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响马九斤 > 第129章洪恩炤

响马九斤 第129章洪恩炤

作者:谷天一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2 19:42:31 来源:笔趣阁

九斤招呼洪知府就座,两人吃着葡萄,一个黑漆漆的女仆端着炒熟的榛子和松子放在桌上,又准备好茶水,屈膝福礼后退下。

洪恩炤看着九斤问:“这就是你从红毛手里抢的奴隶?可惜了那身衣裳。”

九斤笑道:“咱是守法乡民,怎能说抢,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是咱救回来的。”

“对对对,是我抢的,抢来后送到北海镇的,”洪恩炤翻着白眼说道。

九斤笑笑,喝了口茶说:“流民都在弥河西岸集结,二师兄带领一千防疫人马昨个已经出发了。

凡是三天内没有发热,拉稀,伤口溃烂的流民,还是可以收留他们。”

洪恩炤放下葡萄,惊喜道:“这么说北海镇同意接纳这些流民了?”

九斤说:“我的老大人,你知道有多少人吗?我有那心,也没那些场地。”

洪恩炤思索着说:“青州府上报的数字是接近四十万人,掐头去尾,大疫死掉的,怎么也得剩十万往上。”

说着看了看四周,近处的葡萄园硕果累累,远处的玉米大豆高粱绿波荡漾。

洪恩炤说道:“不能让流民毁了这片净土,九斤,你说吧,想要什么地方,洪某舍上这顶乌沙,也给你把地契办妥。”

九斤沉吟道:“北海镇最多能接纳二三万人,据客运站的人说,集结在弥河西岸的人至少十五万。

老大人可曾想过,这里面真正的百姓能有多少?据我所知,这里面大多是西北的军户和逃民,他们跟随那些造反流寇,攻城拔寨过惯了刀口舔血的日子。

他们对劫掠情有独钟,对官府有着彻骨之恨,贼寇主力甩下他们,只为丢下包袱。

况且若要安置如此多的人口,开荒种田,牲畜耕具,房屋道路,没有五六十万两银子,很难使他们安稳下来。”

洪恩炤拿起葡萄,慢慢吃着说:“国事糜烂至此,非一日之寒,洪某看不到未来啊,莱州府今年又增加了十万两剿饷份额,洪某这官愈发当的无趣啦。”

九斤看了他一眼说:“你老家的乡邻,大部分都已迁到莱州,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洪恩炤苦笑道:“洪某苦读诗书十余载,难道只为活百余乡邻?洪某每每夜不能寐,恨不能手提三尺青锋,杀尽天下无耻之辈,还我大明河清海晏。”

九斤沉吟道:“唐太宗有言:夫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宰相张九龄曾痛批: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而今人人趋利避害,以贪腐为光,以勾联朋党为荣,视江山社稷如无物。

大明不缺热血男儿,也不缺顶天立地慨然赴死的文武官员,但是朝堂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更没人给他们施展抱负,廉洁奉公,鞠躬尽瘁的机会。

北直隶是如此,南直隶更是腐烂不堪,宗室勋贵被拔光了毛,守着粮仓混吃等死,氏族豪门掌握着天下财富和话语权,茹毛饮血却引以为豪。

而占大明人口九成的百姓,承担繁重的徭役赋税,却一辈辈的过着两餐无着,居无其屋,衣不遮体的日子。

大明太祖起于草根贱民,活不下去才愤而起兵,从而推翻暴元一统天下,对贪官污吏不可谓不狠,对草根百姓不可谓不敬,可为何揭竿而起者屡禁不止?为何贪官污吏杀而不绝?

归根结底是欲,是人心,纵观史上盛世之治,无一不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结果。

有人说宗室索取无度,啃噬了大明的根基,可他们选择性的忘却,历朝历代有哪家皇室对宗室打压胜过大明,你熟读史书,可见过为收不来租子告到朝廷的亲王?

征收九牛一毛的矿税商税,被氏族豪门供养的官吏,动堪骂的狗血淋头,甚至轻言废立,继而收买草寇起兵叛乱,他们这些饱读圣贤书的大明士大夫,难道不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他们都明白,但他们却选择了欲,选择了贪,以吸食民膏为己任,壮大朋党为根基,打压一切为国为民的官员,甚至不惜打开边关,培植草寇,他们已不配做人,他们已炼化成魔而不自知了。”

九斤说完,点上支烟,看着西方正映红半边天的晚霞,久久不语。

洪恩炤起身,走到凉棚边也看着壮丽的晚霞说:“不瞒你说,这些年我自己都存了五万银子,是这三年过节收的,银子是个好东西啊。”

九斤笑道:“海瑞过于清贫,非大明之福,包拯铁面无私,是因为他无后顾之忧。

我们敬畏先祖,却不能一成不变,祖训说久了,会让人产生抗衡之心,从来没有不留空隙的律法,也从来没有不能变通的规则。

百姓年节走动,行的是人情世故,官员年节走动,敬的是官位椅子,洪大人,你是个好官。”

洪恩炤转身,对九斤深深一辑说:“洪某四十有二,情愿来北海任一介先生,九斤,不要再等了,真要大厦倾覆,就再无可扶啦。”

一个月后,十六万流民抵达北海镇,有家有口的,王铮录入名册,共收留七千户,三万六千人。

剩下所有人编队排组,集训一个月,在协助北海镇忙完秋收后,他们穿着统一的工服,背着标准的行囊,从北山码头,陆续登上了三百艘帆船,踏上前往大员岛的行程。

从朝鲜,扶桑,交趾,汨罗,吕宋,爪哇‘购买’的近三万女子,正在岛上种桑养蚕,织布采茶。

送走了流民,九斤下令包磊扩增骑兵三千,因为新炼出的铁胚已经达到了枪管使用标准。

位于东南山田家庄的兵器坊新一代步枪已经问世,这款长一米六的拉栓步枪,不仅使用了新式尖头子弹,还加装了十发装弹仓,枪管内壁也刻上了膛线。

只是因为火药杂质问题没有解决,每打一发需要拉动枪栓上弹,即便如此,有了这款在三百步内可破甲的新式步枪,北海镇已经不惧任何武装集团的侵犯。

新增的三千名十五岁左右的骑兵已经完成队列、马术等基础训练,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三千人马离开北海镇,悄悄进入东南山练兵靶场。

他们将在那里熟练掌握新式步枪的使用和保养训练,成绩优异者会被选进四季园卫队,成为常义率领的铁卫小队成员。

铁卫小队是道观卫队,本意是为保护道观不受流民和朝廷兵马袭击而设立。

这些年常义和金毛长期驻守牛头山,久而久之,常义训练出五十名昼伏夜出,沉着冷酷的特殊人员。

这些十**岁的孤儿用强弩,燧发枪为武器,通过伪装,潜伏等手段,在和虎啸堂,包磊的骑兵营演练时,多次成功完成对中军突袭并斩首将领的科目,让人刮目相待。

九斤知道后,对他们从头到脚进行了重新包装,从伪装服,作战口粮,急救药包,远程狙击枪,多功能战术刀全部配齐。

当包磊率领第一支全火器骑兵,在东南山营地训练时,常义率领他的突击小队,正和巴彦他们的飞天营在鹰嘴峰训练营地苦练飞天技能。

当1635年上元节即将来临时,在北海镇陪着孩子堆雪人的九斤,接到了一封意想不到的书信。

送来这封信的王家老三王寿,当年和他二哥王禄跟随洪承畴前往榆林上任。

几年下来,两人已积功升至千总,深得洪承畴器重,此番充当信使,也是借机归乡探亲。

九斤召集王铮、包磊、岳琦、常义、车贤前来朝阳殿议事。

在宣读了来信后,众人才明白事情有些棘手,原来这叫洪承畴的人,现在已是太子太保,挂兵部尚书衔,行五省总督大权的要员。

由于山陕义军已经离开山西,洪承畴要征调中阳县的团练马队出征。

李东和洪日庆的马队有五千数,与义军各首领并不陌生,若是随朝廷兵马围剿起义军,两下就成了生死大敌,这将会对大武镇安危造成严重威胁。

王铮已是北海镇的核心成员,听李春念完信件,有些担忧的说:“五省总督虽是临时职务,但却没有准确任职时间,且权限极大,持尚方宝剑,若是一口回绝,对大武镇同样会带来灭顶之灾。”

九斤想了想,问李春道:“宋先生可有飞书来?”

李春回禀:“年前来了拜年信后,二十多天再无消息。”

在坐的只有常义和宋文茂熟悉,闻听后笑道:“难得这宋先生也有没主意的时候。”

九斤也笑道:“李东一直想要出征,在得知王禄和王寿都升至千总之位后,想必和蔡兴二人,没少给宋先生添堵。”

车贤说:“怎么,那俩小子莫非要另起炉灶?这可不行。”

九斤摆摆手说:“三师兄想的远了,他俩最多是想出去玩玩,这样吧,李东从未与义军有过接触,可让他率两千响马和义军过过手。

洪日庆接替李东的职务,到东平堡任职,和蔡兴的团练营承担大武镇防务,包磊的火枪兵继续按计划完成训练,同时做好增援李东的准备。”

众人听完均表示无异议,以为此事就此结束,忽听得九斤缓缓说道:“我这几年都没出山东,浑身骨头快生锈啦,该出去转转了。”

王铮听完一愣说道:“北海镇兵马甚多,有什么事非要公子亲往?万一朝廷再有人趁此惦记北海镇,如何是好?”

车贤、包磊等人都言语,因为有八千马队在,护住北海镇不在话下。

九斤说道:“你是担心那姓温的首辅吧,京里有消息来,他得罪了东林一帮人,还跟那个叫复社的组织死磕,已经焦头乱额啦。

朱巡抚和洪知府会处理官面事务,三师兄和包磊承担防务,今年北海镇要成立银号,我也帮不上忙,不如出门散散心。”

九斤这么说,王铮不好再问,既然九斤不带马队出门,应该不是作战之事,便拱手问道:“不知出门多久?”

“快则两个月,慢则半年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