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末代锦衣卫指挥使 > 第110章 饥民粥厂番薯

末代锦衣卫指挥使 第110章 饥民粥厂番薯

作者:铁血坦克兵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2 15:50:48 来源:笔趣阁

赵鹏指挥团练民壮、佃户、长工和士绅们临时招募的流民,忙碌在工地上。

费贞娥拧干了一条毛巾,就要递给赵鹏,却被坤兴公主抢过毛巾。要不是坤兴公主只剩下一条胳膊无法拧毛巾,相信她很乐意亲自给赵鹏拧毛巾了。

“赵郎,歇口气,去喝口水。”坤兴公主亲自拿着毛巾帮赵鹏擦了额头的汗水。已经是崇祯十七年农历五月了,进入了夏季,但是小冰河期的夏天并没有那么炎热,莱登一带的夏季气候凉爽,而且空气湿度低,比较干燥,一阵海风吹来,十分凉爽宜人。

但是这宜人的好天气对农民来讲却不是好事,夏季凉爽,就意味着冬季的寒冷。而且夏季正好是农作物的成长季节,农作物需要更高的温度才能成长迅速。

外面的粥棚冒出滚滚热气,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米粥的香味。

一队流民队伍从西面远处走来,民壮们把流民引到了棱堡工地边的粥厂。

按照赵鹏的要求,架锅施粥,所熬的粥要达到插上筷子不倒,解开布包不散的标准。这样的粥,就算饿倒在地的饥民,用米汤灌之,再用稀粥接续与食,十者可救五六,快要饿倒的饥民可以全救。要熬制这样的粥当然很耗费粮食了,赵鹏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熬粥的时候,先熬制一段时间,然后把上面的米汤舀出来,用来搅拌泥土和石灰,充当修建棱堡的粘合剂,下面的稠米粥继续熬制,熬好之后再施舍给饥民。

这样的粥厂一举两得,即可施粥救活饥民,又能给棱堡工地提供建筑材料。粥厂规模相当大,可容三千人同时吃粥,先前到昌邑的饥民,本是满脸菜色如今已有生气,后看到的饥民,也可以活命。活下来的饥民对锦衣卫和当地士绅感恩戴德。按照赵鹏的计划,等这些饥民们调养一些日后,便会组织这些饥民们,以工代赈,将大规模的开垦荒地,安置饥民。一些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饥民,将会加入到当地的民壮中,今后士绅们招募团练民壮,也可以从饥民中招募。

“大家都别挤,一个个来,大家都有份!”

“今日是公主殿下和驸马都尉亲自为你们施粥,你们喝着粥,要记着恩德,是谁让你们活命的。”

负责维持秩序的锦衣卫们让饥民们排好队,大家秩序井然的排队等候。饥民们排到跟前,每个人领取了一口木碗,然后走到熬粥的大锅跟前。

十几口大锅热气腾腾的熬着粥,那是大米和小米混合的粥,大米先入锅熬制,熬了一段时间后,把米汤舀出来修建棱堡,然后从另外一口锅内把熬了一半的小米倒进来,继续熬制。再熬了大约半个时辰后,即可起锅了。

两位相貌出众,气质尊贵的女子站在粥棚外面,招呼饥民们进入粥棚领粥。当饥民们听说其中一位竟然是公主殿下的时候,人们都轰动了。

“公主殿下大恩大德!草民愿意为公主殿下效死!”

“公主殿下真是菩萨心肠啊!”

得救的老百姓纷纷跪下,向坤兴公主叩拜。

“各位父老乡亲们,你们快快起来吧,本宫不过一小女子尓,真正救你们的是驸马都尉赵将军!”坤兴公主做了个手势,请大伙们起来,同时手指着边上的赵鹏向大家说道。

大家这才看清楚公主身边的赵鹏,人们纷纷跪地叩拜。

“真是少年英雄啊!”

“好一位俊美的少年将军!”

“起面如冠玉,目如朗星,又不失威风凛凛!”

“如此俊秀少年,和美丽的公主殿下真是天造的一对佳人啊!”

“愿驸马爷和公主殿下百年和好,白头偕老。”

得救的人们纷纷赞美赵鹏的同时,也给没有忘记赞扬坤兴公主,使得公主脸都红了。

用过粥的人们在吃饱之后,先被送去窝棚休息,等三日后,这些得救的饥民恢复了元气后,将会加入到建设工地中,为修建棱堡群奉献出一份力量。

三日下来,陆陆续续来了数万饥民,山东、北直隶南部,甚至是河南的饥民都拖家带口的来到莱登棱堡群建设工地中来。一时间,工地上热火朝天,人多力量大,很快第一座棱堡就宣布完工了。完工之后的棱堡,赵鹏令人才用火熏烤的办法,把用来粘合城砖的米汤和泥土的混合物烘干,之后那些封闭式的堡垒就变得坚固无比,坚硬程度可比后世的水泥了,即便是被清军的红夷大炮直接命中,也可以支撑很长时间不会坍塌。

小小的莱登自然无法容纳更多的饥民,赵鹏就要去士绅们尽可能的收容这些饥民,等到日后,他可以让郑家军船队来运走饥民,把他们送去南方。

郑家军所在的福建山多地少,但是听了郑森所说的,福建的土地其实可以养活更多的人,赵鹏一时也是愣住了,直到郑森解释说,福建有一种名为”洋芋“的食物是高产作物,一亩地可以出产好几百斤,产量远高于水稻小麦,赵鹏这才明白,原来是引进的南美作物。

当赵鹏问郑森道:“郑将军,洋芋是不是一种鸡蛋大小,外皮淡黄色的,皮很薄,剥开来里面是金黄色的那种块茎状作物?”

郑森哈哈大笑:“赵将军,你说的那种不叫洋芋,是叫地蛋,洋芋是那种红色外皮,皮比较厚,剥开皮后里面是红色的那种东西。可以煮了吃,也能烤了吃。”

赵鹏总算是明白过来了,郑森所说的,在福建已经开始大面积种植的那种洋芋不是土地,而是番薯!番薯那可是高产作物啊,若是能在北方种植,也不会有饥荒了。又听了郑森的解释,才知道这个年代的地蛋,也就是土豆,其实并没有他之前看过的穿越小说中的那么好。

这个年代的土豆其实亩产量并不高,因为还未经过改良的土豆块茎非常小,而且无法在严寒地带种植,更重要的一点是,未经过改良的土豆还含有毒素,人吃多了会中毒的。所以在这个时代,土豆根本就不是合适的高产作物,只是一种被人当成菜种植,用来尝鲜的一种食物。改良过的土豆,要一直到了十八世纪才会开始大面积种植。

而这个时代的玉米,也并非什么高产作物。未经过改良的玉米在南方已经有大面积种植,但是产量并不是那么高产,不会比小麦高太多。后世出现的高产玉米,是经过十九世纪改良之后才有的。这时候的玉米,只不过一种很普通的农作物。

所以说,能够解决饥荒的农作物只有番薯一种了,也就是说历史上的康乾盛世,其实就是番薯盛世,因为高产的番薯在南北方都开始大面积种植,所以清初的人口开始暴增。

郑森的船上就有番薯,但是这些番薯要种植下去到收获,至少需要四个月到半年时间,很明显等这些番薯收成再来救人是来不及的事情了,因此目前能够救人的还是士绅们开办的粥厂了。

不过番薯的育苗工作开始了,几名郑家军士兵担任起给番薯育苗的工作,他们把番薯用温水洗过之后,放入装有泥土的花盆内,浇水,放在阴凉处,几日之后,番薯便长出了芽,之后再把番薯从泥土中挖出,按照嫩芽来切块,每一块上面都有嫩芽,再把带芽的番薯块种入地下,然后几个月之后就能收成了。等这些番薯收成之后,莱登一带的土地就能养活更多的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