渥也没有客气,这是淮南第一次科举取士,即便他再怎么相信高勖二人的能力和眼光,但这种事情还是要自己亲自来才放心一些,所以他又花了一整天时间将二人送过来的这一百份答卷一一阅过,最终才作出决定。

不得不说,高勖二人的眼光还是很不错的,杨渥也挑不出什么问题来,所以他只是对前面五十名答卷中的几份的排名进行了一些调整,又剔除掉了其中四份,然后在其他五十张答卷中挑选出了四份考卷,放到了这次录取的名额之中。

也就是说,这一次的科举杨渥最终只决定录取五十人,其余考生全部落榜。

说起来,一次录取五十人,在这个时代绝对是录取人数较多的。在唐朝,一般按照宁缺毋滥的原则,一科也就录取个二三十人;即便是历史上的北宋初年,一科甚至只录取十几人。只是到了后来,科举录取的人数才大大增加的。

杨渥这一次之所以准备录取五十人,主要还是因为如今南方即将平定,正需要大批人才去治理,这些录取之人里面,即便有些能力相对差一点的,但怎么说也比那些武将担任地方官强些吧。

阅卷完毕,开始拆除封条,这时杨行密突然问道:“当初你答应过要让刘仁规和你族兄杨信二人中试,若是这次他们二人不在你选定的这五十人名单里面,你打算怎么做?”

杨渥一楞,这才想起还有这两人的事情来,当初他答应过杨行密要让刘仁规中试,也答应过杨炎要让杨信中试,更何况,杨渥也希望培养一下杨家族人和姻亲的势力,所以这两人还真有必要让他们通过。

“那就以父亲的名义赐予他们同进士出身的身份吧!”杨渥想了想答道。

“同进士出身?”杨行密点点头,这也是个变通的办法,当即笑道:“既然如此,那就开始拆封条吧!”

封条拆开,结果考取第一名的是一个叫做汪台符的人,第二名江梦孙,第三名徐融,居然都是杨渥在历史上没怎么听说的人。

不过这三人当初初选的答卷杨渥就非常看好,对他们获取这一次复选的前三名他也不感到惊讶。

接下来,宋齐丘第四名,殷崇义第五名,查文徽第六名……

让杨行密和杨渥松了口气的是,刘仁规以第二十三名名列其中,而杨信则排名四十九,这两人都中试了,也就不需要杨行密专门给他们开后门了。

总的来说,这一次科举的结果杨渥还是比较满意的,尤其是前面几名的答卷,不管是“行测”还是后面的策论,都答得非常好,比排名在后面的几名要强了许多,绝对算得上真正有学之士。

经过杨行密同意后,第二天,万众瞩目的淮南科举录取名单正式公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