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六贼纨绔 > 第99章 吹起的胖子

六贼纨绔 第99章 吹起的胖子

作者:蛤蟆吞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2 13:49:57 来源:笔趣阁

苏眉皱眉不已,蔡鞗叹气道:“太祖、太宗两朝,朝中宰相无一人是江南之人,真宗之时江南宰相者两人,仁宗时,或是为了重视江南民心归附,骤然增加九人,到了如今,江南……包括川蜀为相者,共计二十一人,江北为相者四十人。”

“太祖、太宗之时,江南尚未纳入宋国,或是初被纳入,江南之人未能登阁拜相尚属正常,除去太宗、太祖之时十五名宰相之外,江北为相者亦有二十五人。”

蔡鞗说道:“仁宗时,为宰相者二十三人,江南者十一人,江北为相者十二人,江南、江北各半。”

“仁宗皇佑元年,岁入一亿两千六百二十五万,出所无余;英宗治平二年,岁入一亿一千六百一十三万,支一亿两千零三十四万,亏空一千五百万贯,故而方有神宗之时熙宁改革。”

“熙宁改革以王安石为首,神宗之时,宰相十人,江南者六人,熙宁改革失败,哲宗时宰相十二人,以司马光为首的元祐党人执掌朝政,江南、江北各六人为相。”

“到了我朝,至今已有七人为相,江南,包括老蔡太师,已有五人江南之人。”

蔡鞗叹气一声,说道:“娘亲看着这些宰相们,可以看出些端倪来,大宋朝的朝堂上总体来说还是北方政治,但随着时间转移,即使是陕州司马光为政时,南北宰相也是平分秋色,此时的大宋朝的政治在逐渐转向南方。”

“当国家政治由北方政治逐渐转向南方政治的时候,在孩儿看来,也是国家逐渐衰落的象征,道理很简单,哪里的人向着哪里。”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国家,威胁从来都是较为贫瘠的北方,北方多灾且地贫,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投入更多的钱财,只有北方政治时,偏弱的北方才能得到国家更多的关注,所以孩儿以为,当政治偏向南方时,国家不可避免的就会走弱,就会出了问题,这与文治昌盛与否没有太多关系。”

蔡鞗叹气道:“老蔡太师为了权势,就必须为大宋朝弄来更多钱财维持朝廷的收支平衡,就必须更大程度搜刮民间钱财,也必然会给蔡家带来灭顶之灾,毕竟搜刮的越多,民间的怨恨就越多,蔡家也只会是官家的牺牲品,用蔡家老小的命来平息民愤,当然,老蔡太师也不是吃醋的,三舍法便是为了保存蔡家的一条道路,同时官家也很满意。”

“老蔡太师不是蠢货,官家同样也不是,孩儿说了,文人士子分南北,这是天然的隔阂,但三舍法将天下所有学堂收入囊中,都成为了大宋国官办学堂,至少都在官府名下,由官府亲自督理学堂之事,如此也就没了所谓的南北一说,都是朝廷的学堂,都要以大宋国为利益的庞大群体,算是‘先国后家’的利益群体。”

“哪里人偏向哪里,孩儿之所以说朝廷是北方政治,就是因为北方政治更符合国家利益,因为北方安稳,国家对北方付出的较多,北方才不会出了问题,北方安稳则天下无忧,也就是说,尽管北方政治下的文人心有私心,但这种私心本身就与国家利益相符。”

“三舍法,朝廷控制的无数学堂,朝廷自然培养符合朝廷,符合国家利益的庞大群体,从这来看,官家也没理由拒绝,一旦成功,获利最多的还是朝廷,还是当今官家,如此之下,官家又有何理由来反对?”

“朝廷收取百姓赋税,从百姓兜里掏钱,朝廷与百姓之间也是天然对立的双方,文人士子虽有‘学得文武艺,售卖帝王家’一说,但文人本质上依然还是百姓中的一员,可一旦官府直接控制了所有学堂后,文人就已经站在了朝廷的一边,与普通百姓站在了对立一面,也就没有了南北之争,即使有,在以国家为利益的前提下,南北之争,地域之争要弱化了很多,同时这些控制住了的文人也会努力为朝廷任何无耻事情进行辩解,或许……或许这才是官家看重的地方,才会支持老蔡进行三舍改制。”

蔡鞗咂巴了下嘴,说道:“此事一旦坐实后,官家为了避免老蔡将天下学子收入囊中,或许老蔡会再次离开朝堂也不一定。”

苏眉微微点头,算是认可了他的话语,听了最后一句时,又是一愣。

“这个世界没人是傻子,尤其是沉浸在官场多年的老狐狸,仅从三舍法来看,老蔡太师就有再次致仕的充分理由,人在政在,人离政息,老蔡太师一旦归乡致仕,咱们的生意无可难免要遭受些影响,为了避免鸡蛋在一个篮子里全部打碎了,开拓辽国、高丽、倭国以及南洋诸国市场就成了势在必行之事。”

“而且不仅仅如此,宋国看似富庶,实则只是虚假的表象,国富民强,民富则国盛,两者本就相辅相成,国家富裕强盛,百姓的心气就高,就有舍我其谁的自信,国虽不怒,亦可威压四海,民富则国无财赋不足之忧,两者本是一体而强,如今却是国有财赋不足之危,民有疲惫之色,虽看似兵甲坚利,看似国富昌华,也不过是吹起的壮硕胖子,一触即倒而已。”

“宋国百姓已经疲惫不堪,大宋国这潭水已经逐渐枯萎,无法节流就只有开源,开源不是朝廷增加稀奇古怪名头征赋,不是变着花样掠夺民财,而是真正向外取财注入,向辽国,向高丽、倭国,向整个南洋、西洋夺取财富注入。”

蔡鞗说道此处又是无奈叹息,说道:“孩儿一直都很奇怪,大宋国有世界最好的工匠,有世界最精美丝绸锦缎,有世界最精致瓷器物件,有世界最庞大船只,有着远超他国所有的一切,为何却只能在周边近海转悠?为何连满刺加都无法越过?”

“后来孩儿才明白,不是宋国没能力越过满刺加,而是宋国高于汉唐的数倍物价阻止了强大海船远航。”

“商贾逐利,没有足够利润却要冒着数丈海浪风险,自也没人轻易越过满刺加,高昂的物价阻碍了远洋贸易,阻碍了无数商贾为大宋国注入足够多的外财水源,即使咱们使用大宋国的货物进行海上贸易,也只能与当今海商一般无二,只能进行近海贸易,只能与辽国、高丽、倭国、交州、扶南、诃罗驼、呵罗单、天竺迦毗黎国、叶波、媻皇、媻达、阇婆婆达、师子国、伏闻彼、迦毗河、苏摩黎……诸小国贸易,只能与大宋国诸多海商争夺本就利润不多了的狭小市场,而这却不是孩儿想要的结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